导读:本文包含了草原健康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健康,生态系统,草原,评价,草地,荒漠,土壤。
草原健康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尹燕亭,运向军,郭明英,伟军,侯向阳[1](2019)在《基于牧户感知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内蒙古东部草甸草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理草原退化是我国草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目前关于草原退化判断、退化程度、原因及治理等系列问题的确定几乎皆以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而忽视了牧户作为草原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的重要性。牧户对草原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其与科学方法研究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内蒙古东部草甸草原牧户尺度草原为研究对象,借助牧户调研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牧户划分为高、中、低3个经济水平,并运用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 (CVOR)指数评价法,分析评价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牧户对草原健康状况的感知主要从植被、土壤、牲畜等方面,与科学方法评价指标选取具有相似性;牧户感知和CVOR指数法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判定草原生态系统呈现不同程度退化;统计检验显示牧户对植被、土壤、牲畜影响等指标变化感知方面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CVOR指数法下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健康指数之间亦无显着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显示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退化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证实了牧户感知在指标选取、评价结果方面具备用于准确评价草原健康状况的可行性和可信度。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将有利于更加准确、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价牧户尺度草原生态健康状况,为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和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管旭,郑燚楠,李爱华,王红瑞[2](2018)在《基于不同粒度下的陈巴尔虎旗草原生态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据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特征,构建陈巴尔虎旗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以2015年modis遥感影像及其实地采样数据作为基础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生态健康评价相关宏观生态指标,运用半变异函数法选取适宜评价粒度单元,对陈巴尔虎旗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10km粒度下陈巴尔虎旗生态健康状况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利用对应分析法对陈巴尔虎旗的生态健康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陈旗生态健康的主要为土地沙漠化和植被多样性情况。(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8年05期)
俞鸿千,蒋齐,王占军,何建龙,何晨[3](2018)在《VOR、CVOR指数在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以盐池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运用VOR和CVOR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结合Patrick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对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的生态系统恢复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盐池县荒漠草原各监测点Patrick多样性指数均高于20,盐池县南部高于中部和北部。各监测点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恢复力(R)与VOR指数极显着正相关(P<0.01),草地基况(C)、组织力(O)和恢复力(R)与CVOR指数极显着正相关(P<0.01)。VOR指数和CVOR指数对盐池县中部和南部草地健康状况评价结果一致,为"健康"状态,VOR指数评价北部草地处于"不健康"状态,CVOR指数评价为"警戒"状态,盐池县北部草地恢复工作有待加强。(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孟勐[4](2017)在《辉腾锡勒风电场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辉腾锡勒风电场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为主线,利用内蒙古年鉴、乌兰察布年鉴、内蒙古自治区省级气象站、遥感影像、野外调查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分别从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活力、环境条件五个角度对1995、1999、2005、2010、2015年研究区域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进而分析了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驱动力,为风电场建设和草原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两种方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方面,发现研究区在20年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尤其在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方面下降明显。在层次分析法方面,发现研究区在1995-2005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缓慢变差,在2005年-2010年从Ⅱ(较好)变为Ⅴ(极差),2010-2015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从Ⅴ(极差)恢复为Ⅳ(较差)。风电场建设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2010年后风电场建设放缓,老旧风机停止运转,再加上当地大面积种植人工林,使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所减缓,但仍处于Ⅳ(较差)程度。可以发现风电场建设在2005年前后有明显的拐点,同时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存在明显拐点。说明2005年之前风机数量和风电场生态系统健康之前存在平衡,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2005年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因此健康状况骤降。因此将2005年风机数量作为研究区最适风机数量,在后续的草原风电场建设中作为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娇[5](2016)在《宁夏灵武荒漠草原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典型的荒漠类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人们的荒漠化治理效果密切相关。为了评价该地区荒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本研究于2015年5、6、7月,选择了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荒漠草原区、人工固沙林地和流动-半流动沙地3类生境共13个样地,开展了植被和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调查,选取适当评价指标,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模型,利用主成分提取法,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指数法,评价了不同生境荒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从而为该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和荒漠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共采集到各类土壤动物132头,隶属2门4纲5目12科,其中线形动物门1目1科,节肢动物门4目11科;叶蝉科、步甲科、隐翅虫科构成了3类生境下土壤动物群落的基本成分,共占到总数量的52.27%。显示宁夏灵武荒漠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种类组成和结构比较单一以人工固沙林地最多,荒漠草原区类群次之,流动-半流动沙地最低: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差异显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表聚性。通过巴氏罐诱法采集到的地表甲虫标本共6525号,分属19科51属80种;拟步甲科和步甲科是该地区地表甲虫中的优势类群;阿小鳖甲和球胸小鳖甲为优势种;有13种为常见种,稀有种较多。3类生境地表甲虫物种丰富度指数在人工固沙林地最高(6.50),其次为荒漠草原区(5.89),流动-半流动沙地相对最低(3.61)。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人工固沙林地最高(2.34),荒漠草原区(1.72)和流动-半流动沙地(1.72)基本相似。2)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VOR评价方法和体系对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以土壤动物为评价指标评价的结果是荒漠草原区、人工固沙林地与流动半流动沙地叁类生境的值分别是0.47、0.42、0.58,呈现出流动半流动沙地显着高于荒漠草原和人工固沙林地,流动-半流动沙地处于亚健康状态,荒漠草原区和人工固沙地均处于警戒状态;以地表甲虫为评价指标评价的结果是荒漠草原区、人工固沙林地与流动半流动沙地叁类生境的值分别是0.69、0.66、0.64,呈现出荒漠草原高于人工固沙林地和流动半流动沙地,但差异不显着。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总体来看,宁夏灵武荒漠生态系统健康都处于亚健康状态。3)基于主成分法提取的敏感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通过主成分法筛选的8项评价指标,分别是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3个土壤理化指标,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3个地上植被指标: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2个土壤节肢动物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这8项指标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关系,说明筛选出的评价定量指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基于敏感指标做模糊综合评价显示,荒漠草原区状况为健康水平,人工固沙林地处于亚健康状况,而流动-半流动沙地均处于警戒状态。(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6-04-01)
王丽[6](2015)在《不同轮牧方式下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及土壤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围栏禁牧和滩羊连续放牧、二区、四区和六区轮牧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理化特性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放牧草地土壤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在禁牧和连续放牧、二区、四区和六区轮牧下,土壤微生物以放线菌为主,细菌次之,真菌最少。在0-30cm土层,六区轮牧的微生物总数、放线菌、细菌最大,四区轮牧次之,连续放牧最小。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总数量呈下降趋势。土壤结皮中,微生物总数量在二区轮牧最大,真菌和细菌数量以连续放牧最高,放线菌数量以二区轮牧最多。(2)不同轮牧下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0-3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六区轮牧最大,微生物量氮以四区轮牧最大。随土层深度加深,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微生物量碳层化现象在围栏禁牧小区明显。土壤结皮微生物量碳含量以连续放牧最高,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四区轮牧最高。(3)酶活性的在轮牧方式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六区轮牧的脱氢酶活性、脲酶活性最高,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二区轮牧中最高,连续放牧的磷酸酶活性最高。随着土壤深度加深,酶活性呈下降变化(P<0.01)。(4)土壤容重在围栏禁牧区最大,连续放牧最小。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最高,六区轮牧次之,围栏禁牧最小。土壤粉粒含量在连续放牧区最大,细砂粒在四区轮牧最大,中砂粒和粗砂粒在围栏禁牧最大。土壤结皮总盖度在围栏禁牧最大,六区轮牧次之,连续放牧最小。土壤全氮在连续放牧最大,二区轮牧次之,四区轮牧最小。土壤有机质在六区轮牧最大,二区轮牧最小。碱解氮在围栏禁牧最大,连续放牧最小。速效磷在连续放牧最大。(5)土壤生物学特性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过氧化氢酶与微生物量碳有极显着的强相关关系。放线菌与脲酶和微生物量碳有极显着的正的强相关关系,容重与磷酸酶有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速效磷与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极显着的正的强相关关系。速效钾与微生物量碳和真菌有极显着的正的强相关关系。(6)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分析法评价结果,土壤健康状况表现为六区轮牧>四区轮牧>二区轮牧>围栏禁牧>连续放牧。(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5-05-01)
周传猛,蒲小鹏,陈垣,花立民[7](2014)在《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定量评估——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综合评价天然草原健康状况,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两种分析方法,选取13个草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构建当地的"活力-组织机构力-恢复力-人文"体系草地评价系统,并结合样方数据和文献资料,分别评价了甘南州各县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在指标层中,草地系统活力(B1)、组织机构力(B2)、恢复力(B3)和人文(B4)的权重分别为0.373 1、0.361 0、0.216 8和0.049 1;人文层次的"旅游产值占GNP比重"其权重仅为0.049 1,说明人文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较小;植被状况的总权重值0.550 7,说明了植被在牧区生态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县草地近10a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大多数在不健康域之间波动,并有向崩溃域方向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董云龙[8](2014)在《甘南桑科高寒草甸草原对几种培育措施的响应及其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桑科高寒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对草地施加划破草皮+补播(S1)、未施加措施草地(S3)、鼠丘补播处理(S4)、施肥(S5),并以持续放牧(S2)为对照,研究了高寒草甸草原对各培育措施的响应及其健康状况评价,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草地植物生长季连续定点监测不同培育措施下草地群落的特征,发现:地上生物随生长季开始到结束呈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最后稳定或者略有减少。S5施肥处理草地在所有干扰中有最大干草产量,说明在相同气候条件下,草地肥力是影响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草地植被盖度在5月为最低,6、7月快速增长,到8、9月达到最大值(其中S1、S4、S5处理草地植被盖度最高,为100%)。2.对试验涉及草地土壤按0-20cm、20-40cm深度分层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发现:9月份生长季末期植物根层土壤紧实度变异范围在400~1800kPa/cm2范围内波动。在5月份草地植被生长季前期,植物根层土壤紧实度大小顺序为:S4<S5<S2<S1<S3,实施培育措施的草地根层土壤紧实度均小于未施加培育措施草地S3;生长季末期虽然根层土壤紧实度相差较小,但是仍存在生长季前的大小顺序关系。培育措施和放牧干扰对草地土壤0-20cm和20-40cm深度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着。各种培育措施和放牧均增加了土壤中速效氮素的含量;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显着,部分措施对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有影响;土壤CO2通量在草地植物生长季的变化趋势为单峰,在8月份有最大值。3.不同培育措施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表现为群落物种组成和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相似度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处理发现:培育措施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影响很大,其中S2放牧干扰草地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初级生产力小、裸露地面多等;S5施肥草地植物盖度大,物种种类多,初级生产力强等;S3未施加培育措施草地、S4鼠丘补播和S1划破草皮补播草地均处于S2对照草地和S5施肥草地之间。4.通过对桑科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监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发现高寒草地土壤CO2通量在牧草生长季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8月份达到最大。草地初级生产力强的草地土壤呼吸速率高于草地初级生产力弱的草地。5.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草地群落盖度、群落优势层高度、草地初级生产力、植被根层土壤有机质含量4项指标进行客观赋值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对不同培育措施草地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对草地基况的响应较为明显,草地物种数量越多、草地植被盖度越高、初级生产力越强的草地均方差权值法评价指数就越高。通过对均方差权值法评价指数和草地群落盖度线性拟合,发现二者相关性系数R2=0.9128,可以尝试通过草地盖度单一指标对桑科草地进行健康评价,但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5)
王冠琪,张克斌,王志述[9](2014)在《不同封育条件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评价围封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以宁夏盐池柳杨堡封育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对该区不同封育条件下荒漠草原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封育时间上看,封育时间越长,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并非越好。2)从放牧压力上看,早期封育期间,放牧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封育达到一定年限后,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因此,在荒漠草原植被恢复研究中,有必要调整封育年限、适度放牧,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王玮,常学礼,吕世海,赛·巴雅尔图,吾甫尔·托呼提[10](2013)在《高寒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寒草原湿地是干旱区绿洲水资源最重要的源地,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区域环境变化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处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欧亚大陆干旱区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本文应用"3S"技术和地面光谱-生物量建模方法对2002—2010年的MODIS NDVI数据进行了分析,从生产力角度对该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草原湿地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主要承载了气候变化波动的影响。在生态系统健康从平均状态到最佳状态的变化中,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总体为较好水平,健康和较好水平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1%以上,且不同分区之间变化差别不显着。在平均状态向较差状态的变化中,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总体为较差,健康以上水平区域所占比例不足40%。不同的分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核心区(湿地)的健康水平变化小于试验区和缓冲区(高寒草原)。高寒草原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湿地)在区域畜牧业生产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生产力在最差年份仍有48%的区域能够维持平均水平以上,其中生态系统健康较好区域的面积仍达到18%以上。(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草原健康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陈巴尔虎旗生态环境特征,构建陈巴尔虎旗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以2015年modis遥感影像及其实地采样数据作为基础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生态健康评价相关宏观生态指标,运用半变异函数法选取适宜评价粒度单元,对陈巴尔虎旗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10km粒度下陈巴尔虎旗生态健康状况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利用对应分析法对陈巴尔虎旗的生态健康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陈旗生态健康的主要为土地沙漠化和植被多样性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原健康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尹燕亭,运向军,郭明英,伟军,侯向阳.基于牧户感知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内蒙古东部草甸草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19
[2].管旭,郑燚楠,李爱华,王红瑞.基于不同粒度下的陈巴尔虎旗草原生态健康评价[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
[3].俞鸿千,蒋齐,王占军,何建龙,何晨.VOR、CVOR指数在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以盐池县为例[J].草地学报.2018
[4].孟勐.辉腾锡勒风电场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5].张娇.宁夏灵武荒漠草原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宁夏大学.2016
[6].王丽.不同轮牧方式下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及土壤健康评价[D].宁夏大学.2015
[7].周传猛,蒲小鹏,陈垣,花立民.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定量评估——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
[8].董云龙.甘南桑科高寒草甸草原对几种培育措施的响应及其健康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4
[9].王冠琪,张克斌,王志述.不同封育条件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
[10].王玮,常学礼,吕世海,赛·巴雅尔图,吾甫尔·托呼提.高寒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