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4至2017-5共6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分析影响其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并开展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对患者进行分析后得知: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早醒,入睡困难、夜醒、醒后入睡困难。其中早醒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临床症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疾病护理、心理疏通和干预、改变医院的环境、对患者实施相对应的辅助睡眠,让患者身心放松,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从而改善临床不适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睡眠障碍原因;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是中老人的多发情况,而慢性心衰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机率高于普通人群,而且睡眠质量非常差。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体力情况,睡眠障碍会加重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所以,对于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针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睡眠,提升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4至2017-5共6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男性患者30例,女性32例;年龄59至89岁,平均年龄(64.55±1.65)岁。平均病程(3.51±0.63)岁,NYHA心功能级别,Ⅰ级22例,Ⅱ级35例,Ⅲ级5例。
1.2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是老年慢性心衰患者;②患者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③家属或者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剔除标准:①认知障碍;②传染性疾病;③中途退出者;④语言障碍;⑤年龄低于59岁;
1.3方法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不仅掌握基本情况,要需了解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分析内容主要为:治疗时间、临床特征以及所用仪器设备等为疾病因素;患者活动受限、担心预后效果,出现焦虑、烦躁等情况为心理因素;患者受到病房其他人的影响、感觉环境变化、缺乏支持为环境因素;仪器设备噪音、生活各方面不习惯、夜尿次数多成为其他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15.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检验,检验水准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进行分析后得知: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早醒,入睡困难、夜醒、醒后入睡困难。其中早醒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临床症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n)
3讨论
近年来,我国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递增状态,这主要因为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而且老年患者年龄大,机体各项器官处于衰退的情况,使自身的抵抗能力、免疫能力低下,从而导致疾病严重[1]。导致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为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其他因素。针对以上情况,以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为理论基础,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从而达到提升患者睡眠质量的目的和效果[2]。
由于慢性心衰患者年龄较大,此类患者的脑细胞处于老化状态,睡眠时间比较短而且睡眠深度不高,非常容易醒,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特点为入睡困难,醒得早。
疾病护理:慢性心衰患者有呼吸困难、气喘等情况,应用氧气吸入治疗,指导患者合理应用利尿、强心类药物,同时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制定针对性活动计划,让药物和活动相协调,治疗尽可能在白天实施,在上午8-下午2点应用利尿剂,尽量实施无干扰夜间医疗护理[3]。在患者睡眠后,降低仪器对患者的感染,护理人员合理开展心理疏通,调节患者心理问题,测量血压时观察患者睡眠情况,可适当延长。
环境因素:患者机体与多种导线相联,输液均会对睡眠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患者入睡浅,醒后不能继续入睡。而且病房走廊灯彻夜亮着,医务人员严肃的态度,来来回回的行走,导致患者的听觉和视觉超负荷,护理人员尽可能为患者挑选安静的病房。长时间的心电监护,导致患者无法及时了解时间,使患者心理出现焦虑、恐慌的心理。而且慢性心衰患者的血管较硬、体循环差,体温调节不佳,睡眠极易受到环境的因素[4]。所以,护理人员合理调整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室内通风,让病房空气保持清新,同时,调整患者枕头高度,将病房的灯光在夜晚调暗,应用光线柔和的地脚灯,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
心理因素:慢性心衰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导致其心理产生恐慌、焦虑、烦躁等情绪,即害怕手术又担忧医疗费用,害怕拖累家庭,整日心事重重,心理负担过重会诱发失眠。而且部分患者没有家属的陪伴,经常感觉到孤独,面对其他人进行抢救甚至死亡,患者联想到自身,害怕自身治疗效果不理想,从而出现睡眠障碍。治疗过程中,需调整体位,管道和体位让患者感受导烦躁,从而影响睡眠。
其他因素:部门患者有服用安定的习惯,住院之后,不服用安定药物导致头疼混胀,无法正常睡眠。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辅助睡眠方法:在睡觉之前,用温水泡脚,在涌泉穴进行按摩,从而放松紧绷的神经,还可在枕边放置菊花、桑叶等,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目的。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告知其不要对睡眠过于关注,转移思维,让患者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提高对睡眠的自信心,指导家属按摩患者头皮,听轻音乐,放松身心。
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可多饮用百合银耳、花生山药粥等,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提高患者睡眠状态。牛奶中有色氨酸,虽然有辅助睡眠的效果,但是其不易消化,睡眠前服用可能会影响睡眠,饮用牛奶因人而异,同时告知患者服用晚餐不可过晚,更不可饮用浓茶、咖啡等饮料[5]。
药物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医师选择相对应合理药物,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服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服用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心理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与患者开展良好的沟通和交通,开展合理的疏通和开导,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向患者讲解治疗流程、目的以及治疗作用。让家属定期探视,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归属感,提升治疗配合度。让慢性心衰患者多与其他患者沟通和交流,互相鼓励,改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制定护理对策,适当鼓励患者,消除患者抵抗情绪,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目的。
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调整相关设备的噪音和灯光的亮度,晚上拉窗帘,白天开窗帘。让患者能够掌握时间点,定期更换传单被罩,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同时护理人员定期对病情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良好的睡眠质量可缓解患者机体疲劳,提高神经状态,不仅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预防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猝死等情况发生[6]。
本次研究得出:导致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部分患者存在两种以上因素并存。对其睡眠障碍进行分析和总结,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为患者实施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升其睡眠质量,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心衰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疾病护理、心理疏通和干预、改变医院的环境、对患者实施相对应的辅助睡眠,让患者身心放松,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从而改善临床不适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雪梅,陈艳芳,匡蕾蕾,等.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00-902.
[2]朱彩力.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睡眠障碍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174-175.
[3]李艳,单岩,张文萍,等.Roy适应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碍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8):692-694.
[4]肖丽萍,刘兰萍,吕少芸,等.影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8):54-55.
[5]程利萍,孟虹,张代玲,等.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78.
[6]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