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人自称患有拖延症,有没有“症”暂且不能确定,但不可否认的是,拖延令人困恼是确定的。
为了掌握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状况,笔者在济南市历城区范围内随机选择了180位幼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个体工商户11人,占6.11%;公司职员37人,占 20.56%;工人 112人,占 62.22%;干部 8人,占4.44%;医生2人,占1.11%;从事其他职业的10人,占5.56%。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调查数据统计与处理的结果显示,当前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情况不容乐观。笔者围绕家长对家园共育内涵的理解、参与家园共育的意愿、参与家园共育的身份和参与家园共育活动的形式等方面对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面对考试,要到最后一刻才突击复习,论文也是拖到最后一周才完成,工作后,越是面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会越拖延。但,我们无时无刻想要改掉这个陋习!想要改善拖延,看看自己背后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或许是方式方法不对,让前进的路受到了阻碍,又或者是害怕不好的结果到来,所以能拖就拖。
我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会“遇见”拖延的人,每次出差或出游前,总是默默告诉自己,早些收拾行李,但是每次都会拖延到最后一刻才会去完成,半夜才开始收拾行李。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从事教育,培养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当你已经开始看起了手机,听起了歌,打起了游戏,看起了电影,这时候,你还会拿出书或电脑去学习和工作吗?所以,着手第一件事情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什么说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人们都习惯于先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所以导致不喜欢的事情和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一拖再拖。而你只要选择每天先干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才能保证你的事件清单越来越少。
就像以前计划要跑步,会开始准备买运动衣、运动鞋,等一切都准备齐全了,好多天过去了,然后跑不了两天就放弃了。现在,我想做什么事情就立即去做,不用在意是怎么开始的,只要开始,就比不开始好很多。在行为过程中不断提高,最终都会达到我们基本认同的那个完美。
我们通常会有一个完美主义情结,开始一件事的时候,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其实是一种病态,世间没有完美,你与其等待完美,不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纠错而达到完美。
我分析出两个拖延的原因:一是怕变化,习惯了生活在家中舒适便捷的环境,心里总是认为出远门带这带那很麻烦,但又不得不带;二是对时间的感知,习惯性停留在过去或当下,而不是对未来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所规划。后来我尝试了几种方法,部分方法起到了效果,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2.永远记住只要开始就比不开始要好很多。
1.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改掉拖延症的关键。
第一,所谓掌握资料就是要熟悉作家全部的作品,在熟悉过程当中排出著译系年目录,而且对他的年谱要有比较清晰的轮廓。要排出他写了多少,也就是“著”,他翻译了多少,按照年份排下去。排下去的过程中对年谱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而在这个收集过程中,他的作品要千方百计地收全,或者现在能够看到的,都一定要看。在搜集作品的过程中,笔名务求一一考释,搞清楚这个作家到底有多少别名。
纵观全国,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意识越高,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越强;相反,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居民的参保意识就越低,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和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越低。
3.调整心态,不要定太高的目标。
有时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实施起来有困难,所以容易拖延或放弃。万事都需要一个过程,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所以,要从给自己定小目标开始,并时常提醒自己,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是短期的行为,这样才能够促使自己坚持下来。
拖延是有原因的,针对不同的原因,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克服拖延症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克服拖延的技巧对我们来说,执行起来并没有效果的原因。
标签:事情论文; 家园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家长论文; 原因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健康人生》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