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裔情结论文-邓金凤

汉裔情结论文-邓金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裔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岑毓英,壮族,“汉裔情结”

汉裔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邓金凤[1](2008)在《试析壮族的“汉裔情结”——以岑毓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壮族社会里,假托汉人后裔(其心理表现即"汉裔情结")的现象十分普遍。岑毓英是近代历史名人,他出身壮家,却自称为汉人后代,并通过编撰族谱、营建祖墓等途径,极力打造"汉裔"身份。他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镇压民族斗争,是壮族"汉裔情结"的典型个案。这种情结的产生,是古代夷夏观、正统观、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先祖传说及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多维视角审视下,"汉裔情结"具有现实功用,是利益驱动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的鲜明例证。(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邓金凤[2](2006)在《岑毓英“汉裔情结”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岑毓英(1829~1889),广西西林人,曾官至云贵总督,为近代中国重要人物、壮族历史名人。学界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回民起义、中法战争两个时段,薄弱环节较多。岑毓英出身壮族,却自称为“汉人后裔”,进而鄙夷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如何认识这种民族认同?学人关注不多。本文将岑毓英这种假托“汉人后裔”的心理称为“汉裔情结”,继之探讨其种种表现及产生根源,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讨论,以解明其内在涵义。全文从岑毓英编修的《西林岑氏族谱》发凡,考证其在谱中所宣称的汉人先祖之虚构性,得出其祖先当为土生土长岭南壮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得知岑毓英虽非伪造汉人先祖的始作俑者,却对前人杜撰的祖先北来说进行了力所能及地补充与完善,其“汉裔情结”一览无遗。除却虚构汉人祖先外,岑毓英的“汉裔情结”还表现在营建汉人祖墓、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及镇压民族斗争等方面。从甘当“汉人后裔”、崇尚汉文化到歧视、丑化少数民族,再到残酷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岑毓英首先不把自己当少数民族看待,接着不把少数民族放在眼里,最后站到了少数民族的对立面。岑毓英“汉裔情结”的产生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古代民族观、正统观对壮汉两族分别赋予的不同价值,以及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使壮汉两族所具备的不同地位,使得壮汉两族处于截然不同的境遇。岑毓英出身于地位低下的壮族,却不屈服于命运,主动靠拢汉族,藉以提升自身地位。长期以来壮族地区流行的祖先北来说,伴随着岑毓英出生、成长,并逐渐深入其心。加上多年儒学思想的熏陶,岑毓英最终站在了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对自身所属群体进行反思,并以汉族的价值观来衡量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最后,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对岑毓英的“汉裔情结”进行解读,认为在岑毓英身上表现出来的“汉裔情结”,认同于汉族而非壮族的民族身份取向,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认同主体民族以更好地获得社会或政治利益的方式或手段。岑毓英千方百计打造“汉裔”之身的举止,不仅是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与长期以来的社会观念的产物,更是他按照封建王朝的规范与正统标准进行自我塑造,以将自己融入当时主流社会的结果。将岑毓英的“汉裔情结”置于整个壮族自我意识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它是壮汉民族交往过程中的一个交融现象,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中的一个鲜明例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邓金凤[3](2003)在《岑毓英“汉裔情结”探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岑毓英(1829~1889),广西西林人,历任云南布政使,云南、贵州、福建巡抚,云贵总督,是近代壮族历史上影响卓着的人。他"自束发授书,慨然有志于修庙、辑谱",从咸丰己未到光绪戊子(1859~1888),"先后阅叁十年",修成(本文来源于《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期刊2003-10-26)

汉裔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岑毓英(1829~1889),广西西林人,曾官至云贵总督,为近代中国重要人物、壮族历史名人。学界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回民起义、中法战争两个时段,薄弱环节较多。岑毓英出身壮族,却自称为“汉人后裔”,进而鄙夷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如何认识这种民族认同?学人关注不多。本文将岑毓英这种假托“汉人后裔”的心理称为“汉裔情结”,继之探讨其种种表现及产生根源,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讨论,以解明其内在涵义。全文从岑毓英编修的《西林岑氏族谱》发凡,考证其在谱中所宣称的汉人先祖之虚构性,得出其祖先当为土生土长岭南壮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得知岑毓英虽非伪造汉人先祖的始作俑者,却对前人杜撰的祖先北来说进行了力所能及地补充与完善,其“汉裔情结”一览无遗。除却虚构汉人祖先外,岑毓英的“汉裔情结”还表现在营建汉人祖墓、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及镇压民族斗争等方面。从甘当“汉人后裔”、崇尚汉文化到歧视、丑化少数民族,再到残酷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岑毓英首先不把自己当少数民族看待,接着不把少数民族放在眼里,最后站到了少数民族的对立面。岑毓英“汉裔情结”的产生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古代民族观、正统观对壮汉两族分别赋予的不同价值,以及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使壮汉两族所具备的不同地位,使得壮汉两族处于截然不同的境遇。岑毓英出身于地位低下的壮族,却不屈服于命运,主动靠拢汉族,藉以提升自身地位。长期以来壮族地区流行的祖先北来说,伴随着岑毓英出生、成长,并逐渐深入其心。加上多年儒学思想的熏陶,岑毓英最终站在了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对自身所属群体进行反思,并以汉族的价值观来衡量少数民族及其文化。最后,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对岑毓英的“汉裔情结”进行解读,认为在岑毓英身上表现出来的“汉裔情结”,认同于汉族而非壮族的民族身份取向,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认同主体民族以更好地获得社会或政治利益的方式或手段。岑毓英千方百计打造“汉裔”之身的举止,不仅是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与长期以来的社会观念的产物,更是他按照封建王朝的规范与正统标准进行自我塑造,以将自己融入当时主流社会的结果。将岑毓英的“汉裔情结”置于整个壮族自我意识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它是壮汉民族交往过程中的一个交融现象,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程中的一个鲜明例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裔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邓金凤.试析壮族的“汉裔情结”——以岑毓英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

[2].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

[3].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因[C].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3

标签:;  ;  ;  

汉裔情结论文-邓金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