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感知,后人类,美学问题
人类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姚富瑞[1](2019)在《技术与感知:后人类语境中的美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后人类作为对控制论转向和信息重生的一种回应,试图描述并重新概念化一系列松散的、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和人们具身化境况之间的关系。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技术开始呈现为对人类身体的嵌入、模仿与脱离,造成了人类记忆的外化,乃至逐渐显现出的人的记忆的后种系生成,也即并非是技术的人性化而是人的技术化,并最终发展为社会的技术化。从书写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构成了一种新的基数体系,除了对人们的感觉记忆所造成的冲击外,像记忆衰退与增强的辩证法,其还重塑着社会的情感结构与感觉共同体。新兴增强技术的扩张所裹挟的意识形态侵入、权力穿透等改写着人们的感知,带来了新的阶级区隔与身份认同问题,也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集中体现着后人类语境中美学的伦理与政治问题。(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梦然[2](2019)在《人类听觉更能感知和谐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6月11日电(张梦然)据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10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科学家测定了人脑与猴脑在对声音反应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人类的听觉脑区更偏爱谐波声音,而恒河猴并没有这种特征。对语音和音乐有相应的反应,究竟是不是人(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6-12)
张梅[3](2019)在《让人类更好地感知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以智能化为方向和特征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其中,高端传感器在智能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月21日,由省科协、省工信厅、宝鸡市政府主办的“智惠宝鸡”传感器科技产业发展论坛、传感器产品展博会、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交流(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05-27)
王拓[4](2019)在《视觉信号未来将改变人类感知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作为人类感知手段之一,一直是不少研究的重点领域。西交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系的安德鲁·亚伯博士和其团队设计了一个新系统,他们在助听器中加入了捕捉人说话时唇形特征的视觉信号,以提高助听器的使用效果。最新研究成果也在IEEE计算智能研讨会上进行发(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9-02-27)
冯圆芳[5](2018)在《吴为山:雕塑是感知人类命运的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10日,已经入冬的南京阴雨绵绵。临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矗立于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之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前进入了闭馆筹备期。一面面写有“国家公祭”的道旗,密密匝匝地围绕在纪念馆四周,作为纪念馆重要标志的《南京大屠杀》组雕,(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8-12-13)
李守军,马小平[6](2018)在《R-fuzzy集的优势测度及其在人类感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一种新颖的R-fuzzy集优势测度的定义,实现了R-fuzzy粗糙近似集与描述符相关的隶属度重要性的量化表示.指出了优势测度是R-fuzzy集隶属度重要性的度量工具,并且具有传统Zadeh模糊集的本质属性.然后,针对不同标准子集对于隶属度集的优势测度序列,采用灰色绝对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标准子集在隶属度评价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量化研究.最后,基于优势测度概念及灰色绝对关联分析方法对观音机场展开了噪声感知实验,讨论了不同年龄评价群体对噪声的理解在优势测度上的差异,证实了优势测度在人类感知辨识领域内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8年23期)
张励,黎亚洲[7](2018)在《信号与感知:国际媒体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深入思考和把握当代世界潮流、洞悉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一夕之功能成,亦非一己之力能至。"这是习主席在向全球释放充满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号时所强调的。这也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全球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8年06期)
谭论[8](2017)在《“5G+AI”将颠覆人类感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7中国通信产业大会(CCIC2017)暨第十二届中国通信技术年会上,中兴通讯无线市场规划总工程师胡凯伟指出,3G时代由于触摸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终端的形态,使得智能机得到了普及,反过来加速了网络向4G演进,实际上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悄然渗透到5G “芯(本文来源于《通信产业报》期刊2017-12-25)
高圣元[9](2017)在《在人类感知尺度上理解城市形态的另一种图景——以运动和场所两个主题来解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作为一本划时代的着作,跳出了传统现代派理性设计观念,创造出一种新的侧重于研究城市面貌的城市思考方法。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的主要思想可以用"城市设计五要素"来概括,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各界人士对于这本书的分析也多侧重于这五个要素。本文旨在以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城市意向》,即从运动与场所这两个主题来批判性地分析这本书中的思想,试图将其思想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同时其他设计师对同一主题的理解运用也将用于比较分析凯文·林奇的思想。(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7年21期)
余梓彤[10](2017)在《基于语义任务特征和人类材料感知的视频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之间的多媒体通信变得越来越频繁且重要,因此在通信中如果保证能得到质量相对较好的图像和视频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在多媒体技术的领域中,如何测量多媒体数字信号的质量且优化其码率和质量是关键技术。而在本论文研究中,我们致力于开发一种基于人类材料感知和可用于语义任务的特征的视频质量评价度量,来更精确地描述多媒体信号的质量。一个有意义的视频质量评价度量,它应该是一个基于语义任务特征和人类材料感知的新型感知视频质量度量。神经科学和物理心理学的研究证据说明,从预处理后的视频信息中,纹理基元、形状、轮廓和颜色是用于语义任务的重要中级线索。同时基于人类材料感知的研究也表明在材料识别的任务中,双边滤波器可以分离图像视频中的结构性信息和纹理信息。最后若干评估量通过不同的权重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视频质量度量。本文研究及实验都是基于块运动估计的空间-时间管道框架。本文对视频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学习,主要是提取一些基于符合人类视觉特性的特征,并结合自由能量原则来分配组合特征的权值进行最终度量的实验。论文的具体安排如下:首先介绍多媒体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主、客观质量评价的流程和方法及性能测量;然后回顾了相关优秀的通道分解和特征提取的基本理论;最后就南加州大学的最新视频数据库,进行了我们提出的质量评价系统的实验,并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性能对比,具体内容如下:在我们提出的质量评价系统中,根据简化参考系统设计的思路的同时,几乎并行地去操作源视频和失真视频的子系统。在这两个子系统中,视频的每连续若干帧的图像都会进行块分离,并根据局部运动一致性矢量来合并成时间空间上的叁维管道。接着在对应的管道或容器上我们将进行通道分解和特征提取。然后源视频和失真视频中对应的管道的相异性将会被计算,并通过时间空间上的池化策略进行聚合。最后非线性映射模型将会使我们的客观的视频质量评价度量更接近于主观实验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人类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北京6月11日电(张梦然)据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10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科学家测定了人脑与猴脑在对声音反应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人类的听觉脑区更偏爱谐波声音,而恒河猴并没有这种特征。对语音和音乐有相应的反应,究竟是不是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姚富瑞.技术与感知:后人类语境中的美学问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9
[2].张梦然.人类听觉更能感知和谐声音[N].科技日报.2019
[3].张梅.让人类更好地感知环境[N].陕西日报.2019
[4].王拓.视觉信号未来将改变人类感知手段[N].新华日报.2019
[5].冯圆芳.吴为山:雕塑是感知人类命运的过程[N].新华日报.2018
[6].李守军,马小平.R-fuzzy集的优势测度及其在人类感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
[7].张励,黎亚洲.信号与感知:国际媒体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世界知识.2018
[8].谭论.“5G+AI”将颠覆人类感知[N].通信产业报.2017
[9].高圣元.在人类感知尺度上理解城市形态的另一种图景——以运动和场所两个主题来解读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J].新闻传播.2017
[10].余梓彤.基于语义任务特征和人类材料感知的视频质量评价[D].广东工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