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流层折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对流层,误差,辐射计,仰角,折射率,微波,实时。
对流层折射论文文献综述
乔江,杜晓燕,卫佩佩[1](2018)在《一种对流层折射误差的实时简化修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层折射误差是影响雷达测量定位系统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VMF1(Vienna Mapping Function 1)用于对流层折射误差修正时存在的实时性差、分辨率低的问题,引入GPT2w模型并提供分辨率为1°×1°的相关参数,结合Saastamoinen模型构建形成SG-VMF1模型。基于新模型和映射函数法的计算原理,对4个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测站在不同高度角时的对流层折射误差进行估算,并与射线描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以结合IGS实测气象数据的射线描迹法的计算结果为基准时,利用SG-VMF1模型及相关理论计算的结果在高度角大于6°时RMS值可达到0. 4 m,在高度角大于30°时RMS值可达到0. 1m,计算方法可行有效,且具有实时性和较高的分辨率。(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10期)
李高,许文波[2](2015)在《测控站对流层电波折射修正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具体测控站的对流层电波折射,充分利用了测控数据、气象数据、空间环境监测和高精度航天器轨道数据,开展针对测控站的对流层折射修正模型的研究。分析了对流层中的气象数据与折射率剖面的模型的关系,建立了测控站各季度的折射率剖面模型;对Hopfield修正模型和射线描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在仰角为30°以下时修正精度较低,以及Hopfield模型的一些缺陷。(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赵军,王西京,张华,陈建荣,刘玉梅[3](2014)在《外测数据对流层折射误差修正及精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对流层引起的航天器外测数据折射误差,基于对流层分段模型,以测站历史气象数据拟合折射衰减系数,建立测控站上空对流层折射率模型,并利用实测地面折射率对统计模型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模型反映大气剖面的真实性。利用该模型对S频段多颗在轨卫星50多跟踪圈次的实测外测数据进行修正分析,并与微波辐射计实时修正结果进行比较,测距、测角、测速互差分别优于0.9m、0.02°、0.06m/s。将该模型应用于卫星长管外测数据的实时修正,可提高轨道测量数据质量。(本文来源于《飞行器测控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武征,潘佳梁,胡梦中[4](2014)在《测量雷达对流层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测量雷达在跟踪测量飞行目标时,受对流层大气折射影响会导致其测量产生误差。就测量雷达对流层大气折射误差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误差产生原因及修正模型,同时根据实际提出了一种适应海上环境的对流层大气折射修正模型,在实际雷达测量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并验证了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4年02期)
陈祥明,赵振维[5](2013)在《对流层折射修正中水汽压公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对流层大气折射效应评估计算的工程应用中,水汽压的计算方法不尽统一、精度参差不齐的现状,分别在-50℃~0℃气温范围内利用各平冰面饱和水汽压公式、在0℃~50℃气温范围内利用各平液面饱和水汽压公式对大气折射率湿项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可知:在平冰面和平液面情况下,Buck(巴克)1981公式和Buck1996公式与Goff-Gratch(戈夫-格雷奇)公式的偏差均较小,计算精度较高,建议作为测控系统外测数据处理中大气折射修正的首选经验公式;该分析结果也可为其他需要考虑水汽影响的工程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飞行器测控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李江漫,韩恒敏,林乐科,郭立新,赵振维[6](2012)在《对流层大气折射误差的微波辐射计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雷达的目标跟踪定位、卫星的测控定轨等对大气折射误差高精度修正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传统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的成本高、实时性差等问题,研究利用对水汽和液态水含量敏感的双通道微波辐射计测得的辐射亮温来反演大气折射率的方法。对微波辐射计的反演结果和探空数据的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不同海拔高度上反演的平均偏差和均方差,发现利用微波辐射计反演得到的折射率剖面与探空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介绍了微波辐射计新的定标方法和微波辐射计对于水平不均匀大气的折射误差修正方法。(本文来源于《飞行器测控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程显海,金燕波,曹培培[7](2012)在《对流层电波折射误差高精度实时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利用对大气中水汽含量敏感的微波辐射计,在电波传播路径上实时测量大气辐射亮温直接进行折射误差修正的方法。该方法是在电波传播路径上直接获得折射修正信息样品的,不受大气时变特性和水平不均匀性的影响,因而可提高修正精度。在天顶方向湿项折射误差实时修正精度可达厘米级。(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2年S2期)
段成林,马传令,曹建峰,华莹,王健[8](2012)在《一种低仰角对流层折射修正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折射效应引起电波传播延迟和路径弯曲,测量数据对流层折射修正的精度直接影响到飞行目标轨(弹)道确定的精度。考虑到对流层折射修正的精度和效率以及5°以下低仰角数据传统修正方法具有较大的误差,通常不对测量数据进行实时对流层折射修正,这使得实时定位的精度受到较大影响。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电传播几何路径迭代的对流层折射修正新方法,解决了修正精度和实时性不能兼顾的问题。经大量无人机校飞和载人航天工程外场实测数据验证,该算法能够实时有效地消除低仰角对流层折射偏差,对高仰角测量数据的对流层折射修正亦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2年05期)
段成林,马传令,曹建峰[9](2011)在《低仰角对流层折射修正快速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的折射效应引起电波传播延迟和路径弯曲,测量数据对流层修正的精度直接影响到飞行目标轨(弹)道确定的精度。考虑到对流层折射修正的精度和效率以及5°以下低仰角数据传统修正方法具有较大的误差,通常不对测量数据进行实时对流层折射修正,这使得实时定位的精度受到较大影响。研究设计了一种能够应用于实时数据处理快速有效的对流层折射修正迭代算法。经大量外场实测数据验证,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消除低仰角对流层折射偏差,对高仰角测量数据的对流层折射修正亦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1年22期)
莫剑飞,张荣涛[10](2010)在《一种对流层电波折射误差修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流层大气折射造成的电波折射误差是影响雷达测量数据,尤其是低仰角数据质量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对对流层折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对修正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了一种直接利用雷达测量量进行折射修正的迭代算法。通过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满足了实时修正的速度要求。(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10年S1期)
对流层折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具体测控站的对流层电波折射,充分利用了测控数据、气象数据、空间环境监测和高精度航天器轨道数据,开展针对测控站的对流层折射修正模型的研究。分析了对流层中的气象数据与折射率剖面的模型的关系,建立了测控站各季度的折射率剖面模型;对Hopfield修正模型和射线描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在仰角为30°以下时修正精度较低,以及Hopfield模型的一些缺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流层折射论文参考文献
[1].乔江,杜晓燕,卫佩佩.一种对流层折射误差的实时简化修正方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2].李高,许文波.测控站对流层电波折射修正模型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5
[3].赵军,王西京,张华,陈建荣,刘玉梅.外测数据对流层折射误差修正及精度分析[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4
[4].武征,潘佳梁,胡梦中.测量雷达对流层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4
[5].陈祥明,赵振维.对流层折射修正中水汽压公式对比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3
[6].李江漫,韩恒敏,林乐科,郭立新,赵振维.对流层大气折射误差的微波辐射计修正[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2
[7].程显海,金燕波,曹培培.对流层电波折射误差高精度实时修正[J].微波学报.2012
[8].段成林,马传令,曹建峰,华莹,王健.一种低仰角对流层折射修正的新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
[9].段成林,马传令,曹建峰.低仰角对流层折射修正快速算法[J].现代电子技术.2011
[10].莫剑飞,张荣涛.一种对流层电波折射误差修正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