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灌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铁路,地下水开采,桥梁结构沉降,PLAXIS,3D
耦合灌溉论文文献综述
张翼鹏,郭雪岩[1](2019)在《灌溉井抽水对邻近高速铁路桥梁的影响流固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沿线附近存在大量农用抽水井,对地下水的随意开采导致部分线路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严重威胁列车安全。本文应用PLAXIS 3D软件对高速铁路沿线一抽水井降水导致的桥梁基础沉降进行数值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抽水后场地沉降及孔隙水压力均呈漏斗状分布;抽水结束后土体最终沉降趋于稳定;桥梁桩基下半段以及桩底的正应力有所增加。本文算例中,抽水井引起的桥墩最大沉降量为2.258 mm,桥墩最大差异沉降量为0.173 mm,没有超出Q/CR 9230—2016《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的规定。(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陆大克,段骅,王维维,刘明爽,魏艳秋[2](2019)在《不同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下水稻根系生长及功能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适宜的灌溉方式及氮肥管理是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地上部分及产量品质的形成,而对于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探讨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及代谢的影响,探索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机理,为水稻高产及根系生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和2017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徐稻3号为材料,供试土壤土质为黏壤土,采用灌水方式和氮肥形态二因素随机试验,设置CK [浅水层灌溉(0 kPa)]、WMD[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和WSD[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 3种灌溉方式。氮肥供应设置铵态氮∶硝态氮叁个混合比例处理:100∶0、50∶50 (即1∶1)、0∶100,由硫酸铵、硝酸铵和硝酸钠提供氮源。在分蘖盛期、穗分化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样,以水稻茎基部为中心,挖取20 cm (长)×20 cm (宽)×30 cm (深)的土块测定干湿交替灌溉和氮肥形态处理的水稻根长、直径、表面积、体积、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氧化力,采集根系伤流液分析其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结果】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之间存在显着的互作关系。WMD与铵硝1∶1耦合后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15.8 g/m~2,为本试验的最佳互作组合模式。WMD下,铵硝1∶1处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长显着增加了10.6%~17.0%,平均根直径增加了3.98%~25.25%,根体积增加了5.27%~26.40%,根表面积增加了6.27%~25.19%,提高了根尖数、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促进了根系的碳氮代谢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WSD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显着降低水稻产量,铵硝100∶0处理平均降低38.20%、铵硝1∶1平均降低29.94%、铵硝0∶100平均降低35.0%,减少了根系长度,降低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抑制根系活力及伤流液中物质的合成,不利于根系功能的维持。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形态对根系的影响不一,CK下,100%NH_4~+处理根长及根系活力提高,而在WMD下,硝铵1∶1处理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性,促进根系碳氮代谢,100%NO_3~–处理不利于根系生长及根系功能的维持。水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施用100%NO_3~–处理单位面积穗数下降,产量降低明显。【结论】轻度适宜的干湿交替灌溉配合施用一定比例的铵硝混合氮肥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耦合效应,促进强健根系形态的建成,提高根系的碳氮代谢及养分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雪辉,黄喜良[3](2019)在《水肥耦合灌溉模式比较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肥耦合灌溉模式是推进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本文运用农业比较效益分析方法,通过大田粮食作物水肥耦合集成灌溉措施与传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水肥耦合灌溉模式的优越性。研究成果可为规模化发展大田水肥耦合灌溉模式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邢立文,崔宁博,董娟,张小明,赵璐[4](2019)在《痕量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综合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室番茄为供试作物,以常规滴灌为对照,研究痕量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单因素影响;以基于层次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数为应变量,水肥用量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拟合预测模型,分析水肥条件对番茄的综合影响并解算痕量灌溉条件下温室番茄最优灌水量和施肥量,结果表明:当灌水下限为60.99%、灌水上限设置为90%,施肥量为N:297.73 kg/hm~2、P:148.86 kg/hm~2、K:297.73 kg/hm~2时,痕量灌溉番茄的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可达66.82。相对于常规滴灌模式,经优化后的痕量灌溉水肥管理模式在保证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可较常规滴灌增产28.14%,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6.74%,化肥利用率提高46.9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6期)
解志鹏[5](2019)在《水肥耦合下大连蓝莓灌溉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连庄河市塔岭镇来宝沟蓝莓生态庄园为试验场地,选取蓝丰、北陆两种蓝莓品种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水肥耦合下蓝莓灌溉试验方案。依据蓝莓的种植特性,设计了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并确定试验观测项目与数据分析,以确定蓝莓品种的灌水规律与灌水定额,可以为最终确定大连其他地区的蓝莓灌溉方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9年05期)
高万德[6](2019)在《灌溉对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合理的灌溉不仅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于底部泄漏损失,大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磷元素通过底部渗漏淋虑于地下水,严重威胁地下水环境。包气带浅层土壤含水量通常较低,由于日温差较大,受土壤温度梯度的影响,其表层土壤中的液态水与汽态水之间频繁发生转换,影响水分运移过程,因此同时考虑水、汽、热耦合运移的研究对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泾惠渠灌区内农田展开原位试验,利用原位试验所获得土壤水分和温度数据和室内实验所获得的土壤物理参数,以及泾阳气象站所获得的气象数据,利用Hydrus-1d模型软件建立大埋深(0~6m)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灌溉条件下的水、汽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含水率在土壤顶部(100cm以上)变化最剧烈,随着深度的增加,剧烈程度逐渐减弱。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呈现出两大特征:(1)各层土壤温度在年际上或者日变化上都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土壤温度年际变幅随深度的增加而衰减,地表温度变化最为剧烈;对于日变化,0~20cm的土壤温度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20cm深度以下的土壤温度日变化不明显。(2)土壤温度的变化具有滞后现象,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越长。(2)分别建立了包气带水分运移模型和水-汽-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利用实测土壤含水率和温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通过R~2(决定系数)、RMSE(均方根误差)和MAE(绝对误差)叁个指标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水-汽-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在校准期和验证期,土壤含水率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818,0-6m各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5~0.033cm~3·cm~(-3)、0.004~0.024cm~3·cm~(-3),土壤温度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5、0.813,各深度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32cm~3·cm~(-3)、0~1.663 cm~3·cm~(-3);对于单纯只考虑水分的运移模型,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3、0.83;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误差(MAE)的变化范围分别0.0033~0.0319cm~3·cm~(-3)、0.0026~0.0184cm~3·cm~(-3);认为这两个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拟值和实测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接近,基本上能够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3)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发现,水力学模型对模拟效果影响最大的水力学参数是θ_s和n,当θ_s减小20%时,250cm处的均方根误差值变化了797.90%;当n增加20%时,600cm处的均方根误差值变化了654.06%;θ_r、α、K_s的值分别变化±10%、±20%时,均方根误差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确定导热系数的经验参数,当b_1、b_2、b_3分别变化±10%、±20%时,均方根误差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表明确定导热系数的经验参数值对于热力学参数并不敏感。初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对于模拟土壤含水率有较大的影响,而对于热力学模型,温度影响最大的是初始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净辐射和相对湿度对模拟土壤温度的影响非常小,增加或减小10%、20%不能造成均方根误差的较大变化。(4)建立水-汽-热耦合运移和单纯的水分运移模型,通过对比两种水分运移过程发现,由于水分运移模型忽略了水汽运移以及温度对水分运移的影响,导致计算出的水分通量相对较小;在水-汽-热耦合运移研究时,通过对夏玉米模拟期灌溉前后基质势和土壤温度对液态水和汽态水运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区的土壤汽态水运移以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水汽运移为主,通过模拟计算,最大可达到-0.0042cm/d,基质势梯度作用下的水汽量相对很小,可忽略不计。对于水分收支平衡,两种模型计算出夏玉米和冬小麦模拟期内的蒸散发量接近,而两种模型计算出的底部渗漏量相差较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6)
刘博,李鹏,李森[7](2018)在《农业灌溉中基于水能耦合关系的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实施,尤其在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短缺与灌溉用水浪费矛盾突出,介绍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程,以及在水资源系统规划管理中,存在的明显的复杂性、动态性与不确定性等,对目前已开发的各种优化方法与模型进行综合论述与评价,并引入水资源与能源的耦合关系,解释在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中须考虑能源问题,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期刊2018年12期)
侯俊,王帅,崔士通,王会刚,张卫峰[8](2018)在《沙土地有机肥替代化肥与灌溉优化在苜蓿上的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沙土为主的牧区,为适应粮改饲的发展需求,在苜蓿种植中有机肥替代化肥并协同优化灌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典型牧区-河北滦南县的沙土地,设置了有机肥氮替代0%、50%和100%化肥3个替代率,设常规灌溉和优化灌溉两个灌溉水平,以不施氮且常规灌溉为对照,共计7个处理。在2013~2015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苜蓿生物性状、土壤无机矿化氮和0~180 cm土层水分含量等,探索了水肥耦合效应。有机肥氮替代50%和100%的土壤无机氮供应与化肥氮相比差异不显着,相同替代条件下优化灌溉能提高12%~25%的苜蓿产量。有机肥100%替代化肥氮(180 kg/hm~2)以及优化灌溉(262 mm)的苜蓿产量比其他处理提高4. 4%~53. 3%,同时降低了硝酸盐的淋洗风险。该方案既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的难题又减少化肥和灌溉水投入,是值得推广的种养结合新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8年06期)
李睿,娄运生,张震,马莉,李君[9](2018)在《节水灌溉和遮光强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耦合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大田模拟试验研究节水灌溉和遮光强度耦合对水稻生长及物候期的影响。灌溉方式设常规灌溉(F,水深5cm)和节水灌溉(W,无水层)2个水平;遮光强度设3个水平,即对照(CK,无遮光,自然光源)、轻度遮光(S1,单层遮光,光合有效辐射减弱60%)和重度遮光(S2,双层遮光,光合有效辐射减弱90%)。在水稻主要生育期即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观测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稻穗含水率和冠层高光谱。用冠层高光谱数据提取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时间序列,经Spline法插值及小波滤波去噪后预测水稻抽穗盛期的日期。结果表明:随着遮光强度的加重,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物候期明显延迟。节水灌溉对遮光处理下水稻株高和叶绿素含量有抑制作用,对叶面积指数有促进作用,节水灌溉可使遮光处理下水稻物候期提前,使生育期缩短。在一定遮光强度下,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抽穗期表现为节水灌溉(W)>常规灌溉(F),而灌浆期、成熟期表现为常规灌溉(F)>节水灌溉(W)。用去噪后的EVI时间序列预测水稻抽穗盛期,准确率为97%。(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8年11期)
黄蔚,肖卫华,张立成,王强[10](2018)在《一种水肥气高效耦合灌溉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解决传统灌溉农业的"水氧矛盾"和根系的"向水追氧"两大农业难题,应用现代水肥耦合和增氧灌溉技术,设计了一种水肥气高效耦合灌溉系统。笔者通过应用增氧灌溉技术对水稻、黄瓜等作物的栽培试验证明:相比于常规灌溉方式,水、肥、气耦合灌溉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提高根系活力,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挖掘和提高作物自身生产力,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产提质,同时也为从根源上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一种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1期)
耦合灌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适宜的灌溉方式及氮肥管理是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地上部分及产量品质的形成,而对于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探讨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及代谢的影响,探索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机理,为水稻高产及根系生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和2017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徐稻3号为材料,供试土壤土质为黏壤土,采用灌水方式和氮肥形态二因素随机试验,设置CK [浅水层灌溉(0 kPa)]、WMD[轻度干湿交替灌溉(–20 kPa)]和WSD[重度干湿交替灌溉(–40 kPa)] 3种灌溉方式。氮肥供应设置铵态氮∶硝态氮叁个混合比例处理:100∶0、50∶50 (即1∶1)、0∶100,由硫酸铵、硝酸铵和硝酸钠提供氮源。在分蘖盛期、穗分化始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样,以水稻茎基部为中心,挖取20 cm (长)×20 cm (宽)×30 cm (深)的土块测定干湿交替灌溉和氮肥形态处理的水稻根长、直径、表面积、体积、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氧化力,采集根系伤流液分析其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结果】灌溉方式与氮肥形态之间存在显着的互作关系。WMD与铵硝1∶1耦合后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15.8 g/m~2,为本试验的最佳互作组合模式。WMD下,铵硝1∶1处理主要生育时期的根长显着增加了10.6%~17.0%,平均根直径增加了3.98%~25.25%,根体积增加了5.27%~26.40%,根表面积增加了6.27%~25.19%,提高了根尖数、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促进了根系的碳氮代谢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WSD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显着降低水稻产量,铵硝100∶0处理平均降低38.20%、铵硝1∶1平均降低29.94%、铵硝0∶100平均降低35.0%,减少了根系长度,降低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抑制根系活力及伤流液中物质的合成,不利于根系功能的维持。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形态对根系的影响不一,CK下,100%NH_4~+处理根长及根系活力提高,而在WMD下,硝铵1∶1处理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性,促进根系碳氮代谢,100%NO_3~–处理不利于根系生长及根系功能的维持。水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施用100%NO_3~–处理单位面积穗数下降,产量降低明显。【结论】轻度适宜的干湿交替灌溉配合施用一定比例的铵硝混合氮肥可以充分发挥水肥的耦合效应,促进强健根系形态的建成,提高根系的碳氮代谢及养分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灌溉论文参考文献
[1].张翼鹏,郭雪岩.灌溉井抽水对邻近高速铁路桥梁的影响流固耦合分析[J].铁道建筑.2019
[2].陆大克,段骅,王维维,刘明爽,魏艳秋.不同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形态耦合下水稻根系生长及功能差异[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3].朱雪辉,黄喜良.水肥耦合灌溉模式比较效益分析[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
[4].邢立文,崔宁博,董娟,张小明,赵璐.痕量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综合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解志鹏.水肥耦合下大连蓝莓灌溉方案设计[J].吉林水利.2019
[6].高万德.灌溉对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9
[7].刘博,李鹏,李森.农业灌溉中基于水能耦合关系的优化配置研究[J].河北水利.2018
[8].侯俊,王帅,崔士通,王会刚,张卫峰.沙土地有机肥替代化肥与灌溉优化在苜蓿上的耦合效应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8
[9].李睿,娄运生,张震,马莉,李君.节水灌溉和遮光强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耦合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8
[10].黄蔚,肖卫华,张立成,王强.一种水肥气高效耦合灌溉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