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浙江省儿童医院普外科浙江杭州310003)
【中图分类号】R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053-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儿腹部术后出现的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的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经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皮质激素应用等保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成立后,经过严格、规范的保守治疗,均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小儿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smallbowelobstruction,EPISBO)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小儿腹部手术后亦有很高的发生率。由于小儿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且肠梗阻发生在术后的早期,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均有一定特殊性。我院近5年收治了此类患儿22例,现将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其中男l3例,女9例。年龄6月~l5岁,其中6~12个月2例,1~2岁5例,2~6岁8例,>6岁7例。原发病为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术后10例,梅克尔憩室穿孔行肠切除吻合术后4例,肠粘连松解术后4例,肠套叠整复术后2例,肠造瘘回纳术后1例,巨结肠根治术后1例。
1.2临床表现
全组病例均在手术后有胃肠功能恢复,存在排气排便,于术后1-3天停胃肠减压后开始进食,在进食不久后(术后5-14天,平均9.2天)再次出现肠梗阻表现。主要症状有:腹胀20例(90.9%),腹痛12例(54.5%),恶心呕吐19例(86.3%),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7例(77.2%)。腹部体征:腹胀16例(72.7%),压痛17例(77.2%),肠鸣音减弱或消失21例(95.4%)。腹部立位片表现:局部肠管扩张伴液平(6例,27.2%),散在小液平(10例,45.4%),肠管充气少(8例,36.4%)。腹部B超表现:局部肠管扩张,肠管壁回声增强,肠管蠕动差,肠间隙积液。CT提示:肠管内积气积液,部分小肠内可见液平,肠管壁增厚。
1.3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后采取保守疗法:①严格禁食;②持续胃肠减压;③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④中心静脉置管后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⑤根据感染情况给予广谱抗生素;⑥给予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⑦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强龙0.5-1mg/kg/d,使用3天);⑧根据情况应用中医中药及理疗;⑨定期复查腹部立位片,评估病情。
1.4结果
本组22例均保守治疗后治愈出院,未出现病情加重而中转手术病例。肠梗阻缓解时间5-37天,其中5-7天6例(27.3%),8-14天13例(59.1%),15-30天2例(9.1%),>30天1例(4.5%)。随访半年,有2例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余均未再出现肠梗阻。
2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手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由于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管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有些可能还有成角的现象,这类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无绞窄的情况[1]。有报道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术后发病率约0.69%~14%[2]。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亦较高,且由于小儿依从性差,查体不合作,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分析本组病例,其特点如下:①腹部手术后早期(1-2周内)出现肠梗阻:本组病例术后5-14天,平均9.2天。②原发疾病多为腹腔严重感染或粘连:本组阑尾穿孔、梅克尔憩室穿孔14例(63.6%),肠粘连松解、肠造瘘回纳5例(22.7%),共19例(86.4%)。提示腹腔感染及粘连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重要病因。③术后早期短暂排气、排便,进食后再出现梗阻,且症状逐渐加重,具有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但症状一般较轻。④腹部立位平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肠梗阻表现及腹腔感染表现,但无高度扩张的肠管,无绞窄性肠梗阻特点。以上特点均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标准[3]。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保守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4],其治疗应是综合性治疗:①严格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减压减少积聚在消化道内的液体和气体,减轻肠管扩张、肠壁水肿,有利于肠壁血循环的恢复,加速炎症的吸收。②静脉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恢复较慢,本组19例肠梗阻在1-2周缓解(83.4%),最长1例肠梗阻达37天才得到缓解。在肠梗阻缓解前,长期禁食、胃肠减压均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内环境紊乱。因此,需给予患儿静脉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补充血浆或白蛋白。③重视“三素”(抗生素、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慢性梗阻时,肠壁水肿、肥厚,通透性增加,细菌和毒素可通过肠壁进入腹腔引起腹腔感染,因此有必要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生长抑素可以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减轻梗阻近端肠腔消化液的淤积,从而减轻肠腔的扩张,有利于肠壁血循环的改善,并能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减少毒素吸收和细菌易位,加速炎症及肠壁水肿的消退[5]。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确切的抗炎和减轻术后肠管粘连的作用,促进肠壁水肿的消退,短时间内应用不会增加钠水潴留、切口不愈合及消化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6]。④可结合患儿具体病情适当应用中医中药及理疗。⑤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腹部立位片等辅助检查,出现肠绞窄等可能时需及时中转手术,以免延误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成立后,经过严格、规范的保守治疗,均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但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麻痹性因素,往往恢复较慢,且一般不需手术,故需与患儿及家长有良好的沟通,不宜轻易放弃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SharkHE,MichaelTH,eta1.Earlypostoperativesmallbowelobstruction—Aprospectiveevaluationin242consecutiveabdominaloperations[J].DisColonRectum,2002,45(9):1214.
[3]马留学.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6):889.
[4]倪小冬,黎介寿等.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综合治疗[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2):79.
[5]AkyildizM,ErsinS,etal.EffectsofsomatostatinanaloguesandvitaminConbacterialtranslocationinallexperimentalintestinalobstructionmodelofrats[J].JInvestSurg,2000,13:169.
[6]龚剑峰,黎介寿等.激素和营养支持联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