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线芯紧压装置。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通过移动机构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上滑块总成和所述下滑块总成均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设置在所述上滑块总成上的所述上辊轮和设置在所述下滑块总成上的所述下辊轮相对设置,所述上辊轮与所述下辊轮均水平设置且所述上辊轮设置在所述下辊轮上方,所述上辊轮和所述下辊轮之间形成供电缆线芯通过的孔型。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的配合,能够让上辊轮和下辊轮处在合适的位置,通过第一定位机构和第二定位机构实现了上辊轮和下辊轮旋转时的稳定,提升了成型线芯的质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线芯紧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上辊轮(7)、下辊轮(8)、支架(3)、上滑块总成(4)和下滑块总成(5),所述支架(3)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并通过移动机构与所述底座(1)滑动连接,所述上滑块总成(4)和所述下滑块总成(5)均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3)上;设置在所述上滑块总成(4)上的所述上辊轮(7)和设置在所述下滑块总成(5)上的所述下辊轮(8)对称设置,所述上辊轮(7)与所述下辊轮(8)均水平设置且所述上辊轮(7)设置在所述下辊轮(8)上方,所述上辊轮(7)和所述下辊轮(8)之间形成供电缆线芯通过的孔型。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线芯紧压装置。
背景技术
输送大电容电能的电缆线芯,一般采用多根绞合导体绞合在一起。当前电缆行业使用的电缆线芯紧压装置实现绞合导体的紧压及延伸。现有紧压装置往往通过上下各一组平行轴上安装的可以转动的一对辊轮,利用上、下辊轮外圆面靠拢对正后组合成的槽孔,来完成铜圆形绞合线芯到扇形或瓦形的加工。但是,现有紧压装置存在许多缺陷,首先,由于轴和辊轮的装配间隙,叠加滑块和滑道的装配间隙,可能导致上下两组轴的不平行度在2mm以上,从而使上下辊轮轴向倾斜,外圆面槽孔的中心线形成夹角,造成从辊轮槽孔压制出的异形线芯(扇形和瓦形)两边压制松紧不一和成型线芯截面的不对称、不规则现象,严重影响后续的成缆工艺和产品质量,甚至出现线芯飞边等产品缺陷。其次,辊轮在轴向没有定位(轴旋转的结构形式,无法定位或者定位难度大)或部分装置(轴不旋转的结构形式)在辊轮两端带有的丝套手动定位不精确,会导致上下辊轮在轴向错位,错位后也会造成成型线芯截面的不对称、不规则现象,出现线芯飞边等产品缺陷。
再者,紧压装置从属于绞制生产线的一部分,它处于并线装置和牵引装置之间,并线模孔中心、紧压辊轮槽孔中心、牵引轮槽道中心,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是最为理想的,是线芯前进的最小阻力方向,但是在安装生产线时,三者不可能做到完全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在线芯压型时,辊轮在轴向必然会产生较大的轴向偏移外力的作用。因此,对辊轮无轴向定位的紧压装置,会造成辊轮的严重磨损,还会加剧线芯成型的形状偏移、加剧线芯飞边等产品缺陷;对辊轮有手动定位的紧压装置,则会加速辊轮槽部的磨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前三种情况会叠加影响,最终会导致生产出来的电缆线芯质量不佳且电缆的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既能够调整两个辊轮自由的上下移动又能够调整紧压装置的辊轮槽孔的水平位置的可调节的电缆线芯紧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线芯紧压装置,包括底座、上辊轮、下辊轮、支架、上滑块总成和下滑块总成,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通过移动机构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上滑块总成和所述下滑块总成均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设置在所述上滑块总成上的所述上辊轮和设置在所述下滑块总成上的所述下辊轮对称设置,所述上辊轮与所述下辊轮均水平设置且所述上辊轮设置在所述下辊轮上方,所述上辊轮和所述下辊轮之间形成供电缆线芯通过的孔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支架通过移动机构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以当并线模孔中心、紧压辊轮装置的上辊轮和下辊轮之间的孔型孔中心和牵引轮槽道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通过移动机构移动支架,使得并线模孔中心、紧压辊轮装置的上辊轮和下辊轮之间的孔型孔中心和牵引轮槽道中心在一条直线上,避免了线芯成型的形状偏移和线芯飞边等产品缺陷,提升了线芯的质量。而且上滑块总成设置在下滑块总成的正上方,所述上滑块总成和所述下滑块总成均能够通过升降机构确定高度,从而能够让上辊轮和下辊轮移动到适当的位置,使得上辊轮和下辊轮能够形成适当的供电缆线芯穿过的孔型,并且能够让上辊轮和下辊轮保持平行状态,大大避免故障的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上辊轮上设有贯穿其轴心的且水平设置第一辊轴,所述下辊轮上设有贯穿其轴心的且水平设置的第二辊轴,所述第一辊轴上设有能够防止所述上辊轮偏移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二辊轴上设有能够防止所述下辊轮偏移的第二定位机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平设置的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能够分别保持上辊轮和下辊轮的水平,防止了上辊轮和下辊轮形成夹角从而导致紧压出来的成型线芯截面的不对称、不规则现象,出现线芯飞边等产品缺陷。而第一定位机构能够保持上辊轮在转动的过程中,不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第二定位机构能够保持下辊轮在转动过程中不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防止了紧压出来的成型线芯质量低,形状不规则的情况。
进一步,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外丝套和活动外丝套,所述固定外丝套和所述活动外丝套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辊轴的两端,所述固定外丝套与所述上辊轮的一侧抵接,所述活动外丝套与所述上辊轮的另一侧接触,所述固定外丝套通过第一内丝套固定在所述上滑块总成上,所述活动外丝套设置在第二内丝套内且能够在所述第二内丝套内移动,所述第二内丝套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上滑块总成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于轴承A套设在第一辊轴中部的上辊轮,固定外丝套通过第一内丝套固定在上滑块总成上且与上辊轮的一侧的侧壁抵接,所以限制了上辊轮向固定外丝套一侧移动。固定外丝套的外壁嵌入第一内丝套内。活动外丝套套设在第一辊轴上且与上辊轮的另一侧的侧壁接触,限制了上辊轮向活动外丝套的一侧移动,从而保证了上辊轮在运转的时候不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第二内丝套套设在活动外丝套的外壁,第二内丝套通过螺钉与上滑块总成固定连接。当需拆卸上辊轮的时候,旋转活动外丝套,将活动外丝套在第一辊轴上向外旋出一定距离,然后将上辊轮取出。
进一步,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外丝套和活动外丝套,所述固定外丝套和所述活动外丝套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辊轴的两端,所述固定外丝套与所述下辊轮的一侧抵接,所述活动外丝套与所述下辊轮的另一侧接触,所述固定外丝套通过第一内丝套固定在所述下滑块总成上,所述活动外丝套设置在第二内丝套内且能够在所述第二内丝套内移动,所述第二内丝套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下滑块总成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于轴承A套设在第二辊轴中部的下辊轮,固定外丝套通过第一内丝套固定在下滑块总成上且与下辊轮的一侧的侧壁抵接,所以限制了下辊轮向固定外丝套一侧移动。固定外套的外壁嵌入第一内丝套内。活动外丝套套设在第二辊轴上且与下辊轮的另一侧的侧壁接触,限制了下辊轮向活动外丝套的一侧移动,从而保证了下辊轮在运转的时候不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第二内丝套套设在活动外丝套的外壁,第二内丝套通过螺钉与下滑块总成固定连接。当需拆卸下辊轮的时候,旋转活动外丝套,将活动外丝套在第二辊轴上向外旋出一定距离,然后将下辊轮取出。
进一步,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为所述第一辊轴上套设的限制所述上辊轮水平移动的芯轴锁,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为所述第二辊轴上套设的限制所述下辊轮水平移动的芯轴锁。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于轴承B分别设置在第一辊轴的一端的上辊轮,在第一辊轴上套设的芯轴锁,能够防止上辊轮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对于有轴承B套设在第二辊轴的一端的下辊轮,在第二辊轴上套设的芯轴锁,能够防止下辊轮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保证生产出的成型电缆线芯形状的规则。
进一步,所述移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且相互平行的设置在所述底座相对的两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相互平行的移动机构能够让支架在移动的时候保持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滑轨和水平滑动块,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滑动块的顶端与所述支架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滑轨嵌入所述水平滑动块的底端且所述水平滑动块能在所述滑轨上滑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支架在滑轨上滑动带动上辊轮和下辊轮在水平面上发生移动,由于是整个支架发生移动,所以支架上的部件既能够保持稳定,又可以使得并线模孔中心、紧压辊轮装置的上辊轮和下辊轮之间的孔型孔中心和牵引轮槽道中心在一条直线上,避免了线芯成型的形状偏移。保证了线芯成型的质量。
进一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直设立的线性滑轨、上滑动块和下滑动块,所述线性滑轨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上滑块总成通过所述上滑动块与所述线性滑轨滑动连接,所述下滑块总成通过所述下滑动块与所述线性滑轨滑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上滑块总成通过上滑动块在线性滑轨上上下滑动,从而控制上辊轮的高度,所述下滑块总成通过下滑动块在线性滑轨上上下滑动,从而控制下辊轮的高度。最后上辊轮和下辊轮能够随时调整到合适的孔型供电缆线芯穿过,提升了装置的适应性。
进一步,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竖直设立的第一升降丝杆和竖直设立的第二升降丝杆,所述第一升降丝杆的顶端穿过并伸出所述支架的顶端与把手连接,所述第一升降丝杆的底端与丝套螺纹连接,所述丝套通过螺钉与所述上滑块总成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丝杆与所述支架底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升降丝杆的顶端穿过并伸出所述支架的底端与所述下滑块总成的底端抵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手持把手做旋转动作带动第一升降丝杆旋转,第一升降丝杆在丝套内旋转,由于第一升降丝杆与丝套螺纹连接。所以上滑块总成随着丝套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上滑动块沿着线性滑轨上下滑动。从而控制了上辊轮的高度。第二升降丝杆与支架螺纹连接,所以第二升降丝杆旋转过程中,下滑块总成会随着第二升降丝杆的上升或下降而运动,从而带动下滑动块沿着线性滑轨上升或下降,最终实现控制下辊轮的高度。很好的实现自由的控制上辊轮和下辊轮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所述上辊轮的轴心线与所述下辊轮的轴心线处于同一平面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上辊轮和下辊轮在紧压电缆线芯的时候,由于轴心线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上辊轮和下辊轮能够在紧压过程中保持稳定,电缆线芯受力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型结构的剖视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型结构的视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二型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二型结构的背面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型结构的第一定位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型结构的第二定位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二型结构的第一定位机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二型结构的第二定位机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2、滑轨,3、支架,4、上滑块总成,5、下滑块总成,6、线性滑轨,7、上辊轮,8、下辊轮,9、把手,10、上滑动块,11、下滑动块,12、水平滑动块,13、第一升降丝杆,14、第二升降丝杆,15、固定外丝套,16、活动外丝套,17、螺钉,18、丝套,19、限位环,20、弹簧,21、锥套,22、钢球,23、内套,24、外套,25、辊轴,26、第一内丝套,27、第二内丝套,28、第二辊轴,29、轴承A,31、轴承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可调节的电缆线芯紧压装置,包括底座1、上辊轮7、下辊轮8、支架3、上滑块总成4和下滑块总成5,所述支架3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并通过移动机构与所述底座1滑动连接,所述上滑块总成4和所述下滑块总成5均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3上;
设置在所述上滑块总成4上的所述上辊轮7和设置在所述下滑块总成5上的所述下辊轮8对称设置,所述上辊轮7与所述下辊轮8均水平设置且所述上辊轮7设置在所述下辊轮8上方,所述上辊轮7和所述下辊轮8之间形成供电缆线芯通过的孔型。
具体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滑轨2和水平滑动块12,所述滑轨2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上并与所述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滑动块12的顶端与所述支架3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滑轨2嵌入所述水平滑动块12的底端且所述水平滑动块12能在所述滑轨2上滑动。所述移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且设置在所述底座1相对的两端。
具体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竖直设立的线性滑轨6、上滑动块10和下滑动块11,所述线性滑轨6固定在所述支架3上,所述上滑块总成4通过所述上滑动块10与所述线性滑轨6滑动连接,所述下滑块总成4通过所述下滑动块11与所述线性滑轨6滑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竖直设立的第一升降丝杆13和竖直设立的第二升降丝杆14,所述第一升降丝杆13的顶端穿过并伸出所述支架3的顶端与把手9连接,所述第一升降丝杆13的底端与丝套18螺纹连接,所述丝套18通过螺钉与所述上滑块总成4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升降丝杆14与所述支架3底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升降丝杆14的顶端穿过并伸出所述支架3的底端与所述下滑块总成5的底端抵接。
具体的,所述上辊轮7上设有贯穿其轴心的且水平设置第一辊轴25,所述下辊轮8上设有贯穿其轴心的且水平设置的第二辊轴28,所述第一辊轴25上设有能够防止所述上辊轮7偏移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二辊轴28上设有能够防止所述下辊轮8偏移的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辊轴25的中部和所述第二辊轴28的中部均套设有轴承A29并通过所述轴承A29分别套设上辊轮7和下辊轮8。
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将支架3随着滑轨2在底座1上滑动,并且通过转动把手9带动第一升降丝杆13上升或者下降,从而通过丝套18带动上滑块总成4上升或者下降,而上滑块总成4在上滑动块10的作用下在线性滑轨6上上升或者下降。通过转动第二升降丝杆14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带动下滑块总成5上升或者下降,而下滑块总成5在下滑动块11的作用下在线性滑轨6上上升或者下降。上辊轮7和下辊轮8之间的孔型的孔型中心与并线模孔中心和牵引轮槽道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保证了在电缆线芯通过紧压装置的时候,成型的电缆线芯的形状规则。确保了成型的电缆线芯的质量。支架3由一个水平布置的底板,底板上与竖直设立的直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直板上设有水平布置的顶板。所述第一升降杆13穿过并伸出所述顶板上的轴承后与把手9连接,所述,所述线性滑轨6设置在所述直板上,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水平滑动块12。所以在牵引装置的牵引下,电缆线芯通过上辊轮7和下辊轮8的孔型时,上辊轮7和下辊轮8随着电缆线芯的移动而转动,从而实现了电缆线芯的紧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升降机构和移动机构的调整,使得上辊轮7和下辊轮8之间的孔型中心与并线模孔中心和牵引轮槽道中心始终在在同一直线上。
实施例2、
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外丝套15和活动外丝套16,所述固定外丝套15和所述活动外丝套16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辊轴25的两端,所述固定外丝套15与所述上辊轮7的一侧抵接,所述活动外丝套16与所述上辊轮7的另一侧接触,所述固定外丝套15通过第一内丝套26固定在所述所述上滑块总成4上,所述活动外丝套16设置在第二内丝套27内且能够在所述第二内丝套27内移动,所述第二内丝套27通过螺钉17固定在所述上滑块总成4上。
具体的,所述第二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外丝套15和活动外丝套16,所述固定外丝套15和所述活动外丝套16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辊轴28的两端,所述固定外丝套15与所述下辊轮8的一侧抵接,所述活动外丝套16与所述下辊轮8的另一侧接触,所述固定外丝套15通过第一内丝套26固定在所述下滑块总成5上,所述活动外丝套16设置在第二内丝套27内且能够在所述第二内丝套27内移动,所述第二内丝套27通过螺钉17固定在所述下滑块总成5上。
具体的实施方式是,由于轴承A29套设在第一辊轴25的中部和第二辊轴28的中部,第一辊轴25能够将上辊轮7保持水平状态,第二辊轴28能够将下辊轮8保持在水平状态,然后通过活动外丝套16分别旋进第一辊轴25的一端和第二辊轴28的一端与所述上辊轮7和下辊轮8的一侧分别接触,然后固定外丝套15分别套设在第一辊轴25的另一端和第二辊轴28的另一侧与上辊轮7和下辊轮8另一侧接触,防止了上辊轮7和下辊轮8在水平状态下的移动。
实施例3、
如图3和图4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上辊轮7上设有贯穿其轴心的且水平设置第一辊轴25,所述下辊轮8上设有贯穿其轴心的且水平设置的第二辊轴28,所述第一辊轴25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辊轴28的一端均套设有轴承B31,通过第一辊轴25和第二辊轴28上设置的台阶分别与所述上辊轮7和下辊轮8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一辊轴25的另一端上设有能够防止所述上辊轮7水平偏移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二辊轴28的另一端上设有能够防止所述下辊轮8水平偏移的第二定位机构。
实施例4、
如图7和图8所示,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为所述第一辊轴25远离所述轴承B31的一端上套设的限制所述上辊轮7水平移动的芯轴锁,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为所述第二辊轴28远离所述轴承B31的一端上套设的限制所述下辊轮28水平移动的芯轴锁。所述芯轴锁分别与所述上辊轮7和所述下辊轮8的另一侧接触。所示芯轴锁采用市面上现有的芯轴锁,芯轴锁包括内套23、外套24、钢球22、锥套21、弹簧20和限位环19,所述第一辊轴25和所述第二辊轴28上均套设有内套23,当上辊轮7或下辊轮8发生水平位移的时抵触所述锥套21,锥套21向辊轴25方向挤压,从而使得芯轴锁锁定在第一辊轴25或第二辊轴28上,防止了上辊轮7或下辊轮8发生水平位移。需要取出上辊轮7或下辊轮8的时候,一只手手持限位环19,另一只手固定外套24,将限位环19向外拉,从而带动弹簧23拉伸。导致了钢球22离开锥套22,从而使得钢球22不与第一辊轴25或第二辊轴28相互挤压从而松开芯轴锁,将芯轴锁沿着第一辊轴25或第二辊轴28向外移动一定距离。最后实现了上辊轮7或下辊轮8的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3094.6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266099U
授权时间:20190816
主分类号:H01B 13/00
专利分类号:H01B13/00;H01B13/02
范畴分类:38A;
申请人:张尔
第一申请人:张尔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东怡街56号
发明人:张尔
第一发明人:张尔
当前权利人:张尔
代理人:董德
代理机构:11212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