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拓莱霉素论文_王玉霞,乔建军,元英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麦拓莱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素,藤黄,霉菌,蛋白酶,电泳,脂肪酸,凝胶。

麦拓莱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霞,乔建军,元英进[1](2006)在《二维电泳-质谱分析麦拓莱霉素发酵过程中差异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Total protein extraction of Streptomyces luteogriseus in different fermentation times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enzymes associated with Maituolaimysin biosynthesis, make the biosynthesis pathway clear, and enhance its production.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showed that 8 proteins were up-expressed, 5 were down-expressed, 6 were new-expressed and 6 disappeared in the protein extraction of 48 h compared with that of 36 h. Fifteen of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proteins were analyzed b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Time-of-Flight(TOF) mass spectrum and 4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 4 identified proteins, one was involved in protein biosynthesis; one was associated with Streptomyces differentiation; one was a key enzyme in TCA circle and another one was a hypothetical protein whose function was unknown.Investig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se identified proteins suggested that they all had direct or indirect relations to Maituolaimysin biosynthesis, and especially, the protein Clp2 could acceler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reptomyces, which would directly result in Maituolaimysin biosynthesis.(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王志平,李良智,元英进[2](2005)在《藤黄灰链霉菌099生产麦拓莱霉素与脂肪酸酯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藤黄灰链霉菌099经聚酮途径合成麦拓莱霉素与初级代谢产物脂肪酸酯间的关系,利用柱层析,对发酵液中的脂肪酸酯加以分离纯化,用核磁共振谱、电喷雾电离质谱鉴定其结构,构建该菌株合理的代谢关系,并通过添加脂肪酸的发酵实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该菌株中不仅存在聚酮合成途径,而且存在脂肪酸酯代谢途径.(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刘玉强,王志平,葛志强,元英进[3](2005)在《新型抗生素麦拓莱霉素分离纯化过程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薄层色谱TLC技术、微生物抗菌活性检测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新型抗生素麦拓莱霉素在发酵液分离提纯过程中不同pH、温度、除蛋白工艺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影响该抗生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提出了合理的抗生素分离纯化工艺流程,为相关抗生素的分离纯化及发酵液体系处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江昕[4](2005)在《藤黄灰链霉菌合成麦拓莱霉素的PKS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拓莱霉素是由藤黄灰链霉菌产生一种结构全新、抑菌效果明显的新型抗生素,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价值。寻找麦拓莱霉素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对确定该抗生素代谢途径、提高生产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表明麦拓莱霉素的生物合成可能涉及聚酮合成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同源克隆策略,根据已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信息,采用PCR方法从藤黄灰链霉菌中克隆麦拓莱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并构建基因失活突变株,研究基因的功能。在对PCR循环参数优化的基础上,从藤黄灰链霉菌中依次克隆得到叁个基因片段,总长度3659 bp,该基因簇命名为mai-PKS。对mai-PKS的序列分析表明,它包括4个基因,按照基因的排列次序分别命名为mai-MT、mai-KS1、mai-ACP和mai-KS2。Mai-MT基因长906 bp,编码301个氨基酸。Mai-KS1基因长1047bp,编码348个氨基酸。Mai-ACP基因长249 bp,编码82个氨基酸。Mai-KS2基因长1341 bp,编码447个氨基酸。Blast和Cluster分析显示,mai-MT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微生物的丙酰基ACP转移酶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为60%~80%。mai-KS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微生物的3-氧酰基ACP合成酶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为65%~92%。mai-AC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微生物的酰基载体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为68%~92%。mai-KS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微生物的β-酮酰基合成酶的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为62%~90%。该基因簇中基因的排序与聚酮合成基因簇类似, 4个基因与阿维链霉菌具有最大同源性。利用mai-KS2基因,通过同源交换方法,构建了mai-KS2基因失活的阻断突变株。用液质连用技术检测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结果表明阻断突变株已不能合成麦拓莱霉素。基因mai-KS2乃至mai-PKS是与麦拓莱霉素生物合成相关的。本文首次从藤黄灰链霉菌中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克隆到与麦拓莱霉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确定了麦拓莱霉素的聚酮合成途径,为进一步研究该抗生素全生物合成基因和藤黄灰链霉菌的分子工程、新型杂合抗生素的组合生物合成奠定前期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01-01)

王志平[5](2004)在《抗HIV PR,CVB6麦拓莱霉素的分离、鉴定、活性及生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从本实验室具有抗枯草芽胞杆菌的藤黄灰链霉菌 099 出发,围绕其发酵液中抗菌活性成分麦拓莱霉素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生理活性筛选、急性毒性、生物合成途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SYBYL 软件的模拟计算等进行了研究。 在抗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指导下,建立针对 099 发酵液中未知活性成分的分离手段,利用制备高效液相层析、大孔吸附树脂层析等方法成功分离到具有抗菌活性、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麦拓莱霉素。采用高分辨快原子轰击质谱、多维高分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结构鉴定方法,鉴定出麦拓莱霉素为全新大环内酯结构。分子式为C32H44O9N2,分子量为 600.3,含有 1,4-二氧螺杂[2, 5]辛-6-烯结构单元和 2-氧杂-5-酰胺氮杂双环[3, 2, 2]壬烷结构单元。 对麦拓莱霉素的活性筛选表明:(1)对变异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显着活性,MIC分别为 1.25μg/ml和 0.25μg/ml。(2)抗HIV蛋白酶(HIV PR)活性IC50为39.8μg/ml。(3)抗Coxsackievirus B6 病毒(CVB6)活性IC50为 231.1μg/ml,安全指数为 2.88;优于阳性对照病毒唑(IC50为 569μg/ml,安全指数为 1.75)。小鼠急性毒性LD50显示麦拓莱霉素为低毒性成分,1707mg/kg (ip.); 进行了13C稳定同位素(CH3-13COONa、13CH3-COONa、13CH3-13COONa)饲喂实验,判断出了麦拓莱霉素分子中碳骨架来源。标记后C-1、C-3、C-5、C-7、C-9、C-12、C-14、C-19、C-22、C-28 的13C-NMR自然丰度增加,ESI-MS同时加以分析佐证,说明它们来自标记的乙酸钠,确定麦拓莱霉素的碳骨架主要由 6分子乙酸以及 4 分子的丙酸活性单位构成,其余碳原子可能来自甲硫氨酸和葡萄糖衍生物。在已知麦拓莱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基础上,对代表性的初级代谢产物-脂肪酸酯进行了有目的的分离,证明了该菌株中存在脂肪酸的代谢途径。 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ADD 加以研究中,利用 SYBYL 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子力学模拟和计算:14 元内酯环发生了高度扭曲折迭,其中的六元杂环为椅式构象,另一六元环为船式构象;麦拓莱霉素的最低分子能量为 128KJ/mol。 建立了麦拓莱霉素的多种分析检测方法,其中 HPLC 分析方法为:流动相:乙腈:水:异丙醇(65: 35:2);0.3 ml/min 流速,254nm 检测波长,麦拓莱霉素峰经质谱和二极管阵列(PDAD)检测,证明为单一峰组分。检测方法在 0.3-500μg/ml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精确性、准确性和回收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06-01)

范晋勇,王志平,吴金川,元英进[6](2003)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麦拓莱霉素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用大孔吸附树脂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麦拓莱霉素的吸附工艺过程,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适宜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NKA树脂为最佳吸附剂;吸附最佳pH值为10.32;吸附流速选择为1ml/min;NaCl的加入对吸附不利,选择NaCl浓度为0.6%左右。本实验条件下,发酵液中的麦拓莱霉素浓度为0.18mg/ml;NKA的吸附量可达33.7mg/g树脂。(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03年06期)

麦拓莱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确定藤黄灰链霉菌099经聚酮途径合成麦拓莱霉素与初级代谢产物脂肪酸酯间的关系,利用柱层析,对发酵液中的脂肪酸酯加以分离纯化,用核磁共振谱、电喷雾电离质谱鉴定其结构,构建该菌株合理的代谢关系,并通过添加脂肪酸的发酵实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该菌株中不仅存在聚酮合成途径,而且存在脂肪酸酯代谢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拓莱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霞,乔建军,元英进.二维电泳-质谱分析麦拓莱霉素发酵过程中差异蛋白[J].化工学报.2006

[2].王志平,李良智,元英进.藤黄灰链霉菌099生产麦拓莱霉素与脂肪酸酯的关系[J].过程工程学报.2005

[3].刘玉强,王志平,葛志强,元英进.新型抗生素麦拓莱霉素分离纯化过程的优化[J].过程工程学报.2005

[4].江昕.藤黄灰链霉菌合成麦拓莱霉素的PKS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D].天津大学.2005

[5].王志平.抗HIVPR,CVB6麦拓莱霉素的分离、鉴定、活性及生物合成研究[D].天津大学.2004

[6].范晋勇,王志平,吴金川,元英进.大孔吸附树脂提取麦拓莱霉素的工艺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3

论文知识图

抗生素麦拓莱霉素的紫外光谱麦拓莱霉素的圆二色光谱标记后麦拓莱霉素的...标记后麦拓莱霉素的...麦拓莱霉素的LC-ESI-MS图谱正交实验图像(展开剂为氯仿:甲醇...

标签:;  ;  ;  ;  ;  ;  ;  

麦拓莱霉素论文_王玉霞,乔建军,元英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