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邯山区党校河北邯郸056001)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绵延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华夏大地,走过了六十年的辉煌历程。60年,沧桑巨变;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犹如一条巨龙重新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东方!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出一个主题:祖国母亲迎来了她六十年华诞!
一、邯郸城市变化
六十年来,邯郸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秋季节,穿行在邯郸市的大街小巷,一座座古朴雅致、精巧隽永的小游园,一个个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广场,无不镌刻着文化的印痕,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传奇,让人禁不住赞叹这座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中,留在古城邯郸记忆中的一件大事,就是敲定邯郸城市未来模样的第一张蓝图:1957年4月1日被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实施的第一个《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方案正式实施,邯郸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城市建设,集镇向都市的嬗变之路渐渐清晰。然而,从6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邯郸的城市建设在特殊时期内遭遇了寒流,城市建设止步不前,城市规模和功能逐渐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人口。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市着手第二期《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对城市规模、布局等进行重新规划。1983年,二期《总规》正式批准实施,首次提出城市未来“向滏阳河以东发展”。滏河大街就在这一年落成。26年间,城区不断东扩的同时,“滏阳河以东”也从当初的一片荒芜,发展为处处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黄金地段。回眸风雨历程,60年沧桑巨变。邯郸城区,已由建国初期面积仅1平方公里,几万人口的集镇发展为市区面积419平方公里、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如今,滏河大街至东环近5公里的区域已成为功能完善的城市建成区,是70年代整个市区规模的几十倍。
作为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避免走入“千城一面”的城建误区?邯郸的做法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悠久深厚的赵文化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巧妙融合,展示出了“文化邯郸”的独特魅力。找准城市特有的文化之源,是让城市充满勃勃生机的不竭动力。从107国道驱车进入邯郸市,一眼就能看到入市口那个标志性的小游园。乔灌木高矮搭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绿意盎然。再仔细分辨,通过大叶黄杨、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植物巧妙搭配的游园中央,竟分明是将相和、二度梅典故中的人物造型,形态惟妙惟肖,仿佛一幕活生生的历史话剧正在上演。文化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繁衍之根。而准确鲜明的城市文化定位,则又是让这个城市充满勃勃生机的不竭动力。在邯郸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赵文化最为辉煌,并且一度影响着邯郸的发展走向。早在几年前,邯郸市委、市政府就把开放、融合、进取的赵文化作为城市的文化定位,并且提出了“赵都+绿网”的概念,在楼宇、游园、广场、街道、小区等城市建设中,巧妙地将赵文化融入其中,让人们犹如置身于一座展示赵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不仅可以延续历史,更能让今人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城市要发展,难免要拆旧建新。而“拆”与“建”,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把握好“拆”与“建”的度,让历史文化品位在城市的拆与建中更加凸显,这是彰显城市个性特征的关键和核心。但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怎样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这并非易事。邯郸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的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它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宁可放弃一时的短暂的发展,也要保护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城市文化。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这些年来,邯郸市始终把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他们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名城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保护重点,并划定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今年,“三年大变样”工作的开展更是掀开了邯郸城建新篇章。
二、邯郸民生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计,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改善民生就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也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正视人民生活的现实状况,对存在问题进行科学统筹和全面安排。
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口号,这不是形象工程!我们在突出抓好构建大都市,提升城市品位的‘五大’工程的同时,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把市民最关注的需求作为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全力打造便民小游园、小市场等‘五携城建民生工程。”如今的邯郸市已经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国家优秀旅游城,但如何在高起点上更上一层楼?邯郸市把目光瞄向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生态园林城,提出实施大投入、抓实大工程、治理大环境、搭建大平台、构建大都市“五大”工程。
按照“赵都+绿网”、“绿化+文化”的理念,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城镇容貌,以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抓实大工程,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坚持多元投资,力争到2010年底,完成城镇建设投资700多亿元;在做优主城区的同时,按照“通行便捷、拉动产业、服务社会、提升形象、城乡统筹”的思路,完善路网建设,构建“1+8”大都市格局。
一系列大手笔、大动作,提升了邯郸市的形象和品质。但如何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城市宜居度在提高?邯郸市坚持以人为本,从贴近百姓的小游园建设、小街巷治理、小公交培育、小市场规范、小住宅配建“五斜入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回想六十年的邯郸巨变,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数载耕耘展壮志,浓墨重彩绘新景。凭高远眺,治理后的沁河、滏阳河碧水清波,似一条条锦带将城区打扮得风姿绰约;迷人的龙湖公园、宽敞笔直的人民路、现代化的东污水处理厂……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升着城市综合品质;城区内,处处新增的绿化园艺景观,似翡翠镶嵌,让人赏心悦目;夜幕降临,各游园、广场、街道、小区灯火辉煌,风景靓丽……细细感受六十年来邯郸城市面貌的显著变化,我们的内心充满喜悦,无比自豪!
展望未来,896万邯郸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谱写着更精美的城市建设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