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靠性基础理论在计量检定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郝群一[1](2022)在《强化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量检定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其管理的标准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计量检定机构在计量检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没有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因此在计量检定工作中出现了较多的计量纠纷,使得涉及计量检定纠纷的相关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文章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简单阐述了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强化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仅供参考。
孙亮[2](2021)在《新形势下昌图县计量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监管部门,这一重要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责。在市场监管诸多工作领域中,计量监管是其中重要一项,这项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生产和百姓民生福祉。自2017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相应政策,对市场监管执法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对监管人员的能力、素质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域计量器具监管不同于大中城市,其特殊性在于检定设备更新缓慢,专业的计量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监管后劲不足,这种状况间接导致了县域计量监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工作瓶颈越来越深。本文依托政府规制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有限政府理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昌图县计量监管情况为例,对当下存在于县级区域内的计量监管领域政策法规不配套、人员素质总体不高、诚信意识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等四个方面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旨在以此为接入点,提升县域计量监管工作力度、优化市场服务质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王瑛[3](2020)在《甘肃省测绘仪器计量检定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使用经过计量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测量,是保证测绘项目成果精度可靠、项目完成验收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测绘资质单位数量急剧增加,需要检定的测绘仪器爆发式增多,机载传感器、三维激光扫描仪、移动测量车等高新测绘地理信息设备装备逐渐普及。传统人工方式进行大量测绘仪器计量检定的管理,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与用户交互性不强,且容易造成评价标准不一,无法实现检定数据的数字化留存和分析,难以有效保证大量检定工作的按期完成。有必要搭建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平台,为全省500多家测绘资质单位的仪器检定提供服务,确保全省测绘工程项目精度可靠,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和行业管理提供基础支撑。以云服务器为载体,搭建覆盖测绘仪器检定工作全流程的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协作需求的可拓展综合信息化平台;参照测绘仪器检定的相关技术规定,实现仪检人员工作检查流程的规范化;以模板的形式对检定结果统一描述,模板集中各类仪器的检定项,避免人工操作出错,提高报告检出效率;编程实现仪检记录及仪检流程的自动化;开发外业仪器检定移动端;建立仪检仪器库与仪器检定项库,在项目支持仪器与检定项自由灵活组合,以可视化的形式实现交互式检查工作;基于检查结果集,以数字、表格、图表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仪检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倾向性的错误,及时指导检定工作。建成后的平台分为四个部分:预约检测用户端和后台管理员用户端收取仪器进行仪器检定,PAD端检测全站仪和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NSS)的外业检测,微信端可查看登录用户的仪器信息和统计信息等相关功能。而每种仪器的检定项目根据其规程又各不相同。每种检定项目都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对其检定的结果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作比较,从而给出合格或不合格判断的依据。平台功能齐全、综合性强、技术先进、延伸性强,通过网站上线运营。
曾波[4](2020)在《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心电图机是基于人体生理原理,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实现的一种高科技和高精度的医疗仪器设备。数字心电图机的作用是记录和显示心脏跳动时产生的电生理信号。医生通过查看心电图的波形形态、幅度大小和心脏跳动间期的宽度时间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形态的心电波形参考相应专业心电图数据进行比对诊断;医生可以有效的掌握心脏的状态,为后续诊断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通过心电图可以有效的诊断出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等病症。心电图机经过多年应用和技术积累已经成为医院内部各科室不可缺少的诊断设备,利用心电图机进行心脏检测也是各个病症诊断时的基本检查项目;该设备在医院中属于诊断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操作简单,诊断便宜,患者容易接受的医疗设备之一。为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的计量检定,国家公布了《JJG 1041-2008数字心电图机检定规程》标准以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进行相应的计量工作。数字心电图机的性能指标复杂,检测项目繁多,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心电图机计量时的难度和提高计量速度,减少数字心电图机计量工作的工作量。为了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本文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对数字心电图机的检定规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和制作的技术难点;研究提出实现计量功能的相应方法,并完成设计工作。其次,设计详细的原理图和PCB图,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具体功能,主要是DA数据转换和信号衰减部分的设计工作,在硬件电路上实现需要计量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验证硬件原理绘制PCB电路实现硬件部分功能。最后,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嵌入式程序设计与实现。完成计算机输出数据到检定仪的数据转换,实现数字转模拟芯片的控制,把需要在心电图机上显示的数据进行输出。
周磊[5](2020)在《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国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并着力建设以直流充电桩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直流充电桩的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安装检测以及周期巡检等各个阶段,都需要严格地遵循相应的计量检定规范。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品牌和型号繁多,协议不规范、计量不准确的问题十分普遍。同时,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制,多数采用传统的人工测试或者半自动测试技术开发,其性能和测试效率十分低下,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相关国家标准,本文设计出一款适用于直流充电桩的工作误差、示值误差、付费金额误差以及时钟示值误差等计量检定任务的自动测试系统,满足高精度、高性能和便携性等设计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该部分通过研究相关测试标准,明确计量检定任务及测试原理,制定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技术指标,并阐述系统的创新点和设计优势。2.电动汽车功能模拟装置的设计:该装置用于模拟充电工况和搭建完善的测试环境,是实现充电桩测试的基础。整个装置包括直流充电接口控制模拟器,实现充电控制导引回路,并提供参数采集接口;车载BMS通信模拟器,启动充电通信流程并且反馈通信故障;车载电池电压模拟器,模拟车载蓄电池的初始电压;大功率模组化负载,用于消耗充电电能。3.高精度计量模块设计:高精度直流电能参数的采集是实现准确计量和测试的前提。本文首先根据直流电能计量原理和计算方法,搭建同步采集电路,实现对充电电压、辅助电压、采集点1电压以及充电环境温度的信号采样;然后制定数字处理方案,实现对采样信号的数据解析、功率运算、以及电能积分运算;最后封装软件功能接口,便于二次开发。经过验证,高精度计量模块能够实现1000V、300A的直流测量范围,电能计量精度达到0.1级。4.自动测试软件系统设计:自动测试软件作为整个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控制中枢和交互界面,是实现测试逻辑任务的核心。该部分通过分析测试需求和相关技术原理,从软件设计架构与设计模式的角度,提出基于MVC-三层架构的总体设计方案,并且制定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实现策略。经过仿真测试以及实地验证,本文设计的计量检定系统满足直流充电桩的计量准确性和功能完整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便于市场推广。
李鹏[6](2019)在《基于虚拟化资源管理的计量信息平台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已经发展起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计量检定业务的专业性与特殊性,计量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社会信息化平均水平。云计算技术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一代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它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动态的应用服务和更好的平台扩展能力,其核心技术之一的虚拟化技术,对数据中心底层的各种硬件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虚拟资源池,运用虚拟资源管理策略进行管理,实现动态调度的目标。但是,在计量信息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数据中心资源闲置、负载不均衡的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绿色计算概念的提出,对于虚拟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优化虚拟资源管理,特别是虚拟机调度的优化,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计量信息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计量信息平台的功能,研究计量信息平台构建过程中的应用系统架构与虚拟资源管理问题,构建可扩展的多层次计量信息应用系统并解决虚拟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高能耗与负载不均问题。首先对计量信息平台的功能进行分析,包括计量信息平台应用系统的业务特点、技术架构与功能模块分析,以及虚拟资源管理的功能分析与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调度分析:其次对虚拟资源管理进行模型构建,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将负载均衡与能耗节约作为优化目标构建适应度函数,设计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并进行算法模型实现;最后,通过CloudSim平台进行实验仿真,构建算法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小规模、中型规模、大规模的算法实验验证算法对于能耗与负载双指标的优化能力;以权限管理子系统为例进行应用系统案例实现,验证系统架构中包括系统实现方法在内的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原理,包括MVC模型、Entity Framework架构、API技术与Angular前端技术。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对于虚拟机调度过程中的能耗优化与负载优化具有较高的可用性与稳定性;架构技术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计量信息平台架构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可扩展性,并能够进行系统案例实现并投入使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计量信息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意义与示范意义。
吴海松[7](2019)在《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信号发生器作为最常见一种提供不同波形、频率以及输出电平幅度的仪器,是各种测试和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性能指标在其所使用的工程应用中对试验结果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如何判断其性能指标的好坏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问题,计量这一作为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也便成为了验证信号发生器性能指标是否良好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方法一般都是使用人工手动操作的方式,这一方式费时费力。本论文以信号发生器的自动计量校准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利用GPIB、USB等总线实现对信号发生器及标准设备的自动控制,利用LabVIEW进行软件编程实现对信号发生器进行自动计量校准、数据处理和证书的生成,完成一套针对信号发生器的自动计量校准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现状调查分析、信号发生器参数计量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实施方法分析与研究、整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与系统搭建、软件设计与实现、软硬件系统联合调试、系统功能指标测试验证、系统实施结果分析、系统误差分析以及不确定评定。本论文首先根据信号发生器计量检定所依据的检定规程以及我单位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了本计量校准系统需要完成的计量校准参数以及所要达到性能的指标,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完成了硬件设计,其次根据系统运行过程的需要设计并制作了具有程控功能的信号调理盒,避免了人工手动更换连接线,保证了信号的稳定性以及自动校准的自动化程度。根据相关原理和计量校准流程的分析,组建了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硬件平台。然后开展软件需求分析,以LabVIEW这一图形化开发环境作为软件平台,研究并设计了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流程,进行了所需模块的设计、界面设计,经多次迭代优化实现了软件功能。最后通过自动测试数据与手动测试数据的对比以及不确定度评定,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与验证,最终的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目前该系统已成功的在本单位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工作中投入使用。
彭玉霞[8](2019)在《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事故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汉计量站是我国六大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检定中心之一,在生产规模上,属于第五类天然气站场,一旦发生事故,会对居民安全、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武汉计量站主要的工作是计量气体、检定仪表、校核标准,具有人员操作频繁、管段表面咬痕深且多、管段内压力变化大的特点。而常规天然气站场失效概率计算方法并未考虑这些因素。因此,考虑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的特点,形成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事故失效概率计算方法,对计量站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系统分析了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归纳了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特点与事故类型。在执行检定工作时,工作人员需频繁扭动阀门、使用工具频繁拆装阀门、不断置换管内气体;这些行为将导致武汉计量站具有人员操作频繁、管段表面咬痕深且多、压力波动大的特点;其中,人员操作频繁会引发人员误操作事故,管段表面咬痕深且多以及压力波动大将导致管段损伤事故。(2)构建了武汉计量站人员误操作贝叶斯网络模型,形成了人员误操作事故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的工作步骤,得到了 82种人员误操作事故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故障树明确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入映射算法,将故障树转换为贝叶斯网络,定量计算了人员误操作事故失效概率,其值为6.798×104。(3)建立了管段表面损伤与裂纹扩展模型,明确了管段表面咬痕及管内压力波动对管段损伤的影响。管段表面咬痕深将减薄管壁造成韧性破坏、压力波动将产生循环应力导致疲劳破坏,两种破坏均会诱发管段损伤事故。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别建立了无损伤管段与有表面损伤管段模型,其中有损伤管段模型中考虑了裂纹的扩展,分析了武汉计量站实际波动压力及常规站场恒定压力条件下管段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由于管段咬痕将造成应力集中现象,管段最大等效应力发生位置由管段内壁转移到咬痕边缘处,无损伤与有损伤模型的最大等效应力比随着内外径比的增加而减小;所施加压力使管材发生弹性变形,管段最大应力值相同。(4)形成了武汉计量站管段损伤事故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基于管段咬痕及压力波动对管段损伤事故的影响结果,结合武汉计量站管道尺寸及受力情况,建立了压力波动瞬态情况下的表面损伤模型及裂纹扩展模型,基于疲劳损伤累积理论,将表示管段寿命的循环次数转换为失效概率,实现了管段损伤事故失效概率的定量计算。(5)定量计算了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失效概率。结合武汉计量站管段具体位置,对管段所涉及的事故失效概率进行求和,得到了管段的总失效概率。结合挪威船级社失效概率等级划分标准,得到了各管段的失效概率等级均为二级,存在管段失效的可能性。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失效概率最大的管段是NG-0401-300-10A1-H,概率为6.955×10-4;各因素影响程度为:人员误操作>表面损伤及压力波动>管段腐蚀。
朱逸[9](2017)在《LYG市计量中心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YG市计量中心是依法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其主要业务是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计量仪器的检定和校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业务量迅猛增长,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挑战。如何发挥最大能力,保持并不断提高竞争力,保证计量中心的长期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根据LYG市计量中心的实际情况,提出业务流程优化研究的课题。本文重点研究LYG市计量中心流程优化研究,为此,论文首先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流程管理与优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描述,主要是流程管理的相关理论,流程优化的主要方法。第三章对LYG市计量中心的流程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该计量中心的现状和组织框架即职能,接着描述了几个流程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指出了这些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LYG市计量中心的流程进行了逐个分析,指出了可以优化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对LYG市计量中心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分析了具体的优化环节,并绘制了优化后的流程。第六章对LYG市计量中心的流程实施进行了描述,并将优化后的流程与之前的流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论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1)对LYG市计量中心的流程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其主要的问题,为后续的优化奠定了现实基础和优化方向。(2)LYG市计量中心的流程进行了优化,具体分析了每个流程可以优化的思路和落脚点,为相关计量中心的流程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张龙[10](2017)在《环形流速标准装置研制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速是水文观测的基本要素之一,准确测量流速对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防汛抗灾、军事行动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流速测量已成为气象、水文、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重点。为保证流速测量结果的准确一致,需对现有流速测量设备建立完善的计量检定体系。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流速仪检定设备为直线静水水槽和检定车,然而该设备体积庞大、建造及维护成本高,且可用设备数量较少,导致目前转子式流速仪的计量检定工作效率较低且费用较高。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基于环形水槽的流速标准装置,为小型转子式流速仪提供检定服务。首先,进行了装置的总体设计和协同优化。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现有流速检定设备的基本参数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制一套小型轻便式流速标准装置的必要性,并明确了装置的设计目标和技术参数;根据标准装置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测控系统的工作流程,并运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工具设计了装置的概念模型;为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采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字图像识别方法自动识别被检仪器的示值。为实现标准装置设计方案的参数化,本文运用改进的多学科协同优化算法求解装置各学科设计变量的最优解。根据装置设计目标,分别建立了环形水槽几何参数、伺服系统运动参数和标准装置总体重量三个子学科的优化模型,求解并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合理性,实现了标准装置的优化设计。其次,完成了标准装置硬件电路和检定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通过伺服驱动器工作模式设置和电平转换接口,实现了伺服电机的转速控制。运用RS-422串行通信总线技术和ADM3485接口芯片实现了编码器数据读取。运用三模式以太网MAC、GTP高速串行收发器等Xilinx IP核和88E1111 PHY芯片,实现了FPGA与上位机之间的高速以太网数据通信。运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多层架构模型完成了标准装置检定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软件具体的功能模块由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检定数据管理由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最后,通过融合灰色系统理论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小样本且数据分布类型未知情况下的非统计不确定度评定模型,并将其运用到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中。选取一系列流速检定点进行实验,分别采用灰色系统方法、贝塞尔法、极差法、最大误差法计算检定结果的A类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小样本数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问题中的可行性,并对标准装置B类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和评定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可靠性基础理论在计量检定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靠性基础理论在计量检定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及其重要意义分析 |
1.1 计量检定概述 |
1.2 标准化管理概述 |
1.3 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2 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计量检定规程更新不及时 |
2.2 检定仪器设备维护管理不科学 |
2.3 计量检定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3 强化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 |
3.1 制定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机制 |
3.2 提升检定仪器设备的性能 |
3.3 及时创新标准化检定技术 |
3.4 强化标准化检定管理力度 |
3.5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
4 结语 |
(2)新形势下昌图县计量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计量 |
二、监管 |
三、计量检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和应用 |
一、政府规制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有限政府理论 |
第三章 昌图县计量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昌图县计量监管工作现状 |
一、昌图县计量监管体制现状 |
二、昌图县计量器具配属及检定现状 |
三、监管人员现状 |
四、昌图县计量检定现状 |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计量监管权威性不强 |
二、监管人数短缺且素质不高 |
三、计量器具使用者不熟悉流程甚至存在弄虚作假问题 |
四、监管基础薄弱 |
第四章 昌图县计量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一、调查地选择的依据 |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收集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法规不配套 |
二、人员素质总体不高 |
三、诚信意识不健全 |
四、对计量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五章 县域计量监管存在问题解决的对策 |
第一节 健全计量法律法规 |
一、尽快制定自由裁量基准 |
二、加大计量违法处罚力度,加快专业法制定进程 |
三、制定非强检计量器具目录 |
第二节 提高计量监管能力 |
一、强化计量监管队伍建设 |
二、重视计量监督员的设置 |
第三节 强化诚信宣传力度 |
一、加大计量监管宣传力度 |
二、树立诚信典型 |
第四节 增强政府监管职能的执行效用 |
一、政府统一调配加大资源投入 |
二、保障计量监管领域经费,提高计量器具检定率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县域计量监管原因分析访谈提纲 |
附录Ⅱ 县域计量监管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甘肃省测绘仪器计量检定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
1.1 研究背景 |
1.2 项目目的 |
1.3 项目意义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1 国家级行业发展规划 |
1.4.2 我省发展现状 |
1.4.3 国内发展现状 |
1.4.4 国外发展现状 |
1.5 本章小结 |
2 功能设计、接口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1.1 先进性原则 |
2.1.2 安全保密性原则 |
2.1.3 开放性原则 |
2.1.4 可靠性原则 |
2.1.5 可扩展性原则 |
2.2 总体架构 |
2.3 功能设计 |
2.3.1 功能模块设计 |
2.3.2 系统流程图 |
2.4 接口设计 |
2.4.1 服务调用方式 |
2.4.2 应用系统调用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3 安全性设计 |
3.1 安全性设计原则 |
3.2 服务器安全 |
3.3 终端认证 |
3.4 终端授权 |
3.5 终端证书 |
3.6 本地安全存储 |
3.7 数据传输安全 |
3.8 数据库安全机制 |
3.9 容错机制 |
3.10 数据同步 |
3.11 服务器集群和负载均衡 |
3.12 防火墙 |
3.13 要实现的功能特点 |
3.13.1 检定仪器全面化 |
3.13.2 仪器检定自动化 |
3.13.3 仪器检定流程化 |
3.13.4 仪器检定数字化 |
3.13.5 系统支撑多元化 |
3.13.6 面向用户群体多样化 |
3.13.7 操作使用轻便化 |
3.14 本章小结 |
4 系统开发实现 |
4.1 用户端的设计 |
4.1.1 用户提出检验申请 |
4.1.2 单位仪器管理 |
4.1.3 预约检测 |
4.1.4 预约信息 |
4.1.5 项目仪器管理 |
4.2 管理端的设计 |
4.2.1 用户登录 |
4.2.2 收取仪器 |
4.2.3 查询委托信息 |
4.2.4 仪器检定 |
4.2.5 以水准仪检定为例 |
4.2.6 基线场外业检定 |
4.2.7 仪器退还 |
4.2.8 收费管理 |
4.2.9 任务管理 |
4.2.10 统计分析功能 |
4.2.11 检定证书打印 |
4.3 移动端的设计 |
5 系统功能和运行测试 |
5.1 技术性能指标 |
5.2 运行测试 |
5.2.1 容错能力测试 |
5.2.2 响应能力测试 |
5.2.3 并发性能测试 |
5.2.4 测试用例执行率 |
5.2.5 缺陷统计 |
5.2.6 测试结果 |
5.3 集成测试 |
5.3.1 测试点 |
5.3.2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平台创新性和先进性 |
6.1 创新性 |
6.1.1 基于云搭建 |
6.1.2 B/S架构平台简单易用 |
6.1.3 规范检定流程 |
6.2 先进性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检定规程分析研究 |
2.3 检定仪的设计原理 |
2.4 核心功能设计 |
2.4.1 单片机选型 |
2.4.2 数模转换芯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定仪原理和PCB设计 |
3.1 引言 |
3.2 检定仪硬件原理框架 |
3.3 技术方案的原理图 |
3.3.1 电源部分原理设计 |
3.3.2 检定仪的UART原理设计 |
3.3.3 单片机外围控制原理设计 |
3.3.4 DAC转换输出部分原理设计 |
3.3.5 信号分压部分原理设计 |
3.3.6 功能切换控制部分原理设计 |
3.4 技术方案的PCB图纸 |
3.5 检定仪的硬件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定仪嵌入式程序设计 |
4.1 引言 |
4.2 检定仪软件系统总体框架 |
4.3 检定仪程序总流程图设计 |
4.4 检定仪的UART通讯设计 |
4.5 检定仪的指令控制功能设计 |
4.6 检定仪的总体功能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5)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充电桩充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3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设计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计量检定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流程及原理 |
2.1.1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控制导引回路 |
2.1.2 直流充电桩的充电工作流程 |
2.2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需求及功能分析 |
2.2.1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需求分析 |
2.2.2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
2.3 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4 测试系统关键设备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需求分析 |
3.2 直流充电电能计量理论与仿真分析 |
3.2.1 直流电能计量的基本算法 |
3.2.2 纹波环境下的电能计量误差运算 |
3.2.3 电能计量算法的误差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总体方案设计 |
3.4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硬件方案设计 |
3.4.1 大电压采集方案 |
3.4.2 大电流采集方案 |
3.4.3 温度采集方案 |
3.4.4 信号隔离方案 |
3.5 高精度计量模块的软件方案设计 |
3.5.1 软件总体流程 |
3.5.2 ARM数据服务端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1 软件系统的设计指标 |
4.1.2 软件系统的开发平台及环境 |
4.2 自动测试软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4.2.1 软件系统的设计架构方案 |
4.2.2 软件系统的设计模式方案 |
4.2.3 软件系统的多任务处理方案 |
4.3 车载BMS通信模拟软件系统设计 |
4.3.1 基于CAN通信的充电流程设计 |
4.3.2 基于Modbus的数据服务端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方案 |
4.4.2 数据访问驱动层设计方案 |
4.4.3 业务逻辑层设计方案 |
4.4.4 表现层设计方案 |
4.4.5 可编辑测试报表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实验平台搭建 |
5.1.1 高精度计量功能验证平台搭建 |
5.1.2 系统功能指标验证平台搭建 |
5.2 高精度计量功能验证 |
5.2.1 测试流程及步骤 |
5.2.2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
5.3 系统功能指标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测试流程及步骤 |
5.3.2 计量检定功能测试 |
5.3.3 历史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
5.3.4 可编辑报表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基于虚拟化资源管理的计量信息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信息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计量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虚拟化资源管理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虚拟化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虚拟化技术定义与分类 |
2.1.2 虚拟化资源管理定义与特点 |
2.1.3 虚拟资源管理模型与调度算法 |
2.2 Angular技术框架 |
2.2.1 Angular框架 |
2.2.2 Bootstrap |
2.3 CloudSim仿真平台 |
2.3.1 CloudSim与其它仿真平台介绍 |
2.3.2 CloudSim体系结构 |
第三章 计量信息平台的功能分析 |
3.1 计量信息平台总体概述 |
3.1.1 计量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
3.1.2 应用系统与虚拟化资源管理的关系 |
3.2 计量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分析 |
3.2.1 计量信息平台业务特点 |
3.2.2 计量信息平台功能模块分析 |
3.2.3 计量信息平台架构关键技术原理分析 |
3.3 计量信息平台虚拟资源管理分析 |
3.3.1 虚拟化资源管理的功能分析 |
3.3.2 虚拟化资源管理的调度目标与问题分析 |
3.3.3 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调度分析 |
第四章 计量信息平台中的虚拟资源管理算法设计 |
4.1 多维随机装箱问题描述 |
4.2 虚拟资源调度模型抽象 |
4.3 多目标的资源调度优化指标构建 |
4.3.1 基于负载均衡的评价指标构建 |
4.3.2 基于能耗的资源调度指标构建 |
4.4 遗传算法的设计 |
4.4.1 基于FFD近似算法的初始化种群 |
4.4.2 适应度函数设计 |
4.4.3 遗传算子设计 |
4.4.4 终止条件 |
第五章 计量信息平台的实现 |
5.1 CloudSim环境初始化 |
5.1.1 CloudSim环境配置 |
5.1.2 仿真步骤 |
5.2 实验设计及分析 |
5.2.1 实验参数设置 |
5.2.2 实验设计 |
5.2.3 评价指标与实验结果分析 |
5.3 计量信息平台应用系统案例实现 |
5.3.1 基于Scrum与瀑布模型相结合的系统实现方法 |
5.3.2 基于Entity Framework的数据访问层实现 |
5.3.3 基于API封装的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
5.3.4 基于Angular框架的信息平台的前端实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遗传算子核心代码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
(7)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项目来源 |
1.2 文献综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单位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现状 |
1.4 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的实现 |
1.4.2 误差的降低以及消除 |
1.4.3 证书生成以及数据处理 |
1.4.4 系统测试结果验证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自动测试系统 |
2.1.1 自动测试系统的定义 |
2.1.2 自动测试系统的分类 |
2.1.3 自动测试系统的架构 |
2.2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2.2.1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需求分析 |
2.2.2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具备的条件 |
2.2.3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
2.2.4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总体架构 |
2.2.4.1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的定义 |
2.2.4.2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的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和实现 |
3.1 计算机 |
3.2 测量仪器 |
3.2.1 信号发生器的计量特性 |
3.2.1.1 信号发生器原理和分类 |
3.2.1.2 信号发生器需计量项目及参数 |
3.2.2 信号发生器参数测量方法 |
3.2.2.1 测量方法分类 |
3.2.2.2 频率 |
3.2.2.3 幅度 |
3.2.2.4 直流电压 |
3.2.2.5 正弦波幅度平坦度 |
3.2.2.6 总谐波失真 |
3.2.2.7 谐波失真 |
3.2.2.8 方波/脉冲相关特性 |
3.2.3 信号发生器参数测量选用的测量仪器 |
3.2.3.1 系统性能指标 |
3.2.3.2 系统选用的测量仪器 |
3.3 通信设备 |
3.4 辅助设备 |
3.4.1 连接线缆 |
3.4.2 匹配电阻 |
3.4.3 信号调理盒 |
3.4.3.1 需求分析 |
3.4.3.2 总体设计 |
3.4.3.3 电路原理及功能实现 |
3.4.3.4 功能验证及性能测试 |
3.5 系统硬件集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2 软件设计 |
4.2.1 软件平台选择 |
4.2.1.1 操作系统 |
4.2.1.2 软件开发平台 |
4.2.1.3 数据库系统 |
4.2.1.4 仪器驱动 |
4.2.1.5 软件平台其他要求 |
4.2.2 软件构架 |
4.2.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2.4 软件流程设计 |
4.2.5 软件界面设计 |
4.3 软件编程 |
4.3.1 软件界面实现 |
4.3.2 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2.1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4.3.2.2 仪器控制功能模块实现 |
4.3.2.3 自动校准功能模块实现 |
4.3.2.4 数据处理功能模块实现 |
4.3.2.5 证书生成功能模块实现 |
4.4 软件调试与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5.1 系统验证 |
5.1.1 系统验证过程 |
5.1.2 系统验证结果分析 |
5.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流程 |
5.2.2 频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5.2.2.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5.2.2.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3 幅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5.2.3.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5.2.3.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4 直流电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5.2.4.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5.2.4.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5 总谐波失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5.2.5.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5.2.5.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6 谐波失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5.2.6.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5.2.6.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7 方波/脉冲特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5.2.7.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5.2.7.2 不确定度的评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信号发生器检定证书(自动检定生成) |
附录B 信号发生器检定证书(手动检定不含封面部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事故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气站场风险评价标准及软件 |
1.2.2 天然气站场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分析 |
2.1 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 |
2.1.1 大流量检定区域 |
2.1.2 小流量检定区域 |
2.2 武汉计量站检定工作 |
2.2.1 计量气体 |
2.2.2 检定仪表 |
2.2.3 校核标准 |
2.3 武汉计量站检定操作步骤 |
2.3.1 流量计领取、检查及搬运作业 |
2.3.2 流量计安装作业 |
2.3.3 流量计计量/检定/校核作业 |
2.3.4 流量计拆卸作业 |
2.4 武汉计量站检定管段尺寸、材料、内压分析 |
2.4.1 管道及法兰尺寸 |
2.4.2 管段材料参数 |
2.4.3 管段内压分析 |
2.5 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员误操作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 |
3.1 检定流程影响因素分析 |
3.1.1 领取、检查及搬运流量计阶段 |
3.1.2 安装流量计阶段 |
3.1.3 计量/检定/校核流量计阶段 |
3.1.4 拆卸流量计阶段 |
3.2 故障树模型建立 |
3.2.1 故障树基本理论 |
3.2.2 人员误操作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3.3 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 |
3.3.1 贝叶斯网络基本理论 |
3.3.2 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的转换依据 |
3.4 武汉计量站人员误操作事故失效概率计算 |
3.4.1 武汉计量站人员误操作事故模型建立 |
3.4.2 人员误操作事故失效概率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段损伤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 |
4.1 管段损伤机理研究 |
4.1.1 韧性破坏 |
4.1.2 疲劳破坏 |
4.2 管段咬痕对管段损伤事故的影响 |
4.2.1 管段表面咬痕分析 |
4.2.2 管段模型的建立 |
4.2.3 韧性破坏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 压力波动对管段损伤事故的影响 |
4.3.1 管内压力波动分析 |
4.3.2 管段模型的建立 |
4.3.3 疲劳损伤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武汉计量站管段损伤事故失效概率计算 |
4.4.1 管段损伤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4.4.2 管段损伤模型建立 |
4.4.3 管段损伤事故失效概率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事故失效概率计算 |
5.1 人员误操作事故失效概率 |
5.2 管段损伤事故失效概率 |
5.2.1 管段表面咬痕及压力波动导致的管段损伤事故失效概率 |
5.2.2 管段材料腐蚀等因素导致的管段损伤事故失效概率 |
5.3 检定流程管段失效概率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武汉计量站人员误操作故障树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LYG市计量中心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业务流程概述 |
2.2 业务流程优化概述 |
2.3 业务流程优化的方法 |
3 LYG市计量中心业务流程现状 |
3.1 LYG市计量中心简介 |
3.2 计量中心主要业务流程现状 |
3.3 LYG计量中心业务流程存在问题 |
4 LYG市计量中心业务流程分析 |
4.1 业务受理流程分析 |
4.2 检定/校准流程问题分析 |
4.3 证书管理流程分析 |
4.4 付费取样流程分析 |
4.5 样品流转流程分析 |
5 LYG市计量中心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
5.0 优化思路 |
5.1 业务受理流程的优化设计 |
5.2 样品检定/校准流程的优化设计 |
5.3 证书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5.4 客户付费取样流程的优化设计 |
5.5 样品流转流程的优化设计 |
6 LYG市计量中心业务流程优化实施与评价 |
6.1 LYG市计量中心业务流程优化的实施 |
6.2 实施效果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环形流速标准装置研制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标准装置总体设计 |
2.1 装置设计目标 |
2.2 装置三维建模 |
2.2.1 标准装置概念模型 |
2.2.2 水槽组件概念模型 |
2.2.3 伺服系统概念模型 |
2.2.4 框架结构概念模型 |
2.3 测控系统设计方案 |
2.4 被检仪器示值的图像识别方法 |
2.4.1 图像预处理 |
2.4.2 网络模型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O算法的装置协同优化设计 |
3.1 协同优化方法简介 |
3.2 改进CO算法的数学描述 |
3.2.1 标准CO算法 |
3.2.2 基于动态松弛因子的CO算法 |
3.2.3 遗传算法在MDO问题中的应用 |
3.3 系统优化模型建立 |
3.3.1 环形水槽几何参数优化模型 |
3.3.2 伺服系统运动参数优化模型 |
3.3.3 标准装置总体重量优化模型 |
3.3.4 系统级优化模型 |
3.4 优化求解及结果验证 |
3.4.1 环形水槽几何参数优化结果 |
3.4.2 伺服系统运动参数优化结果 |
3.4.3 标准装置总体重量优化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FPGA开发系统简介 |
4.1.1 FPGA简介 |
4.1.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
4.1.3 Xilinx FPGA开发工具 |
4.1.4 FPGA开发流程 |
4.2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4.3 伺服电机转速控制 |
4.4 光电编码器及其数据传输 |
4.5 高速以太网数据通信接口设计 |
4.5.1 千兆以太网通信接口总体设计 |
4.5.2 三模式以太网MAC IP核 |
4.5.3 1000 BASE-X PCS/PMA或SGMII IP核 |
4.5.4 GTP高速串行收发器 |
4.5.5 88 E1111 PHY芯片 |
4.5.6 UDP协议实现 |
4.6 设计方案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标准装置检定软件设计 |
5.1 检定软件总体设计 |
5.1.1 需求分析及设计原则 |
5.1.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5.2 软件设计方法及开发工具 |
5.2.1 设计方法 |
5.2.2 C++与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
5.3 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 |
5.4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软件登录模块设计 |
5.4.2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
5.4.3 任务管理模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检定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
6.1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概述 |
6.2 灰色系统方法数学模型 |
6.3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6.3.1 实验方法 |
6.3.2 A类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
6.3.3 B类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
6.3.4 不确定度合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可靠性基础理论在计量检定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 郝群一. 大众标准化, 2022(01)
- [2]新形势下昌图县计量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亮.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甘肃省测绘仪器计量检定云平台设计与实现[D]. 王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D]. 曾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便携式高精度直流充电桩计量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周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基于虚拟化资源管理的计量信息平台构建研究[D]. 李鹏.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2)
- [7]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研究[D]. 吴海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武汉计量站检定流程事故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D]. 彭玉霞.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LYG市计量中心流程优化研究[D]. 朱逸.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10]环形流速标准装置研制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张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