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组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酵母,突变,氰化物,庆大霉素,烟酸,血红蛋白。
重组菌论文文献综述
吴傲,张显,徐美娟,杨套伟,李华钟[1](2019)在《天蓝色链霉菌海藻糖合酶的异源表达、活性分析及重组菌全细胞转化合成海藻糖的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克隆得到海藻糖合酶基因(Sc TreS),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了异源表达,通过Ni-NTA亲和柱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酶,经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约为62.3 kDa。研究其酶学性质发现该酶最适温度35℃最适pH 7.0,对酸性条件比较敏感。通过同源建模和序列比对分析,对该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突变酶K246A比酶活比野生酶提高了1.43倍,突变酶A165T相对提高了1.39倍,海藻糖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4%和10%。利用突变体重组菌K246A进行全细胞转化优化海藻糖的合成条件并放大进行5 L罐发酵,结果表明:在麦芽糖浓度300 g/L、初始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7.0的条件下,转化率最高达到71.3%,产量为213.93 g/L;当底物浓度增加到700 g/L时,海藻糖产量仍可达到465.98 g/L。(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滕丽丽[2](2019)在《含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重组菌的构建及其对菌株发酵产槐糖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槐糖脂是一类由酵母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工业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槐糖脂低毒或无毒,环境相容性好,具有良好的分散、乳化、增溶性能等优点,此外,还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抑制白细胞增长等特点。良好的特性使槐糖脂在日化、石油、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目前,限制槐糖脂工业化大规模制备和应用的主要因素是发酵成本过高,其中,发酵过程中氧气的供给和利用水平低导致油溶性底物利用率低、发酵周期长是限制其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球拟假丝酵母在利用脂溶性碳源合成槐糖脂的过程中,脂肪酸的羟基化是槐糖脂合成的关键步骤,该反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在高密度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生长和槐糖脂合成过程中溶解氧水平往往成限制因素。通过增加通气量、加快搅拌速度、提高罐压等方法改善发酵过程中的溶氧固然可行,但这些措施对设备强度等要求较高,且二氧化碳分压过高还会限制细胞的生长。因此,寻求一种即能增加细胞对氧气的利用效率又不需要大量耗能的手段势在必行。已有研究表明,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提高基因克隆菌对氧气的利用能力,其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氧气及能量的消耗,还不需要附加的设备投资,进而大大降低发酵成本。本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的编码序列电转化导入球拟假丝酵母O-13-1菌株中,筛选到阳性转化子VHb~+,根据菌体颜色和CO差光谱法验证了VHb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含VHb基因重组菌的成功构建,为研究VHb对槐糖脂发酵的影响提供了实验材料。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对槐糖脂发酵生产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摇瓶实验中,重组菌株VHb~+槐糖脂产量高于原始菌株VHb~-;5L发酵罐发酵实验结果显示,在富氧条件(转速400 rpm、通气量1.0 vvm)下,二者的生物量和槐糖脂产量差异不大,但在槐糖脂合成阶段,VHb~+菌株的耗氧量比VHb~-菌株平均低21.8%;在贫氧条件(转速350 rpm、通气量1 vvm)下,VHb~+菌株在发酵过程中对溶氧的利用明显改善,其槐糖脂产量比VHb~-菌株提高了25.1%。采用qPCR方法研究了VHb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发酵24h时重组菌株VHb~+的TCA循环、呼吸链和槐糖脂合成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相差不大,而72h时(槐糖脂生物合成的指数增长期),VHb~+菌株在这叁条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表明vgb的表达通过增加TCA循环与呼吸链的活性,提高了细胞内氧气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槐糖脂的合成。综上所述,VHb基因的异源表达提高了菌株O-13-1对氧气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贫氧条件下的槐糖脂产量,是缓解低供氧对其槐糖脂发酵限制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单次单因素实验方法优化了重组菌株VHb~+的发酵溶氧条件,在转速、通气量和罐压分别为350 rpm、0.6 vvm和0.04 Mpa时有利于槐糖脂的发酵生产,该条件下的槐糖脂产量、生物量及发酵液中的溶氧相对较高,且最终槐糖脂呈透明状粘稠液体,易于通过自然沉降法分离。因此,在工业发酵中,保证发酵液中合适的溶氧,对提高槐糖脂的产量有重要意义。通过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在球拟假丝酵母O-13-1中的表达,从分子水平上增加了细胞内氧的传递速率,提高了氧的利用效率。这一策略,为解决槐糖脂发酵过程中供氧不足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节能降耗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1)
顾炳琛,龚劲松,龙华,韩笑,张强[3](2019)在《产腈水解酶重组菌的发酵工艺及催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腈水解酶转化3-氰基吡啶制备烟酸的工艺经济性并为其工业应用奠定基础,对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NIT进行了pH-stat高密度发酵以及催化性质研究.结果显示,高密度发酵实验中获得最高菌体OD_(600)为136.8,细胞干重61.97 g/L,最高酶活为558.6 U/mL;进一步考察了重组菌在不同温度、 pH、金属离子以及有机溶剂等条件下的催化特性.最后,将高密度发酵获得的菌体制备成静息细胞,在30℃、 pH 7.2条件下, 280 min内共转化200 mmol/L底物总计24批次,烟酸累积浓度590 g/L,是目前文献所报道生物法合成烟酸最高水平.(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9年02期)
祖金珊,徐世文,陆信曜,宗红,诸葛斌[4](2019)在《整合型1,2,4-丁叁醇重组菌的构建及共底物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1,2,4-丁叁醇(BT)是重要的非天然化学品.为构建整合型BT合成菌株,实现木糖、葡萄糖共底物发酵,通过Red系统将基因kivD、xdh整合至Escherichiacoli基因组的xylAB、ptsHI、ptsG、crr位点,并尝试利用廉价的乳糖替代IPTG诱导外源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整合至xylAB后,生物量降低28%,重组菌Escherichia coli W021能够代谢木糖合成BT(0.7 g/L).添加葡萄糖为共底物后生物量提高36%,但碳分解代谢抑制作用限制了木糖的代谢,BT产量降低14%.进一步整合代谢基因至不同的磷酸转移酶系统(PTS)位点,其中整合至ptsHI基因后BT产量最高,达到2.8g/L.优化葡萄糖、木糖浓度后,BT产量提高到3.6 g/L,进一步优化乳糖替代IPTG后BT产量为1.9 g/L.最后经发酵罐优化,BT产量提高到3.9 g/L,转化率为0.3 mol/mol.本研究构建整合型菌株在廉价乳糖诱导下共底物发酵合成BT,为后续放大研究提供了借鉴.(图6表2参24)(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琳,管远红,黄东璋,齐富刚,张洪涛[5](2018)在《中药与庆大霉素联合对16S rRNA甲基化酶耐药重组菌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中药与庆大霉素联合对16S rRNA甲基化酶Rm B耐药重组菌的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庆大霉素与黄连、五倍子、连翘、黄芩、乌梅的联合抑菌指数(fri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试验结果表明,黄连、五倍子、连翘、黄芩、乌梅与庆大霉素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分别为0. 75、0. 25、1. 50、2. 00、0. 75。提示中药五倍子与庆大霉素联合有协同作用,黄连、乌梅与庆大霉素联合有相加作用,连翘、黄芩与庆大霉素联合呈现无关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陈琳,管远红,黄东璋,齐富刚,魏冬霞[6](2018)在《16S rRNA甲基化酶RmtB耐药重组菌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16S rRNA甲基化酶Rmt B重组菌并测定其稳定性,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16S rRNA甲基化酶Rmt B重组菌,采用菌落PCR、双酶切、药敏试验及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测定重组菌的生长曲线及传代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以确定重组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构建了16S rRNA甲基化酶Rmt B重组菌pRmt B1、pRmt B2、pRmt B4。重组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高度耐药。在没有抗生素选择压力下传代3次后,3株重组菌的生长曲线基本相似,但只有pRmt B1维持了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高度耐药性。由此可知,重组菌pRmt B1较稳定,可作为16S rRNA甲基化酶耐药抑制剂筛选模型。(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尹金凤,李泓全,吴欣森[7](2018)在《产脂肪酶重组菌SRI-01随机突变及诱导表达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引物全质粒法(MEGAWHOP)随机突变,快速有效地对研究室前期构建的一株脂肪酶重组菌株SRI-01进行分子改造,通过对易错聚合酶链反应(ep-PCR)获得的2 300个突变株进行96孔板高通量筛选,得到一株优良突变株SRM08。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诱导前的菌体生物量、诱导剂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浓度、Ca Cl2的浓度、诱导温度。通过比较3种不同破碎缓冲液浓度和缓冲液p H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选择最优的破碎缓冲液。确定突变株SRM08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菌液生物量OD600 nm值为0.7,IPTG的浓度为0.1 mmol/L,Ca Cl2浓度为4 mmol/L,诱导温度为25℃,采用5 mmol/L磷酸钠缓冲液为破碎缓冲液,p H值为7.0。在此优化条件下,脂肪酶活达到88 508 U/L,为原重组菌株SRI-01的2.84倍。(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8期)
吉得宁,宿玲恰,吴敬,吴丹[8](2018)在《共表达N-乙酰转移酶和磷脂酶重组菌的构建及发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磷脂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量,构建了N-乙酰转移酶(Mpr1)和磷脂酶共表达的重组毕赤酵母。Mpr1是一类能催化乙酰基团在乙酰辅酶A和胺之间转移的胞内酶,能够降低酵母细胞内的ROS水平,具有抗活性氧(ROS)氧化胁迫生理功能。来源于尖孢镰刀菌的磷脂酶(phospholipase)是一类可以将磷脂水解为小分子脂肪酸、甘二酯和磷酸胆碱的胞外酶。研究了Mpr1对重组菌的生长和磷脂酶表达量的影响。为了获得在3.6 L发酵罐中表达磷脂酶的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从诱导温度、起始诱导菌体浓度和甲醇诱导浓度3个方面研究了重组菌的高密度发酵,以恒溶氧反馈调节补加甘油和甲醇流加仪在线监测流加甲醇。结果表明:当诱导温度、起始诱导菌体质量浓度和甲醇诱导体积分数分别为28℃,40 g/L和1.0%,诱导120 h后磷脂酶活达到最高,为8 100 U/mL,总蛋白含量为8.3 mg/mL,为前期工作中磷脂酶单独表达时的1.33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蔡海莺,Dumba,Trish,张婷,来佳,赵敏洁[9](2018)在《毕赤酵母重组菌高密度发酵产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一文中研究指出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TLL是一种热稳定、具有位置专一性等良好属性和应用前景的脂肪酶,已成功在多种宿主中实现重组表达。本研究构建含前导肽的TLL脂肪酶毕赤酵母重组工程菌,在摇瓶水平对该重组工程菌的培养和诱导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的最佳发酵条件:1.5%(体积分数)甲醇,pH 7.0,质量分数0.5%玉米油和0.1%阿拉伯胶,该条件下摇瓶发酵最高酶活为2 265.3 U/mL。以甲醇为唯一碳源进行高密度发酵,202 h后菌体OD600值达到最高282,对应发酵上清液的最高酶活为22 561.4 U/mL。参考摇瓶优化结果,采用辅助碳源与甲醇共诱导高密度发酵,培养和诱导208 h后,最终菌体OD600值达到362,对应发酵上清液的最高酶活为24 522.6 U/mL,较以甲醇为唯一碳源的对应值分别提高了28.37%和10.87%。另外,最高酶活较摇瓶水平发酵的最高酶活2 265.3 U/mL提高10.83倍,表明高密度发酵和共诱导是大幅提高酵母表达重组TLL蛋白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和晓贤,李青云,唐爱星,刘幽燕[10](2018)在《源自重组菌BL21-pET28a-cdE降氰酶的基本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含降氰酶基因重组菌BL21-pET28a-cdE开展遗传稳定性以及降氰酶基本特性的研究,比较分析原代菌与传代重组菌的菌落形态特点、质粒稳定性、蛋白表达、酶活水平,并对镍柱纯化获得的95%纯度的降氰酶进行了最适温度、最适pH、保藏稳定性的实验考察。结果显示,重组菌在无抗生素压力下传至100代时的质粒稳定性可保持在73%,菌落形态、蛋白表达、酶活水平等指标与原代的相一致。降氰酶的最适氰降解反应条件为30℃、pH 7.0。添加2%甘油可在4℃条件下稳定保藏降氰酶50 h,其相对酶活力为102.2%,而添加2%乙醇可使降氰酶在-20℃条件下稳定保藏1个月,其相对酶活力仍可达到80.9%。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菌BL21-pET28a-cdE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为未来大规模发酵制备降氰酶处理氰污染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重组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槐糖脂是一类由酵母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工业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槐糖脂低毒或无毒,环境相容性好,具有良好的分散、乳化、增溶性能等优点,此外,还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抑制白细胞增长等特点。良好的特性使槐糖脂在日化、石油、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目前,限制槐糖脂工业化大规模制备和应用的主要因素是发酵成本过高,其中,发酵过程中氧气的供给和利用水平低导致油溶性底物利用率低、发酵周期长是限制其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球拟假丝酵母在利用脂溶性碳源合成槐糖脂的过程中,脂肪酸的羟基化是槐糖脂合成的关键步骤,该反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在高密度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生长和槐糖脂合成过程中溶解氧水平往往成限制因素。通过增加通气量、加快搅拌速度、提高罐压等方法改善发酵过程中的溶氧固然可行,但这些措施对设备强度等要求较高,且二氧化碳分压过高还会限制细胞的生长。因此,寻求一种即能增加细胞对氧气的利用效率又不需要大量耗能的手段势在必行。已有研究表明,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提高基因克隆菌对氧气的利用能力,其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氧气及能量的消耗,还不需要附加的设备投资,进而大大降低发酵成本。本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将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的编码序列电转化导入球拟假丝酵母O-13-1菌株中,筛选到阳性转化子VHb~+,根据菌体颜色和CO差光谱法验证了VHb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含VHb基因重组菌的成功构建,为研究VHb对槐糖脂发酵的影响提供了实验材料。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对槐糖脂发酵生产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摇瓶实验中,重组菌株VHb~+槐糖脂产量高于原始菌株VHb~-;5L发酵罐发酵实验结果显示,在富氧条件(转速400 rpm、通气量1.0 vvm)下,二者的生物量和槐糖脂产量差异不大,但在槐糖脂合成阶段,VHb~+菌株的耗氧量比VHb~-菌株平均低21.8%;在贫氧条件(转速350 rpm、通气量1 vvm)下,VHb~+菌株在发酵过程中对溶氧的利用明显改善,其槐糖脂产量比VHb~-菌株提高了25.1%。采用qPCR方法研究了VHb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发酵24h时重组菌株VHb~+的TCA循环、呼吸链和槐糖脂合成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相差不大,而72h时(槐糖脂生物合成的指数增长期),VHb~+菌株在这叁条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表明vgb的表达通过增加TCA循环与呼吸链的活性,提高了细胞内氧气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槐糖脂的合成。综上所述,VHb基因的异源表达提高了菌株O-13-1对氧气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贫氧条件下的槐糖脂产量,是缓解低供氧对其槐糖脂发酵限制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单次单因素实验方法优化了重组菌株VHb~+的发酵溶氧条件,在转速、通气量和罐压分别为350 rpm、0.6 vvm和0.04 Mpa时有利于槐糖脂的发酵生产,该条件下的槐糖脂产量、生物量及发酵液中的溶氧相对较高,且最终槐糖脂呈透明状粘稠液体,易于通过自然沉降法分离。因此,在工业发酵中,保证发酵液中合适的溶氧,对提高槐糖脂的产量有重要意义。通过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在球拟假丝酵母O-13-1中的表达,从分子水平上增加了细胞内氧的传递速率,提高了氧的利用效率。这一策略,为解决槐糖脂发酵过程中供氧不足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节能降耗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组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吴傲,张显,徐美娟,杨套伟,李华钟.天蓝色链霉菌海藻糖合酶的异源表达、活性分析及重组菌全细胞转化合成海藻糖的条件优化[J].生物工程学报.2019
[2].滕丽丽.含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重组菌的构建及其对菌株发酵产槐糖脂的影响[D].青岛科技大学.2019
[3].顾炳琛,龚劲松,龙华,韩笑,张强.产腈水解酶重组菌的发酵工艺及催化性质研究[J].分子催化.2019
[4].祖金珊,徐世文,陆信曜,宗红,诸葛斌.整合型1,2,4-丁叁醇重组菌的构建及共底物发酵[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5].陈琳,管远红,黄东璋,齐富刚,张洪涛.中药与庆大霉素联合对16SrRNA甲基化酶耐药重组菌的作用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6].陈琳,管远红,黄东璋,齐富刚,魏冬霞.16SrRNA甲基化酶RmtB耐药重组菌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7].尹金凤,李泓全,吴欣森.产脂肪酶重组菌SRI-01随机突变及诱导表达条件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8
[8].吉得宁,宿玲恰,吴敬,吴丹.共表达N-乙酰转移酶和磷脂酶重组菌的构建及发酵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9].蔡海莺,Dumba,Trish,张婷,来佳,赵敏洁.毕赤酵母重组菌高密度发酵产疏绵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J].中国食品学报.2018
[10].和晓贤,李青云,唐爱星,刘幽燕.源自重组菌BL21-pET28a-cdE降氰酶的基本性质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