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束共聚论文_李立冬,周庆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胶束共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胶束,丙烯酰胺,共聚物,敏感性,疏水,缔合,阿霉素。

胶束共聚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冬,周庆翰[1](2016)在《含二硫键的交联共聚化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胺为引发剂,引发谷氨酸苄酯的N-羧酸酐(NCA)开环聚合制备L-谷氨酸苄酯(PBLG),再由AIBN作引发剂,与交联剂和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GMA)发生共聚,合成嵌段共聚物并制备胶束.通过核磁(1HNMR),红外(FTIR),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等一系列手段对聚合物胶束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闫义彬,丁伟,曲广淼,梁爽[2](2014)在《胶束共聚法制备丙烯酰胺二元共聚物及其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胶束共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型二元共聚物聚(丙烯酰胺/N-辛基丙烯酰胺)P(AM-C8AM)。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单体浓度、疏水单体含量、添加剂用量对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1%,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5%,尿素的质量分数为2%,甲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0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质量分数为0.004%,引发温度为15℃时,成功合成了疏水缔合型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1258.43。测定了聚合物水溶液的表观黏度,考察了其耐温抗盐性,在80℃时黏度仍能达到71.6mPa·s,黏度保持率为58.35%。并将其与普通均聚物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4年10期)

吴晓丽[3](2008)在《含有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N,N二甲基丙烯酰胺)链段的两亲共聚膦腈胶束载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参考先前合成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的方法,使用叁氯化铝作为催化剂,聚(二氯代膦腈)通过热开环反应聚合,通过两步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以聚膦腈为骨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N,N-二甲基丙烯酰胺)即Poly(NIPAm-co-DMAA)为亲水链段,甘氨酸乙酯(GlyEt)为疏水链段的两亲性接枝共聚物。通过改变Poly(NIPAm-co-DMAA)和GlyEt的投料比,实验合成了叁个具有不同亲疏水组成的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Poly(NIPAm-co-DMAA)/GlyEt-PPPs)(缩写PNDGPs)。采用红外光谱和~1H-NMR分别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合~1H-NMR结果测定两亲性接枝聚膦腈最终的亲疏水组成(Poly(NIPAm-co-DMAA):GlyEt)分别为5.78:4.22,2.22:7.78和1.42:8.58,分别对应于PNDGP-1,PNDGP-2和PNDGP-3。实验采用芘荧光探针法、动态光散射仪(DLS)和帕尔帖温度控制器研究了该系列共聚物的在水中的自组装情况。芘荧光探针法测得的共聚物的最低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281,0.178,0.035g/L,对于不同GlyEt取代的共聚物,其CMC随着疏水链段GlyEt比例的增大而降低。粒径测定结果表明,该系列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粒子粒径呈单分布状态,范围在20-50nm内,帕尔帖温度控制器测定低溶液相变温度(LCST)显示所有的聚合物的LCST均大于37℃。利用上述合成的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为聚合物材料,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分别采用透析法和O/W乳化法制备阿霉素胶束。实验对透析法和乳化法均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聚合物载药量也增加,但是到达一定比例后突然降低。乳化法和透析法制备的胶束均呈现相同的趋势。此外透析法中初始含水量对载药量及粒径均有较大影响,表现为初始含水量越高,载药量和包封率越低,但粒径也越小。两种方法制备中载药量和包封率都与聚合物水溶液浓度有关。实验结合动态光散射仪(DLS)、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载药聚合物胶束的形态以及粒径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载药过程使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增大,而且随着载药量的增加,粒径增大明显。载药过程增加了胶束的稳定性,TEM和AFM观察都呈分散较好的球状胶束。本课题还对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特征进行了考察。分别选取不同pH(5.5,6.5,7.4)的磷酸缓冲盐溶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载药胶束在不同pH环境下的释放特征,并且对不同载药量的胶束体外释放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载药聚合物胶束在体外的释放具有pH依赖性,表现为较低pH情况下,聚合物胶束内部的阿霉素快速释放,而且较为完全;随着pH的升高,累积释放百分率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在低pH下,内核中疏水性的阿霉素发生解离,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溶解度,促进了阿霉素进一步的释放。对于抗肿瘤给药体系,这种pH敏感特性能够使药物更好地在肿瘤组织释放,发挥肿瘤抑制作用,而降低对正常细胞跟组织的毒副作用。实验还考察了高低不同载药量的阿霉素聚合物胶束在pH 7.4和pH 5.5下的释放,结果显示48 h内低载药量的阿霉素胶束累积释放百分率较高,而高载药量的阿霉素胶束累积释放较少。不同亲疏水组成的聚合物材料制备得到的载药胶束体外释放有略微的差别,在pH 5.5条件下,主要表现为:疏水性片段含量较高的PNDGP-3制备得到的阿霉素胶束较PNDGP-2制备得到的阿霉素胶束释放缓慢。实验考察了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对Hela细胞和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PNDGP-3与细胞作用24h和48 h后均没有表现出细胞生长抑制,细胞生长率均在90%以上。结果表明该系列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生物相容性好,对细胞生长没有影响。体外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透析法将阿霉素包封在聚合物胶束后,阿霉素胶束仍然具有与游离药物阿霉素基本相当的体外细胞毒性,前者的IC50稍大于后者,这是由于胶束的释药过程缓慢以及入核时间较长引起的。Hela细胞以及HepG2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都表明,游离阿霉素和载药胶束的细胞毒性都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即具有时间依赖性。实验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两种肿瘤细胞摄取阿霉素的情况。结果表明在0.5h时游离阿霉素基本进入细胞核,而两种载药胶束的细胞核的药物浓度很低,到了4h载药胶束中的CLSM图中药物基本进核,说明胶束的入胞过程是通过内吞机制。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表明胶束能明显延长阿霉素的半衰期,能明显增加AUC,具有长循环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6-03)

尹明辉[4](2008)在《双敏感性叁嵌段共聚载药纳米胶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敏感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是目前高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自组装所获得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壳聚糖为基质,N-乙烯基己内酰胺为温度敏感性材料,丙烯酸为pH敏感性材料,制备了结构新颖的核-壳-外壳(core-shell-corona)复合胶束(N-CS)-g-P(NVCL-co-AA),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进行确认;采用自组装方法制备纳米粒,通过动态光散射仪和扫描电镜表征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研究了温度和pH值双重敏感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胶束形态的影响因素以及聚合物胶束在环境诱导下的有序聚集;并用其作为药物载体研究了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在37℃时的中性溶液中,(N-CS)-g-P(NVCL-co-AA)形成以疏水性的壳聚糖为核,PNVCL/PAA为壳的球形胶束;升温至42℃时,因PNVCL链段的收缩,则形成以壳聚糖为核,塌缩的PNVCL为壳,PAA为外壳的球形胶束;保持温度不变,降低溶液pH值至2.5,因PAA链段的塌缩,(N-CS)-g-P(NVCL-co-AA)形成以壳聚糖为核,塌缩的PAA为壳,PNVCL为外壳的球形胶束。升高温度或降低溶液pH值时,胶束壳层的PNVCL链段或PAA链段塌缩,亲水性的PAA链段或PNVCL链段则伸展在溶液中起到稳定胶束的作用。在这种核-壳-外壳叁层结构中,亲水性的链段通过塌缩的壳层伸展在溶液中,这对聚合物胶束在药物输送、控制释放等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以5-Fu作为模型药物,模拟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共聚物胶束对5-Fu的体外释放可分为突释和缓释两个阶段,且纳米胶束在释放过程中具有的温度及pH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6-01)

王占峰,景遐斌,韩海玲,罗毅男,郑永辉[5](2007)在《键合紫杉醇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纳米胶束体外抑制C_6胶质瘤细胞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键合紫杉醇聚合纳米胶束抑制C6胶质瘤的机理。方法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键合紫杉醇聚合胶束处理C6细胞系24~72h,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观察键合紫杉醇聚合胶束对细胞的抑制情况,用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25~20μg/ml的键合紫杉醇聚合胶束可明显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且呈明显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流式细胞仪检测20.0μg/ml和10.0μg/ml组细胞出现G2-M期阻滞,且随紫杉醇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胶束浓度的增大,细胞凋亡率增高。电镜下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键合紫杉醇聚合胶束对C6胶质瘤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且这种作用有周期特异性,诱导凋亡可能为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7年19期)

王香梅,曹霞[6](2002)在《胶束共聚合法合成丙烯酰胺/4-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 ,过硫酸钾 /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 ,进行丙烯酰胺 - 4-乙烯基吡啶胶束共聚合 ,合成了双亲共聚物 ,用1H NMR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量 ( DSC)对其进行表征 ,并分析了共聚物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2年11期)

胶束共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胶束共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型二元共聚物聚(丙烯酰胺/N-辛基丙烯酰胺)P(AM-C8AM)。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单体浓度、疏水单体含量、添加剂用量对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1%,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5%,尿素的质量分数为2%,甲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0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质量分数为0.004%,引发温度为15℃时,成功合成了疏水缔合型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1258.43。测定了聚合物水溶液的表观黏度,考察了其耐温抗盐性,在80℃时黏度仍能达到71.6mPa·s,黏度保持率为58.35%。并将其与普通均聚物进行了对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束共聚论文参考文献

[1].李立冬,周庆翰.含二硫键的交联共聚化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闫义彬,丁伟,曲广淼,梁爽.胶束共聚法制备丙烯酰胺二元共聚物及其性能评价[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

[3].吴晓丽.含有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N,N二甲基丙烯酰胺)链段的两亲共聚膦腈胶束载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

[4].尹明辉.双敏感性叁嵌段共聚载药纳米胶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王占峰,景遐斌,韩海玲,罗毅男,郑永辉.键合紫杉醇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纳米胶束体外抑制C_6胶质瘤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

[6].王香梅,曹霞.胶束共聚合法合成丙烯酰胺/4-乙烯基吡啶共聚物[J].化学世界.2002

论文知识图

胶束共聚的反应机理示意图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的胶束共聚胶束共聚反应机理示意图胶束共聚机理的示意图(a)在SDS/NaCl水溶液中通过疏水性甲基...

标签:;  ;  ;  ;  ;  ;  ;  

胶束共聚论文_李立冬,周庆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