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软件可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用性,软件,翻译软件,译员,测试,用户,环境监测。
软件可用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盈娜[1](2018)在《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手机天气软件可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相关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迎来了巨大的改变。过去人们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而现在人们通过手机天气软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天气预报信息,非常及时、灵活、便捷。根据手机天气软件问卷调查发现,手机天气软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但目前的第叁方手机天气软件并未满足用户的心理期望,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本文选取手机天气软件进行可用性研究,旨在评估其可用性水平并提供科学的改进方案,以提高软件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包含手机天气软件初步分析,传统可用性测试和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可用性测试(眼动测试)叁部分。手机天气软件初步分析包含市场分析和问卷分析,分析的结果为可用性测试对象和任务的确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可用性测试选取的对象分别是:墨迹天气、天气通和蔚蓝地图。本文的传统可用性测试将情景测试、发声思维和问卷调查相结合,让被试在叁款软件上完成测试任务,评估其在信息布局、操作流程、元素设计等方面的交互设计水平并找到存在的可用性问题。本文的眼动测试让被试在眼动设备上完成测试任务,根据用户的眼动数据来评估叁款天气软件核心功能页面的可用性并找到可用性问题。本文使用的可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可用性评估指标,以及提出的手机天气软件可用性设计准则对相关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24)
李可[2](2017)在《卫盟软件:可用性,比还原更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小企业增加云计算的部署,有效交付、管理及监控可用性基础设施会变得更具挑战性。全球66%的企业承认,数字化转型正收到意外停机或应用程序可用性不足的阻碍。业务间断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我们可以见到的直接损失。美国达美航空电脑持续5小时的宕机,就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世界》期刊2017-09-11)
高亮[3](2017)在《基于联觉的视听用户界面对软件可用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推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大量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与之适应的是设计的重心也逐渐偏向提升互联网软件产品的用户体验。但当前的人机交互方式仍存在很多问题,人机信息的交流途径还过多地依赖于人单一的感官通道——视觉,造成视觉通道载荷过高而其他感官通道利用率不足、信息获取效率低下以及产品的可用性降低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感官通道的信息交流可以有效改善人完成特定任务的质量。在人的五种感官通道中,听觉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量仅次于视觉,可以成为视觉很好的补充,而且声音可以增加人们获取的信息量或降低对视觉通道的依赖。软件可用性实验发现:听觉用户界面与视觉用户界面的融合对于减少用户完成任务时间、降低错误操作率、减轻工作负荷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文从当前视觉用户界面的设计语言和听觉用户界面的构成单元着手,提炼出色彩和耳标这两个基本的界面元素,因此发掘视听界面之间联系的落脚点在于研究色彩和耳标之间的关联。建立音、色关联的基础是研究色彩与耳标的不同物理要素属性之间的联系。论文从联觉这一心理学概念着手,通过设计心理学实验探索色彩与声音的关联性。然后以设计实践项目为平台进行单因素测试实验,为特定色彩的视觉界面导入不同音色的耳标系统,将衡量软件可用性的要素作为实验检验的指标来检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求解视听联觉关系对提升软件可用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包括:归纳色彩在当前软件界面扁平化设计风格中的主要功能,提出色彩对提升产品界面可用性以及传达企业形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现了色彩与音色之间的关系,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并实现了软件用户界面设计对象的多样化;音、色关联实验的结论为建立统一的界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视觉用户界面与听觉用户界面的关联整合设计可以有效提升软件的可用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3)
王康,江静,王南宁[4](2016)在《对环境监测设备自带数据处理软件可用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监测设备自带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为获得检测结果变得"十分便捷"。但是否符合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数据处理"规定要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经过对监测设备处理数据进行调查发现,随机配置的数据处理软件均不能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技术导则的要求,本文拟对此进行可用性探讨。(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6-10-14)
程莉莉[5](2016)在《基于ELM算法的验证码软件可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充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之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验证码机制应运而生。验证码是一种防止计算机程序(或机器人)自动执行恶意行为的有效且广泛使用的解决方案,但是它的出现对网站系统的用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验证码的自动识别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提高验证码的健壮性,设计人员经常将验证码的文本扭曲、模糊和粘连。因此,我们正面临一个困境,即一个验证码应该足够健壮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人机交互要求,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因为猜测错误而进行多次验证。本文主要从人机交互要求的角度,选取四类具有典型代表的文本验证码,对它们的软件可用性进行实验和分析。一组实验是招募多位视力正常的用户参与验证码的人工识别,另一组实验则是采用基于ELM算法的验证码自动识别,并对两组实验的结果进行可用性分析,得出验证码的软件可用性分类。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已有的验证码样本,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人工识别,分析并统计识别结果,包括人工识别正确、识别错误、容易识别和难识别的验证码数据。2、对验证码样本进行自动识别。由于验证码特征不同,故本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验证码样本集进行预处理操作,然后对结果图像采用结合验证码字符总数或宽度为约束条件的基于上下轮廓投影法进行字符分割,再对单个字符提取特征,构造基于ELM算法的分类器进行训练识别。最后采用相应的分类器对验证码测试样本进行识别。3、从验证码的可用性分析人工识别和自动识别的实验结果。人工识别的结果显示了验证码的有效性和主观满意度,可分为人容易识别和人难识别两种类型;自动识别的结果显示了验证码的鲁棒性,可分为机器易识别和机器难识别两种类型。区分容易识别和难识别的指标为识别率,规定识别率超过70%则为容易识别,识别率低于40%为难识别,观察两个实验的结果,将其按照人类易识别、机器易识别、人类难识别、机器难识别四种类型进行划分。(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5-06)
赵颖异[6](2016)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蓬勃发展,这一技术在翻译行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以往的机器翻译不同,CAT技术以人机互动为前提,译员在机器的辅助下,不仅可以提高翻译效率,还能完成协同翻译、项目管理等机器翻译难以完成的工作。然而,CAT软件产业的发展仍较不成熟,译员难以选择合适的软件,翻译项目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软件不易使用、影响翻译效率的情况。因此,笔者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可用性评价指标和用户体验要素为理论指导,对CAT软件的用户需求展开了调查和研究,以便CAT软件制造商了解用户需求,改善产品性能。笔者回顾了CAT软件、可用性评价指标及用户体验要素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根据以往的使用经验和对小部分用户的访谈所得到的结果设计问卷,进行调研。根据得到的结果,笔者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满意度、错误率、学习周期及工作效率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CAT软件使用情况产生影响。此外,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构建了CAT软件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表现—满意度”、“设计—效率”、“信息—易用性”叁模块,并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原型,尝试构建了一个可能的评价模型并为其中的各指标确定了权重。本文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研究CAT软件的用户需求,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调研覆盖度小、指标的测量方式不完善等,今后的研究可以就上述不足之处不断改善;当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CAT软件的性能也不断改良发展,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和空间非常广阔。(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23)
李金玉[7](2016)在《基于证据理论的教育资源软件可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教育资源软件的可用性评测研究还处于萌芽期,有关如何确定教育资源软件可用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还尚未有正式的规范,因此造成软件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从而带来资源浪费,更无法与国际上的评测体系相沟通。为此,本文致力于以群体评价来帮助指导个体分析评测教育资源软件,形成以实际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客观准确为目的的可用性评估方法,进行教育资源软件可用性评估的综合研讨。针对软件可用性评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优化加权证据理论合成法则的可用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间相对权重的基础上,再次对权重进行寻优,并对证据理论合成法则进行改进以完成对各评价信息的加权合成。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教育资源软件可用性评估指标体系。基于优化加权证据理论的教育资源软件可用性评估模型以国际标准ISO/IEC 9126和ISO 9241中软件可用性定义和度量指标,以及教育资源软件的定义为评估的理论依据,并通过指标的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去重复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确定指标体系。(2)对待合成的证据加权处理。分析传统证据理论合成法则没有考虑各证据间相对权重的不足,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加权处理,这种新的加权证据理论合成法则能更好的处理各证据间相互影响或者相互背离时软件可用性评估的问题。对层次分析法生成的权重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一步寻优处理,得到更客观准确的权值,为下一步融合得出评估结果打下坚实的基础。(3)提出基于优化加权证据理论的教育资源软件可用性评估模型。模型大体分为叁个层次:首先,结合多个方面的考量,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其次,在确定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由专家对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选择,并进行权值优化以获取最终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证据理论的合成法则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值结合获取的各指标权值进行数据融合,综合评估出最终的软件可用性等级。通过实验,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基于证据理论合成法则的软件可用性评估模型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出被评估软件的可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安邮电大学》期刊2016-04-01)
张虹,华礼娴,林涛,余钱[8](2015)在《基于过程挖掘的移动端软件可用性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移动端的软件进行自动化可用性评估,以改进软件的界面设计和交互方式,介绍了过程挖掘的相关概念、应用流程以及相应的算法;通过使用过程挖掘算法自动地挖掘出用户行为模型并将其可视化,再对行为模型与期望模型进行一致性分析,推断出可能出现可用性问题的地方。同时结合实验者的反馈意见验证分析结果,可对软件提出可用性方面的改进意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周双[9](2014)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使翻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技术翻译,比如各种工程文档,技术手册等。然而,要求译者翻译这些任务的时间却并没有减少。由此看来,译者为了满足时代的新需求,使自身更具竞争力,需要适应这变化。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用性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指的是产品对用户来说易学,高效,好记,少错和令人满意的程度。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作为一种人机交互软件,其可用性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体验和翻译满意度。本研究采用可用性测试的方法对两款常见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即Trados和Wordfast进行比较评估。本次测试邀请四位浙江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两个新手用户和两个熟练用户)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完成操作任务,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用户行为和相关数据,从可用性的五个属性即可学习性,可记忆性,出错率,使用效率和主观满意度进行比较评估。首先,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与Word工作界面的相似程度和新手用户从学习使用软件到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完成一系列任务所使用的时间两个方面评估可学习性,结果显示Wordfast Anywhere比Trados更容易学习。第二,通过比较熟练用户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完成任务的时间得出结论Wordfast Anywhere比Trados的效率高。第叁,为评估两款软件的可记忆性,新手用户在一个星期不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后参加第二次测试,通过比较两次测试的时间差占第一次测试时间的比率,得出结论Wordfast Anywhere比Trados更具有可记忆性。第四,通过比较两款软件的出错率(出错次数/完成任务的时间)得出结论Wordfast Anywhere的出错率稍高于Trados。第五,在完成测试后,测试者邀请用户填写问卷调查来统计用户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新手用户更喜欢Wordfast Anywhere而熟练用户更喜欢Trados。综合上述五个属性的评估结果,作者得出结论Wordfast Anywhere的可用性高于Trados的可用性。本研究将可用性引入到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评价中来,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待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建设,对于丰富翻译体系,完善软件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刚[10](2013)在《面向云计算的软件可用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继网格计算、对等计算后,作为一种新型计算模式出现的云计算,其核心理念是资源租用、应用托管、服务外包。在云计算模式下,IT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然而,由于用户都将自己的服务软件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中,服务的可靠性问题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一旦软件出现故障,若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则其产生的后果及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目前国内外对软件容错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云环境下尚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首先,云环境软件的多样性带来的软件容错效率问题。传统的故障容忍机制并未考虑云环境下的多软件实例情况,容错信息的共享是一个新的挑战,另外容错机制可能会给软件造成过多负担而使软件无法正常,甚至存在失效情况;其次,软件容错机制的正确性问题。目前容忍软件内存故障的方法依然存在不足,需要损失软件部分功能和安全性,或只去解决堆内存故障,而且也无法根据用户需求来容忍软件故障;最后,云环境下的软件漏洞在线修复问题。最近研究表明从漏洞发现到官方补丁发布之间需要漫长时间。虽然在这漫长的危险期内,用户可以借助软件容错机制暂时消除漏洞所引发的服务中断困扰,但是由于未修复漏洞而不能消除漏洞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而且也无法联合云环境下多样化的软件实例来共同防御攻击。栈溢出漏洞极大地影响计算系统的安全性,然而当前软件故障容忍机制只是关注如何容忍已检测到的软件栈溢出故障,而忽视去修复漏洞;而解决软件漏洞的最终方案是在渡过危险期后,即在官方补丁发布后,采用动态软件升级机制来动态应用漏洞补丁修复漏洞,此外也可以用于扩充软件功能。然而目前的动态软件升级机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借助编译器来编译软件以使得软件可以升级或正在运行的软件升级可能会被无限拖延,而且都将更新中进行人工协助的用户视为软件开发者,需要用户通晓待升级的软件,这极大的限制动态软件升级的适用范围。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将对云环境下的软件可靠性方向进行研究。首先,针对云环境软件的多样性带来的软件容错效率问题,提出云环境下软件故障容忍机制,其针对云计算环境下存在多软件实例的情况,采用在多软件实例之间共享软件故障容忍信息来快速恢复故障,共同防御攻击。此外改进传统软件故障容忍机制的有效性,采用带权值的营救点技术并结合错误虚拟化技术来提高故障容忍的能力。通过使用包含多种漏洞的Web服务器软件来进行有效性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可以在数秒内使Web服务器软件从这些漏洞所引发的故障中恢复,而且只造成适度的性能开销。其次,针对软件容错正确性问题,提出访存虚拟化的概念,可以将栈对象在受保护的内存区域中重分配并重定向访问,从而将一个静态的栈对象转化为一个动态分配的对象。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主动式的软件内存故障按需容忍机制,以安全且不损失软件功能的容忍故障为目标,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一段时间内的软件内存安全。在这段时间内,该机制将堆栈对象进行统一管理并进行安全保护。通过使用包含不同类型的内存漏洞的多个软件来测试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可以方便地创建并且销毁一个可热插拔的安全域,而且可以在安全域中保护软件免于内存漏洞带来的困扰。再次,针对软件危险期中的栈溢出漏洞修复问题,提出一种被动式的软件栈溢出漏洞修复机制,其可以临时性地修复栈溢出漏洞。该机制能够精确诊断引发栈溢出的“危险”栈缓冲区,并自动生成补丁进行修复,修复方法是以访存虚拟化机制为基础,将危险栈缓冲区动态地重分配到受保护的堆空间中进行保护。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来测试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快速地生成补丁并成功容忍后续的相同攻击,而且生成的补丁对软件正常运行带来很小的影响。最后,针对官方补丁发布后的补丁动态应用难题,提出一种面向云计算的动态软件升级机制,其以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漏洞为目标,在无需借助特定编译器的条件下,采用多线程程序的立即更新方法以及针对特定漏洞补丁的细粒度代码更新方法,直接支持以二进制可执行代码发布的软件以及正在运行中的软件,而且所采用的面向云计算的动态软件升级架构既适用于云计算的架构部署也分离出软件开发者和普通用户在软件升级中各自职责,极大地扩充动态软件升级系统的适用范围。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来测试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可以更新测试集中所有软件,并且对软件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综上所述,通过使用面向云平台的软件故障容忍机制,可以容忍各种软件故障,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针对内存故障来使用软件内存故障按需容忍机制,提高软件的安全性,也可以使用软件栈溢出漏洞修复机制来临时修复软栈溢出漏洞。在获取官方漏洞补丁后,可以使用面向云计算的动态软件升级机制来修复漏洞和扩充软件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1)
软件可用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大小企业增加云计算的部署,有效交付、管理及监控可用性基础设施会变得更具挑战性。全球66%的企业承认,数字化转型正收到意外停机或应用程序可用性不足的阻碍。业务间断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我们可以见到的直接损失。美国达美航空电脑持续5小时的宕机,就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件可用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盈娜.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手机天气软件可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2].李可.卫盟软件:可用性,比还原更多[N].计算机世界.2017
[3].高亮.基于联觉的视听用户界面对软件可用性影响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4].王康,江静,王南宁.对环境监测设备自带数据处理软件可用性的探讨[C].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6
[5].程莉莉.基于ELM算法的验证码软件可用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6
[6].赵颖异.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7].李金玉.基于证据理论的教育资源软件可用性评估[D].西安邮电大学.2016
[8].张虹,华礼娴,林涛,余钱.基于过程挖掘的移动端软件可用性评估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
[9].周双.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用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10].陈刚.面向云计算的软件可用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