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纤维编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数字图像,损伤,判据,编织物,羽毛球拍。
碳纤维编织体论文文献综述
韩康宁,李小童,秦礽,周伟[1](2019)在《叁维五向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拉伸损伤演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不同纤维体积分数下碳纤维叁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规律以及纤维断裂等损伤模式,结合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简称"DIC")以及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ography,简称"IT")多源互补监测技术,对复合材料进行拉伸力学性能实验,动态获取拉伸载荷下的AE信号以及损伤过程中的表面应变场与温度场信息。结果表明: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碳纤维叁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失效载荷和断裂强度增加,相对能量有所提高,单位时间内AE信号增长加快。在纱线交织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应变集中现象,形成锯齿形的应变集中带。随着拉伸载荷不断增加,复合材料试件表面温度持续升高,试件破坏瞬间,有明显的温度表征,与应变场失稳破坏表征吻合。因此,结合AE、DIC和IT互补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碳纤维叁维五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变过程,为其结构健康检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安冰洁[2](2019)在《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损伤变形与破坏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应用声发射检测技术(AE)与数字图像(DIC)实验方式,探寻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损伤变形与破坏实验,希望能够提升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性能,以期应用在更多行业发展中。只有充分挖掘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性能,提升其抗性,才能使碳纤维得到充分应用。(本文来源于《纺织报告》期刊2019年07期)
张鹏飞,商雅静,周伟,赵文政[3](2019)在《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弯曲损伤破坏声发射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弯曲损伤与破坏行为,结合声发射(AE)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互补实验技术,对复合材料在四点弯曲载荷作用下的失效过程进行监测,动态获取AE特征信号和对应的散斑图像,并根据DIC算法得到复合材料在加载过程中的全场变形和应变。结果表明:AE信号在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中近似呈指数衰减,与谐振式AE传感器相比,宽频带式AE传感器表现出更好的测量性能;复合材料弯曲加载前期,无明显损伤出现,AE信号较少,对应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变化平稳;复合材料弯曲破坏对应较高持续时间、幅度和相对能量的AE信号。复合材料损伤演化过程的AE响应行为及对应位移场、应变场的变化反映复合材料的变形与损伤破坏过程,为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无损评价、健康监测与失效分析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9年05期)
黄鸿波,马叙,丁燕红,马轲,乔静雯[4](2018)在《T300/E51碳纤维编织层合板压入变形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编织层合板具有高比强度和易成形性,在工业领域内作为结构件的应用越发广泛。基于Hashin强度判据分析T300/E51碳纤维编织层合板在球形压头准静载条件下的力学响应,研究变形时的组分材料损伤,以组分材料刚度的退化表示其失效。试件损伤表现为压头背向处纤维应力较大,发生断裂,并垂直于该处纤维方向扩展,各层纤维应力差较大,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以此为依据设计了表层材料为T700SC的双层板,有效的改善了内外层应力差别较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型机械》期刊2018年06期)
[5](2018)在《AMRC将碳纤维编织提升到全新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谢菲尔德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AMRC)在成功获得资金招标碳纤维织物后,购买了3D织机和提花机,使用先进的纤维加工设备使碳纤维编织成为一种全新的高科技技术。新设备安装在合成中心,大约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来建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像机将记录复杂装配在每个阶段的照片。编织是一种基本的工艺,能够使两条以上纱线在斜向或纵向互相交织形成整体结构的预成形体。这种工艺通(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18期)
张峻嘉[6](2018)在《碳纤维编织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渗浸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塑性好等优点,在交通运输、国防军工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常规铸造复合条件下,铝熔体对碳纤维的润湿能力极差,两者之间的渗浸过程往往只能在密闭空间内通过施加驱动力而进行。这使得该类复合材料的生产受到设备规模以及模具尺寸等制备条件的限制,无法大量、广泛的投入到实际生活中。为此,本文以平纹碳纤维编织布作为增强相,探究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非密闭空间内简单、高效的生产方法,为实现其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本文针对十字平纹编织布中碳纤维的特有分布方式,设计出一套相应的化学镀镍方法对其进行表面金属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两种碳纤维编织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其一,电磁渗浸复合技术。在液态复合过程中施加脉冲磁场,使渗浸过程在磁场的强制驱动作用下完成。并对熔体的渗浸机制、后期的强化方法以及合金元素的分布行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二,近固态铸轧复合技术。在非密闭空间内利用轧辊转动提供机械压力,强制驱动正处于凝固阶段的近固态覆盖层对碳纤维编织布发生渗浸行为。并对界面组织的调控、双层纤维的复合、高硬高强基体的应用等相关技术进行开发。最后,探讨了碳纤维的添加以及制备工艺的优化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碳纤维编织布的化学镀镍过程需要镀液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和深镀能力:20mL/L乳酸的添加能够通过络合反应将镀液中游离态镍离子浓度C_(Ni~(2+))控制在0.009mol/L,保证镀层的稳定析出时间超过120min;343K温度下,pH=4的酸性环境可以保证镀层以层片状的析出方式均匀生长;而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存在则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增强镀液的深镀能力,使编织布内获得优异表面镀覆效果的碳纤维比例超过80%。该条件下化学镀镍反应的活化能E_a=124.52kJ/mol。获得的镀层在空气中加热时会发生Ni元素结晶、Ni-P化合以及Ni-O_2氧化叁种主要反应,而673K保温60min的处理工艺能够均衡各反应的发生。该镀层在电磁渗浸过程中能够为碳纤维提供充分的润湿性,而在铸轧过程中则可以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2)电磁渗浸复合技术中脉冲磁场的引入使熔体对编织布的渗浸方式由逐层渗浸向梯度同步渗浸转变,渗浸过程除依靠Al-Ni反应自发进行外,还可以凭借电磁力的强制驱动以及熔体的流动冲击而实现,渗浸效果得到明显增强。采用“电磁渗浸复合+后期热压强化(773K,6%下压量)”方法制备的碳纤维增强Al-Mg(95-5wt.%)基复合材料,其弯曲强度较纯基体提升超过33%。而复合材料在弯曲过程中的失效行为则主要由裂纹增值扩展以及结合界面的脱粘分层所导致。(3)近固态铸轧复合过程中,处于凝固阶段的近固态覆盖层能够凭借适宜的自身流动性以及合理的外加压力,在保证碳纤维结构完整、分布稳定的情况下,对其实现充分渗浸。该渗浸过程中,近固态组织中的液态部分为渗浸碳纤维内部的主要填充材料,而固态部分则起到保证渗浸效果的作用。以此方法制备的十字平纹碳纤维编织布增强铝基复合板材能够实现二维空间内的多角度强化。单层编织布对工业纯铝的拉伸强度提升效果达到50%,弯曲强度提升效果达到25%。双层编织布对弯曲强度的提升效果超过40%。而对于强度、硬度较高的5083铝基体,液态铸轧复合方法能够在铸轧过程中对编织布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使材料弯曲强度提升超过22%。(4)碳纤维与基体界面组织结构的变化能够对复合材料的强化效果起到显着影响,在界面由“碳纤维-镀层(偏聚物)-基体”的间接接触界面向“碳纤维-基体”的直接接触界面转变过程中,碳纤维对铝基体弯曲强度的增强效果由29MPa提升至37MPa。而在电磁渗浸复合过程中对浇铸温度(993K-1103K)、保温时间(300s-400s)的控制,以及在近固态铸轧复合过程中采用的浸泡预处理(1073K、30s)、后期保温处理(750K,150min),均能够有效促进镀层(偏聚物)的扩散,对复合界面的组织结构起到有效调控。(5)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合金元素的行为及分布同时受到其自身属性以及制备条件两方面的影响:自身属性方面,Cu元素多以Al2Cu/α-Al的共晶形式在基体最后凝固区域存在,Mg元素凭借与碳纤维之间较低的混合焓(-55kJmol~(-1))能够在熔体中向纤维表面富集,Si元素容易依托于碳纤维表面形核长大,而Mn元素则会随基体成分变化而发生包晶反应,Zn元素的析出与凝固顺序无明显关系;制备条件方面,镀层的存在能够通过Al-Ni反应影响碳纤维附近的熔体成分,而轧制压力的施加则能够将熔体的最后凝固区域大量汇集在碳纤维之间。(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1-17)
檀江涛[7](2017)在《圆形截面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管件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维编织结构增强复合材料中的纤维相互交织,具有较高的整体性,使其轴向压缩性能和耐冲击性能都优于传统的复合材料管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增强体的编织工艺以及树脂的性能关系密切。首先,针对碳纤维在二维编织过程中不耐扭折、易受损断纱的现象,通过拉伸性能实验和导纱瓷眼折角磨损实验分析了碳纤维复丝的可编织性能。得出碳纤维复丝的断裂强度远高于其他纤维,但延伸性差。同时探讨了纱管缠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24锭二维编织机上编织了几种不同工艺参数的碳纤维编织物,研究了编织工艺对织物外观起毛状况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出影响碳纤维复丝在导纱瓷眼处折角磨损程度大小的因素依次为牵引力、折角、编织速度;编织纱线根数不变的情况下,编织节距的减小,二维编织物平方米重增加,起毛严重,编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降低。其次,通过优化二维编织增强复合材料管件复合工艺,制作了碳纤维含量较高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管件,同时对管件进行了轴向压缩性能测试,分析并探讨了编织参数对复合材料管件纤维体积含量及轴向压缩性能的影响。得出优化后的复合工艺可保持复合材料管件纤维体积含量在20%-40%之间,同时使得复合后管件的内径达到一致;编织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编织节距的减小编织角逐渐增加,纤维体积含量逐渐增加,当编织节距减小到一定程度后,纤维体积含量增加变缓,而轴向压缩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当编织角为46°时,轴向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同时借助耐冲击设备对复合材料管件进行了耐冲击性能试验,分析了关键破坏过程中力—位移变化趋势。最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二维编织预制件的叁维几何模型,较为准确的模拟了其编织过程中纱线的编织走向和交织状况。(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7-12-14)
刘雨辰,王凤来[8](2017)在《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羽毛球拍参数化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技术在羽毛球拍产品制造应用中存在重经验轻理论现象,开展了参数化建模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建构了羽毛球拍的参数化模型,完成了不同编制形式各类分析的结构定义和设计。结果表明,通过对羽毛球拍杆弹性数据的预先判别间接证实了区域迭合法的效力;将上述设计和分析方法联合可编程软件,直观、形象的表现整个有限元分析和参数设计过程。(本文来源于《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期刊2017年04期)
张燕南,赵文政,雒新宇,庞艳荣,周伟[9](2017)在《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拉伸变形测量及声发射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声发射和数字图像相关互补技术,结合破坏断口微结构特征,研究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损伤变形与失效机理。在复合材料试件拉伸加载的同时,实时获取变形特征和损伤声发射信号,分析复合材料力学响应与位移场、声发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试件实时拉伸位移场、损伤破坏过程的声发射相对能量、撞击累积数及幅度等特征参数反映了复合材料表面变形与内部损伤演化过程。复合材料试件断裂时出现较多高持续时间、高幅度、高相对能量的声发射信号,宏观断口平齐,表现为脆性断裂。(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7年08期)
卢博远,赵静,韦子辉,周伟[10](2017)在《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损伤变形与破坏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拉伸实验,利用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和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简称"DIC")方法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化规律。通过采集试件在拉伸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损伤变形与应变场信息,分析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加载、变形场和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位移场、应变场信息以及AE信号特征参数能良好地描述复合材料在拉伸状态下的损伤累积和破坏过程。在加载前期,以40~60 dB低幅度信号为主;随着载荷增加,撞击累计数急剧升高,高幅度、高持续时间信号增多。通过DIC测得的位移场和应变场信息,发现对于相同的载荷增量,加载方向的位移和最大拉应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7年05期)
碳纤维编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主要应用声发射检测技术(AE)与数字图像(DIC)实验方式,探寻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损伤变形与破坏实验,希望能够提升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性能,以期应用在更多行业发展中。只有充分挖掘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性能,提升其抗性,才能使碳纤维得到充分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纤维编织体论文参考文献
[1].韩康宁,李小童,秦礽,周伟.叁维五向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拉伸损伤演化行为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2].安冰洁.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损伤变形与破坏实验[J].纺织报告.2019
[3].张鹏飞,商雅静,周伟,赵文政.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弯曲损伤破坏声发射监测[J].中国测试.2019
[4].黄鸿波,马叙,丁燕红,马轲,乔静雯.T300/E51碳纤维编织层合板压入变形损伤分析[J].重型机械.2018
[5]..AMRC将碳纤维编织提升到全新维度[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8
[6].张峻嘉.碳纤维编织布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渗浸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7].檀江涛.圆形截面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管件力学性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
[8].刘雨辰,王凤来.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羽毛球拍参数化建模研究[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17
[9].张燕南,赵文政,雒新宇,庞艳荣,周伟.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拉伸变形测量及声发射监测[J].工程塑料应用.2017
[10].卢博远,赵静,韦子辉,周伟.碳纤维编织复合材料损伤变形与破坏实验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