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论文和设计-张广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螨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包括套体,其特征在于:套体包括活动连接的上套结构和下套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包括套体,其特征在于:套体包括上套结构和下套结构;所述的上套结构包括上套,上套固定在上框上,所述的下套结构包括下套,下套固定在下框上,上框与下框活动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包括套体,其特征在于:套体包括上套结构和下套结构;所述的上套结构包括上套,上套固定在上框上,所述的下套结构包括下套,下套固定在下框上,上框与下框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上框与下框一侧铰链连接,另一侧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上框与下框两侧都是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套和下套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布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套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布制成,下套由挡片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套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布组成,上套由挡片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框设置有至少两支撑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框设置有至少两支撑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条数为两条,两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二挡片。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捕螨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

背景技术

螨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身体大小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有些小到0.1毫米,大多数种类小于1毫米。世界上已发现螨虫(mite)有50000多种,仅次于昆虫。不少种类与医学有关。现发现螨虫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诸如革螨、恙螨、疥螨、蠕螨、粉螨、尘螨和蒲螨等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肤,引起“酒糟鼻”或蠕螨症、过敏症、尿路螨症、肺螨症、肠螨症和疥疮,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对螨虫这种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生物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里,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捕螨虫贴套,质量好差不一,有些不法商家生产的捕螨贴仅仅是花架子,完全起不到捕螨虫的作用,而消费者全然不知,仅仅获得心里安慰。

同时,因为产品的特性,捕捉的螨虫是一种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生物,况且对于传统的套体(即中国发明专利201710855028.7的套体,其边沿缝制的),如需观察内部的贴体是否捕作螨虫,还需剪开套体,拿出贴体,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十分不便,且损坏了套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剪开套体来确认贴体中螨虫的捕螨虫贴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包括套体,其特征在于:套体包括活动连接的上套结构和下套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上套结构包括上套、固定上套的上框,所述的下套结构包括下套、固定下套的下框。

进一步,上框与下框一侧铰链连接,另一侧卡接。

进一步,上框与下框两侧都是卡接。

进一步,所述的上套和下套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的布制成。

进一步,所述的上套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的布制成,下套由透明的挡片制成。

进一步,所述的下套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的布组成,上套由透明的挡片制成。

进一步,所述的上框设置有至少两支撑杆。

进一步,所述的下框设置有至少两支撑杆。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的条数为两条,两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二挡片。

对比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1:上框与下框一侧铰链连接;另一侧卡接,其结构是,上框设有凸起,下框设有与凸起适配的凹槽,闭合时,凸起卡入凹槽内,起到关闭的作用,打开时,需挤压下框,使凸起脱离凹槽,实现开启的目的,相对传统贴合,无需剪开。

2:使用时,需要在内部放置捕螨贴体,捕螨一段时间后,打开本发明,拿出贴体观看,再次使用时,只需放置新的捕螨贴体,合上,即可从新使用,相对传统产品,本发明可节约贴套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下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基板轮廓、第二空间、捕获孔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6为贴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包括套体,其特征在于:套体包括活动连接的上套结构和下套结构。

所述的上套结构包括上套1、固定上套1的上框2,所述的下套结构包括下套3、固定下套3的下框4。

所述的上套1和下套3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的布制成,上套1与上框2 可以通过胶水连接,也可以通过高频热压工艺连接,下套3与下框4可以通过胶水连接,也可以通过高频热压工艺连接。

上框2与下框4一侧铰链连接,上框2与下框4可以是软金属(铝等)、塑料等制成,当是塑料时,该铰链连接也可以采用“塑料19种连接技术”中“铰链连接”中“单件集成铰链”技术制成;另一侧卡接,其结构是,上框2设有凸起201,下框4设有与凸起201适配的凹槽401,闭合时,凸起201卡入凹槽401 内,起到关闭的作用,打开时,需挤压下框4,使凸起201脱离凹槽401,实现开启的目的,相对传统贴合,无需剪开。

通过上述设计,使用时,需要在内部放置捕螨贴体,捕螨一段时间后,打开本发明,拿出贴体观看,再次使用时,只需放置新的捕螨贴体,合上,即可从新使用,相对传统产品,本发明可节约贴套的成本。

所述的上框设有第一围堰,下框设有第二围堰,合起时,第一围堰的X侧与第二围堰的Y侧贴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上框2与下框4两侧都是卡接,如图2所示:上框2与下框4可以是软金属(铝等)、塑料等制成,下框4 一侧设有通孔或第一凹槽402,另一侧设有第二凹槽403,上框2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202,另一侧设有第二凸起203,闭合时,先使第一凸起202卡入通孔内,合上,然后使第二凸起203卡入第二凹槽403内,打开时,挤压下框4,使第二凸起201或第一凸起201脱离第二凹槽401或第一凹槽401,实现开启的目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所述的上套1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的布制成,下套3由透明的挡片制成,如图3所示:下框4上可设置环槽41,挡片卡在环槽41内,当然,挡片也可以由胶水、高频热压等连接。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所述的下套3由海绵、单层或多层的的布组成,上套1由透明的挡片制成,上框2上可设置环槽,挡片卡在环槽内,当然,挡片也可以由胶水、高频热压等连接,挡片可以透明的、有色的、无色的塑料片、塑料膜等制成。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所述的上框2设置有至少两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的条数为两条,隔成三个空间,第二个空间(即两支撑杆5之间)设有第二挡片,第二挡片与两制成杆也可以由胶水、高频热压等连接,第二挡片可以透明的、有色的、无色的塑料片、塑料膜等制成,第一个空间e和第三个空间g由布、棉布、海绵等填充,并通过胶水。高频热压等工艺连接。

通过上述设计,使用时,需要在内部放置捕螨贴体,捕螨一段时间后,打开本发明,拿出贴体观看,再次使用时,只需放置新的捕螨贴体,合上,即可从新使用,相对传统产品,本发明可节约贴套的成本。

如图6所示:上述贴体包括基板71,基板71最好为透明板,基板71上设有捕获孔72,基板71一侧或两侧设有粘胶73,基板71上一侧或两侧设有网布 74,且诱饵、食物染色剂置于捕获孔72内。

如图5所示:捕获孔72的面积小于可视孔的面积,且可视孔包含捕获孔72,基板71轮廓、第二空间f、捕获孔72的正投影分别是A、B、C,C所在的点的集合是所在的点的集合的子集,C所在的点的集合是B所在的点的集合的子集。

本发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拿出,光源从下套3照入,在食物染色剂的作用下,又因为C所在的点的集合是B所在的点的集合的子集,C所在的点的集合是B所在的点的集合的子集,即可明显的观察到粘在基板71上的螨虫,又可观察正在捕获孔72中爬行、正在捕获孔72中食用的螨虫,该光源可以是手电筒的光、手机自带的照明灯,因此,通过第二空间的设计,使普通消费者能够轻易的、不需剪开套体就能辨别市场上哪家生产的捕螨虫贴才是货真价实的,防止不法商家投机生产;同时,消费者可同时观察粘在基板71上的螨虫,这些螨虫一般情况下已经死亡,也可观察到在捕获孔72内的爬行、食用的活螨虫,这样也能防止不法商家以其他东西来代替螨虫来糊弄消费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两侧设置可视孔,需要在光源处垫一些棉布或者白色纸巾,防止刺眼而无法辨别。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所述的下框4设置有至少两支撑杆5。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所述的下框与上框直接用胶水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7018.9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749559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A01M1/10

专利分类号:A01M1/10;A01M1/16;A01M1/02

范畴分类:申请人:张广

第一申请人:张广

申请人地址:318013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碧海明珠花园43幢602室

发明人:张广

第一发明人:张广

当前权利人:张广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新型捕螨虫贴套论文和设计-张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