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洪:第十三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论文

黄其洪:第十三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论文

2018年11月17日-19日,由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重庆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当代世界变化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国外社会科学》等十多家著名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编辑和记者,共计150余人出席了会议。在开幕式上,陈学明教授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传入中国的最大的一种外来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是改革开放消化吸收外来文化成功的一个例证。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从善如流、兼收并蓄,其在不同阶段都对我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理论启示。

实验采用陕西渭南地区的机载高分辨率SAR图像(分辨率为1 m)进行场景分类,通过Photoshop工具对尺寸为7 420×10 788的原始高分辨率SAR图像截取出667张包含3类SAR图像场景的局部SAR图像,尺寸为500×500,以8∶2的比例分配给卷积神经网络作为训练及测试样本。3类(农田、城镇、高架桥)SAR局部场景图像如图6所示。

与会专家学者着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一、有关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的研究。张一兵教授认为,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是晚期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奠基,列斐伏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重新研读空间问题,他循着马克思的关系问题论思路来理解空间,认为社会空间不是“空场”,空间中存在的各种事物都是一种关系的建构物。魏小萍研究员认为,历史主客体概念及其理论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早期从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变化中来理解历史主客体概念,其后期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历史主客体概念,从人在自然、社会对象性关系中的主体性作用来理解历史主客体概念。黄其洪教授论证了拉吕埃勒对巴迪欧数学本体论的批判,巴迪欧基于对哲学终结论和海德格尔的“诗性本体论”的批判提出数学本体论,认为数学本体论是在一个相对主义占主流的今天重建普遍主义的唯一道路和言说存在的唯一途径。拉吕埃勒立足于“非哲学”的立场对巴迪欧数学本体论给予了批判,这是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在当代的延续。丁立群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很重要的哲学背景,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把传统的实践的政治哲学变成了劳动的社会哲学。刘宇副教授认为,阿尔都塞的主要理论工作是阐发一种特殊的实践哲学,他的实践哲学探索为马克思主义重新理解历史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真虚心!与这位漂亮又有学问的姑娘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她那渊博的知识、热情的工作态度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还有什么说的呢?总而言之,来了个理想的站长。

二、有关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张双利指出,卢卡奇直接用第二自然的概念来界定现代人的根本困境,强调自由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已经走向瓦解,个体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彻底的被规定的对象。李西祥副研究员认为,齐泽克与巴迪欧之间的分歧表现在“存在、世界和事件”的三元组上,且这种根本分歧乃是存在论上的。唐正东教授关注了雅克·比岱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以言语为切入点,讨论了言语在何种意义上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夏银平教授认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和大众社会心理的社会主义在俄罗斯民间仍存在,它虽不是官方意识形态,但有着复兴的民众基础。

三、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意义的研究。王雨辰教授认为,应当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和现代化实践,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间的有机互动。只有科学评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才能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刘卓红教授主张,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重视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认为研究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回到马克思主义轨道的重要切入点。王福生教授认为,共产主义观念的复兴是西方激进左派现今最重要的发展动向。西方激进左派对共产主义观念的复兴和其他一些学者对其所做的批评,一方面因为无视或不能解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之间关系这一难题而将同时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照。张亮教授指出,早期卢卡奇各个阶段的思想与著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超越卢卡奇本人的主观意图,发挥了客观的多重思想史效应。夏莹教授认为,事实性原则优先于历史总体性原则。历史并不是在人的创造中完成的,并由此而被人全面认知,而是相反,人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的特定局势也创造了人。

四、有关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的研究。尹树广教授指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代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左翼存在论”倾向,把社会性的问题寄托在存在论上,想要通过存在论来设定一种社会的主体、革命的主体,其可行性值得怀疑和做进一步研究。蓝江教授指出,在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之后,人们在热衷于各种智能设备和数据信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新异化的诞生。对于数字时代的异化,需回到马克思主义对异化的经典分析来理解。韩秋红教授认为,做整体性理论建构的基点应该是现代性问题和现代性批判,在理论目标上由摆脱蒙昧状态转变为对现代性堕落的哲学批判,在批判主题上从对资本的扬弃转变为对社会的总体批判,在价值取向上由解构元叙事转变为对未竟事业的不懈追求。胡刘教授指出,资本在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中产生了现代性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论问题的讨论深入到本体论问题,背后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观,涉及另一重要问题,即对资本范畴的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范畴具有和一般物质财富不同的含义,它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结构性的东西而存在,它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范畴,而是一个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范畴。孔明安教授指出,马克思看到了阶级社会的公平正义的抽象性、虚伪性及其不可能性,只有扬弃财产权问题上的“私有制”的阶级属性,才能走出公平正义问题的困境,并最终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吴猛副教授认为,在当代左翼思想家们的讨论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往往被片面化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法被分割为与“经济”有关的部分以及与“政治”有关的部分,更无法被片面地用某种“价值”加以概括。

大会闭幕式由陈学明教授主持。王凤才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不同研究各有其特征,各有其价值和意义,与会学者的交流讨论需要的是理想的交往共同体和理想的言谈共同体,即话语平等、真诚对话、求同存异、谋求共识。21世纪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复数,而不是单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共同构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

*收稿日期:2018-12-24

(编辑:李春英)

标签:;  ;  ;  ;  ;  ;  ;  ;  ;  ;  ;  ;  

黄其洪:第十三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