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以实现对F型轨的竖向位移实时监测,有效避免对车辆悬浮架间隙传感器产生干扰,且不会对列车的平稳运行产生影响。包括固定设置于轨道梁上的承轨台和安装于承轨台上的F型轨,相邻F型轨的纵向端面之间存在轨缝。所述轨道梁或者承轨台上固定设置支架和位移传感器,该支架的横臂延伸入轨缝内,位移传感器上端与拉线末端连接,支架上设置多个支点,拉线通过缠绕支点形成张紧和换向,拉线前段呈竖向延伸,其前端固定在F型轨底部的磁极面上。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轨道梁上的承轨台(20)和安装于承轨台(20)上的F型轨(10),相邻F型轨(10)纵向端面之间存在轨缝,其特征是:所述轨道梁或者承轨台(20)上固定设置支架(30)和位移传感器,该支架(30)的横臂(32)延伸入轨缝内,位移传感器上端与拉线末端连接,支架(30)上设置多个支点,拉线通过缠绕支点形成张紧和换向,拉线前段呈竖向延伸,其前端固定在F型轨(10)底部的磁极面上。
设计方案
1.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轨道梁上的承轨台(20)和安装于承轨台(20)上的F型轨(10),相邻F型轨(10)纵向端面之间存在轨缝,其特征是:所述轨道梁或者承轨台(20)上固定设置支架(30)和位移传感器,该支架(30)的横臂(32)延伸入轨缝内,位移传感器上端与拉线末端连接,支架(30)上设置多个支点,拉线通过缠绕支点形成张紧和换向,拉线前段呈竖向延伸,其前端固定在F型轨(10)底部的磁极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架(30)呈倒L型,具有横臂(32)和竖臂(31),竖臂(31)与轨道梁或者承轨台(20)固定连接,横臂(32)前段的形状与F型轨(10)断面上部形状相适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点为间隔设置于横臂(32)上的圆柱销或者滑轮,圆柱销或者滑轮上带有供拉线绕过的环形线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拉线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10)的内腿(11)底部磁极面上,或者固定在外腿(12)底部磁极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位移传感器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41)、第二位移传感器(42),所述拉线包括末端与第一位移传感器(41)连接的第一拉线(43)、末端与第二位移传感器(42)连接的第二拉线(44);所述第一拉线(43)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10)的外腿(12)底部磁极面上,第二拉线(44)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10)的内腿(11)底部磁极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点包括第一支点(33)、第二支点(34)、第三支点(35)和第四支点(36),所述第一拉线(43)的走向为外腿(12)底部磁极面、第一支点(33)、第二支点(34)、第三支点(35)、第四支点(36)至第一位移传感器(41),所述第二拉线(44)的走向为内腿(11)底部磁极面、第二支点(34)、第三支点(35)、第四支点(36)至第二位移传感器(42)。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架和支点由非磁通性材料制成。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低速磁浮位移检测方法及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多个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网络更加发达。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以其噪声小、振动小、便捷舒适、相对地铁造价低廉、选线自由度大等特点,能够与传统轨道交通形成互补。目前,国内已经建成长沙、北京等两条商业运营线,同时广东清远、湖南凤凰等也已在规划建设当中,市场前景广阔。
中低速磁浮列车运行原理为磁悬浮运行,其稳定性及运行与轨道的几何状态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需要对F型轨在列车运行条件下进行检测。不同于传统的“工”字型轨道,磁浮轨道的“F”型特殊断面导致检测的难度增加。在运营过程中,列车的悬浮电磁铁与F型轨相互作用,形成抱轨动作,导致检测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此外,磁浮列车中存在强磁环境,容易导致普通的检测设备受到干扰。故现有检测装置无法应用于磁浮轨道的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以实现对F型轨的竖向位移实时监测,有效避免对车辆悬浮架间隙传感器产生干扰,且不会对列车的平稳运行产生影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轨道梁上的承轨台和安装于承轨台上的F型轨,相邻F型轨的纵向端面之间存在轨缝,其特征是:所述轨道梁或者承轨台上固定设置支架和位移传感器,该支架的横臂延伸入轨缝内,位移传感器上端与拉线末端连接,支架上设置多个支点,拉线通过缠绕支点形成张紧和换向,拉线前段呈竖向延伸,其前端固定在F型轨底部的磁极面上。
所述拉线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的内腿底部磁极面上,或者固定在外腿底部磁极面上。
所述位移传感器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拉线包括末端与第一位移传感器连接的第一拉线、末端与第二位移传感器连接的第二拉线;所述第一拉线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的外腿底部磁极面上,第二拉线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的内腿底部磁极面上。
所述支架和支点由非磁通性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当磁浮列车通过时,通过拉线的长度变化即可测得F型轨的位移变化,特别是垂向上的位移变化,不需要通过换算,直接实时测量出列车运动过程中F型轨磁极面的位移变化值;
二、拉线和支架横臂设置于轨缝内,可有效避免对车辆悬浮架间隙传感器产生干扰,且不会对列车的平稳运行产生影响。
三、支架和支点由非磁通性材料制成,可有效避免受到强磁环境的干扰,不会对列车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中支架的立体图。
图中示出构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F型轨10、内腿11、外腿12、承轨台20、支架30、竖臂31、横臂32、第一换向支点33、第二换向支点34、第三换向支点35、第四换向支点36、第一位移传感器41、第二位移传感器42、第一拉线43、第二拉线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包括固定设置于轨道梁上的承轨台20和安装于承轨台20上的F型轨10,相邻F型轨10的纵向端面之间存在轨缝。所述轨道梁或者承轨台20上固定设置支架30和位移传感器,该支架30的横臂32延伸入轨缝内,位移传感器上端与拉线末端连接,支架30上设置多个支点,拉线通过缠绕支点形成张紧和换向,拉线前段呈竖向延伸,其前端固定在F型轨10底部的磁极面上。
参照图1,当磁浮列车通过时,通过拉线的长度变化即可测得F型轨的10位移变化,特别是垂向上的位移变化,不需要通过换算,直接实时测量出列车运动过程中F型轨10磁极面的位移变化值。拉线和支架横臂32设置于轨缝内,横臂32和支点的厚度之和小于轨缝宽度,可有效避免对车辆悬浮架间隙传感器产生干扰,且不会对列车的平稳运行产生影响。所述支架和支点由非磁通性材料制成,可有效避免受到强磁环境的干扰,不对列车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参照图3,所述支架30呈倒L型,具有横臂32和竖臂31,竖臂31与轨道梁或者承轨台20固定连接,横臂32前段的形状与F型轨10断面上部形状相适配。所述支点为间隔设置于横臂32上的圆柱销或者滑轮,圆柱销或者滑轮上带有供拉线绕过的环形线槽。
位移传感器和拉线的配置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拉线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10的内腿11底部磁极面上,或者固定在外腿12底部磁极面上,通过一个位移传感器和一根拉线测量F型轨10内腿11或者外腿12磁极面的位移变化值。
二、配置两个位移传感器和两根拉线,同时测量F型轨10内腿11、外腿12磁极面的位移变化值。参照图1和图2,所述位移传感器包括第一位移传感器41、第二位移传感器42,所述拉线包括末端与第一位移传感器41连接的第一拉线43、末端与第二位移传感器42连接的第二拉线44。所述第一拉线43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10的外腿12底部磁极面上,第二拉线44的前端固定在F型轨10的内腿11底部磁极面上。所述支点包括第一支点33、第二支点34、第三支点35和第四支点36。所述第一拉线43的走向为外腿12底部磁极面、第一支点33、第二支点34、第三支点35、第四支点36至第一位移传感器41。所述第二拉线44的走向为内腿11底部磁极面、第二支点34、第三支点35、第四支点36至第二位移传感器42。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中低速磁浮F轨位移检测装置结构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9146.5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263926U
授权时间:20190816
主分类号:G01B 21/02
专利分类号:G01B21/02
范畴分类:31B;
申请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
发明人:蔡文锋;胡连军;代丰;徐银光;李忠继;杨吉忠;林红松;徐浩;陈志辉;冯读贝
第一发明人:蔡文锋
当前权利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王建国
代理机构:51215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