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主体性论文_王罗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文学,主体,反映论,话语,价值论,文学理论。

文学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罗娟[1](2018)在《钱中文文学主体性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主体性是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明确文学主体性的内涵对文学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主体性的内涵需要在历史的承继中不断变迁。在当代文艺思想的建设中,“文学主体性”是具有转折点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环节。钱中文先生是当代着名的文艺理论家,他参与了新时期文论建设的全过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体系性的观点,其理论与新时期文论建设具有同步性。在深刻思考现实,对80年代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以及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进行学理性反思的基础上,钱中文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形成了关于“文学主体性”的独特看法。一直以来,钱中文的文学主体性思想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以其“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等范畴为核心,深入探讨其文艺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本文共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分析钱中文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在这之中主要论述了钱中文对创作主体性、对象主体性、读者主体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看法。钱中文认为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静态存在以及读者接受共同构成了文学本体的活动过程。文学反映的对象是具有主观性的心理现实,作家的审美心理定势是创作的动力源,作家个性是创作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对象主体性是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它与作者主体性处于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统一的关系中。读者主体性以作者创作的文本为基础,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再创造,使作品获得了历史生命。第二章主要论述钱中文对文学思潮中文学主体形式的评价及其新理性精神中所蕴含的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学主体性思想。钱中文认为任何创作都不得不体现作家的主体性,相比于古典主义作家的先验理性,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夸张的主体性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作家主体性的贬抑,现实主义充分调动了作家的感性表现力和理性思考力,是文学主体性的全面实现。文学意义、创作价值的缺失源于人的价值的低落与贬值,需要以新理性精神提升主体的精神追求,以新的人文精神改造主体性,正确处理感性与文化的关系,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最后一章概括出钱中文文学主体性思想的独特性,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主客观的统一,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注重现代性的理性建构精神,守护文学的人文理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18)

周云龙[2](2018)在《中国文学主体性的现实处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应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进入全球国际秩序引发的身份焦虑,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中想象、设定自我位置的问题被再度激活。在文学创作、研究领域,通过策略性地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可以在中国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经济大国的关键历史节点上,重新提炼和盘点中国(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02-14)

王羽馨[3](2017)在《公文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主要注重对公文主体性理论的研究,对前人"双主体"和"单主体"的研究成果加以评述,并且结合文学主体性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两者的比较,给予公文写作如何发挥主体性作用一定的建议,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而对公文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比较,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公文与文学作品的差异,更在于从主体性的研究视角来比较这两种文体所带来的启发,不仅能更好的指导公文写作,更重要的为公文的宏观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Z2期)

杨婕,焦俞萍[4](2017)在《文学主体性离不开社会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哲学曾经在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在后现代语境下成为被消解的对象。同样,文学主体性理论经过发酵、确立、论争后,也归于沉寂。进入后现代语境,对于主体崇高和思想深度的消解在文学中也有所呈现。这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许多文学作品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9-05)

汤俏[5](2016)在《网络文学发展与文学主体性问题——网络文学与商业“联姻”之忧》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十几年历程,其势头之迅猛、覆盖面之广泛、影响力之深远,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重视,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的网络文学已不再是纯粹的"网络文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异化"现象和文学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本文从主体性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所存在的娱乐化和商业化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6年05期)

陈明黎[6](2016)在《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及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呈现出活跃的态势。期间刘再复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也成为长期以来人们探讨的焦点,其中尤以《论文学的主体性》最具代表性,同时这篇文章的成功也使他备受争议。主体论的提出、所引起的论争以及杨春时对其的发展,是当时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的组成部分,从中能读解出当时中国文人的各种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同时结合各大期刊以及香港媒体的报道,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也能从“主体性”的论争中知其大概。论文针对目前国内研究的缺失,将从叁个方面对文学主体性论争及“文学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首先通过对八十年代相关资料的解读,梳理当时的社会语境与主体论之间的联系,并对《论文学的主体性》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所代表的文学观进行分析。论述1979年至1985年间先后出现的《为文艺正名》、朦胧诗以及人道主义讨论的文学现象,这些文学现象不仅表现出了一种个人化倾向,同时也透漏出对新的美学原则的期待,这时《论文学的主体性》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它将李泽厚的主体性研究应用于文学领域,以主体性作为个性的了另一种表达,从而伸张了文学中的个人价值。紧接着将对八十年代涉及文学主体性论争的文章进行分析,分析主体性何以轰动并受人推崇的原因,以及主体论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在主体论论争中针对这叁个问题所展开的讨论为研究对象,概括当时研究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并论述这些观点的意义。梳理主体论提出后所引起的文学主体性论争中,人们对文学研究方法论、文学创作的立场以及主体论是否有悖于建国后以苏联文论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传统这叁个问题的观点,从中考察主体论的出现对文学研究个人化的推动。最后,通过对九十年代之后的文学主体性研究,尤其通过对杨春时“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的评述,论述主体在文论中的角色变化,并论证文学主体论以及“文学主体间性”理论中对今天的中国仍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和意义。将对刘再复离开中国后的主体论研究,尤其是1995年后研究者对主体论的解读进行分析,梳理此时研究者对文学主体性的理解的变化,并分析2002年后杨春时在主体论的基础上提出“文学主体间性”理论,论述其理论中的文学观的实质,即将文学定义为一个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而此时个人也已卸下社会历史的使命。(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6-05-24)

李家富,陈永敬,陈俐[7](2016)在《对“文革”主流文学主体性失落问题的再探讨——以浩然的样板小说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文革"文学作为一个"话题"历史性地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在"地下文学"与"地上文学"的认知碰撞中,个体话语与集体话语的存在形态成了"文革"文学价值研究的一重要表征,但历史地看待"文革"的主流文学,其主体性的失落虽然是"文革"政治权力话语的必然结果,但它承载的却是"文革"时期"人"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整体性文学史观"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12期)

张弼[8](2016)在《莫言和文学主体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莫言的文学创作和写作理论与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相比较,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策略来阐释莫言。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文学主体性理论能深刻提示莫言创作的内涵和独创性,莫言鲜活的创作实践和文学观念能验证、丰富和发展文学主体性理论。还可以以文学主体性理论检验莫言创作上的得失,在发展中实现新的转型和突破。对刘再复和莫言的比较研究还可引发对文学理论若干问题的探索和反思。(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刘小平[9](2015)在《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缘起、内涵与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主体性问题由刘再复率先提出和系统阐发,最初是受到高尔基"文学是人学"及康德主体性哲学的直接影响。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是为了使新的文学理论达到基于反映论和价值论为哲学基础的双向建构,把主体中属于人的东西重新呼唤出来,纠正那些挤塞作家心灵自由的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文学主体性涉及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文学理论领域的一般性问题或者说根本性问题,其实它就是一种文艺哲学。文学主体性讨论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标志文艺学研究的重心从客体向主体转折,从"外"向"内"转折。文学主体性属于"需要修正的"、"未完成的"现代性范畴,回顾和反思这段讨论对于当下文学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宏[10](2015)在《“文学主体性”的价值与局限——刘再复文艺理论观点的思考与历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主体性"理论是刘再复文艺思想的基石。新时期历史语境中,刘再复文论研究在反对教条的机械反映论束缚、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和理论批评转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刘再复的理论也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批评。研究刘再复的文艺思想,需要一种批判性继承的历史态度,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超越。(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文学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应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进入全球国际秩序引发的身份焦虑,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中想象、设定自我位置的问题被再度激活。在文学创作、研究领域,通过策略性地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可以在中国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经济大国的关键历史节点上,重新提炼和盘点中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罗娟.钱中文文学主体性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周云龙.中国文学主体性的现实处境[N].文艺报.2018

[3].王羽馨.公文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性的比较[J].文教资料.2017

[4].杨婕,焦俞萍.文学主体性离不开社会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5].汤俏.网络文学发展与文学主体性问题——网络文学与商业“联姻”之忧[J].当代文坛.2016

[6].陈明黎.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及其发展[D].上海大学.2016

[7].李家富,陈永敬,陈俐.对“文革”主流文学主体性失落问题的再探讨——以浩然的样板小说创作为例[J].文教资料.2016

[8].张弼.莫言和文学主体性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6

[9].刘小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缘起、内涵与论争[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

[10].张宏.“文学主体性”的价值与局限——刘再复文艺理论观点的思考与历史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1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过程郑州大学着作(4)郑州大学着作(1)郑州大学着作(5)郑州大学着作(2)郑州大学着作(3)

标签:;  ;  ;  ;  ;  ;  ;  

文学主体性论文_王罗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