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室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染色体多态现象与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对1400例存在不良妊娠史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G显带,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1400例患者中,共计发现有263例患者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率为18.79%,其中多态性变异患者为76例,占异常染色体核型总数的28.25%。结论:染色体多态性是导致不良妊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中对生殖异常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不良妊娠染色体多态性多态性变异
【中图分类号】R5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127-02
染色体多态是指正常人群的染色体结构或者带型强度发生微小的变异,可涉及到遗传上相对不活跃且含有高度重复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果的异染色质区域[1]。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染色体多态性可能与女性不良妊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染色体多态性与不良妊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将通过对1400例进行遗传咨询的女性不良妊娠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和遗传门诊就诊的存在不孕、不育、死胎、畸形胎以及习惯性流产等不良妊娠情况的女性患者共计1400例,其年龄为24~37岁,平均年龄为28.58±2.19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外周血2ml,将20滴外周血接种至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内,37℃恒温培养72h后,加入50μg/ml的秋水仙素50μl,恒温培养0.5h。对标本进行常规染色体制片以及G显带。在G显带后,常规显微镜进行核型分析,每例患者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对5个核型进行分析。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差异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00例女性患者中,共计发现有263例患者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率为18.79%。其中多态性变异患者为76例,占异常染色体核型总数的28.25%。76例多态性异常患者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33例,占43.42%,次缢痕增加患者24例,占31.58%,D/G组随体增加19例,占25%,见表。
3.讨论
染色体多态性主要以异染色质变异为表现,过去人们多认为异染色质无较特殊的临床功能[3],因此对其研究较少。随着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发现染色体多态性具有着较高的临床效应,且与女性不良妊娠存在的密切的关系。临床正常人群的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约为2.6%[2],而本次研究中5.43%,略高于相关文献,其主要与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特定性有关。目前常见的染色体多态性主要见于1号、9号、16号以及Y染色体异染色质区增加和D/G组随体增加。
3.1染色体倒位与不良妊娠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属于染色体多态性的变化,目前医学界对于其作用存在的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无遗传物质的丢失,进而不会对患者的表型造成影响,因此与不良妊娠的关系性较小。但大多数学者们均认为其与不良妊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4]。本次研究中,共计发现33例9号染色体倒位患者,其中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自然流产、其中有5例患者行孕检时发现微畸形儿,提前终止妊娠,3例患者存在弱智儿分娩史,6例患者发生过葡萄胎妊娠。相关研究表明,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虽然这些人群并没有遗传物质丢失、表型异常等情况,但其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可导致机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发生某种特定基因丢失或重复,进而在与正常的配子结合后,可导致女性发生流产、不孕、畸形儿、弱智儿等情况。另外,染色体倒位还能够引起的染色体重新排列,导致基因突变、遗传物质细微丢失,最终导致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遗传效应。
3.2染色体次缢痕变异与不良妊娠
染色体次缢痕变异主要发生在1号、9号以及16号染色体上,位于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域,结构异染色区域主要是有高度重复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所构成,其在着丝粒功能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具有增进细胞分裂的作用,使同源染色体出现配对困难,产生配子不平衡等情况,进而导致不良妊娠的发生。本次研究共计发现24例次缢痕异常患者,其主要以自然流产、畸形儿、死胎、不孕等为临床表现。
3.3D/G组随体增加与不良妊娠
大量研究指出[5],临床中约有1%~2%人群的D/C染色体存在“巨大”随体。通过对染色体运动与分离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主缢痕区域的着丝粒-动粒复合体是染色体的细胞分裂是纺锤丝微管的着力点,也是染色体运动和分离的功能基础,而这一个结构与其随体区距离较近。当随体发生变异后,可导致端着丝粒染色体不发生分离,进而导致减数分裂时,产生异常配子或者胚胎出现染色体非整倍体性异变。D/G组随体增加患者主要以自然流产、反复流产、不孕、死胎、畸形儿、弱智儿为临床症状。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D/G组患者有着家族聚集现象,通过对4例9p+患者的双亲进行染色体检查可见,其染色体异常来源于患者双亲之一,而患者母亲曾有过自然流产史。
4.结论
染色体多态性是临床中不良妊娠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存在自然流产、胚胎发育异常、死胎、畸形儿、弱智儿等情况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染色体筛查,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遗传学指导,以提高我国优生优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美华,盖凌,张艳萍,等.染色体多态性与不良妊娠的关系及其核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2):206-207.
[2]SuganthiR,VijeshVV,VandanaN,etal.ChoromosomalmicrodeletionscreeningintheworkupofmaleinfertilityanditscurrentstatusinIndia[J].IntJFertilSteril,2014,7(4):253-266.
[3]唐芳,陶晓海,卢航,等.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16):2379-2381.
[4]郭小宝,阮永铭,李文典,等.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遗传效应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23(3):365.
[5]蔡永林,郑裕明,汤敏中.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