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变电磁法、时间域激电法在勐兴铅锌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道会,文德潇,吴文飞,周子高[1](2020)在《云南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蚀变特征及找矿潜力》文中研究表明勐兴铅锌矿床是保山-镇康Pb、Zn、Hg、稀有金属矿成矿带内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床由一套层纹状灰岩、泥灰岩所包裹,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形态受层间滑动-破劈理带控制,具有一层为主,多层含矿及尖灭再现、分支复合现象。通过大比例尺钻孔编录、平-剖面蚀变组合划分以及镜下矿物学特征研究表明:①矿区方解石化发育最广泛。②矿区蚀变组合可以划分为方解石-硅化带、黄铁矿化带、肉红色-灰绿色硅化灰岩带。③矿区近矿蚀变岩可划分为肉红色夹绿色纹层状微晶含白-绢云母灰岩、浅肉红色夹浅黄绿色薄层状微晶含泥质-绢云母灰岩、灰白色夹黑色纹层状微晶含泥质-绢云母灰岩。结合前人认识以及近期勘查成果,认为矿床为沉积-改造型,其深部可能受到与岩体(隐伏)、岩脉的叠加成矿作用,具有寻找铅锌多金属矿的潜力。
全志方[2](2020)在《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滇西勐糯铅锌矿床位于保山-镇康地块勐糯向斜东翼,是三江成矿带中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和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通过对矿床C、O、S、Pb、Sr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研究,并与保山地块多处金属矿床(芦子园、金厂河、水头山、西邑、放羊山)进行了对比,对勐糯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总结该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机制及矿床成因。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勐糯铅锌矿床矿体的分布受保山-施甸复式向斜南段的次级勐糯向斜控制,勐糯向斜东翼的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S21)为矿体主要产出部位,矿体呈近SN向产出,矿带长约10km。2、通过对研究区实地野外地质调查及光片鉴定,结合前人研究,将成矿期次主要分为:(1)沉积期:主要形成黄铁矿,伴生有方解石。(2)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I,主要形成黄铁矿,伴有少量重晶石;阶段II,主成矿阶段,主要形成方铅矿和闪锌矿,呈浅黄色-红色-红棕色,细粒条带状、团斑状、浸染状或胶状产出;阶段III,主要形成方铅矿和闪锌矿,呈棕褐色-浅黄色粗粒状,横切阶段II形成的方铅矿。(3)表生期:主要形成褐铁矿等次生氧化矿物。3、微量元素特征中,结晶灰岩与其它距离矿体相对较远的围岩对比,Pb、Zn元素迁移规律明显;对比中国沉积岩丰度及矿区背景值,显示矿区主要成矿元素背景值均远高于中国沉积岩丰度;研究区围岩与铅锌矿石具有十分相似的稀土配分曲线,同样具有Eu的负异常,无Ce异常或微弱正异常,且铅锌矿石ΣREE略低于围岩。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指示围岩提供部分物质来源。4、同位素特征:(1)C、O同位素,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值分析得出,热液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导致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为成矿流体提供了C、O同位素来源。同时热液与围岩的水岩反应使得热液方解石在本区碳酸盐岩围岩中发生沉淀。表明其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盐岩脱气或含盐卤水与沉积岩相互作用所形成。(2)S同位素,δ34S值均为正值且变化范围不大,富集重硫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表明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环境未发生明显变化。δ34S值总体上呈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特征,且闪锌矿和方铅矿δ34S值有部分重叠,表明该成矿阶段的闪锌矿与方铅矿之间的S是在同位素平衡的情况下沉淀,同时也说明矿床成矿热液中硫化物是在平衡共生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沉淀于同一物化体系。并与保山地块内典型热液矿床(芦子园、金厂河、水头山、西邑、放羊山)δ34S值均有相似性。综合分析研究区内δ34S变化区间,发现S主要来源于同期海水硫;TSR和BSR作用发生条件和对δ34S分馏影响,认为硫酸盐的演化与TSR模式紧密相关,结合成矿温度指示成矿流体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运移,淋滤、萃取和活化了志留系富含硫酸盐的结晶灰岩热化学还原反应中产生的硫;(3)Pb同位素,投图表明来源于上地壳。绝对年龄反映出矿石铅形成于中志留系(S2)与早泥盆系交换的过渡期,与含矿层位时代相符合;(4)Sr同位素,具有明显高放射成因锶,推测由于热水溶液对赋矿地层中的碎屑岩选择性优先淋滤所形成的。同时Sr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为0.71878,显示出硫化物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与深部地壳或地幔混合。5、勐糯铅锌矿床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含盐卤水与沉积岩相互作用的特征,矿化剂主要来自围岩和上地壳,少量来自地幔。成矿机制为:燕山期班公湖-怒江洋缝合带闭合碰撞阶段,发生的岩浆侵位作用为通过节理、裂隙由地表向褶皱核部运移的大气降水提供了矿物质和热能,该过程形成的深循环大气降水与岩浆卤水混合而形成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沿F10断裂及部分SN向断裂,进入F10断裂呈小角度相交的次一级断裂及裂隙中,最终进入到碳酸盐岩地层破碎带。在运移过程中萃取流经仁和桥组海相碳酸盐岩层的含矿物质,于有利的地质、构造部位卸载并沉淀成藏。矿床具有低温、后生成矿等特征,结合成矿物质来源,认为勐糯铅锌矿床为MVT型。
展新忠[3](2019)在《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2011BAB06B0803)的成果之一。新疆赛博铜矿床发现之初曾被命名为喇嘛苏外围铜矿床,它与喇嘛苏铜矿床同产于喇嘛苏岩体,空间上毗邻,同属于国家“十三五”深地项目确定的赛博矿集区。赛博铜矿床的发现填补了西天山境内无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空白,对西天山境内铜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的研究,详细剖析了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通过找矿勘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下一步找矿方向,建立了矿床经验找矿模型。赛博铜矿床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及蚀变分带受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断层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 LA-ICP-MS年龄分别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石英硫化物成矿阶段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赛博铜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泥盆世海西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矿区主要存在两种蚀变分带:矽卡岩型蚀变和斑岩型蚀变。矽卡岩型蚀变发育在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破碎带中,岩体附近依次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和硅灰石矽卡岩。斑岩型蚀变主要发育在斑岩体中,偶见于斑岩体外接触带迭加在矽卡岩型蚀变之上。斑岩型蚀变与斑岩型矿化相伴而生,矿化往往发育在斑岩体内及岩体内接触带上,以含矿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细脉、含绿泥石(透闪石)石英细脉等多种含矿脉体密集发育为特点。通过矿物学、成矿流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基本查明了赛博铜矿区不同成矿期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特征。岩浆晚期-热液早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430℃545℃)、高盐度(平均13.4%)的岩浆水;早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475℃510℃)、高盐度(平均16.94%),晚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383℃485℃)和盐度(10.52%)略有下降,推断有少量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加入。石英-硫化物阶段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95℃270℃)、低盐度(平均3.3%)的特征,推断其演变为岩浆水与地表水的混合热液。H-O-S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岩浆硫和沉积硫混合源特征,成矿早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晚期,热液演变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成矿斑岩体样品的铝饱和指数(ASI)为0.760.90,均小于1.1,为准铝质花岗岩,P2O5与SiO2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微量元素Th和Y含量较高,且与Rb呈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Zr+Y+Nb+Ce的值为158.1ppm263.7ppm,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通过岩相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斑岩体样品中明显缺少A型花岗岩的典型钠闪石类矿物(钠闪石和钠铁闪石等)和S型花岗岩中典型的镁铁质矿物(白云母和石榴石),同时花岗质侵入岩中出现了磁铁矿矿物,表明成矿斑岩体为I型花岗岩。研究发现,成矿斑岩体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Hf同位素具有以下特征:SiO2和CaO含量较高,TFe2O3、MgO、TiO2、K2O和Mg#含量较低,同时Co、Cr、Ni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低;εHf(t)和176Hf/177Hf的值较高,εHf(t)介于-0.37和6.45之间,176Hf/177Hf均值为0.283,(Rb/Sr)N比值为0.0770.285,介于上地幔值(0.034)与地壳值(0.35)之间,Nb/Ta比值为9.5012.83,介于地幔值(17.5)与地壳值(8.3)之间,另外,样品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Sr)和不相容元素(如Th、U),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相对亏损和明显的“TNT”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该矿区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特点,源岩应来自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并有新生壳源部分熔融物质的加入。Ⅰ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为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北天山洋持续向南部的伊犁板块下俯冲,使得洋壳在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物质,导致赛里木微陆块的基底陆壳活化,壳幔混源的深部含矿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与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灰岩发生交代作用并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在岩体顶部富集形成斑岩型铜矿体,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从而富集形成了赛博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开展了找矿勘查工作,发现在岩体周围高磁异常区和极化率高于2.21%的重叠分布区域应考虑为矿致异常,是重要的找矿线索。依据矿床经验找矿模型,综合磁法、激电和EH4测量结果推断矿区北西部、东北部及ZK08周围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更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该论文有图74幅,表15个,参考文献240篇。
杨青[4](2019)在《滇西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围岩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勐糯铅锌矿是三江成矿带中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区位于勐糯向斜东翼,矿体大多顺层产于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S21),该层主要出露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板理化灰岩、板理化钙质泥岩等,其中结晶灰岩是矿体主要的赋存围岩,铅锌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结晶灰岩中。结晶灰岩不仅是容矿围岩,同时也是矿区重要找矿标志,其系统研究不仅对该矿床的成因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矿区深边部找矿提供了依据。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矿区围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了其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变质变形作用及元素迁移机制,并总结了结晶灰岩的成因及与成矿的关系。(1)结晶灰岩与其它围岩野外产状及镜下特征区别明显,其层厚不稳定,存在顺层尖灭再现、膨胀收缩现象。结晶灰岩主要由方解石及少量白云石、石英、黄铁矿等组成,方解石多呈半自形细-中晶,大小为0.20.5 mm,彼此紧密镶嵌,部分方解石碎粒化,被搓碎呈糜棱状(<0.02 mm)或碎粒状(<0.1 mm)。(2)结晶灰岩ΣREE为60.75×10-6,(La/Yb)N为8.11,δEu为0.69,δCe为1.06。其它围岩ΣREE为232.02×10-6,(La/Yb)N为11.17,δEu为0.61,δCe异常不明显。结晶灰岩与其它围岩具有十分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指示它们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及成岩机制。(3)矿区围岩Al2O3-SiO2岩石热水成因模式图、U-Th关系图及Al-Fe-Mn三角图解指示它们并非热水沉积,均为正常海相沉积。据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对勐糯铅锌矿区围岩沉积环境进行识别,本区大地构造背景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为开放的氧化浅海环境,生物繁多,沉积期间气候较为干旱。(4)结晶灰岩的形成主要与两期构造热事件有关。第一期构造作用使原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发生破碎,主要为脆性变形,含矿热液沿破碎裂隙注入,使方解石发生重结晶,形成粒度为0.20.5mm的结晶灰岩;第二期构造作用对第一期形成的结晶灰岩进行叠加改造,使部分结晶灰岩发生糜棱岩化,形成糜棱岩化结晶灰岩,部分颗粒粗大的方解石晶屑残留在糜棱岩化方解石碎基中,为两期构造的先后顺序提供有力证据。(5)成矿期热液方解石及结晶灰岩C、O同位素在δ13CPDB-δ18OSMOW图中均落入海相碳酸盐岩溶解区域,并且热液方解石投点呈水平分布,指示结晶灰岩与含矿热液发生水岩反应,为含矿热液提供部分C、O同位素来源,并使矿石沉淀。(6)据铅锌矿石、热液方解石与结晶灰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发现它们与结晶灰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指示结晶灰岩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吕品翰,谢恩彩,陈飞,李俊,张蒙[5](2018)在《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勐糯铅锌矿位于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勐糯向斜的东翼,矿床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受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明显,矿区在构造控矿方面研究几乎空白,本文结合矿区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总结前人资料和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完成对勐糯铅锌矿矿区构造特征、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构造期次划分、不同类型构造控矿作用、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分析,并建立勐糯矿区构造-沉积-成矿模式和构造-岩浆-成矿模式,填补了矿区构造控矿研究的空白。
陈飞[6](2018)在《滇西龙陵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勐糯铅锌矿位于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勐糯向斜的东翼,矿床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受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明显,矿区在构造控矿方面研究几乎空白,本文结合矿区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总结前人资料和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完成对勐糯铅锌矿矿区构造特征、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构造期次划分、不同类型构造控矿作用、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分析,并建立勐糯矿区构造-沉积-成矿模式和构造-岩浆-成矿模式。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室内光薄片鉴定成果和铅锌品位总体混合筛分实验结果,将矿床的成矿期次划分为沉积喷流期和构造-热液期两个成矿期次。2、矿区内主要发育褶皱、层间破碎带、断裂和节理构造,构成褶皱-断裂-层间破碎带和节理(裂隙)构造系统,矿区内断裂和节理各个方向均有发育,但以近SN向、近EW断裂构造和层间破碎带最为发育,且不同方向的构造表现出不同力学特征和构造岩特征,而不同类型相同方向的构造则表现为相同力学特征。3、保山-施甸复式向斜南段的次级勐糯向斜控制区内矿床的分布;近SN向的F10断裂为矿区主要导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展布方向;与SN向断裂斜交的次一级断裂为矿区的配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产出部位;层间破碎带为矿区的主要含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产出特征;而近EW和NW向断裂构造则为成矿后期构造,主要对矿体具有破坏作用。4、矿区构造应力场主要经历了EW向挤压-SN向挤压-SN向拉张-NE向挤压的演化过程,并将矿区控矿构造划分为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三个演化期次,成矿前期受EW向挤压作用,产生近SN向压扭性构造和层间滑动带;成矿期受SN向挤压作用,叠加改造后形成SN向张扭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成矿后期由EW应力形成近EW、NW向断裂,NE向应力造成SN向断裂的走滑。矿体主要形成在SN向挤压应力阶段。5、成矿前构造形成了勐糯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深循环流体液萃取基底地层含矿物质,后沉淀于低洼礁后局限盆地,形成志留系下仁和桥组沉积建造,构成沉积成岩期的构造-沉积-成矿模式,成矿期(燕山期)构造不仅形成了向斜、断裂,而且带来了深部岩浆的侵位,岩浆为深循环大气降水提供矿物质和热能,构成岩浆-含矿热液,在褶皱-断裂-层间破碎带和裂隙构造系统的导、运、移、储作用下,构成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孙亮亮,王道田,赵宇[7](2018)在《内蒙古东乌旗某隐伏金属矿综合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确定地球物理工作的目的任务前提下,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某隐伏金属矿地区的地球物理特征,结合生产实际采用大功率激发极化法、地面高精度磁法、瞬变电磁法来进行深部隐伏金属矿体勘查,在工区内寻找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物探异常;拟通过多参数的分析来降低物探解译过程中的多解性而达到提高解释精度的目的,从而为深部隐伏矿床(体)的定位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确定了异常的性质以后,进一步确定异常的规模、形态、走向变化及连续性,为进一步的地质勘查及探矿工程的布设提供物探的定性解释依据。
孙仁斌[8](2017)在《时间域激电方法在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时间域激电方法是目前地质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手段,广泛应用于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勘查项目中。针对不同的目标地质体,需要对激电参数反映的物性信息进行具体分析。本文结合激电方法在资源勘查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工作及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时间域激电观测中IP负值的研究:基于野外观测到的IP负值现象,通过实验室水槽试验模拟研究区内的地质环境,验证了 IP负值存在的合理性。以水平铜板水槽试验成果为依据,将铜板的二次场放电过程的某一时刻等效为一定数量的电偶极子的叠加电场,对IP负值现象进行了定性理论分析和解释。并结合野外不同地形、地质条件,分析并总结了引起IP负值现象的各类因素,提出了判别其可靠性的方法。2.关于时间域激电二维反演成果可靠性评价的研究:结合激电二维反演工作中一些具体案例,归纳并总结了判别反演成果可靠性的各类依据。3.关于激电方法在水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内蒙古兴和盆地贫水区找水项目,就兴和盆地南部基岩出露区(太古界地层为主)和北部泥岩覆盖区(新近系和古近系地层为主)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特殊性,以物性测试成果为依据,深入分析岩石含水性与电性、激发极化效应的关系,结合激电二维反演断面进行地球物理解译,有效提升了区内深部含水地质体的定位精度,可为类似水文地质条件地区进行水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借鉴。4.关于激电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选取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区(地质条件差异较大,激电特征分属低背景区和高背景区),对激电找矿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激电低背景区:内蒙古镶黄旗境内某含硫锌钨多金属矿区,区内无干扰地质体,利用极化率异常的专属性及地表矿化蚀变特征,圈定找矿远景区,并结合激电二维反演,大致确定深部矿体的赋存位置,经钻探验证,相对高极化率异常与多层锌钨多金属矿体具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总结该区激电找矿线索:在没有干扰地质体的前提下,高极化率异常可以作为该区的直接找矿标志。激电高背景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某铅锌矿区,区内地层岩石含炭质成分及普遍的黄铁矿化现象,目标地质体(方铅矿、闪锌矿)的激电效应淹没于干扰地质体产生的高激电背景下。平面异常的圈定以地表矿化蚀变现象为依据,并布设激电测深和CSAMT剖面,通过电阻率反演结果与勘探线剖面的对比发现,厚大矿体多分布于反演断面的低阻带内,且矿体产状与低阻带深部延伸方向一致,反演断面的电性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化规律。总结该区激电找矿线索:反演断面内的低阻区带可以作为该区的间接找矿标志。
陈靖,王万银,温少光,郭文波,雷小鹏,魏晓航[9](2015)在《印尼桑加卢比铅锌矿区电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尼西亚桑加卢比铅锌矿位于南苏拉威西省,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岛弧,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铅锌为主兼有铜银金等大型多金属优质矿床。以自然电位和激发极化法面积测量筛选浅表异常,以瞬变电磁法剖面测量对重点矿致异常的矿体产状和分布特征进行评价。矿区的自然电位异常和激发极化法异常主要分布在比罗罗、卢满戈和满德拉三处,异常整体呈条带状延伸,据此推测这些电法异常为隐伏的北西向缓倾板状矿体所致。同时,将该矿与日本黑矿型矿床进行对比,总结二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桑加卢比铅锌矿既有黑矿型矿床的特点,又具备典型的线性构造矿化的特征,是黑矿型与构造控矿型相结合的综合型矿床。从电法异常特征、黑矿型矿床特征及构造特征三方面提出找矿建议,为该地区及周边地区同类型矿床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周洪祥,彭乾云,江玉乐[10](2013)在《瞬变电磁法与直流激发极化法在寻找铅锌矿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某地区地表出露有铅锌矿化和水晶,由于铅锌矿存在高极化率低电阻率,而水晶一般是低电阻率且无极化率或者低极化率的特点,在该地区最初开展了瞬变电磁法,确定出该地区地下存在一个低电阻率的地质体;但无法确定该低电阻率异常体究竟是什么,由于多次钻探工程都以失败结束,后来在该地区进行了直流激发极化法,获得了该低电阻率异常同时是高极化率异常体的反映,结合物性测定结果以及地面地质情况,推断该异常体是由铅锌矿引起。经过工程验证,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二、瞬变电磁法、时间域激电法在勐兴铅锌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瞬变电磁法、时间域激电法在勐兴铅锌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蚀变特征及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 |
2 矿区地质 |
3 蚀变特征 |
3.1 蚀变类型 |
3.2 蚀变组合分布特征 |
3.3 近矿蚀变组合分带特征 |
4 找矿潜力 |
5 结论 |
(2)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矿区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乌木寨构造岩浆岩带 |
2.4.2 勐糯构造岩浆岩带 |
2.4.3 勐捧构造岩浆岩带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矿床地质特征 |
3.3.1 矿体地质特征 |
3.3.2 矿石矿物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次划分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 |
4.1 微量元素特征 |
4.2 稀土元素特征 |
4.3 同位素特征 |
4.3.1 C、O同位素特征 |
4.3.2 S同位素特征 |
4.3.3 Pb同位素特征 |
4.3.4 Rb、Sr同位素特征 |
第五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
5.1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
5.1.1 成矿流体来源 |
5.1.2 成矿金属元素来源 |
5.2 矿床成矿环境 |
5.3 矿床成因讨论 |
5.4 矿床成矿机制 |
5.5 成矿规律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2 赛博铜矿床地质特征 |
2.1 区域成矿背景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3 矿体特征及矿化类型 |
2.4 矿石特征 |
2.5 围岩蚀变特征 |
2.6 小结 |
3 赛博铜矿床成矿岩体演化特征 |
3.1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
3.2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特征 |
3.3 成矿岩体岩浆岩成因 |
3.4 成矿岩体年代学及意义 |
3.5 小结 |
4 赛博铜矿床成因分析 |
4.1 成矿流体特征 |
4.2 成矿流体来源 |
4.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成矿时代 |
4.5 小结 |
5 赛博铜矿床与赛里木地块成矿环境 |
5.1 地层含矿性 |
5.2 构造控矿性 |
5.3 岩浆岩与成矿 |
5.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成矿 |
5.5 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 |
5.6 成矿机制 |
5.7 小结 |
6 赛博铜矿床找矿勘查模式及工程示范 |
6.1 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
6.2 找矿标志 |
6.3 综合物化探找矿勘查 |
6.4 钻探验证结果 |
6.5 综合勘查模式研究 |
6.6 找矿靶区预测 |
6.7 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滇西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围岩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3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及其围岩研究现状 |
1.3.1 沉积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现状 |
1.3.2 碳酸盐岩围岩与矿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现状 |
1.3.3 结晶灰岩研究现状 |
1.4 矿区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乌木寨构造岩浆岩带 |
2.4.2 勐糯构造岩浆岩带 |
2.4.3 勐捧构造岩浆岩带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 |
3.2.1 矿体地质特征 |
3.2.2 矿石矿物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1 结晶灰岩地质特征 |
4.2 结晶灰岩岩相学特征 |
4.3 结晶灰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样品采集及分析 |
4.3.2 主量元素特征 |
4.3.3 微量元素特征 |
4.3.4 稀土元素特征 |
4.4 结晶灰岩成因 |
4.4.1 沉积类型 |
4.4.2 大地构造背景判别 |
4.4.3 沉积环境分析 |
4.4.4 变质变形过程 |
4.4.5 小结 |
第五章 结晶灰岩与成矿的关系 |
5.1 结晶灰岩与矿体空间关系 |
5.2 结晶灰岩与矿体物质来源关系 |
5.2.1 C、O同位素特征 |
5.2.2 稀土元素特征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概况 |
3 矿区构造特征 |
3.1 褶皱构造特征 |
3.2 断裂构造特征 |
3.3 节理构造特征 |
3.4 显微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
4 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矿作用 |
4.1 构造应力场演化 |
4.2 构造控矿模式 |
4.2.1 构造-沉积-成矿模式 |
4.2.2 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
4.2.2. 1 保山—镇康成矿带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
4.2.2. 2 勐糯矿区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
5 结论 |
(6)滇西龙陵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
1.2.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造控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构造-岩浆-成矿研究 |
1.3.3 构造-建造-成矿研究 |
1.3.4 构造-流体-成矿研究 |
1.3.5 矿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三江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2.3 保山-镇康地块地质构造特征及矿床类型 |
2.4 区域地质概况 |
2.4.1 地层 |
2.4.2 构造 |
2.4.3 岩浆岩 |
2.4.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4 矿床地质特征 |
3.4.1 含矿层位特征 |
3.4.2 矿床特征 |
3.5 矿体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6.1 矿石类型 |
3.7 矿物特征 |
3.7.1 矿物产出特征 |
3.7.2 矿石结构构造 |
3.8 成矿期次划分 |
3.8.1 品位数据概率法划分铅、锌成矿期次 |
3.8.2 成矿期次与矿物组合 |
第四章 矿区构造特征 |
4.1 褶皱构造特征 |
4.1.1 褶皱构造 |
4.1.2 地层倒转分析 |
4.2 断裂构造特征 |
4.2.1 层间含矿断裂 |
4.2.2 F10断裂 |
4.2.3 近EW向断裂 |
4.2.4 NW向断裂 |
4.2.5 断裂带构造岩构造特征 |
4.3 节理构造特征 |
4.3.1 矿区中段节理构造特征 |
4.3.2 矿区地表节理构造特征 |
4.4 小结 |
4.4.1 断裂构造特征小结 |
4.4.2 节理构造特征小结 |
第五章 构造控矿分析 |
5.1 区域构造控岩控矿分析 |
5.1.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
5.1.2 断裂构造控岩控矿作用 |
5.2 矿区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2.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2.2 断裂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2.3 节理及破劈理控矿作用分析 |
5.2.4 显微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
5.3 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成矿作用 |
5.3.1 构造应力场分析及演化 |
5.3.2 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成矿作用 |
5.4 构造控矿模式 |
5.4.1 勐糯铅锌矿控矿基本特征 |
5.4.2 构造-沉积-成矿模式 |
5.4.3 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6.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和承担项目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主要奖励 |
(7)内蒙古东乌旗某隐伏金属矿综合地球物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寻找深部隐伏矿体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现状 |
3 地球物理特征 |
3.1 岩矿石电性特征 |
3.2 岩矿石磁性特征 |
4 地球物理勘探应用效果分析 |
4.1 直流电法的应用效果 |
4.1.1 工区北部的低阻高极化条带异常 |
4.1.2 工区南部的低阻高极化异常 |
4.1.2. 1 布设不同方向的实测剖面, 确定极化的最佳激电方向 |
4.1.2. 2 激点测深断面解译 |
4.1.3 工区南部的高阻高极化异常 |
4.2 高精度磁测的应用效果 |
4.2.1 工区北部的低阻高极化条带异常区 (Ⅰ区) |
4.2.2 工区南部的低阻高极化异常 (Ⅱ区) |
4.2.3 工区南部的高阻高极化异常 (Ⅲ区) |
4.3 瞬变电磁法的应用效果 |
4.3.1 工区北部异常 |
4.3.2 工区南部异常 |
4.4 地球物理勘探模式探讨 |
5 结语 |
(8)时间域激电方法在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关于IP负值的应用研究 |
2.1 以往对IP负值的观点和认识 |
2.2 水平铜板水槽实验及定性分析 |
2.3 野外生产案例及实验室模拟 |
2.3.1 案例区观测到的激电负值特征 |
2.3.2 根据案例区地层产状进行实验室模拟 |
2.3.3 甄别IP负值是否可用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时间域激电测深二维正、反演及其可靠性评价 |
3.1 时间域激电测深二维正演 |
3.1.1 时间域激电测深二维正演数值模拟常用方法比较 |
3.1.2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3.2 时间域激电测深二维反演 |
3.2.1 电阻率二维反演的最小二乘法 |
3.2.2 极化率的反演 |
3.3 激电二维反演结果可靠性评价 |
3.3.1 通过拟合程度对反演可靠性进行评价 |
3.3.2 实测拟断面异常在反演结果中的信息再现 |
3.3.3 通过地质依据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 |
3.3.4 采用不同软件或不同方法的反演结果进行比较 |
3.4 模型实验算例 |
3.4.1 模型电性特征 |
3.4.2 模型激发极化特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时间域激电测深在水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
4.2.1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 |
4.2.2 含水岩类的划分及含水层的描述 |
4.2.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4.3 研究区岩石电性及激发极化特征 |
4.4 激电测深采用的装置类型 |
4.4.1 装置特点 |
4.4.2 装置电极距的选择 |
4.4.3 电极布设方向 |
4.5 实际案例的反演和解译 |
4.5.1 南部山区-基岩出露 |
4.5.2 北部波状平原区-巨厚泥岩覆盖 |
4.5.3 失败案例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时间域激电测深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激电低背景区 |
5.2.1 地质背景 |
5.2.2 岩(矿)石物性特征 |
5.2.3 激电异常平面特征 |
5.2.4 激电二维反演及地质解译 |
5.2.5 钻探验证及再解释工作 |
5.3 激电高背景区 |
5.3.1 地质背景 |
5.3.2 岩(矿)石结构构造及物性特征 |
5.3.3 激电异常平面特征 |
5.3.4 反演成果解译及钻探验证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印尼桑加卢比铅锌矿区电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 |
2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 成果分析与解释推断 |
3.1 比罗罗矿段异常解释 |
3.2 卢满戈矿段异常解释 |
4 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
4.1 矿床特征讨论 |
4.2 找矿方向讨论 |
5 结论 |
(10)瞬变电磁法与直流激发极化法在寻找铅锌矿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方法原理及技术 |
1.1 瞬变电磁法 |
1.1.1 原理 |
1.1.2 工作方法与技术 |
1.2 直流激发极化法 |
1.2.1 原理 |
1.2.2 工作方法与技术 |
2 应用及成果解释 |
2.1 矿区地质条件 |
2.2 瞬变电磁法成果分析 |
2.3 激电成果分析 |
3 结论 |
四、瞬变电磁法、时间域激电法在勐兴铅锌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蚀变特征及找矿潜力[J]. 王道会,文德潇,吴文飞,周子高. 矿产勘查, 2020(07)
- [2]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D]. 全志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D]. 展新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滇西勐糯铅锌矿区赋矿围岩结晶灰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杨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因素分析[J]. 吕品翰,谢恩彩,陈飞,李俊,张蒙.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8(06)
- [6]滇西龙陵勐糯铅锌矿构造控矿分析[D]. 陈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内蒙古东乌旗某隐伏金属矿综合地球物理应用研究[J]. 孙亮亮,王道田,赵宇.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02)
- [8]时间域激电方法在水资源及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 孙仁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
- [9]印尼桑加卢比铅锌矿区电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J]. 陈靖,王万银,温少光,郭文波,雷小鹏,魏晓航. 物探与化探, 2015(06)
- [10]瞬变电磁法与直流激发极化法在寻找铅锌矿中的应用[J]. 周洪祥,彭乾云,江玉乐.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