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毒性论文_蒋梅,纪丽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分子,靶向,细胞,肺癌,芫花,阿霉素。

分子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蒋梅,纪丽芝[1](2019)在《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发生频率高,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从发生演变规律及临床表现看,其与温病学所述的斑疹有诸多类似之处。温病学说针对斑疹的理、法、方、药论治体系完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温病学说指导下,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性属温热,始发责之肺,犯及气营。从未病到初起、极期、后期,"清"、"透"、"和"法分期论治,慎用辛温、升提、壅补、苦寒之品,内服外用,有望达到防治皮肤毒性,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崔萍,李志刚[2](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处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死亡率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一种恶性肿瘤,此病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在所有肺癌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大约占比80%,并且大约有75%的患者发现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状态。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一项热点内容,其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膜受体(VEG-FR)单克隆抗体、EGFR受体单克隆抗体等,虽然这些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已经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血压、腹泻、皮疹等多种毒副反应。此外,如范得他尼、伏立诺他、舒尼替尼、索拉菲尼等新型药物也会发生相关的毒副反应,这些毒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就这些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论述,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洪鸿翔,陈劲宇,邓宏健,孙郁雨,袁锟[3](2019)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的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健康成年ICR小鼠分为空白组、TiO_2低、中、高剂量组4组,TiO_2组每天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50、150 mg/kg的TiO_2,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注射2 w后,称量小鼠体重、肝重,计算肝系数;检测血清ALT、AST、ALP、LDH水平,检测肝组织抗氧化酶SOD、CAT、APx、GSHPx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0、TNF-α、CRP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空白组肝系数、ALT、AST、ALP、LDH、IL-6、IL-10、TNF-α、CRP水平均显着低于TiO_2组,SOD、CAT、APx、GSHPx水平均显着高于TiO_2组(P <0.05);各TiO_2组中,TiO_2剂量越大,肝系数、ALT、AST、ALP、LDH、IL-6、IL-10、TNF-α、CRP越高,而SOD、CAT、APx、GSHPx活性越低;与空白组相比,TiO_2呈剂量依赖性促进PD-1、PDvL1蛋白表达(P <0.05)。结论 TiO_2可能通过PD-1/PD-L通路对小鼠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汪祺,王亚丹,杨建波,刘越,文海若[4](2019)在《基于分子对接及酶抑制作用预测羟基芫花素肝毒性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羟基芫花素对UGT1A1酶活性的影响,评价其肝毒性。方法: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考察羟基芫花素与UGT1A1酶的结合方式及亲和作用强弱;采用体外人肝微粒体抑制实验评价羟基芫花素对人源UGT1A1酶抑制作用强弱。结果:分子对接显示羟基芫花素对接进入UGT1A1酶蛋白F活性区,与底物胆红素对接活性区重合,但亲和作用较弱;体外抑制实验提示羟基芫花素对UGT1A1酶具有弱抑制作用,抑制类型为竞争型抑制,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结论:羟基芫花素对UGT1A1酶活性影响较小,提示其肝毒性风险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王莉莉[5](2019)在《基于分子机制揭示雷公藤甲素的肝毒性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公藤甲素(TP)是传统中药材雷公藤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其不仅在中国广泛用于关节炎和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被西方科学认可,成为风湿性关节炎和癌症的临床候选药物。然而,高活性TP诱发的多器官毒性,特别是肝毒性严重制约了TP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截至目前,TP诱发的肝毒性作用机制及临床特征并不清楚。本课题组首先采用基于高内涵分析(High Content Annalysis,HCA)的细胞表型分析技术,通过系统检测TP诱发肝细胞毒性(包括氧化还原系统损伤、DNA修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等)和细胞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缺氧应激、DNA损伤应激、细胞自噬等)表型谱的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的改变,寻找TP诱发肝毒性的特异性事件;结合TP抗肿瘤分子靶的调控机制,采用定量PCR和细胞免疫定量分析技术,在肝细胞上确证了具有因果关系的致TP肝毒性起始和核心事件;在此基础上,以原代、传代肝细胞及大鼠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体外细胞叁明治培养,荧光素酶EGFR报告系统,代谢酶活性测定及代谢产物HPLC/MS鉴定等技术,考察TP对核因子孕烷X受体(PXR)及其靶基因,特别是代谢酶CYP3A4基因的调控作用,并验证TP通过抑制CYP3A4表达、增加抑制底物药物阿托法他汀(Atorvastatin,Auto)和自身的代谢解毒,协同产生肝毒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RNA polymerase II相关的全转录组抑制及其驱动的细胞损伤是TP产生肝毒性的核心因素;TP连续给药在转录水平抑制CYP3A4等代谢酶活性,导致底物药物Auto血浆浓度和肝脏暴露,从而产生协同肝毒性作用。提示,TP与代谢解毒药物间存在协同增加肝毒性作用,这可能是TP产生肝毒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23)

张媛,汤树生[6](2019)在《伊维菌素引起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SH-SY5Y细胞研究伊维菌素(IVM)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首先采用CCK8方法确定不同浓度(0,2.5μmol·L~(-1),5μmol·L~(-1),10μmol·L~(-1),20μmol·L~(-1))伊维菌素下对SH-SY5Y细胞的毒性作用。然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用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变化,用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最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变化。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处理24小时后,SH-SY5Y细胞活性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凋亡细胞率显着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伴随着线粒体膜电位下降。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ax/Bcl-2的比例增加,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内释放到细胞质,激活caspase-9/-3,最终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张莹[7](2019)在《基于一种小分子探针研究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药物及其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霉素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化疗药之一,但阿霉素的应用会产生严重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旨在筛选出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同时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的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方法:1小分子化合物BAA联合阿霉素对阿霉素抗乳腺癌及心脏毒性的影响首先,BAA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24小时后,MTT法(噻唑蓝)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来评价细胞毒性。其次,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研究BAA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并加入抑制剂进一步明确BAA的作用机制。最后,体内实验中,将斑马鱼随机分配到12孔板中,用BAA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36小时后,对其心脏形态进行拍照、测量心率以及心搏量来评估斑马鱼的心脏功能。2基于BAA化学结构筛选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化合物由于BAA合成工艺较难,合成成本较高。进一步实验以BAA的化学结构为基础筛选出与BAA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并进行实验验证。首先,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作用24小时后拍照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来评价细胞毒性。筛选出具有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活性的化合物。其次,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单独或联合阿霉素处理MDA-MB-231和H9c2作用24小时后进行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3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研究CAPE与BAA具有很高的结构相似性,猜想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可能与BAA相似。因此,利用Western blot及加入抑制剂来验证CAPE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是否与BAA相同。利用蛋白质组学来分析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主要方法为用于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数据非依赖采集定量技术(DIA)。4体内实验研究咖啡酸苯乙酯对阿霉素抗乳腺癌及心脏毒性的干预作用体内实验中,Balb/c小鼠左侧腋下注射小鼠来源的乳腺癌细胞4T1建立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组、咖啡酸苯乙酯组以及阿霉素和咖啡酸苯乙酯联合用药组,分组给药18天后处死动物,剥取心脏、肿瘤,称重,拍照,检测小鼠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1 BAA显示出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内质网应激有关在MDA-MB-231细胞中,不同浓度的BAA联合阿霉素能进一步降低MDA-MB-231细胞的存活率;而在H9c2细胞中,BAA能减轻阿霉素诱导的细胞毒性,提高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结果表明,BAA能明显增强MDA-MB-231细胞中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加入内质网应激抑制4-苯基丁酸后发现,4-PBA减弱了BAA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的作用;相反,在H9c2细胞中,BAA减弱了H9c2细胞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该抑制剂减弱了BAA对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毒性的保护效果;由此可知,BAA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与内质网应激有关。在斑马鱼实验中发现,单独阿霉素处理后,斑马鱼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心率和心搏量明显降低,表明斑马鱼的心脏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而BAA与阿霉素联合处理后,阿霉素诱导的斑马鱼心脏功能损伤能被BAA部分逆转,心率和心搏量都有所升高。2 CAPE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基于BAA的化学结构并结合实验验证,筛选出具有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同时减轻心脏作用的化合物为CAPE,其药理学活性与BAA相比提高了10倍左右。用CAPE单独或联合用阿霉素处理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24小时后提取蛋白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在H9c2细胞中,单独的Dox处理后能引起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上调,CAPE与阿霉素联合处理则能够减弱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的上调;而在MDA-MB-231细胞中,CAPE与阿霉素联合用药组中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BAA不同。因此可以得出,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与BAA不同。3 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分析蛋白质组学的结果,筛选出与抗肿瘤和心脏保护相关的11条通路,通过富集泡泡图分析后发现在11条通路中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信号通路Q值最小、基因比最大,有较多的基因富集到通路内,MDA-MB-231细胞富集到此通路的基因数为20个,H9C2细胞富集到此通路的基因数为24个。因此选择此条通路进行KEGG可视化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有11个基因在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中表达呈现完全相反趋势,并对部分基因调控的蛋白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对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相关蛋白检测发现,在MDA-MB-231细胞中,CAPE联合阿霉素能进一步上调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相关蛋白ERp29、Bap31、p-e IF2α和TRAF2的表达;相反,在H9c2细胞中,CAPE能明显降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相关蛋白ERp29、Bap31、p-e IF2α和TRAF2的表达;通过对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在MDA-MB-231细胞中,CAPE上调了阿霉素诱导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和Bax/Bcl-2的表达;而在H9c2细胞中,CAPE降低了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由此可以得出,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信号通路有关。4 CAPE在小鼠体内显示出了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CAPE联合阿霉素对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HE染色结果和血清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的CAPE处理对小鼠心脏未见明显损伤,而阿霉素处理后小鼠心脏出现明显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排列紊乱和炎性细胞浸润,小鼠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升高等现象,而CAPE与阿霉素联合给药后能够明显逆转上述阿霉素所致的心脏损伤。结论:1 BAA在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其作用是通过调控阿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实现的。2 BAA对阿霉素诱导的斑马鱼心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基于BAA的化学结构筛选得到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化合物为咖啡酸苯乙酯。4 CAPE在MDA-MB-231细胞和H9c2细胞显示出了良好的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5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发现,CAPE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内质网中蛋白质加工信号通路有关。6与阿霉素单独给药组相比,CAPE联合阿霉素能进一步抑制了小鼠体内乳腺癌移植瘤的生长,同时对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6-30)

王丽丽,张寻,陆峥,张诣,陈倩[8](2019)在《2014~2018年北京市人源性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PFGE分子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coli,ETEC)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14~2018年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ETEC分离株进行8大类14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参照PulseNet中非O157大肠埃希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方法,对不同区县不同采样时间分离的菌株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对178株菌基因组经限制性内切酶Xba I酶切后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578株2014~2018年北京市门诊腹泻病例ETEC菌株总耐药率为94.29%,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1.58%、60.38%、36.19%。578株菌分为152个耐药谱,耐3种及3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数达340株(59.00%),有1株菌对12种抗生素耐药。常见耐药谱为耐喹诺酮类的萘啶酸,占20.18%,其次为耐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占12.29%,再次为耐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喹诺酮类的萘啶酸-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占6.79%,且耐药谱种类逐年缓慢上升。其中178株菌共产生153种PFGE带型,带型分布较为分散,无优势带型,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31.60%~100.0%。结论 2014~2018年北京市腹泻病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耐药谱复杂广泛,多重耐药菌株占比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PFGE带型呈多态性分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杏丽,邹威,周启星[9](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磷酸叁苯酯诱导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叁苯酯(TPhP)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的一种典型有机磷阻燃剂。为探求TPhP诱发水生动物发育毒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将发育至2.5 hpf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0025、0.1、1、10、100和1 000μg·L~(-1)TPhP溶液至7 dpf (days post fertilization),考察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指标和线粒体功能的变化,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揭示相关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环境相关浓度(0.0025、0.1和1μg·L~(-1)) TPhP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无显着影响,但是轻微干扰了斑马鱼的代谢过程。100和1 000μg·L~(-1)TPhP暴露引起斑马鱼心跳速率、孵化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调,畸形率分别增加6.8倍和12.5倍,死亡率分别增加7.2倍和16.5倍。代谢组学分析发现,10、100和1 000μg·L~(-1)TPhP显着抑制斑马鱼氨基酸代谢,降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水平,抑制氨酰-tRNA生物合成过程;同时引起葡萄糖糖酵解过程和叁羧酸循环发生障碍。氨基酸和糖代谢异常可能是TPhP引起斑马鱼发育畸形的主要原因,线粒体功能紊乱可能是TPhP诱发叁羧酸循环障碍的原因。上述研究结果为TPhP发育毒性机制分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桂思吟[10](2019)在《青蒿琥酯调节肺癌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9与PD-1分子表达及其抗肿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青蒿素的衍生物一青蒿琥酯(Artesunate,ARS)对淋巴细胞的抗肺癌细胞作用的影响,观察ARS作用后的淋巴细胞表面CD39和PD-1分子的表达量是否有变化,尤其杀伤性T淋巴细胞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表面CD39和PD-1分子表达水平改变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将ARS作用诱导后的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共培养,观察分析肺癌细胞的增殖是否发生显着抑制或增加、肺癌细胞的凋亡水平是否出现明显增加或降低。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不同浓度ARS对淋巴细胞的抑制率,得到ARS作用淋巴细胞的最适宜作用浓度;通过FCM检测正常人与肺癌患者体内杀伤性T淋巴细胞表面CD39和PD-1分子的表达含量百分比,对比ARS诱导与否这一因素对其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FCM检测ARS诱导与否的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共培养后肺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通过FCM检测ARS诱导后的肺癌患者CTL胞内GrzB和PerF分子,以及Fas和FasL分子量。结果:1.根据流式所得数据绘制ARS处理PBMC细胞的时间依赖性和药物浓度依赖性的抑制率曲线,再根据药物浓度筛选实验确定ARS诱导浓度为20OμM。实验分为ARS诱导浓度为200μM的药物处理实验组和未经ARS诱导的对照组。2.根据流式结果图选择前向散射光和侧向散射光为横纵两坐标,将正常捐献者的淋巴细胞群设门,接着以CD3/CD8设门,选定CD3+CD8+T细胞群,以CD39/PD-1为轴,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百分率。所得数据通过双向配对T检验和独立T检验分析处理后,得到结果:正常捐献者的实验组CD39分子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显着增加,两组P值为0.00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D-1分子阳性表达百分率的P值为0.4107,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流式结果图选择前向散射光和侧向散射光为横纵两坐标,将肺癌患者的淋巴细胞群设门,以CD3/CD8双阳性区域设门,再以CD39/PD-1为轴,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百分率。所得数据通过双向配对T检验处理后,得到:肺癌患者的实验组CD39分子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显着增加,两组P值为0.0004,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D-1分子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升高,两组PD-1分子阳性表达率P值为0.000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即CD3+CD4+T细胞群的荷药前后变化,P值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RS对Th细胞表面CD39和PD-1分子的表达无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实验标本的临床流行病学等信息根据不同条件(如性别、年龄、肺癌类型、病史、治疗史等)分类分析后,全文实验结果显示,影响ARS诱导CTLCD39分子的因素可能为放疗、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影响ARS诱导CTLPD-1分子的因素可能为肺癌类型、放疗、性别与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P值均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共培养后上机检测的流式结果图显示,实验组的肺癌细胞CFSE强阳性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提示ARS诱导处理后的CTL其抗肿瘤增殖的活性被显着抑制,而ARS实现这一功能的路径可能是经由增加CTL表面的CD39分子与PD-1分子的表达量铺垫完成;检测结果同时显示,共培养后的肺癌细胞其Annexin V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23、0.0182,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ARS诱导后肺癌患者CTL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包括ARS影响CTL表面的CD39分子与PD-1分子的表达水平。4.在探究CTL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结果显示,ARS诱导后的肺癌患者CTL内GrzB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02;而PerF、Fas和FasL分子的表达均未受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1549、0.3934和0.9273.结论:本研究发现ARS能通过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CD39和PD-1分子,使其表达量发生显着上调;对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RS诱导CTL细胞表面CD39分子和PD-1分子表达量的因素可能分别为放疗史、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与肺癌类型、放疗、性别与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揭示了 ARS更适用于诱导治疗的肺癌患者类型。ARS诱导后的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共培养实验中发现肺癌细胞的增殖受显着抑制,同时肺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证明ARS可能是通过改变CTL表面CD39分子和或PD-1分子的水平间接诱导肺癌细胞的凋亡,同时阻滞了肺癌细胞的增殖。机制的探究实验证明,ARS通过诱导肺癌患者CTL胞内GrzB的高表达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图49表2参61(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分子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肺癌是死亡率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一种恶性肿瘤,此病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在所有肺癌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大约占比80%,并且大约有75%的患者发现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状态。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一项热点内容,其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膜受体(VEG-FR)单克隆抗体、EGFR受体单克隆抗体等,虽然这些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已经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血压、腹泻、皮疹等多种毒副反应。此外,如范得他尼、伏立诺他、舒尼替尼、索拉菲尼等新型药物也会发生相关的毒副反应,这些毒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就这些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论述,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蒋梅,纪丽芝.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

[2].崔萍,李志刚.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处理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9

[3].洪鸿翔,陈劲宇,邓宏健,孙郁雨,袁锟.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9

[4].汪祺,王亚丹,杨建波,刘越,文海若.基于分子对接及酶抑制作用预测羟基芫花素肝毒性风险[J].中国新药杂志.2019

[5].王莉莉.基于分子机制揭示雷公藤甲素的肝毒性作用特征[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张媛,汤树生.伊维菌素引起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7].张莹.基于一种小分子探针研究协同阿霉素抗乳腺癌并减轻心脏毒性的药物及其作用机理[D].遵义医科大学.2019

[8].王丽丽,张寻,陆峥,张诣,陈倩.2014~2018年北京市人源性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与PFGE分子分型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9].张杏丽,邹威,周启星.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磷酸叁苯酯诱导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分子机制[J].生态毒理学报.2019

[10].桂思吟.青蒿琥酯调节肺癌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9与PD-1分子表达及其抗肿瘤作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一4BsA(csBA一1!10一6mfo#L一-)与xT系列...取用细胞实验培养基中二价铜离子、A...+和GSH在液相形成的稳定复合物Fig...细胞膜电穿孔后的形态大分子光引发剂APTX的合成路线外围带有羧酸根基团的水溶性第四代树...

标签:;  ;  ;  ;  ;  ;  ;  

分子毒性论文_蒋梅,纪丽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