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化计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视觉,流化床,流体力学,多相,选择性,图像。
模型化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车煜[1](2016)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气相法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的多尺度模型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烯烃生产技术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其技术创新源于对该过程所包含的物理传递现象(质量、动量和热量传递)和化学反应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剖析。气相法聚乙烯生产过程涉及复杂的气固两相流动、混合及聚合反应,同时也包含着时间和空间的多尺度现象。流化床反应器因其相对简单的结构和优良的热质传递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气相法聚乙烯生产工艺中,其内部的传递特性、反应状况及聚合物产品质量均受到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性质和反应器操作状态的影响。因此,针对其中耦合了传递和聚合反应的过程采用多相流反应工程理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耦合群体平衡模型的方法研究气固两相流动、混合和反应状况一直以来都是聚合反应工程的研究热点,极富挑战性。相关的模型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论文首先针对乙烯气相聚合反应过程结合免造粒生产工艺从UNIPOL聚乙烯工艺出发,通过单颗粒建模研究聚合物颗粒的生长及颗粒形态的变化过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中试规模工业流化床聚合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混合和反应特性以及结合多尺度耦合模型研究该生产过程中的反应器操作性能,探索适用于免造粒聚乙烯生产工艺的反应器操作条件以及设计方案等;然后,针对Borstar双峰聚乙烯工艺,采用耦合了多活性位的多粒模型结合实验表征方法,研究双釜串联生产双峰聚乙烯工艺中聚合物颗粒形态以及聚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双峰聚乙烯的生产调控和质量优化等提供指导。研究免造粒聚乙烯生产工艺对于开发更加节能环保的聚乙烯生产新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深入分析双峰聚乙烯生产工艺对于指导开发新产品和新牌号等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在乙烯气相聚合反应的单颗粒尺度上,需同时考虑物理传递阻力和化学多活性位的共同影响(混合模型)才能更好地描述聚乙烯生产工艺中的颗粒形态以及聚合物性质。而在单颗粒模型中是否需要考虑孔隙率的变化取决于催化剂颗粒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在免造粒生产工艺中,聚合物颗粒内部存在着明显的浓度和温度梯度,不利于聚合反应过程正常进行。为改善免造粒聚乙烯生产工艺,除对催化剂载体进行设计之外还可以采用串级反应器工艺,通过增加预聚合过程实现该工艺的顺利进行。(2)通过对UNIPOL聚乙烯生产工艺的中试规模工业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两维CFD建模和模拟研究,发现由于放大效应,流化床反应器内部的环核流动结构呈现出核区扩大和环区减小的显着特征,而且通过对比二维和叁维的模拟结果,发现反应器中的放大效应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同时,床层扩大段可显着降低聚合物颗粒速度,改善反应器中固体颗粒的流动行为特性,而当流化床反应器处于免造粒生产工艺时,0.90 m·s-1的操作气速可使反应器达到较好的流化状态,但该操作过程变得较为敏感。(3)通过两维CFD-PBM建模和模拟研究,发现受乙烯聚合反应和气固相间的热质传递特性影响,流化床反应器的床层膨胀高度明显增加,气固两相含率分布变得不稳定并且轴向颗粒分布变宽。同时,颗粒动力学(颗粒增长、聚并和破碎)对初始流化阶段的轴向颗粒分布影响较大,而且聚合物颗粒破碎会明显增加床层膨胀高度,流体动力学也会影响聚合物颗粒粒径大小及分布,特别是在流化床反应器的初始流化阶段。在免造粒聚乙烯生产工艺中,由于聚合反应和热质传递的共同影响,也会引起流化床反应器两相流动结构和聚合物颗粒粒径分布的变化。此外,床层扩大段会显着影响流化床反应器在该工艺下的操作状态。(4)通过叁维CFD-PBM耦合模型研究发现,在反应器处于传统生产工艺(GeldartB类颗粒)和免造粒生产工艺(Geldart D类颗粒)时,床层内部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相流体动力学特征,并且免造粒工艺中的聚乙烯颗粒聚集于分布板气体入口处附近,造成反应器操作不稳定。同时发现,Geldart D类颗粒会产生明显的漩涡和较大的气泡,不利于正常流态化和反应器操作,可以通过调节操作气速以及改变分布板结构实现射流,以达到改善颗粒运动和分布的目的。通过对反应器操作性能的考察发现,在免造粒工艺下,不同床层高度处的床层温度分布相对较低,通过分析颗粒的循环模式和固含率的分布特性,发现在该工艺下,床体的膨胀高度也较低,而且在反应器中会出现聚合物颗粒的明显聚集。同时,中试规模工业流化床反应器的床层扩大段能够限制气泡大小,降低固体颗粒速度和改善聚合物颗粒的流型,有利于该反应器的正常操作。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指导工业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操作,而且还可以指导开发新的聚乙烯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和降低能耗的同时,改善聚合物产品的性能。(5)在Borstar双峰聚乙烯生产工艺中,进行乙烯均聚反应的环管反应器和乙烯与1-丁烯共聚反应的流化床反应器内生产的聚合物颗粒的粒径大小分布以及形貌特征等均存在较大差异,且通过多粒模型建模和数值模拟得到了聚合物颗粒粒径大小与分子量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发现,流化床反应器内生产的聚合物颗粒的孔隙率较大,而环管反应器内聚合物颗粒的表面则更为光滑。该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乙烯聚合反应过程和调控聚合物微观结构特征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5)
万雪,任铁良,杨懿,李宝东[2](2016)在《水蒸气焓熵的模型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M-H-th建立的改进水蒸气状态方程,导出了水蒸气的焓、熵模型计算公式。除临界点附近外,该模型与文献实验数据偏差很小,特别适合于水蒸气压力不超过20MPa工程上的焓熵模型化计算。(本文来源于《冶金能源》期刊2016年02期)
黄敬良[3](2015)在《云计算服务级别协议的模型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云计算来说,支撑有偿消费业务模型,服务级别协议是十分重要的机制。云提供者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然而,没有实体结论、词语或者一套机制被用来系统的或者半自动的表达和比较云计算服务级别协议问题。我们就为了使领域专家对云计算服务一致性更容易写、使用和半自动比较,对多文档设计环境原理和技术做了调查研究。(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钱坤,杨胜来,刘盼[4](2014)在《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测定与模型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压力及组成的改变均会造成原油中沥青质产生沉淀,导致储层伤害和井筒堵塞。文中通过自主研制的固相沉淀激光探测系统,用透光率法首次测定了伊朗南阿油田原油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同时利用Nghiem等建立的沥青质沉淀预测的热力学模型对油样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拟合。结果表明:利用透光率法测定该油田油样,在44,80,123℃下的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点分别为42.8,39.7,35.2 MPa;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在井筒温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误差不超过15%,所以利用Nghiem模型对原油沥青质的初始沉淀压力进行预测是可靠的。(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4年06期)
刘琼,张奇志,陈雯柏,黄至铖[5](2014)在《基于视觉注意模型化计算的行人目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用于行人目标检测的视觉注意模型化计算方法。在提取行人目标显着表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尺度分解后,各尺度图像之间的差减与归一化运算构成显着图;同时,根据肤色高斯似然计算模型,提取行人目标特有的皮肤颜色特征图,再通过分块图像中分类像素点累计计数与阈值化均值滤波相结合的方法精化肤色提取结果以构成导引图;进而提出一种将显着图与导引图通过有偏置的加权整合策略实现目标区域的准确预测。通过Penn-Fudan行人数据库和实拍视频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检测准确率优于现有其他计算模型,且相对传统目标检测算法,能够大幅度减少时间开销,提高检测效率。(本文来源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韩颖[6](2013)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烯烃聚合反应器模型化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反应器技术的创新是基于对反应器中的物理传递过程(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和聚合反应过程的深入理解。通过实验手段解析聚合反应器中的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时,装置的建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实验工作量大,并且因为测量手段的限制,很难对温度分布和产品空间分布等物理量进行测量。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可获得非理想反应器中的浓度、速度、温度分布与化学反应过程规律,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在烯烃聚合反应器中,体系的复杂性(多相流操作、介质粘度高)、传递与化学反应过程的耦合、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复杂性都使CFD模型的建立成为难题。因此对聚合反应器内的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模型化,促进研究方法论的进步,富有挑战性的同时又具有工业应用前景和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论文针对烯烃聚合反应器,采用CFD方法建立耦合混合流动过程、热量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的CFD模型,并通过模拟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结果:(1)针对气相搅拌流化床反应器,建立了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双流体模型,并与多重参考坐标系的方法相结合,通过CFD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搅拌桨转动对流态化的影响规律。径向流桨对流化床的床层压降影响不大,但足够大的搅拌速度可以显着减小压力脉动的幅值与气泡尺寸,提高流化质量。按照搅拌对流态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将流化床由下至上分为叁个区域:入口区,搅拌流态化区和自由流态化区。气体分布器的作用在入口区占优势,搅拌桨的转动可使搅拌流态化区的流态化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对自由流态化区而言,搅拌桨的作用不明显。(2)通过CFD模拟及对压力脉动的实验研究,揭示了Geldart D类颗粒在搅拌流化床中的流型转变规律。大粒径的Geldart D类颗粒出现了只有Geldart A类颗粒才具有的散式流态化现象。在搅拌桨的作用下,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基本不变,而最小鼓泡速度随搅拌桨转动而增加,散式流态化的气速操作范围随搅拌桨转速的增加而变大。由聚式流态化向散式流态化转变的过程是将“搅拌减小气泡尺寸”的量变转化为“无气泡化”的质变的过程。(3)通过考察工业尺度乙烯气相聚合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温度分布与流态化和传热过程的相互关系,揭示反应器内温度分布不均匀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基于双流体模型与颗粒动力学理论,通过用户自定义编程(UDF)描述热量传递方程,对流动和传热规律进行考察,发现在流化床底部形成一对颗粒循环流,使气体分布器上方的颗粒主要沿径向运动,轴向方向上的混合质量较差,床层出现了较大的温度梯度。循环流使温度较低的颗粒沿循环流的交汇处上升,形成低温区。(4)在以中高粘度流体为介质的搅拌釜式反应器中,通过UDF建立有限速率/涡耗散-卷吸(FR/ED-E)微观混合模型,通过预测平行竞争反应的选择性考察微观混合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当搅拌槽中流体粘度较低、搅拌桨旋转速度较大以及进料位置处于搅拌桨的排出区时,微观混合质量好,副产物的选择性小。反应区域由于对流、卷吸、变形和扩散等过程而体积膨胀,同时由于化学反应的消耗而体积缩小,两因素共同作用,使反应区域的体积达到最大值后减小。模型参数通过实验值的回归得到,受流体粘度影响较大,而对于同一种非牛顿流体,在不同搅拌桨转速下,模型参数取相同的值即可得到与实验工作相符性较好的反应选择性。可利用此特性进行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和优化,从实验室中取得参数值,将其用于预测工业反应器中的传递与化学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刘琼,秦世引[7](2011)在《视觉选择性注意模型化计算中的特征整合权值估计与图像显着性区域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视觉选择性注意模型化计算过程中不同特征在整合阶段的权值判定,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图分布的权值估计方法,并在静态图像显着性区域提取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首先提取原始图像的颜色、方向和强度特征图像,然后计算各个特征图的广义高斯分布参数与方差,进而给出一种特征图权值估计算法,最后通过对特征图的加权整合与归一化实现对原始图像的显着性区域提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此方法计算的权值对特征进行加权调制所提取的显着性区域的效果更加符合人眼的观测结果.(本文来源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期刊2011年04期)
胡超,朱国庆,吴维华,沈一洲[8](2011)在《池火危害模型化计算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池火灾燃烧火焰的基本特性以及热辐射传播规律。基于池火热辐射的危害性,引入点火源模型计算法和Mudan计算法两种模型化的热辐射计算分析方法。以乙醇为例,分析与液池中心距离、液池大小等因素对池火总辐射能、表面平均热辐射通量、热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火源较近和较远的位置上,两种方法结果相近,此时两种模型都可以采用;而离火源中等距离的位置上,两种方法结果差异相对较大,Mudan计算法的结果相对保守。(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7期)
刘琼,秦世引,李志成[9](2010)在《视觉选择性注意的模型化计算及其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选择性注意(Visual Selective Attention,VSA)的模型化计算是当今认知信息处理领域的热点前沿研究方向,在计算机智能视觉感知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近年来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了回顾,着重对中央区自下而上兴趣圈的产生、视觉任务和物体知识的表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信息流的汇合以及显性注意分支中凝视点的转移控制等问题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模型化计算方法的效能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相关争论进行了归结和评述。进而通过VSA模型化计算在工程应用领域特别是视频压缩、目标检测、广告设计等方面的成功应用范例展示了其工程应用价值,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0年01期)
刘祥福[10](2008)在《运用自制动感学具进行模型化计算教学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在15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产生了很多的困惑。能够创新一(本文来源于《山东教育》期刊2008年Z4期)
模型化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基于M-H-th建立的改进水蒸气状态方程,导出了水蒸气的焓、熵模型计算公式。除临界点附近外,该模型与文献实验数据偏差很小,特别适合于水蒸气压力不超过20MPa工程上的焓熵模型化计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化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1].车煜.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气相法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的多尺度模型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
[2].万雪,任铁良,杨懿,李宝东.水蒸气焓熵的模型化计算[J].冶金能源.2016
[3].黄敬良.云计算服务级别协议的模型化比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4].钱坤,杨胜来,刘盼.原油沥青质初始沉淀压力测定与模型化计算[J].断块油气田.2014
[5].刘琼,张奇志,陈雯柏,黄至铖.基于视觉注意模型化计算的行人目标检测[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韩颖.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烯烃聚合反应器模型化与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
[7].刘琼,秦世引.视觉选择性注意模型化计算中的特征整合权值估计与图像显着性区域提取[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1
[8].胡超,朱国庆,吴维华,沈一洲.池火危害模型化计算分析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
[9].刘琼,秦世引,李志成.视觉选择性注意的模型化计算及其应用前景[J].科技导报.2010
[10].刘祥福.运用自制动感学具进行模型化计算教学的尝试[J].山东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