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论文和设计-邵靖邦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包括n个依次排列的填埋单元,填埋单元的宽度依次变大,在第一填埋单元侧边设置边侧空置单元,每个填埋单元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沿填埋单元纵向布置的渗滤液导排管,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上设有多个等间距竖直设置的导气管,导气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匀的开孔,导气管顶部连接有负压装置。充分发挥了准好氧的优势,先通过小堆体的填埋,营造良好的通风环境,大幅降解垃圾中的有机成分,使其矿化减容,减少污染。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包括n个依次排列的填埋单元,填埋单元的宽度依次变大,在第一填埋单元侧边设置边侧空置单元,每个填埋单元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沿填埋单元纵向布置的渗滤液导排管,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上设有多个等间距竖直设置的导气管,导气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匀的开孔,导气管顶部连接有负压装置。

设计方案

1.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包括n个依次排列的填埋单元,填埋单元的宽度依次变大,在第一填埋单元侧边设置边侧空置单元,每个填埋单元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沿填埋单元纵向布置的渗滤液导排管,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上设有多个等间距竖直设置的导气管,导气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匀的开孔,导气管顶部连接有负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所述导气管的管径为100mm,导气管的管壁开孔直径为6mm,导气管外设有粒径10mm以上的沙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所述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上的导气管之间的间距为5-1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所述渗滤液导排管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相邻渗滤液导排管间的间距为10-15m,并且相邻渗滤液导排管上的导气管呈交错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所述导气管的直径为渗滤液导排管的直径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所述填埋单元的填埋高度为10-1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其特征是:所述负压装置为风帽。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

背景技术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人均垃圾年产量在0.3t以上,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日渐增长,如何妥善处理这巨量的垃圾,减少污染的同时并实现填埋垃圾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近些年逐渐发展起高温堆肥和焚烧两种处理方式,且比重不断增加,但卫生填埋仍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目前仍占据着70%以上的份额。

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处理时间长,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稳定化,且占地面积大,

同时伴有沼气泄露和高浓度渗滤液污染的风险。准好氧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能加速填埋垃圾降解且减少沼气产生的方法,目前已有诸多应用案列。为充分利用填埋场的土地资源,回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已有循环型填埋场或填埋场的重复利用等相关研究,但稳定后的垃圾仍需堆放处理,如何合理地对循坏场地分区,回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的同时加速垃圾的稳定化,减少沼气产生和渗滤液风险,是循环型填埋场仍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充分发挥了准好氧的优势,先通过小堆体的填埋,营造良好的通风环境,大幅降解垃圾中的有机成分,使其矿化减容,减少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包括n个依次排列的填埋单元,填埋单元的宽度依次变大,在第一填埋单元侧边设置边侧空置单元,每个填埋单元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沿填埋单元纵向布置的渗滤液导排管,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上设有多个等间距竖直设置的导气管,导气管的管壁上设有均匀的开孔,导气管顶部连接有负压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管的管径为100mm,导气管的管壁开孔直径为6mm,导气管外设有粒径10mm以上的沙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上的导气管之间的间距为5-10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渗滤液导排管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相邻渗滤液导排管间的间距为10-15m,并且相邻渗滤液导排管上的导气管呈交错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管的直径为渗滤液导排管的直径的一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填埋单元的填埋高度为10~15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装置为风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发挥了准好氧的优势,先通过小堆体的填埋,营造良好的通风环境,大幅降解垃圾中的有机成分,使其矿化减容,减少污染;

然后对达到一定稳定程度的垃圾进行开挖、分选,使得垃圾中的塑料、金属等有用成分循环利用,剩余垃圾成分再次进行准好氧填埋实现最终处置;

后一填埋区的垃圾迁移至前一填埋区,上下翻覆,使得下层分解较少的垃圾位于新的填埋体上方的富氧区域,有助于其充分降解,同时减少了甲烷的产生;

通过合理设置边侧空置区域和依次增大的填埋单元,将传统的循环型填埋场最终处置区域与二次填埋单元相结合,减少了转运工程量;

由于填埋单元的宽度是依次增加的,因此再填埋的垃圾堆体能达到更高的填埋高度,且稳定化程度大幅增加,空出的位置可用于循环填埋,减少了土地用量,便于后期开发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填埋体示意图。

图3为填埋单元依次迁移后形成的新的填埋体示意图。

其中:1.第一填埋单元,2.第二填埋单元,3.第三填埋单元,4.第四填埋单元,5.空置单元,6.渗滤液导排管,7.导气管,8.负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包括n个依次排列的填埋单元,本实施例取4个填埋单元说明,分别为第一填埋单元1、第二填埋单元2、第三填埋单元3、第四填埋单元4,其宽度依次为20m、30m、40m,50m,在第一填埋单元1侧边设置边侧空置单元5,每个填埋单元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沿填埋单元方向布置的渗滤液导排管6,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6上设有多个等间距竖直设置的导气管7,导气管7的管壁上设有均匀的开孔,导气管7顶部连接有负压装置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管7的管径为100mm,导气管7的管壁开孔直径为6mm,导气管7外设有粒径10mm以上的沙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同一根渗滤液导排管6上的导气管7之间的间距为5-10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渗滤液导排管6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相邻渗滤液导排管6间的间距为10-15m,并且相邻渗滤液导排管6上的导气管7呈交错布置。交错布置的导气管7有利于填埋单元中垃圾堆体的空气均匀分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气管7的直径为渗滤液导排管6的直径的一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填埋单元的填埋高度为10~15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装置8为风帽。

从第一填埋单元1一端开始往另一端填埋垃圾,在达到填埋高度后,对其进行简单的封场覆盖,并铺设渗滤液回灌管道,对收集的渗滤液进行回灌处理。

在半年至一年对第一填埋单元1填埋完成后,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对剩下的填埋单元进行填埋。

第一填埋单元1填埋2~3年后,拆除渗滤液回灌装置及导气管7等,渗滤液回灌停止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开挖,分选。垃圾筛选出的塑料、金属等具备回收利用价值的成分进行循环利用,腐殖土、建筑垃圾等利用价值较低的成分往空置单元5进行最终填埋。而空置单元5填埋满了后,在原先第一填埋单元1的位置又形成新的空置单元,

分选后剩余的垃圾往空置的边侧空置单元5时,上层垃圾填入边侧区域底部,下层垃圾位于上部,填埋的同时安装导气管,迁移完成后压实并修整最外侧边坡。

第二填埋单元2填埋约两年后按同样的操作方式将其转移至第一填埋单元1的位置,并与边侧区域合并升高,每个填埋单元依次进行此操作。

如图3所示,第三填埋单元3填埋约两年后按同样的操作方式将其转移至第二填埋单元2的位置。右侧的为筛选后的垃圾堆放到一起进行最终填埋的堆体。

所有导气管顶端都具风帽结构,导气管在伸出堆体后,将其固定在竖直方向上,再安装风帽,导气管下端与渗滤液导排管道上端连接,导气管的直径为渗滤液导排主管直径的一半。随着填埋体高度的增加,导气管可续接,相邻两渗滤液导排主管上连接的两组导气管交错,以使氧气覆盖更大的面积,减少无氧区域。

从一侧开始往另一侧推进的新的填埋体形成一定规模后,在其顶端铺设渗滤液回灌横井,并进行渗滤液回灌。回灌负荷为10~30L\/(m2<\/sup>d)。随着堆体中垃圾的不断降解,回灌负荷逐渐降低。

回灌横井的宽为0.5m,高为0.5m,渗滤液回灌横井中设有底部具开孔的回灌管,回灌管的开孔直径为5-10mm,回灌管外填充粒径20mm以上的沙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2053.7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3(武汉)

授权编号:CN209577701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B09B 1/00

专利分类号:B09B1/00

范畴分类:41A;

申请人:武汉景弘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武汉景弘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3号激光工程设计中部二期研发楼07

发明人:邵靖邦;鲁巍;何高昂;徐涛;王浩文;王紫;张璇

第一发明人:邵靖邦

当前权利人:武汉景弘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罗雷

代理机构:42208

代理机构编号: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循环型准好氧填埋场论文和设计-邵靖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