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文征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征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园林,江南地区,明代,文人,小楷,隐逸,师承。

文征明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伦婧[1](2019)在《文征明园林绘画的艺术风格对《曲园清幽》系列创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园林题材的绘画是依附于中国古代园林而产生的一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题材类型。明中期经济繁荣,文人纷纷在城市中修建私家园林,渴望在城市中拥有心灵的理想栖息地,随着园林的大规模修建,以园林为题材的绘画也进入空前繁盛的发展阶段。文征明作为“吴门四家”之一,是明中期杰出的代表画家,他创作了较多表现园林与庭园生活的绘画作品,是本人在研究生叁年中主要研习的画家之一,其园林绘画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独树新风,在注重自然“生意”的同时,又力求表现出与晋唐名士所欣赏的超脱宁静的玄学境界相近的意境,构思巧妙,布局谨严,笔墨秀丽,设色淡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简要论述文征明园林绘画的历史渊源与艺术风格,从文征明园林题材绘画的历史渊源开始探究,通过几幅代表作品深入解读其园林题材绘画的布局、笔墨、设色、意境等方面的艺术风格;二是在临摹与写生的基础上,将文征明的艺术风格运用在创作中,并进行转化;叁是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通过梳理文征明园林绘画的相关理论和作品,以及在《曲园清幽》系列的创作中不断地尝试与总结,使自己对园林绘画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露露[2](2019)在《文征明的《墨兰图》与《咏兰诗》互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已然成为了一种比德的文化符号,在我国传统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体裁中屡见不鲜,特别体现在“四君子”题材中的《墨兰图》中。在绘画史中,自王维以诗境开拓画境,到北宋苏轼、欧阳修等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文人画理论的倡导之下,至元明清,文人画汇成滚滚洪流,“四君子”成为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以兰花入画成为蔚为大观的文人画创作题材《墨兰图》之前,古代先贤们早已赋予了它拟人的品格。在文学作品中,身为植物的“兰”不断地被人格化,诗人们以其传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也因此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在宋代,“兰”成为了高雅文化,最早的兰谱和《墨兰图》都出现于此时,这一时期,植兰、赏兰、画兰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咏兰诗》的出现虽早于《墨兰图》,但二者都是为了表现“兰”这一艺术形象的人格美。文学与图像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择了以文征明的《墨兰图》与《咏兰诗》做个案研究,从纵向来看,文征明处于明代,对于发端于宋代的《墨兰图》来说,他位于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从横向来看,他才华横溢,诗书画皆精,有不少《墨兰图》与《咏兰诗》存世。文征明性格平和、与世无争,这种性格导致他的《墨兰图》与《咏兰诗》趋向于温润,区别于其他文人画家。论文分为叁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通过文征明在《咏兰诗》中对“兰”这一植物的称谓和描述“兰”时对孔子、屈原的提及,论述了“兰”是怎样被人格化的。第二部分通过文征明笔下《墨兰图》的图像逻辑论述被人格化后的“兰”如何在文征明的创作之下进行再次物化,具体表现在形象的塑造、构图的特点、诗书画的结合以及与其他文人画家《墨兰图》的比较中。第叁部分论述了文征明《墨兰图》与《咏兰诗》的语象与图示对应关系,文征明通过竹石棘草强化兰花人格、以《墨兰图》图像的视觉美感与《咏兰诗》文本的嗅觉语象进行互补,除了强化增饰与互补之外,诗中物象在《墨兰图》中也相应地有所偏差。同时,诗的“显性色彩”与图的“隐性色彩”在对立的同时也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诗歌与图像的互文,使观者达到了“统觉共享”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丁宁[3](2018)在《《文征明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华诗词》期刊2018年11期)

徐驰[4](2018)在《文征明蕉石鸣琴图初探兼论明代文人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文人之中,明代文人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心怀天下,却挣扎在比前朝生存环境更加堪忧的年代。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宦大肆专权,藩王觊觎王位,又连年受到倭寇的侵扰,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大明王朝岌岌可危。这样的环境下,明代文人内心普遍表现出一种避世之态,而在物质文化追求方面则表现出狂热的迷恋。这种现象在远离政治中心北京的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吴门”一地,得益地理位置的优越,发达的农业和商业基础以及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成为了文人聚集之地,人杰地灵,才人辈出。文人日常乐于集会结社,弹琴赋诗、吟诗作画。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回归物质生活本身,将生活作为价所在”的情感倾向,构成了明代文人生活最本质的特点。明代文人生活的通过文人画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吴门”画派作为苏州地区最大的文人画派,集聚了当时江南地区的文人翘楚。他们与本地的各色能工巧匠、艺人们多有交集,因爱好聚集在一起,文笔会友,以书画惠赠。这些作品留存至今,很好的记录了当时文人活动的风貌。文征明,作为吴门画派首屈一指的人物,流传下了丰富的作品。《蕉石鸣琴图》便是其中之一,作品记叙了与琴人杨季静的关系。本文从这一作品出发,挖掘出此间人物关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古琴作为文人器乐在明代文人中的作用地位并以此展开去,窥探明代中期文人生活的片段,体会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最后的风雅。(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8-28)

邹蕾[5](2018)在《丘园养素——浅析文征明园林山水画中的雅逸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征明是明代书画家,诗、文、书、画无不精通,其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在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梳理其园林山水画创作,以《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为例,探析其图式、笔韵中的雅逸之美,阐述其深层次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追求。(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5期)

李文豪[6](2018)在《传承与出新—文征明与沈周山水画风格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次无意间看到文征明的《林榭煎茶图》,甚是喜爱。越临摹越敬仰文征明对细节描绘的精工之处以及文人恬静生活的表达功力,进而对文征明其人及其创作《林榭煎茶图》的背景、笔墨方法做了比较详尽的功课,结合临摹时的感受,得了一点启示,我认为既要学习和吸取古代大师作品的长处,不能只单纯的模仿画家的布局结构、笔墨语言、绘画格调等艺术表现上,更需仔细揣摩画家所处的文化背景、生活现状、师承关系、人生阅历等想关信息,剖析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创新发展和想要传达的内在意蕴,乃至对后来者的陶染,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精髓。本文内容主要是围绕古代师承关系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比较分析,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分别来进行阐述:首先分析文征明与沈周山水画风格及师承比较,能够更清晰地对他们的艺术风格有所认识及对他们各自师承关系的了解;其次具体说明文征明对沈周山水画传承的特点,从师承的根源谈起,再深入到具体的细节;着重分析研究文征明对沈周山水画的出新,文征明、沈周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审美趣味,文征明青出于蓝,大大拓宽了绘画作品的审美内涵;最后总结文征明山水画与沈周师承关系对我们学习的影响,文征明的绘画艺术是对文人画的发展与丰富,影响明清两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文征明对沈周山水画的传承和出新作了一些探本溯源的梳理,亦是对传承与创新这一古老命题抒以己见,以我粗浅学识以写之,以期对现在和将来的创作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8-06-25)

徐永永[7](2018)在《浅析文征明《真赏斋图》场所空间环境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明代文征明的绘画作品《真赏斋图》为研究的切入点,明代众多的文人画中,文征明的绘画最具有典型性,文征明的绘画中描绘吴中山水的雅集题材、品茶煮茶题材的绘画尤为精彩,在这一类题材中,草堂(居所)所构筑的场所作为重要的绘画对象以不同尺度,不同环境重复的出现,这些主体性很强的绘画,衍射出文征明对草堂这类场所空间不同于别人的思考。论文用中国画六法所说的“经营位置”结合现场调研的方式对这幅绘画作品中场所空间进行深度的剖析,体悟明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准则,探究以文征明为代表的明代文人造园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重构当代居所空间的雅致生活观念。绪论中,论文对选题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说明了研究的目的,同时对前人关于《真赏斋图》的研究情况与上博本《真赏斋图》的基本信息也做了说明。在第一章中,从文征明园林绘画的基本特点出发,从绘画题材与绘画内涵来思考文征明的山水隐逸观。在第二章中,从研究《真赏斋图》绘画空间环境的真实性出发,通过现场调研与绘画空间二维平面比对,探究文征明对绘画对象场所的思考。在第叁章中,重点分析真赏斋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从斋与山、水、湖石、松树、梧桐、竹林、的具体关系出发,清晰绘画对象场所的界定与叙事表达。在第四章中,以文征明的造园方式为指导,从相地、布局、造景叁个方面进行设计实践。草堂所构筑的场所作为一个载体,因为有了文人的生活意识,人文理想的参与而变得鲜活灵动,他的这类题材中对理想世界的构想,直接影响了苏州园林、以及后世的园林设计的生活审美,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雅士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向往、喜爱与认可、以及对文化精神的追求。通过对文征明草堂绘画的空间环境营造的研究和分析,对我的建筑设计实践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8-05-10)

陈婧玥[8](2018)在《文征明诗文创作渊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征明是明中期吴中文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的诗文创作受到吴中人文传统及个人经历的影响,总体上表现出“雅”的特质,兼有格调高古之作,在当时日益尚“俗”的吴中文坛别具一格。本文以文征明的诗文创作渊源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文艺学、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文征明文学思想及诗文创作的影响因素,考察文征明诗文风格的形成原因及演变过程。文征明早期的成长环境对他诗文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文征明早期成长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以祖父文洪和父亲文林为主的文氏家族生活,二是文征明与都穆、沈周、吴宽等师长前辈的诗文互动交流。在文氏家族生活中,祖父文洪、父亲文林的言传身教,使文征明形成“和而介”的性格特点。在师承交游中,文征明受教于都穆、沈周、吴宽等吴中名士,逐渐形成纤弱的诗歌观和复古的散文观。汉唐以来,特别是唐宋诗文传统,对文征明的文学创作同样具有深刻影响。诗歌方面,文征明推重中晚唐、南北宋之平淡诗风,对白居易、柳宗元、苏轼、陆游的模仿痕迹明显,总体呈现出雅洁清裁、雕琢工整的特点;散文方面,文征明喜好唐宋散文的风格笔法,尤其热衷于模仿欧阳修的散文,众体皆备,言辞典则,总体呈现出庄重典雅、质朴平正的风格特点。文征明“市隐”文化心态的生成与吴中人文传统息息相关。明中叶以来的吴中人文风气博雅开放,吴中文人在人生选择方面的仕隐认识,治学上的博综思想,文学创作中的个体化倾向,对身为吴人的文征明产生深远影响。文征明的后半生选择“市隐”吴中,强调隐之不避世俗,不受活动空间与社会身份的限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归隐。在师友至亲、前人诗文传统,以及吴中人文风气的影响下,文征明的诗文风格逐渐定型。他的诗文创作反映了吴中文人群体诗文实践的地域特点,推动了吴中文学的发展进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慧[9](2018)在《文征明小楷书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小楷书法的发展历史中,明清时期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小楷书法名家,他们通过努力,引领着小楷书法的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为小楷书法做出贡献。本文以文征明小楷书法为切入口,对明代和清代小楷书法进行研究,结合个人的书法研习与创作,在研究中了解文征明小楷书法的特点,以及明清时期小楷书法的独特艺术魅力。经过研究后,个人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小楷书法艺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感受小楷书法艺术的魅力。(本文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期刊2018-05-01)

朱金宇[10](2018)在《文征明园林山水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征明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文人画家,他不仅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也是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画坛巨匠。他一生钟情于山水,创作了许多关于园林题材的山水画。明代中期的造园活动盛行,建造了众多精致的私家园林,园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文征明一心想入仕去成就一番事业,可是坎坷的人生注定他只能做一位文人画家。从十次科考屡试不第,到推荐入京做官,再到辞官归隐,期间的内心变化终究会影响到了他的园林山水画的创作表现。文征明的一些园林山水画作品描绘了当时的园林景象以及苏州地区文人雅士在园林中生活的状态。本文通过分析文征明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活动来了解他画园林山水画的动机。在仕途上的失意,通过笔下烟云丘壑去慰藉自己的心灵,把精神寄托在自己创作的园林画里。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剖析文征明园林山水画的特点。他笔下的园林意境清幽,宁静典雅,是文人士大夫的栖逸之地,引领了明代中后期的园林山水画方向,同时也影响到了后世园林山水画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8-04-01)

文征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已然成为了一种比德的文化符号,在我国传统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体裁中屡见不鲜,特别体现在“四君子”题材中的《墨兰图》中。在绘画史中,自王维以诗境开拓画境,到北宋苏轼、欧阳修等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文人画理论的倡导之下,至元明清,文人画汇成滚滚洪流,“四君子”成为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以兰花入画成为蔚为大观的文人画创作题材《墨兰图》之前,古代先贤们早已赋予了它拟人的品格。在文学作品中,身为植物的“兰”不断地被人格化,诗人们以其传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也因此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在宋代,“兰”成为了高雅文化,最早的兰谱和《墨兰图》都出现于此时,这一时期,植兰、赏兰、画兰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咏兰诗》的出现虽早于《墨兰图》,但二者都是为了表现“兰”这一艺术形象的人格美。文学与图像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择了以文征明的《墨兰图》与《咏兰诗》做个案研究,从纵向来看,文征明处于明代,对于发端于宋代的《墨兰图》来说,他位于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从横向来看,他才华横溢,诗书画皆精,有不少《墨兰图》与《咏兰诗》存世。文征明性格平和、与世无争,这种性格导致他的《墨兰图》与《咏兰诗》趋向于温润,区别于其他文人画家。论文分为叁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通过文征明在《咏兰诗》中对“兰”这一植物的称谓和描述“兰”时对孔子、屈原的提及,论述了“兰”是怎样被人格化的。第二部分通过文征明笔下《墨兰图》的图像逻辑论述被人格化后的“兰”如何在文征明的创作之下进行再次物化,具体表现在形象的塑造、构图的特点、诗书画的结合以及与其他文人画家《墨兰图》的比较中。第叁部分论述了文征明《墨兰图》与《咏兰诗》的语象与图示对应关系,文征明通过竹石棘草强化兰花人格、以《墨兰图》图像的视觉美感与《咏兰诗》文本的嗅觉语象进行互补,除了强化增饰与互补之外,诗中物象在《墨兰图》中也相应地有所偏差。同时,诗的“显性色彩”与图的“隐性色彩”在对立的同时也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诗歌与图像的互文,使观者达到了“统觉共享”的审美体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征明论文参考文献

[1].伦婧.文征明园林绘画的艺术风格对《曲园清幽》系列创作的启示[D].聊城大学.2019

[2].陈露露.文征明的《墨兰图》与《咏兰诗》互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丁宁.《文征明诗》[J].中华诗词.2018

[4].徐驰.文征明蕉石鸣琴图初探兼论明代文人生活[D].东南大学.2018

[5].邹蕾.丘园养素——浅析文征明园林山水画中的雅逸之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8

[6].李文豪.传承与出新—文征明与沈周山水画风格之比较[D].沈阳大学.2018

[7].徐永永.浅析文征明《真赏斋图》场所空间环境营造[D].中国美术学院.2018

[8].陈婧玥.文征明诗文创作渊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9].王慧.文征明小楷书法的启示[D].湖北美术学院.2018

[10].朱金宇.文征明园林山水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标签:;  ;  ;  ;  ;  ;  ;  

文征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