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区域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贸易区域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贸易区域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知识产权,经济圈。

贸易区域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鸿[1](2016)在《贸易区域化中知识产权边境执法措施新问题及其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哈僵局中,发达国家推动双边与诸边自由贸易协定迅速发展,尤其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达成及《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新谈判,不断推动贸易区域化趋势。这些自由贸易协定中大都包含"超TRIPS"标准的知识产权边境措施,赋予海关更大的自主职权且配以更模糊而灵活的判断标准,将更大范围的客体纳入边境措施适用对象,尤其是对过境货物也无条件适用。相关措施的不确定性及滥用的更大可能性给自由贸易及贸易便利化带来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应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此类措施的发展,运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否定过境货物的边境措施等相关措施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贸易便利化协定》下的合法性,并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有别于"超TRIPS"措施且符合我国利益的新的知识产权边境规则,以形成示范效应,支撑我国在贸易谈判中形成具体立场。(本文来源于《环球法律评论》期刊2016年01期)

胡越明[2](2012)在《当前世界贸易区域化程度数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格局由比较优势来决定,但是这些理论假设运输成本为零。某些经济学家开始考虑地理空间因素,提出了区域经济的概念。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对欧洲地区和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展示了当前世界贸易的区域化割裂程度,并因而在政府政策、企业决策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2年30期)

杨鸿[3](2011)在《贸易区域化下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的新趋势及其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贸易区域化进程中,国际知识产权立法呈现若干新趋势,包括立法方式、立法标准的统一性、立法内容等方面的转变。上述趋势不仅限制了作为协定缔约方的发展中国家的立法空间,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应制定相应策略,并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抵御上述趋势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亚太经济》期刊2011年06期)

朱华友,赵琪,丁四保[4](2003)在《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区域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中,贸易区域化现象引人注目。文章运用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对这种现象予以新的解释,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一些地理位置邻近、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为获取有利的贸易区位,通过产业分工、对内合作和对外竞争形成区域贸易集团,并由此产生“区域外部规模经济”。作者认为,为获得有利的贸易区位和区域外部规模经济,中国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贸易区域组织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次区域及国内地区间的合作。(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03年03期)

蔡荣[5](2003)在《贸易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并行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贸易区域化的趋势自90年代以来也日益加强,但区域化并不是以牺牲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为代价,而是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李斌[6](2002)在《经济发展与贸易区域化:一个新兴古典理论框架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学是解释世界的科学,探求对经济生活与社会发展更深入的理解与阐释,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本文的中心工作是论证一个新的解释经济发展一般机制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此框架解释一类重要经济现象,寻求解释的目的则在于进一步阐释和验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及其表现形式。这个新的分析框架就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重要经济现象”就是经济发展中市场扩展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贸易区域化现象,包括国际经济领域的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以及国内的地方贸易保护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遵循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脉络,试图对此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相互间的交叉互补进行批判性回顾,探求经济发展机制的规律。本文认为,对经济发展一般机制的研究至少应当涉及叁个问题:一是财富增长与报酬递增的根源;二是报酬递增自我繁殖、自我实现的机制;叁是这种机制得以运转的基础和制约其演进速度与方向的因素。新古典学派用规模经济的方法解释前两个问题,对第叁个问题避而不谈;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对第叁个问题的回答,但对前两个问题却涉及不多。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陷,将斯密—杨格—科斯的思想融合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在这个框架中,专业化分工与交易构成人类经济社会的基本概貌,而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之’间此消彼长的两难冲突及其有效折衷则成为贯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 借助这一分析框架及其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利用一个引入交易费用的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李嘉图模型的超边际分析对我国的地方贸易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表明, 我国社会经济分工网络在从中央计划协调到加强地方政府协调再到市场协 调的演变过程中,多种协调机制的共存为地方贸易懈出现提供了基础,\ 而发达地区(行业)选择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欠发达地区(行业)选择 地区保护政策则符合短期决策中的纳什均衡。中央政府要实现打破和消除 地方贸易保护的目标,应当围绕引导地方潜叨刊寺别是落后地区政府的决策 从短期向长期转变采取相应措施。 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给出了一个用来解释 贸易区域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得以出现的分析框架。其核心思想是,一体 化现象是川门处理两难冲突的结果,构成溯两难冲突的是分工网络与内 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川1既要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网络拓展的好 处,又要防范这一网络失灵甚至破裂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要考虑外生 交易费用的影响。这一框架提供了比传统一体化理论更强的解释能力,可 以回答传统理论不能解答的一些重要问题,可以使一体化组织的大小在这 个框架中内生决定,还可将政治等因素纳入到内生交易费用这样一个经济 学概念中,从而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来解释贸易区域化现象。更重要的是, 这种方法使对一体化现象的解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相联系,贸易 区域化和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只是这种机制在国际领域的表现。 本文认为,虽然这两种现象出现在不同领域,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 是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机制作用的表现,都是人们处理分工网络带来的好处 (或者说合作的好处)与交易费用作为制约因素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都 是特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将其看作两个案例作为对本 文给出的经济发展机制分析框架的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2-04-01)

于艳君[7](1996)在《国际贸易区域化与中国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贸易区域化与中国的对策于艳君1“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国际贸易区域化的浪潮迭起,各个国家都.试图从正在改组和分化的经济格局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位置。这种状况明显地使我们感...(本文来源于《前进》期刊1996年01期)

李长久[8](1990)在《世界贸易区域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贸易区域化进程已势不可挡,并将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产生复杂的影响。 贸易区域化对本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从有利方面看主要表现在: 第一,互利性。区域内部各国之间相互削减,甚至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贸易的发展。第二,互补性。由于地区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资源、财力和人力资源分布不(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1990年06期)

高连福[9](1989)在《国际贸易区域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国际贸易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区域贸易的明显扩大,不仅冲击着关贸总协定国际贸易体制,而且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区域贸易的扩大区域贸易早就存在,如欧洲经济共同体,但真正发生明显的变化,乃至对战后关贸总协(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1989年09期)

[10](1989)在《世界经济贸易区域化正在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世界经济贸易区域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欧洲共同体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美国和加拿大贸易协定的实施和“东亚经济圈”正在形成。8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美国和日本的强烈竞争,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首脑多次举行会议,终于在1985年提出:1992年12月31日以前,共同体内部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人员、商品、劳务和资金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期刊1989年08期)

贸易区域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格局由比较优势来决定,但是这些理论假设运输成本为零。某些经济学家开始考虑地理空间因素,提出了区域经济的概念。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对欧洲地区和亚太地区大部分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展示了当前世界贸易的区域化割裂程度,并因而在政府政策、企业决策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贸易区域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鸿.贸易区域化中知识产权边境执法措施新问题及其应对[J].环球法律评论.2016

[2].胡越明.当前世界贸易区域化程度数据研究[J].现代商业.2012

[3].杨鸿.贸易区域化下国际知识产权立法的新趋势及其应对[J].亚太经济.2011

[4].朱华友,赵琪,丁四保.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区域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3

[5].蔡荣.贸易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

[6].李斌.经济发展与贸易区域化:一个新兴古典理论框架及其启示[D].西北大学.2002

[7].于艳君.国际贸易区域化与中国的对策[J].前进.1996

[8].李长久.世界贸易区域化的影响[J].世界经济.1990

[9].高连福.国际贸易区域化的发展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9

[10]..世界经济贸易区域化正在形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9

标签:;  ;  ;  ;  ;  ;  ;  

贸易区域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