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李晓丽[2](2021)在《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四川省对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来四川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地增加。由于近年来对跨区域、跨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留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和探讨分析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调查以四川的韩国留学生的学习适应为主题,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四川省五所高校的韩国留学生212人进行问卷调查、14人进行访谈;调查分析包括来自2个层面的9个因素的内容:自我调整适应层面包括入学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因素;学习环境层面包括课堂与教学、教学设施、教学评价、与学习适应相关的人际交往适应、社会文化适应;调查研究表明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困难大于自我调整适应困难,而学习环境适应和自我调整适应内部,均存在不同的学习适应问题。针对于调查发现的问题及相关因素分析,最后从教育管理、教学方面、留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理由与意义、研究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概念界定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问卷的编制与检验。第三部分是问卷和访谈结果以及各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基于调查结果,对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进行总结,然后从留学生管理层面、课堂教学层面、留学生自身层面提出建议意见。第五部分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下一步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展望。
王梓[3](2021)在《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学习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学习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网络直播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手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在线教学模式,在进入教育研究领域以来,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也给在线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网络直播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会产生与学习相关的情绪,情绪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情绪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在了解网络直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及其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学业情绪来源和情绪体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一采用访谈法,了解大学生在网络直播教学中会产生哪些学业情绪,以及这些情绪的来源。通过对35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文本进行编码和归纳后发现,在直播教学中大学生主要的情绪体验有厌烦情绪、放松情绪、快乐情绪、焦虑情绪;学业情绪主要来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研究二采用2×4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对183名大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实验,根据研究一的结果,探讨大学生在网络直播教学中学业情绪来源和情绪体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学业情绪来源于教学环境时,快乐情绪下的再认成绩比放松情绪下的再认成绩更好。当学业情绪来源于教学方式时,快乐情绪下的再认成绩显着高于厌烦情绪下的再认成绩。放松情绪下的学业情绪来源于教学方式比学业情绪来源于教学环境时学习效果更好。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网络直播教学中的学业情绪主要有厌烦情绪、放松情绪、快乐情绪、焦虑情绪,且主要来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网络直播教学中不同的学业情绪来源和具体情绪体验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不同来源的快乐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来源于教学方式的厌烦情绪不利于学习,放松情绪来源于教学环境时学习效果不佳。
沈倬丞[4](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蒲雅倩[5](2021)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文中研究表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下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输入式学习下学习效率低、得不到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等相关政策的改革倡导下,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及特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输出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习特点,将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来降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从而创新地构建了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DLWS学校的《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研究背景的研究来分析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采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阅读归纳大量相关文献来分析现有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二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来界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和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并以DLWS学校为观察及调查对象来分析《医用化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和行动研究所具备的基础,然后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四是选择DLWS学校为行动研究对象来根据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都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和教学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表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多次输出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内化吸收了知识点,有效提高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并且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田聪[6](2021)在《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学习物理的效率和持久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就。高中物理相比于初中物理,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和抽象,学生需要更深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能否激起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能否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呈现良好的课堂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提出ARCS动机模型,阐述了A注意(Attention)、R相关(Relevance)、C自信(Confidence)、S满意(Satisfaction)影响学习动机的四个因素,并提出一系列教学策略。ARCS动机模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但探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机的激发还持续关注如何维持学生的最佳动机水平。将此模型应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分享展示学习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养成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创新的学习习惯。本文将ARCS动机模型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从物理概念课、物理规律课、物理习题课三个课型视角分析此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和模式研究。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对ARCS动机模型的概念、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及相关动机理论研究和梳理,为本研究做好理论基础。之后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高中物理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以及对物理学习的看法,了解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此模型应用的可行性。接着基于ARCS动机模型设计物理学习动机策略,进行高中物理概念课、规律课和习题课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动机策略。最后整理研究结果和研究不足之处,并对ARCS动机模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发展展望。
胡君[7](2021)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合作学习的思想都蕴含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众多学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作出了具体的实验研究,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通过在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认知和情意功能,推动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全方面发展。不过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中小学课程比较常见,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当前这类实训课的课堂管理陷入困境,亟需寻找一种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能动性的方式来改善现状。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把具有历史韵味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帮带”结合起来,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突破口,立足于会计电算化课堂,选取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对照班继续采用传统的课堂管理,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堂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可以利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改善对课堂环境、课堂纪律和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合作意识和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本研究针对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进一步探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策略和模式,深入挖掘“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实训课程中的价值,希望能够提供给其他实训课程借鉴和经验,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课堂管理有所启迪。
马宁[8](2021)在《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习是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不足。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一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为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对改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学习,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增强作为本地重要人力资本的乡村教师对教育脱贫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以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为视角,将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四个方面作为分析框架,对289份问卷所得数据和约11万字的访谈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及其成因为:首先,在学习动机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两个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教师过度重视学习的工具价值以及外部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其次,在学习内容方面,存在教师忽视理论性知识学习、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两个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第三,在学习方式方面,存在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等。最后,在学习环境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对本地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学校管理不完善、校长未对本校教师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及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针对以怒江为例的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三个层面构建立体化的乡村教师学习优化策略,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曲平[10](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认为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二、试论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学习适应”的概念 |
1.5.2 “学习适应”的结构 |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研究难点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分析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深度访谈法 |
2.4 问卷编制与检验 |
2.4.1 调查对象 |
2.4.2 问卷编制 |
2.4.3 问卷信度和效度 |
3 问卷和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3.1 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
3.2 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自我调整适应情况 |
3.2.1 入学水平 |
3.2.2 学习动机 |
3.2.3 学习态度 |
3.2.4 学习能力 |
3.3 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环境适应情况 |
3.3.1 课堂教学 |
3.3.2 教学设施 |
3.3.3 教学评价 |
3.3.4 与学习适应相关的人际关系 |
3.3.5 社会文化适应 |
小结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管理方面的建议 |
4.3 教学方面的建议 |
4.4 留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B 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调查问卷(韩文版) |
附录C 留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D (?) |
附录E 留学生任课老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F 留学生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3)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网络直播教学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
2.1.1 网络直播教学的概念 |
2.1.2 网络直播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 情绪与学习的相关研究 |
2.2.1 情绪的概念 |
2.2.2 情绪的相关理论 |
2.2.3 情绪与学习的关系研究 |
2.2.4 情绪的诱发 |
2.3 学业情绪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
2.3.1 学业情绪的概念 |
2.3.2 学业情绪的相关理论 |
2.3.3 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 |
2.4 学习效果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
2.4.1 学习效果的概念 |
2.4.2 在线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4 研究一: 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及其来源的质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设计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大学生在网络直播教学中体验到的学业情绪 |
4.3.2 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学业情绪来源的质性分析 |
4.3.3 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学业情绪来源的典型个案分析 |
4.3.4 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学业情绪来源的编码的频次分布 |
4.4 讨论 |
5 研究二: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学业情绪来源和情绪体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被试 |
5.2.2 研究工具 |
5.2.3 实验设计 |
5.2.4 研究过程 |
5.3 研究结果 |
5.3.1 实验材料的启动效果 |
5.3.2 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 |
5.3.3 情绪状态诱发结果 |
5.3.4 学业情绪来源和情绪体验对学习效果影响 |
5.4 讨论 |
6 总讨论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启示 |
7.2.1 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提升学习效果 |
7.2.2 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情绪评定问卷 |
附录3:先前知识问卷 |
附录4:再认测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鼓励中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二、目前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亟待课堂教学改革 |
三、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对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进展 |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二、项目教学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地位与目标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内容 |
三、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 |
第二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教学现状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习现状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分析 |
一、研究者具备实施条件 |
二、行动研究对象具有实施基础 |
第四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四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第一节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效果 |
一、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
二、构建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三、教学实践效果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学生问卷 |
附录 B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D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E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F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学生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环境需求 |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
(三)高中物理发展的自身需求 |
二、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一)研究内容及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习动机 |
(二)ARCS动机模型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自我效能理论 |
(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四)期望价值理论 |
(五)归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
(一)问卷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统计 |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四章 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例研究 |
一、基于ARCS动机策略的高中物理教学动机编码设计 |
二、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
(一)ARCS动机模型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设计 |
(二)ARCS动机模型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设计 |
(三)ARCS动机模型在物理习题课中的设计 |
三、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反思 |
(一)积极评价 |
(二)不足之处 |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历史发展潮流的推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的研究 |
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会计电算化结合的研究 |
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传帮带”结合的研究 |
五、简要评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础 |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二、已具备的研究基础 |
第二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实验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动机理论 |
四、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
二、 “传帮带”概念的界定 |
三、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实施 |
第一节 实验目的、对象与内容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内容 |
第二节 实验实施过程 |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
二、第二阶段:开发阶段 |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学生上机实操成绩分析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三、访谈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五节 实验结论 |
第四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管理能力不足 |
一、划分学习小组缺乏科学性 |
二、进行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 |
三、推行合作课堂缺乏技巧性 |
四、实施课堂管理缺乏热情度 |
第二节 学生学习态度不佳 |
一、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意识 |
二、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精神 |
三、责任感不强,缺乏自律能力 |
第三节 学校管理重视不够 |
一、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管理 |
二、对“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
第五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改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保持教学热情 |
第二节 增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合理调控课堂 |
一、课堂环境管理方面 |
二、课堂纪律管理方面 |
三、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方面 |
第三节 建立良好的激励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附录 B:当前课堂管理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
附录 C: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影响 |
附录 D:当前课堂管理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附录 E:实验班学生前测访谈内容提纲 |
附录 F:实验班学生后测访谈内容提纲 |
附录 G: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研究问题 |
二、提出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来源与构成 |
二、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
三、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
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
五、相关研究的总体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教师学习 |
二、乡村教师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成人学习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要点 |
三、成人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分析框架 |
第三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工具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四、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一、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描述性分析 |
二、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小结 |
一、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 |
二、人口学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学习呈现出显着性差异 |
三、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 |
第四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 |
二、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 |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忽略理论性知识的学习 |
二、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 |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 |
二、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 |
三、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 |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 |
二、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 |
三、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 |
第五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 |
二、教师过度注重学习的工具价值 |
三、外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 |
二、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 |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 |
二、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
三、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 |
四、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 |
五、教师个人未掌握校本研修的方法 |
六、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府对本地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
二、学校管理不完善 |
三、校长未对本校教师的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
四、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 |
第六章 优化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建议 |
第一节 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
一、引导教师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
二、加强基于教师学习需求的培训 |
三、完善教师学习环境 |
第二节 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
一、教师群体共同制定校本学习制度 |
二、丰富校本学习内容,帮助教师形成满足本地区需要的知识结构 |
三、落实本地学习 |
四、开发整合现有资源,为教师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
五、调整绩效考核机制,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
第三节 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
二、拓展学习途径,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 B: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提纲 |
附录 C: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实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试论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在川高校韩国留学生学习适应研究[D]. 李晓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网络直播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D]. 王梓.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D]. 蒲雅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ARCS动机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田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D]. 胡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D]. 马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