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圆弧齿轮论文_刘晓洁,张瑞亮,张至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圆弧齿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圆弧,齿轮,刚度,应力,有限元,特性,动态。

双圆弧齿轮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洁,张瑞亮,张至宇[1](2019)在《齿面摩擦对双圆弧齿轮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双圆弧齿轮设计的特殊性,在以往研究双圆弧齿轮的动态特性时,经常忽略齿面摩擦对其传动的影响。通过参数化设计精确双圆弧齿轮模型,并以Adams软件为平台,结合多体动力学分析理论,在双圆弧齿轮传动动力学性能仿真过程中,通过设置齿面之间的不同摩擦因数,分析了齿面摩擦对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动态性能影响,并通过双圆弧齿轮传动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结果,为研究双圆弧齿轮传动与齿面摩擦的相关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11期)

宋利民,李良燕,黄一展,姜宏奎,王延忠[2](2019)在《双圆弧齿轮参数化建模及传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型号减速器的双圆弧齿轮传动为例,理论计算出双圆弧齿轮基本齿廓参数,通过UG叁维建模软件进行参数化建模,生成双圆弧齿轮实体模型。将齿轮模型进行一定的简化,并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双圆弧齿轮有限元装配模型。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及前处理,提出了适应于双圆弧齿轮的网格划分方法,得到了高质量的网格模型;并设置了适合的有限元分析条件。对特定工况下齿轮的接触应力、传动误差及重合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双圆弧齿轮只有在凹、凸齿面上的部分区域产生接触,齿顶、齿根部分均不参与啮合,最大应力出现在凹齿面靠近过渡齿面处;齿轮传动过程平稳,传动误差波动幅值仅为10-5 rad,重合度高达3.5。为双圆弧齿轮传动分析计算提供了指导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9年07期)

李建国,张瑞亮,张至宇[3](2019)在《双圆弧齿轮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疲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圆弧齿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同生产制造条件下生产制造的相同参数的4对齿轮,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后进行试验分析,研究齿轮不同制造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3种加载方案,研究对比氮化与未氮化两种工艺条件下齿轮的疲劳特性。结果表明,正常工作条件下,经过氮化工艺处理的试验齿轮使用寿命比未经氮化工艺处理的齿轮使用寿命延长了约2倍。(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05期)

张至宇,张瑞亮,王铁[4](2018)在《基于APDL的双圆弧齿轮精确建模及啮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APDL编程技术并通过双圆弧齿轮的齿面方程以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精确的双圆弧齿轮模型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建立的双圆弧齿轮模型,可以避免在叁维软件建模再导入有限元软件中,由于软件之间不兼容致使模型精度差的弊端,从而提高了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使对其进行动态接触与啮合特性分析结果更为合理与可信。对圆弧齿轮的参数化设计计算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并且为双圆弧齿轮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张炜[5](2018)在《基于SolidWorks的双圆弧齿轮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对齿轮传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齿轮具有高承载能力、高转速、高效率、低噪音,体积小和重量轻等特点。圆弧齿轮具有承载能力高,使用寿命长、效率高和加工工艺简单等优点。并且圆弧齿轮由于其齿形特点,具有很高的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圆弧齿轮是一种点啮合制的齿轮传动,滚动的传递依靠接触迹沿轴向移动而实现,所以与传统的线啮合制的渐开线齿轮传动完全不同。因此,不仅在设计上有不同的考虑和计算方法,而且在制造、检测、安装和使用等各个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只有在全面保证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的质量条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套用渐开线齿轮的应用经验,往往将导致圆弧齿轮的早期失效,这是必须注意的。1958年我国开给研制使用单圆弧齿轮,60年代又研制双圆弧齿轮,它的承载能力比单圆弧齿轮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几十年来,许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工厂对圆弧齿轮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圆弧齿轮已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石油化工、发电、制氧、船舶及起重运输等机械设备中。本文简要介绍了圆弧齿轮的基本啮合原理、齿形设计、齿根弯曲强度校核以及齿面接触等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基于SolidWorks双圆弧齿轮参数化设计系统,主要包括双圆弧齿轮及双圆弧锥齿轮的设计流程。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双圆弧齿轮的基本参数计算,还包含齿形输出以及参数校核等模块,并对生成的双圆弧齿轮进行动力学仿真和有限元接触分析,最终将生成的双圆弧齿轮应用在齿轮泵中,从而实现了双圆弧齿轮从参数计算到强度校核、仿真分析,最终实现实际应用的完整系统。(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3)

段文浩,任重义,段建中[6](2017)在《双圆弧齿轮啮合特性进一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双圆弧齿轮的啮合特性研究中没有考虑螺旋角的影响。文中对因螺旋角的不同而导致双圆弧齿轮啮合点位置关系变化进行了分类讨论,重新考虑齿轮螺旋角对双圆弧齿轮啮合系数区间划分的影响,计算了不同螺旋角时的多点啮合系数以及多对齿啮合系数,并给出了双圆弧齿轮啮合特性表。研究结果完善了双圆弧齿轮的啮合特性,并对后续多圆弧齿轮啮合特性计算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7年09期)

姜碧琼,任重义,段建中[7](2017)在《双圆弧齿轮啮合点载荷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齿数的双圆弧齿轮啮合传动时,由于齿宽不相同,轮齿在受力时的弯曲变形也不相同,则轮齿每个啮合点处的接触应力不相同。建立双圆弧齿轮啮合点接触力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计算出了轮齿弯曲刚度,通过实例计算获得了不同齿数、模数及重合度时双圆弧齿轮各啮合点处的接触力。研究结果将为双圆弧齿轮齿廓修形及提高齿轮承载能力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7年04期)

魏延刚,赵宇恒,佟小佳[8](2017)在《双圆弧齿轮传动啮合特性及弯曲应力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双圆弧齿轮啮合原理和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在Pro/E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素法,对某双圆弧齿轮传动啮合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物理仿真,研究了齿轮传动的啮合周期和啮合过程中弯曲应力变化规律,指出了该双圆弧齿轮传动弯曲应力的啮合危险状态和位置,为齿轮传动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宋雪萍,刘元伟,刘宇,陈亚哲,闻邦椿[9](2016)在《双圆弧齿轮转子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圆弧齿轮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啮合过程的变形特点,导出了其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根据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齿轮啮合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其多点和多齿的啮合特点,采用分段式的方法计算其啮合刚度,将其与动力学模型相结合,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求解了系统响应和啮合力随激振频率的变化曲线。研究表明:采用分段式计算啮合刚度的方法来分析双圆弧齿轮是可行的,为双圆弧齿轮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6年12期)

魏延刚,佟小佳,王冰冰[10](2016)在《双圆弧齿轮传动的边界效应和齿向修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在Pro/E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某双圆弧齿轮传动在啮合周期和啮合过程中等效应力沿齿向的分布规律,指出双圆弧齿轮传动啮合过程出现端面边界效应的啮合状态与位置,并针对端面边界效应进行齿向修形。有限元分析证明了齿向修形可有效避免双圆弧齿轮传动的边界效应及其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为提高双圆弧齿轮疲劳寿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6年12期)

双圆弧齿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型号减速器的双圆弧齿轮传动为例,理论计算出双圆弧齿轮基本齿廓参数,通过UG叁维建模软件进行参数化建模,生成双圆弧齿轮实体模型。将齿轮模型进行一定的简化,并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双圆弧齿轮有限元装配模型。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及前处理,提出了适应于双圆弧齿轮的网格划分方法,得到了高质量的网格模型;并设置了适合的有限元分析条件。对特定工况下齿轮的接触应力、传动误差及重合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双圆弧齿轮只有在凹、凸齿面上的部分区域产生接触,齿顶、齿根部分均不参与啮合,最大应力出现在凹齿面靠近过渡齿面处;齿轮传动过程平稳,传动误差波动幅值仅为10-5 rad,重合度高达3.5。为双圆弧齿轮传动分析计算提供了指导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圆弧齿轮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洁,张瑞亮,张至宇.齿面摩擦对双圆弧齿轮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与试验[J].机械传动.2019

[2].宋利民,李良燕,黄一展,姜宏奎,王延忠.双圆弧齿轮参数化建模及传动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19

[3].李建国,张瑞亮,张至宇.双圆弧齿轮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疲劳分析[J].机械传动.2019

[4].张至宇,张瑞亮,王铁.基于APDL的双圆弧齿轮精确建模及啮合特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8

[5].张炜.基于SolidWorks的双圆弧齿轮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D].青岛大学.2018

[6].段文浩,任重义,段建中.双圆弧齿轮啮合特性进一步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7

[7].姜碧琼,任重义,段建中.双圆弧齿轮啮合点载荷分配研究[J].机械传动.2017

[8].魏延刚,赵宇恒,佟小佳.双圆弧齿轮传动啮合特性及弯曲应力有限元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7

[9].宋雪萍,刘元伟,刘宇,陈亚哲,闻邦椿.双圆弧齿轮转子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J].机械设计.2016

[10].魏延刚,佟小佳,王冰冰.双圆弧齿轮传动的边界效应和齿向修形[J].机械制造.2016

论文知识图

一18通用型双圆弧齿轮参数输入界...双圆弧齿轮行星减速器图3-4 内啮合双圆弧齿轮单齿齿轮副...GB/T12759-1991型双圆弧齿轮基...一191型双圆弧齿轮设计主界面一5软齿面调质钢双圆弧齿轮齿形优...

标签:;  ;  ;  ;  ;  ;  ;  

双圆弧齿轮论文_刘晓洁,张瑞亮,张至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