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慢性肝炎论文-郑笑笑

丙型慢性肝炎论文-郑笑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丙型慢性肝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白细胞介素,T细胞亚群,关联性

丙型慢性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郑笑笑[1](2019)在《血清CD4~+/CD8~+、相关性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为对照组,均行血清检测,统计两组血清IL-2、IL-6、CD4~+/CD8~+、CD4~+、CD8~+水平变化,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情程度关联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2、CD4~+/CD8~+、CD4~+低于对照组,且重度丙型肝炎患者低于轻度者(P <0.05);观察组血清IL-6、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重度丙型肝炎患者高于轻度者(P <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IL-2(r=-0.598,P=0.021)、CD4~+/CD8~+(r=-0.501,P=0.005)、CD4~+(r=-0.552,P=0.012)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情呈负相关;血清IL-6(r=0.524,P=0.011)、CD8~+(r=0.430,P=0.010)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2、IL-6、CD4~+/CD8~+、CD4~+、CD8~+水平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呈异常表达,并存在一定关联性,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情程度评估指标,为临床及时对症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常清,张琪,颜明[2](2019)在《协同护理对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研究针对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采取协同护理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本次研究的时间涉及区间,研究样本选择时间区间内我院诊治的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患者数量为90例,随意选取其中45例患者给予协同护理作为协同组,剩余4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作为常规组。结果协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比常规组高,且自我效能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也比常规组高,P <0.05。结论对临床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采取协同护理来辅助治疗,能够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进行,并使得患者的自我效能与自我护理评分都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3期)

许菊香,徐胜[3](2019)在《疏肝健脾活血解毒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5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其中约10~2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健康卫生问题,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尚无理想的疗法。西医治疗重在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进行整体调节,效果有限~([3])。中西医联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成为近几年临床研究的热点~([4])。本研究针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自拟疏肝健脾活血解毒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取得显着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吴湃,吴坤河,刘海燕,张斗星,胡安群[4](2019)在《不同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 DNA、PreS1、HBeAg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安徽安庆地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构成,并探讨不同HBV基因型患者的血清HBV DNA、PreS1、HBeAg检测结果及临床价值,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个体化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慢性乙肝患者共226例,采用巢式PCR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PreSl抗原与HBeAg。结果在调查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以B基因型(占58.0%)与C基因型(占41.1%)HBV感染为主。B基因型患者血液中HBV DNA阳性率(57.2%)与C型患者(63.4%)没有统计学差异;B基因型患者血液中PreS1抗原阳性率(48.1%)与C型患者(48.4%)也没有明显差异;C基因型HBV感染的患者血液HBeAg阳性率(46.2%)高于B基因型患者(32.1%)。结论安徽安庆地区在慢性乙肝的卫生防治策略上,应重点关注B、C型基因型HBV感染的防治。而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具有高HBeAg阳性率,应采取更积极、有效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段志辉,Pons,M[5](2019)在《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据《J Hepatol》2019年10月报道】题: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作者Pons M等)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显着提高了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但是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DAA后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人群中肝脏相关事件(LRE)的发生率尚不明确。该研究旨在研究该类人群的LRE,并探索(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才勇,陈娜,李奎,江自成,卜蓉蓉[6](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比率检测在评估HCV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31例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66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和Th 17细胞比率。绘制ROC曲线观察各指标预测肝硬化的发生。结果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6、IL-17和TGF-β水平分别为(8.08±2.71) ng/L、(17.01±4.55) ng/L和(5.20±1.35) ng/L,显着高于健康人[分别为(6.64±2.33) ng/L、(12.76±3.46) ng/L和(4.19±1.07) ng/L,P<0.05]或CHC患者[分别为(7.20±2.49) ng/L、(14.12±3.87) ng/L和(4.41±1.20) ng/L,P<0.05],血清高水平的TGF-β能预测肝硬化的发生(AUC=0.963,P=0.000);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为(6.27±1.02)%,显着高于CHC患者或健康人[分别为(5.75±0.84)%和(5.37±0.99)%,P<0.05],而Th 17/Treg比值为(0.19±0.05),显着低于CHC患者或健康人[分别为(0.23±0.06)和(0.22±0.0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或Th17/Treg细胞比值可有效预测肝硬化[AUC=0.820和AUC=0.607,P=0.000,P=0.041],而TH17细胞对肝硬化无预测价值。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水平和外周血Treg细胞比率有明显的变化,监测它们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早期发现肝硬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潘美民,李文娟,蒋芳清,杨丽晖,谭永卫[7](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发清除临床意义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发清除的可能机制或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白细胞介素-7(IL-7)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HCV感染者70例,其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HCV感染自发清除者18例,另选择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抗-HCV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在本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HCV基因亚型以1b和2a型为主,分别占67.3%(35/52)和25%(13/5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61.1±50.5) U/L和(57.0±42.8) U/L,显着高于HCV感染自发清除者[分别为(25.0±14.2) U/L和(25.5±9.4)U/L,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分别为(0.25±0.13) ng/L、(0.51±0.13)ng/L和(0.49±0.12) ng/L,均显着低于HCV感染自发清除者[分别为(0.75±0.14) ng/L、(0.93±0.11) ng/L和(0.71±0.10)ng/L,P<0.01],也显着低于健康人[分别为(1.35±0.12) ng/L、(1.49±0.12) ng/L和(0.99±0.12) ng/L,P<0.01],HCV感染自发清除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也显着低于健康人(P<0.01)。结论在HCV感染自发清除者中,血清IL-17A、bFGF和IL-7水平显着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能系清除病毒的原因之一,可能由于触发了主动免疫系统,导致病毒被清除,肝功能恢复正常,其真正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程文婷,孔德华[8](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microRNA122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microRNA122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CHC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于入院当日留取血清样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croRNA122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根据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标准(G)进行炎症程度分级,以≤G2级为轻度炎症组,>G2级为中重度炎症组。比较两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CHC患者中重度炎症的预测价值,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炎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为(5.153±0.213)lg拷贝数/μL,高于对照组的(4.009±0.242)lg拷贝数/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为(4.893±0.021)lg拷贝数/μL,低于中重度炎症组的(5.242±0.032)lg拷贝数/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预测CHC中重度炎症坏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66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评分呈正相关(r=0.571,P=0.000)。结论与正常者相比,CHC患者的血清microRNA122表达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10期)

黄春合,黄其文[9](2019)在《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2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33例慢性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给予吉叁代治疗;对照组15例:给予PR方案即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疗程12周。疗程结束时及停药6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病毒应答情况、肝功能指标(AST、AL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于治疗结束时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分别为94.44%和26.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停药2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94.12%和2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率分别为0.06%、7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LT、AST复常情况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比PR方案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荐用于无条件行基因分型的医疗机构。(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晓刚,林国贤,邱荣仙,何雄志,叶向阳[10](2019)在《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基因型与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基因型与凝血功能及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来检测159例HCV RNA阳性患者的丙型肝炎基因型,并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59例慢丙肝患者中检测出2a基因型53例(33.3%),1b基因型106例(66.7%)。2种基因型在不同的年龄组中的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P=0.0016),其肝组织炎性反应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中1b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a型;1b型患者的肝脏病理变化(炎性反应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较2a型更加严重。(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丙型慢性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次研究针对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采取协同护理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本次研究的时间涉及区间,研究样本选择时间区间内我院诊治的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患者数量为90例,随意选取其中45例患者给予协同护理作为协同组,剩余4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作为常规组。结果协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比常规组高,且自我效能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也比常规组高,P <0.05。结论对临床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采取协同护理来辅助治疗,能够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进行,并使得患者的自我效能与自我护理评分都明显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型慢性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1].郑笑笑.血清CD4~+/CD8~+、相关性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分析[J].临床研究.2019

[2].常清,张琪,颜明.协同护理对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患者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3].许菊香,徐胜.疏肝健脾活血解毒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5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

[4].吴湃,吴坤河,刘海燕,张斗星,胡安群.不同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PreS1、HBeAg检测结果分析[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5].段志辉,Pons,M.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6].杨才勇,陈娜,李奎,江自成,卜蓉蓉.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7].潘美民,李文娟,蒋芳清,杨丽晖,谭永卫.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A、FGF和IL-7水平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发清除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8].程文婷,孔德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microRNA122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J].肝脏.2019

[9].黄春合,黄其文.吉叁代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

[10].黄晓刚,林国贤,邱荣仙,何雄志,叶向阳.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基因型与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9

标签:;  ;  ;  ;  

丙型慢性肝炎论文-郑笑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