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节性言语行为与委婉的语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盛蕾[1](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展琳琳[2](2021)在《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的冲突性话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公共频道2020年8月至2020年9月播出的48期调解类节目《说和》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目标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旨在基于Jonathan 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明晰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类别和表达范式、语用限制因素、语用功能及语用效应,进而探究交际者如何在交往中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平等的交往模式。基于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本研究将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按其不礼貌触发方式划分为规约化冲突性话语和含蓄冲突性话语。通过对所收集语料进行量化统计,本研究发现:规约化冲突性话语和含蓄冲突性话语的生成受权势地位、社会距离、社交场合和第三方介入等语用限制因素制约。基于此,冲突性话语的积极语用功能包括巩固或提高权势地位、调节社会距离以及维护面子等,消极语用功能有贬低权势地位、宣泄负面情感及威胁或损害对方面子等。此外,冲突性话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重构交际秩序等正向语用效应,也存在解构人际关系的负向语用效应。本研究一方面证明了不礼貌理论的广泛适应性,另一方面也为不礼貌视域下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提供新方向,为构建和谐且平等的人际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张倩倩[3](2021)在《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 ——以《小欢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礼貌研究备受关注。直到近些年,不礼貌言语行为才慢慢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依据Bousfield(2008)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理论,同时参考李元胜(2014)的有关不礼貌言语行为理论,来研究分析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语用效果。语料选自电视剧《小欢喜》中三对亲子间的所有冲突性话语。研究发现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在具体的交际中,这些不同类别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冒犯性。此外,就不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而言,研究发现不礼貌言语行为不仅仅只会伤害和威胁面子与利益。不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应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看待,积极的语用功有宣泄不良情绪、营造幽默氛围和促进和谐;而消极的语用功能是损害交际者利益、妨碍实现交际意图和伤害情感关系。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加深对不礼貌言语行为本质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不礼貌言语行为语用功能的两面性,正确使用不礼貌言语行为。
龙盼[4](2021)在《刑事庭审话语的介入研究》文中指出刑事庭审是在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下进行的多方主体参与的诉讼活动,因此刑事庭审话语具有机构性、即席性的话语特征,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公诉人、被告人和辩护人都在表达各自的态度、立场和观点,都对案件事实、证据材料和定罪量刑等多个话题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存在言语标记表明其态度的介入。为了更好地研究刑事庭审话语中的介入现象,本文以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二十万字的庭审语料,对庭审话语的介入现象进行实证考察,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庭审介入的现状、语用效果和语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司法实践中庭审话语的介入资源使用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论文除引言部分为五章,下面对正文部分各章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第一章首先是对评价理论中的介入子系统进行概述,并结合我国刑事庭审的现状进行说明,主要说明庭审参与者在审理过程中的介入表达既是个人意见的言语呈现,也是与其他主体交际互动的方式,即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更为凸显。在此基础上构建分析路径,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证分析。第二章对刑事庭审话语的介入进行量化实证考察,在对介入资源进行概述和列举用例的基础上,从不同话语角色出发,针对不同言语主体对介入资源的选择和运用从数量维度分析其异同点及其原因,发现不同主体的介入个性多于共性。共性方面,都使用了较少的同言介入,避免先入为主、言语绝对化;个性方面,不同主体的介入资源总量、介入资源大类小类的使用频次都存在差异。第三章则对刑事庭审介入资源进行定性实证考察,具体对不同主体所运用的同一介入资源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效果异同点进行探究。分析得知,相同语用效果表现在宣称介入都强化主体立场、同言介入使受话者放弃争论;不同语用效果具体体现在包容、归他、认可、否定和反预期介入中,如使用包容介入,公诉人和辩护人展现了协商姿态,被告人则是表达了命题的不确定性。第四章归纳总结刑事庭审各主体的介入策略。即法官倾向于低频介入,减少态度外显,同时采用中性归他、认可、否定介入资源主导程序性事项并维持庭审秩序。公诉人偏向于多方归他以增强论证的理据性、可靠性,强调宣称介入增强指控力度,并通过认可结成评价联盟。被告人既有借助介入资源直陈态度,又有借助特殊的表达方式实现隐性态度表达。辩护人则通过否定介入资源补充说明,以及搭配使用否定和反预期介入转移话题、委婉驳斥。第五章中,结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论述介入资源的使用对庭审话语语义理解和构建良好诉讼法律关系的启示。另外,就司法实践中刑事庭审话语的介入资源的运用提出一些建议,主要包括:其一,各主体都应重视高信度归他类介入的使用,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其二,公诉人应减少解释立场时的宣称类介入的使用;其三,公诉人和辩护人在举证阶段需要谨慎使用同言类介入,区分待证事实和定罪事实;其四,被告人在庭审过程中的辩解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定。
刘冬雪[5](2020)在《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文中指出“言语是行为的影子。”(Η ομιλ?α ε?ναι η σκι? τη? δρ?ση?”)——德谟克利特汉语拒绝语是一种常用的交际语言,是指说话人对交际对象的邀请、请求、建议、提供等行为表达不接受意图的言语行为。人们常常把拒绝语看成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挫伤他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拒绝话语成为一种艺术,成为增进人们情感的一种手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人们提出的具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即拒绝常常造成伤害。在销售洽谈过程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可能直接导致双方交易的失败,即拒绝常常导致失败。由此可见,以往的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常常是以伤害他人、影响双方关系为代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地剖析。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商务往来日益频繁,面对这种情况,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买卖话语活动,都离不开拒绝话语的表达。我们首先在第三章中提出了言语理论三重性及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划分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并发现不同的类型均显示出言语理解错位的问题。通过真实的话语描写,展现出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主要特点。强调在拒绝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策略的使用,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表达方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销售洽谈过程中买卖双方的拒绝言语行为,即买卖双方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接受”类言语行为。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于笔者自建的“销售洽谈话语语料库”,语料收集范围涉及汽车销售行业、旅游服务行业以及财产保险行业。本文共分为七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及语料的收集和整理情况,最后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做出说明。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以及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与评价。第三章到第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本章谈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销售言语理论的基本问题。从言语理论三重性、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以及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这四个方面逐一进行阐述。第四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我们对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基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展开分析。之后对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的关系,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展开分析。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从总体上划分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这两大类,根据拒绝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强拒绝和弱拒绝,根据拒绝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第五章,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通过对买卖双方目的的识别以及销售洽谈过程中话语主体目的实现结构的分析,强调了在话语分析中应当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其次,通过对销售洽谈话语整体和局部结构的分析,强调了注重过程分析的原则,并提出销售洽谈的三阶段,即开局准备阶段、中场博弈阶段和终局协议阶段。最后,通过对销售洽谈过程中主要参与人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应当重视参与人分析的原则。第六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具体分析了请求与拒绝、建议与拒绝、提供与拒绝、诱导与拒绝、邀请与拒绝、答谢与拒绝这六种类型的实现方式。第七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在销售洽谈过程中应当如何具体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第八章,结语。总结出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了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与不足,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提高本研究成果的层次,使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更大地提升。
马丽[6](2020)在《韩国语委婉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委婉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考虑到文化、礼仪、宗教、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人们往往避免使用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闪烁其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的说法,即委婉语。委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既有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韩国语委婉语这一神秘宝藏,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寻,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对委婉语定义和范畴的界定不够统一和明确;概括分析居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宏观研究较多,个案分析不足;没有统一的语料来源,等等。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韩国语委婉语的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从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系统梳理韩国语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变化与社会功能,并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尝试建立韩国语委婉语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本文在分析既有定义不足的基础上,将委婉语重新定义为:在具体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内容,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间接表述,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在此基础上,指出委婉语的范畴包括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语篇委婉语三部分。词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词汇或短语,使用其他词汇、短语间接表述敬畏对象、死亡、疾病、性、生理现象、身体条件缺憾、社会生活缺憾、政治与经济的消极方面等内容,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词汇委婉语的对象和范围是相对固定、有限的。句式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礼和有负担的言语行为,使用句类转换、句式转换、句子成分添加等语法手段和迂回表达、省略、提示等语用手段,间接表述请求、命令、提问、劝说、指责、拒绝等意图,从而避免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句式委婉语多属于语用学范畴,其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难以囊括所有种类。语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当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都难以满足表达需求,此时可采用传达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篇章进行委婉表达。与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所不同的是,语篇委婉语的使用目的除了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更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在准确判断双方利害关系基础上,实现保护自我和照顾对方的一箭双雕目的。第二,在构成方式方面,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从广义上看,可将其分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从狭义上看,主要指语言手段。韩国语委婉语的语言构成手段主要包括:语音方式、字形方式、词汇方式、句式方式、修辞方式等。语音方式主要有变音、倒置、省音、替音、添音;字形方式包括改字、空字、拆字、标记替代;词汇方式分为同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抽象词替代、汉字词替代、外来词替代、构词法、熟语替代;句式方式包括规约性句式和非规约性句式;修辞方式主要涵盖概念隐喻、转喻、拟人等。第三,在语义变化方面,本文根据委婉语的语义演变特点,从语义层级关系变化和语义清晰度变化两方面着手,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演变归纳为语义聚合和语义模糊两部分,其中语义聚合又可分为语义相同、语义反向、语义扩大、语义转换几方面,语义模糊又包括指称模糊、语义多样化、语义缺乏确指、语义隐含,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委婉语与直陈语相比较的语义变化情况。第四,在语用功能方面,以使用委婉语的首要照顾对象是“他人”还是“自己”为标准,即以“利人”还是“利己”为标准,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划分为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两类。委婉语使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展示说话人良好的礼貌教养,让听话人感受到说话人的友善和诚意,不让对方受胁迫和感到难堪,赢得对方的好感。尤其在表达负面信息时,礼貌是卓有成效的言语交际手段,也是委婉语的重要功能。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礼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表达不洁不雅事物、礼貌表达对弱者的尊重同情、礼貌表达面子威胁行为。人们往往不是单纯为了交际而交际,通常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目的。保护自己,为自己说好话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礼貌功能只是委婉语的部分功能,一旦交际行为涉及自身利益,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利益、地位、面子,竭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自我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保护自我安全、保护自我利益、保护自我面子。总之,委婉语可以在行使礼貌功能的同时,伴随生产自我保护功能这一副产品。另一方面,所有的委婉语使用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自我保护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礼貌功能,当二者发生冲突,最终是礼貌功能服从于自我保护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委婉语的终极目的和社会功能是自我保护,即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委婉语,可以达到含而不漏、曲而不晦的功效,避免针锋相对引起对方不悦和不快,令听者更容易接受谈话内容,提高谈话效率,促进交际顺畅进行。
孙可心[7](2020)在《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日常的互动交际中,祝颂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语言,作为一种形式、功能都在不断丰富的语言形式,祝颂语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为止,对于祝颂语的研究还未形成全面的研究成果,学界普遍忽视了对于不符合祝颂语典型特征的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进行界定与描写,而后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留学生的习得情况,针对习得现状提出相应的低规约性祝颂语学习策略。论文包括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界定了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也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对相关文献及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概括了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关于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本体研究,主要探讨其特点和功能,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结合日常交际中的真实语料,讨论了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在适用语境、语言形式、祝颂对象、祝颂内容、交际意图等方面的特点,总结了研究对象特殊的语用功能。第三章主要探析了低规约性祝颂语的产生原因。在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和功能有了基本认知后,我们从语言自身、主观认知、语境因素和语用策略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全面阐述了研究对象的产生成因。第四章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留学生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我们以调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留学生对于低规约性祝颂语在语法、语义、语用功能、策略的理解和使用情况,对调查、访谈结果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讨论分析,探讨了影响习得的具体因素。第五章为针对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习得情况进行的学习策略研究,为留学生的低规约性祝颂语学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不足之处。
张巍[8](2019)在《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研究 ——基于互动论视角》文中提出“情态”是人类自然语言普遍存在的范畴之一,情态问题也是语言学、逻辑学乃至哲学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情态动词是情态表达的重要手段,情态动词的习得同样是情态习得的关键。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且在近年来仍被学界持续关注,研究的时空视角不断扩大,新的成果不断问世。相对而言,汉语情态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进展缓慢,研究模式较固化,研究方法和视角几乎千篇一律,难以挖掘到情态二语习得的深层问题。本文选取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典型成员“可能、能、会、要、应该”和英语母语学习者作为考察对象,全面考察了该类情态动词的本体特点,继而在广泛调查的量化分析和深度访谈基础上,选取典型学习者进行多重个案的质化历时跟踪研究。基于互动论框架深入讨论了初、高级学习者对相关情态动词的习得情况,包括习得途径、速率、顺序、难度、过程、母语迁移等重要问题的分析讨论,揭示了该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较为精细地勾勒了学习者二语发展的历时图景。同时,为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本部分主要说明了选题缘起,回顾了中外学术史上的情态及情态习得研究概况,指出了汉语情态动词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的不足,显示了学术空白;同时,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本章主要对“情态”本身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了介绍,论述了汉语情态动词在情态表达手段中的重要地位及情态动词与情态表达之间的关系;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可能”从“可能性”、“可能世界”及广、狭义等角度进行了界定,指出本文所讨论的“可能”包括“可能性”与“必然性”两个构成要素,并对可能类情态动词的情态表达类型进行了归属性辨析和总结,认为应隶属于可能认识情态表达。第三章,本章主要对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进行本体考察。根据情态动词的一般语法特征、词频统计、认知语言学家族相似性理论等确定了可能类情态动词的五个基本成员“可能、能、会、要、应该”,并考察了其语义历时发展过程;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考察了其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特点及其情态表达的下位分类问题;通过汉英对比,揭示了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在情态否定、连用、语用、可能性表达维向分工等方面的显着特点,分析了汉英情态表达的认知特点和语言思维特征。第四章,本章主要介绍互动论。首先,厘清了“互动”的定义,强调包括人际互动和认知互动两个层面,介绍了二语习得领域内互动理论的提出、发展及与社会文化理论的融合;其次,就互动论的核心思想“意义协商”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最后,考察了英语和汉语二语习得领域内的互动习得研究,指出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尚处在理论介绍的初级阶段。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语料库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口语语料收集等途径对英语母语者汉语情态动词使用和习得情况进行大量调查。调查发现: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偏误主要有遗漏、误加、错用等,在日常交际口语表达中存在着对“可能”的过度产出现象,在书面表达中多数学习者可以做到情态动词的正确使用,但基本囿于文体需要,情态类型表达较单一;同时,由于多数汉语教材对情态动词项目的安排存在输入不足问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与教师或同伴互动解决的学习策略;根据学习者习得现状的总体分析、情态动词自身的语言学特性(复杂性和抽象性)及互动促学的教学实践需求等,最后论述了汉语情态动词互动习得研究的适切性问题。第六章,本章主要在意义协商视域内针对初级学习者的情态动词互动习得进行多重个案考察,选取4位代表性学习者进行了为期40周的跟踪调查,获得转写语料约63000字。首先,基于Marlos的“观念空间”理论分析了情态动词交际困难及由此导致的互动协商概况;其次,在意义协商框架内考察分析了个体情态动词的互动习得情况,指出不同情态动词的协商类型分布特点和协商起点及重点,揭示了学习者对不同情态动词的习得途径、顺序、难度、固化现象及习得过程,结合学习者口语产出测量了其习得效果。第七章,本章主要在动态评估框架内考察高级学习者互动习得情况,选取6位代表性学习者进行人均24次、共计144人次的互动跟踪,全程为期2年,获得转写语料近40万字。首先,分析了高级学习者在交际信息类型、话题控制等方面呈现出的会话特点,指出了动态评估的调节性学习历程(MLE)思想对高级学习者互动习得考察的可操作性;其次,分别讨论了高级学习者对不同情态动词的调节性学习历程,考察了不同情态动词的学习者语言能力诊断、最近发展区创建、调节策略类型分布、学习者反馈、母语迁移、情态范畴概念认知转变、私语、自动化浮现等动态评估核心问题,例证了学习者在习得后期口语语篇情态表达的多样性,全方位勾勒并展示了学习者二语发展图景。第八章,本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对习得研究形成了初步考察结论,总结了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的基本历程和二语发展规律,对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做出了探索性尝试;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在考察范围、层面、学习者性别、年龄等因素造成的习得差异等方面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规划性展望。
柳家琪[9](2019)在《《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突性话语,也叫做争论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冲突性话语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观点、兴趣和愿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对抗性的交际行为;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冲突性话语是一种包括争执、争吵、争论、反对和辩驳等在内的复合言语行为。本文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以热播网剧《白夜追凶》为语料来源,采用观察描写、理论阐释、归纳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式,全面详细地描绘和分析热播网剧《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言语行为表现形式,然后从顺应-关联模式的视角出发,结合不礼貌话语策略的相关理论,围绕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性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对引发剧中冲突性话语产生的因素、导致冲突发生或矛盾升级的冲突性话语策略展开研究和论述,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冲突性话语的具体特征,并归纳其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要语用功能。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论文研究的对象——冲突性话语的界定和主要特征、国内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研究的历史回顾、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语料实例,对剧中冲突性话语在开始、展开和结束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梳理,同时结合图表进行了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第三章立足于顺应-关联模式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影响剧中冲突性话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归纳和讨论。第四章立足于不礼貌话语策略的相关理论,对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引发策略和回应策略以及冲突性话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主要语用功能进行归纳和论述。其中,对冲突性的引发策略以及缓和性的回应策略进行了重点讨论。第五章为全文的结语部分,对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和概述。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可以验证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冲突性话语上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检验顺应-关联模式、不礼貌话语策略在解读冲突性话语交际活动方面的有效性;在实践上可以指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有效避免、缓解和消除冲突性话语的负面影响,为和谐人际交往活动减少交际矛盾和冲突提供建议,为人们提高语言交际与消解冲突的能力、调解人际关系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可行的方法和借鉴。
刘兴[10](2019)在《环保标语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环保于大众而言,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其中环保标语在引导人们保护环境,提高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汉语中的环保标语,主要运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对标语进行阐述,分析如何使环保标语能更好地完成其说服性,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论文分为如下几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研究现状部分主要梳理标语、环保标语相关的研究。同时在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对环保标语做一个简单的概述,概述内容包括环保标语的界定,标语的分类,标语在语言上的特点和风格上的特征。环保标语的分类,从标语的内容和发布的地点进行划分;环保标语具有严肃庄重、情感呼告和幽默轻松的风格,以情感呼告型和幽默轻松型为主。第三部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据,对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主体进行分析。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分为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两类。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以指令类和阐述类为主。间接言语行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有规约式/非规约式间接言语行为,有“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包括比喻式、拟人式、双关式、对比式、仿拟式和对偶式等,其中以对偶式为主。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语力,间接言语行为的指令度弱于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内部指令度又有强弱之分。环保标语的言语主体是标语发布者和受众。发布者有“显、隐”之分,分为显性发布者和隐性发布者。受众则包含单一受众和双重受众。发布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具有隐蔽性和模糊性。第四部分论述环保标语遵守的规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它们是标语这种言语行为应遵守的调节性规则。环保标语中既有遵守又有违反这两种规则的现象。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更倾向于遵守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倾向于背离合作原则。大部分环保标语都表现为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第五部分从礼貌角度分析环保标语所使用的语用策略,语用策略表现为使用礼貌策略和不使用礼貌策略两种情况。不使用礼貌策略也是发布者的一种“策略”。而使用的礼貌策略表现为人称指示语、礼貌语和网络流行语的运用。第六部分则针对所收集语料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分析,如语言文字运用的失范、“辞格式标语”的失范和违反合作原则的失范标语。对这些不规范现象,制拟者应提升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创作时应结合不同的语境,还应注重标语的创新。文章的最后为结语,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章的不足之处。
二、调节性言语行为与委婉的语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节性言语行为与委婉的语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过程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
2.2.1 “拷贝”的范围 |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期刊 |
外文着作期刊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的冲突性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语料收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有关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现状 |
一、冲突性话语的本体论研究 |
二、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
三、冲突性话语的应用研究 |
第二节 国内有关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现状 |
一、冲突性话语的本体论研究 |
二、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研究 |
三、冲突性话语的应用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礼貌原则 |
二、Culpeper的不礼貌理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分析框架构建 |
二、调节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及分类 |
三、不礼貌语用限制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不礼貌语用阐释 |
第一节 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不礼貌语言范式 |
一、规约化冲突性话语 |
二、含蓄冲突性话语 |
第二节 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不礼貌语用限制因素 |
一、权势地位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二、社会距离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三、社交场合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四、第三方介入对冲突性话语的制约 |
第三节 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功能 |
一、冲突性话语的积极语用功能 |
二、冲突性话语的消极语用功能 |
第四节 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效应 |
一、冲突性话语的正向语用效应 |
二、冲突性话语的负向语用效应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3)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 ——以《小欢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现状 |
二、国内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 |
三、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展望 |
第二节 亲子间冲突性话语研究现状 |
一、国外冲突性话语研究现状 |
二、国内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现状 |
三、亲子间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展望 |
第三节 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关键概念 |
一、亲子间冲突性话语 |
二、不礼貌言语行为 |
第二节 不礼貌言语行为理论 |
一、Bousfield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理论 |
二、李元胜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理论 |
三、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分析 |
第一节 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直接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一、批评斥责类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二、鄙视贬损类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三、威胁警告类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第二节 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间接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一、挖苦讽刺类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二、隐含不礼貌类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三、礼貌缺失类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第三节 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虚假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一、子女的虚假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二、父母的虚假不礼貌言语行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效果 |
第一节 积极语用效果 |
一、宣泄不良情绪 |
二、营造幽默气氛 |
三、促进关系和谐 |
第二节 消极语用效果 |
一、损害交际参与者的利益 |
二、妨碍实现交际意图 |
三、伤害情感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刑事庭审话语的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对象 |
二、前人研究综述 |
(一)法庭话语研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定量研究 |
(二)定性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六、语料说明 |
第一章 刑事庭审与介入资源 |
一、评价理论及介入系统简介 |
(一)评价理论及介入系统 |
(二)介入系统理论框架 |
二、刑事庭审话语的介入分析路径 |
第二章 刑事庭审话语介入资源的使用考察 |
一、刑事庭审话语中的介入资源及类别 |
(一)刑事庭审中的介入资源概述 |
(二)刑事庭审话语介入资源用例 |
二、刑事庭审介入资源的主体分布 |
(一)刑事庭审各主体介入资源的频次分布 |
(二)刑事庭审各主体介入资源的使用对比 |
第三章 刑事庭审主体的介入资源语用效果分析 |
一、刑事庭审主体介入资源语用效果的相同点 |
(一)宣称介入的语用效果 |
(二)同言介入的语用效果 |
二、刑事庭审主体介入资源语用效果的不同点 |
(一)包容介入的语用效果 |
(二)归他介入的语用效果 |
(三)认可介入的语用效果 |
(四)否定介入的语用效果 |
(五)反预期介入的语用效果 |
三、小结 |
第四章 刑事庭审主体介入策略分析 |
一、法官言语的介入策略 |
(一)低频介入减少态度外显 |
(二)归他、认可、否定推动诉讼程序 |
二、公诉人言语的介入策略 |
(一)多方归他增强理据性、可靠性 |
(二)强调宣称增强指控力度 |
(三)频繁认可结成评价联盟 |
三、被告人言语的介入策略 |
(一)认可、否定介入直陈态度 |
(二)特殊介入表达实现态度隐藏 |
四、辩护人言语的介入策略 |
(一)否定进行补充说明或形成对比 |
(二)反预期与否定搭配转移话题或委婉驳斥 |
第五章 刑事庭审话语介入的启示及使用建议 |
一、刑事庭审话语介入的启示 |
(一)介入资源与语义理解 |
(二)介入资源与诉讼法律关系 |
二、刑事庭审话语介入的建议 |
(一)诉讼主体均应重视高信度归他类介入的使用 |
(二)公诉人应减少解释立场时使用宣称类介入 |
(三)公诉人和辩护人举证应谨慎使用同言类介入 |
(四)被告人应避免辩解时的重复否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语料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语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理论分析法 |
二、社会观察实录法 |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六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一、国内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二、国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综述 |
一、国内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
二、国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
第三节 从国内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
第三章 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 |
第一节 言语理论三重性问题 |
一、传递信息 |
二、传递情感 |
三、传递人文关怀 |
四、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 |
第二节 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 |
一、控制与反控制 |
二、主动与被动 |
三、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 |
一、快与慢 |
二、轻与重 |
三、虚与实 |
四、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第四节 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 |
一、买卖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
二、买卖双方的现实目的达成 |
三、买卖双方的心理目的实现 |
第四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 |
第一节 销售洽谈言语行为概述 |
一、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 |
二、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概述 |
一、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 |
二、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 |
三、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
一、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
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
第五章 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 |
第一节 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 |
一、确认话语主体的目的 |
二、重视目的结构的特点 |
第二节 注重过程分析原则 |
一、销售洽谈话语整体结构分析 |
二、销售洽谈话语局部结构分析 |
第三节 重视参与人分析原则 |
一、参与人的互动关系 |
二、参与人的相对地位 |
三、参与人的性别 |
四、参与人的年龄 |
第六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 |
第一节 请求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二节 建议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三节 提供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四节 诱导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五节 邀请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六节 答谢与拒绝 |
第七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 |
第一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形式策略 |
一、表层形式策略 |
二、表层形式策略的表达方式 |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深层语用策略 |
一、深层语用策略 |
二、深层语用策略的表达方式 |
第八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局限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销售场景实录 |
后记 |
(6)韩国语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委婉语的定义与体系 |
一、既有定义的不足之处 |
二、委婉语定义与范畴的重新界定 |
三、委婉语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原型范畴理论 |
二、言语行为理论 |
第三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
第一节 语音方式 |
一、变音 |
二、倒置 |
三、省音 |
四、替音 |
五、添音 |
第二节 字形方式 |
一、改字 |
二、空字 |
三、拆字 |
四、标记替代 |
第三节 词汇方式 |
一、同义词替代 |
二、反义词替代 |
三、抽象词替代 |
四、汉字词替代 |
五、外来词替代 |
六、构词法 |
七、熟语替代 |
第四节 句式方式 |
一、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
二、非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
第五节 修辞方式 |
一、概念隐喻 |
二、转喻 |
三、拟人 |
第四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
第一节 语义聚合 |
一、语义相同 |
二、语义反向 |
三、语义扩大 |
四、语义转换 |
第二节 语义模糊 |
一、指称模糊 |
二、语义多样化 |
三、语义缺乏确指 |
四、语义隐含 |
第五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
第一节 礼貌功能 |
一、礼貌表示不洁不雅事物 |
二、礼貌表示对弱者尊重同情 |
三、礼貌表示面子威胁行为 |
第二节 自我保护功能 |
一、保护自我安全 |
二、保护自我利益 |
三、保护自我面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一)祝颂语的本体研究 |
(二)祝颂语的对外汉语研究 |
(三)总结 |
四、研究方法 |
(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二)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
(三)问卷与访谈相结合 |
注释 |
第二章 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及功能 |
一、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特点 |
(一)适用语境网络化 |
(二)语言形式丰富多变 |
(三)祝颂对象、内容泛化 |
(四)交际意图多样化 |
(五)主观化及主观性增强 |
(六)祝颂功能虚化或偏离 |
二、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语用功能 |
(一)礼貌交际功能 |
(二)委婉含蓄功能 |
(三)凸显焦点功能 |
注释 |
第三章 低规约性祝颂语产生成因探析 |
一、语言自身因素 |
(一)词义演变 |
(二)经济性原则 |
二、主观认知因素 |
(一)关联原则 |
(二)仿拟思维 |
(三)隐喻、转喻思维 |
三、语境因素 |
(一)社会文化语境 |
(二)客观主体语境 |
四、语用策略因素 |
(一)直接语用策略 |
(二)间接语用策略 |
注释 |
第四章 低规约性祝颂语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分析 |
一、基于问卷的习得情况考察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基于访谈的习得情况考察 |
(一)访谈设计 |
(二)语用策略掌握情况 |
(三)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
三、习得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
(一)总体习得水平 |
(二)影响习得的因素 |
注释 |
第五章 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的学习策略研究 |
一、直接策略研究 |
(一)记忆策略 |
(二)认知策略 |
(三)补偿策略 |
二、间接策略 |
(一)元认知策略 |
(二)情感策略 |
(三)社交策略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研究 ——基于互动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情态问题研究综述 |
1.2.1 学术史上的情态问题:从哲学、逻辑学到语言学 |
1.2.2 西方语言学史上的情态研究 |
1.2.3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情态研究 |
1.2.4 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1.3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背景 |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3.3 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1.4 语料来源 |
第2章 情态概说与基本概念界定 |
2.1 情态概说 |
2.1.1 情态的定义及本文界定 |
2.1.2 情态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
2.2 情态表达与情态动词 |
2.2.1 情态表达手段的多样性 |
2.2.2 情态动词在情态表达中的地位 |
2.2.3 情态动词与情态表达的对应关系 |
2.3 “可能”与可能类情态动词 |
2.3.1 “可能”与可能性 |
2.3.2 可能性与可能世界 |
2.3.3 可能性与情态的构成要素 |
2.3.4 广义可能性与狭义可能性 |
2.3.5 可能类情态动词的情态表达类型归属 |
2.3.6 本文的界定 |
第3章 现代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的本体考察 |
3.1 基本成员的历时考察 |
3.1.1 基本成员的确定 |
3.1.2 基本成员的历时考察 |
3.2 句法、语义及语用特征 |
3.2.1 句法特征 |
3.2.2 语义特征 |
3.2.3 语用特征 |
3.2.4 情态表达的下位分类 |
3.3 篇章分布与功能 |
3.3.1 不同文体篇章中的分布调查 |
3.3.2 不同文体篇章中的功能分析 |
3.4 可能类情态动词的汉英对比 |
3.4.1 英语可能类情态动词的确认 |
3.4.2 句法对比 |
3.4.3 语义对比 |
第4章 互动论——情态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 互动与互动论 |
4.1.1 “互动”的定义 |
4.1.2 互动论的提出 |
4.2 互动论的发展与核心思想 |
4.2.1 互动论的前期研究 |
4.2.2 互动论的后期研究 |
4.2.3 互动论与社会文化理论的融合 |
4.2.4 互动论的核心思想——意义协商 |
4.3 相关研究简介 |
4.3.1 英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 |
4.3.2 互动研究在汉语二语习得领域 |
第5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使用及习得情况调查 |
5.1 相关现象的考察与调查 |
5.1.1 情态偏误现象 |
5.1.2 口头表达的案例呈现——过度产出现象 |
5.1.3 书面表达的语料库调查 |
5.1.4 访谈及问卷调查 |
5.2 习得现状分析与互动研究的适切性 |
5.2.1 习得现状分析 |
5.2.2 互动研究的适切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6章 协商策略与协商效应——初级学习者的互动习得 |
6.1 情态动词与互动协商 |
6.1.1 情态动词与交际困难 |
6.1.2 情态动词与互动协商 |
6.2 “可能”的互动协商与习得 |
6.2.1 互动协商的重点:否定形式 |
6.2.2 协商策略:类型、频率与分布 |
6.2.3 协商效用:口语产出与习得效果测量 |
6.3 “能、会、要、应该”的认识情态义互动习得 |
6.3.1 “能”的认识情态义习得 |
6.3.1.1 互动协商的重点:句式分布与使用偏好 |
6.3.1.2 协商后退与认识情态输出的间断性 |
6.3.2 “会”的认识情态义习得 |
6.3.2.1 主要习得途径:语块和纵向结构 |
6.3.2.2 互动协商重点:情态句形式标记与人际功能实现…… |
6.3.2.3 命题成分的语义逻辑关系与认识情态义习得 |
6.3.3 “要”的认识情态义习得 |
6.3.3.1 互动协商的起点:功能差异感知 |
6.3.3.2 互动协商的重点:将然性表达与认识情态义认知…… |
6.3.3.3 互动促学的效应:短期效应与固化现象 |
6.3.4 “应该”的认识情态义习得 |
6.3.4.1 互动协商的类型特点:被动协商与澄清请求 |
6.3.4.2 协商的重点:“应该”推测用法的情态理据 |
6.3.4.3 协商习得效应:交互认知协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动态评估与二语发展——高级学习者的互动习得 |
7.1 高级学习者的会话与互动协商 |
7.1.1 会话管理中的话题控制与移位活动 |
7.1.1.1 交际信息量与信息类型 |
7.1.1.2 提问与话题建立及控制 |
7.1.1.3 话题类型 |
7.1.2 会话任务类型与互动协商 |
7.1.3 会话分析与动态评估 |
7.2 最近发展区与互动调节习得 |
7.2.1 “发展”与“最近发展区(ZPD)”思想 |
7.2.2 “调节性学习历程(MLE)”与第二语言发展 |
7.2.2.1 调节性学习历程 |
7.2.2.2 调节性学习与第二语言发展动态评估 |
7.3 “可能”的互动调节与学习者语言能力诊断 |
7.3.1 学习者二语表现 |
7.3.2 互动调节与问题诊断 |
7.3.2.1 情态表达手段匮乏与过度产出 |
7.3.2.2 人际功能认知和交际策略偏好 |
7.3.2.3 英语母语迁移与汉语中介语使用及句法特点 |
7.4 “能、会、要、应该”的互动调节与认识情态义习得 |
7.4.1 “能”的互动调节与认识情态义习得 |
7.4.1.1 互动调节诊断:偏向主观性义项的情态感知和使用… |
7.4.1.2 互动调节与“能”的认识情态义最近发展区建立 |
7.4.1.3 互动调节与习得过程历时发展 |
7.4.2 “会”的互动调节与认识情态义习得 |
7.4.2.1 学习者语言技能专门化 |
7.4.2.2 他人外部调节与最近发展区创建 |
7.4.2.3 私语、自我内部调节与认识情态义涌现 |
7.4.3 “要”的互动调节与认识情态义习得 |
7.4.3.1 习得难度和调节需求的多样化 |
7.4.3.2 调节策略与最近发展区创建 |
7.4.3.3 学习者历时发展与认识情态义涌现 |
7.4.4 “应该”的互动调节与认识情态义习得 |
7.4.4.1 分散性调节与集中调节 |
7.4.4.2 语言输入理解、模仿与情态感知 |
7.4.4.3 母语迁移与概念认知转变 |
7.4.5 情态动词连用涌现与口语语篇的情态表达多样性 |
7.4.5.1 情态动词连用的范例调节习得与口语产出涌现 |
7.4.5.2 会话管理与口语会话语篇的认识情态表达多样性……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全文结论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冲突性话语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
1.冲突性话语的界定 |
2.冲突性话语的主要特征 |
(三)国内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研究的历史回顾 |
1.国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 |
2.国内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 |
(四)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1.言语行为理论 |
2.顺应-关联模式 |
3.不礼貌话语策略 |
(五)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语料来源 |
二、《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组成形式研究 |
(一)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 |
1.询问式 |
2.阐述式 |
3.指令式 |
4.表态式 |
5.小结 |
(二)冲突性话语的展开形式 |
1.质疑反问式 |
2.反驳争论式 |
3.否定式 |
4.回避式 |
5.言辞谩骂式 |
6.更正表达式 |
7.诙谐玩笑式 |
8.小结 |
(三)冲突性话语的结束形式 |
1.转移话题式 |
2.妥协让步式 |
3.第三方介入式 |
4.一方获胜式 |
5.一方退出式 |
6.客观环境终止式 |
7.小结 |
三、《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成因研究 |
(一)交际双方语境假设关联性的缺失 |
1.言语行为关联性的缺失 |
2.交际意图关联性的缺失 |
3.交际主题关联性的缺失 |
(二)交际双方语境假设动态性的违反 |
(三)交际双方动态语境成分顺应性的缺乏 |
1.心理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2.社交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3.物理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四)本章小结 |
四、《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及语用功能研究 |
(一)《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研究 |
1.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引发策略 |
2.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策略 |
(二)《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
1.破坏交际关系、阻碍达成交际目的 |
2.消除交际冲突、达成交际共识 |
3.发泄负面情绪、表达真实情感 |
4.建立话语权力、占领优势话语地位 |
(三)本章小结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环保标语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献中与“标语”相近的几个概念 |
1.2.2 汉语标语的研究现状 |
1.2.3 环保标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统计法 |
1.4 语料来源 |
2 环保标语概述 |
2.1 环保标语的界定 |
2.2 环保标语的类型 |
2.3 环保标语的语言特点 |
2.4 环保标语的风格类型 |
2.4.1 严肃庄重型 |
2.4.2 情感呼告型 |
2.4.3 幽默轻松型 |
3 环保标语中的言语行为 |
3.1 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类型 |
3.1.1 直接言语行为 |
3.1.2 间接言语行为 |
3.1.3 环保标语言语行为语力 |
3.2 环保标语中的言语行为主体 |
3.2.1 标语的发布者 |
3.2.2 标语的受众 |
3.2.3 “发布者-受众”关系的隐蔽性和模糊性 |
4 环保标语中的合作与礼貌原则 |
4.1 环保标语与合作原则 |
4.1.1 对合作原则的遵守 |
4.1.2 对合作原则的背离 |
4.2 环保标语与礼貌原则 |
4.3 小结 |
5 环保标语的语用策略 |
5.1 环保标语礼貌策略的体现 |
5.1.1 人称指示语的运用 |
5.1.2 礼貌语的运用 |
5.1.3 网络流行语的运用 |
5.2 未体现礼貌的“策略” |
5.3 环保标语的语效 |
5.3.1 语效类型 |
5.3.2 语效的实现 |
5.4 小结 |
6 环保标语的规范问题 |
6.1 环保标语的失范现象 |
6.1.1 语言文字运用的失范 |
6.1.2 “辞格式”标语的失范 |
6.1.3 违反合作原则的失范 |
6.2 环保标语的制拟建议 |
6.2.1 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
6.2.2 结合不同的言语行为主体 |
6.2.3 结合不同的语境 |
6.2.4 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
6.3 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环保标语语料 |
致谢 |
四、调节性言语行为与委婉的语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
- [2]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调解类节目的冲突性话语分析[D]. 展琳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亲子间冲突性话语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 ——以《小欢喜》为例[D]. 张倩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刑事庭审话语的介入研究[D]. 龙盼.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5]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D]. 刘冬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韩国语委婉语研究[D]. 马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新兴低规约性祝颂语及其留学生习得研究[D]. 孙可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研究 ——基于互动论视角[D]. 张巍. 吉林大学, 2019(10)
- [9]《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D]. 柳家琪. 温州大学, 2019(01)
- [10]环保标语语用研究[D]. 刘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