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继承论文_万国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同继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兵团,文化,身份,湖北省,社会,侠女,英国。

认同继承论文文献综述

万国欣[1](2019)在《中国文化认同与唐传奇的继承——李永平《新侠女图》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侠女图》是旅台的马华作家李永平的初次武侠创作尝试,其内部蕴含着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唐传奇的认同与继承,以及作家潜藏在作品内部的对于"文化原乡"的追求。李永平的武侠创作并不只是简单地实现自己的武侠梦,而是借助"武侠梦"来实现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的"回家"。(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歆,邢玉红,张佳瑞[2](2019)在《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以及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社会成员的认同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尤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体系下,兵团人的社会认同关系到兵团未来发展和战略安全。不同的生命历程折射出兵团的社会历史变迁,代际兵团人由此也有了一个从认同、继承到迷失的变化过程:从第一代人对兵团各项事务高度认同以及体现在行动上的无私奉献,到第二代人对兵团体制及社会发展有了理性地批判并采取各种策略适应变迁,再到第叁代及第四代人对兵团组织概念上的认知模糊淡化以及表现在意愿和行为上的逐渐疏离。这种危机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纠结和激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比较所引起的不平衡心态。(本文来源于《青年发展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黄欣[3](2019)在《重返昔日辉煌——英国电影国族认同的传统与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脱欧公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丘吉尔这位昔日英国领袖的形象反复地出现在电影、电视剧、小说等媒介中,期冀通过英国过去的辉煌来建构一副文化图景,实现国族认同。而这一文化策略是活跃于英国1980年代的遗产电影的一种继承与延续。(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9年02期)

黄蓓[4](2019)在《新媒介传播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继承研究——以手机发红包拜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红包延续传播的背后,包含着传统人情伦理及社会关系。当中国农历新年的古老传统,搭上互联网高速"列车"的传播方式,发红包就有了新意境。社交平台微信不仅为华人与家乡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也把"抢红包"风靡到海外,无疑网络传播的兴起为"红包"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媒介。文章以手机发"红包"为例探讨媒介传播与中原文化认同的继承问题,以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及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徐弢[5](2016)在《湖北民众在基本生活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告通过翔实的实证数据统计分析,揭示出湖北民众在基本生活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之间的差异和内在问题。研究认为,湖北民众总体上对于传统文化比较认同,主要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饮食厨艺、传统文学和神话以及民俗礼仪,关注的主要内容基本和全国保持一致。湖北民众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主要是依赖于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等,而最不认同的就是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时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进一步分析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方面湖北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差异,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最后根据所得结论,为湖北省未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文化发展论丛》期刊2016年02期)

王歆,李沫燃,刘立杰[6](2015)在《认同、继承与迷失:兵团叁代人意义系统认同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意义、信仰、价值等是团体增强凝聚力、形成社会认同的重要条件。在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体系中,兵团人的意义系统认同关系到兵团成员能否遵循共同的价值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甚至关系到兵团未来发展和战略安全。该文调查分析了叁代兵团人意义系统认同,认为叁代兵团人的意义系统认同特点可以分别概括为:高度认同、多元共存及在"缺"与"惑"中迷失。人们的意义系统认同渐渐从价值性走向工具性,从感性化走向理性化。(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明建[7](2013)在《有再现,少认同,鲜发扬——当前教材对20世纪前期经典课文的继承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经典课文是语文教育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自有方式。某课文总出现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编制主体的语文教材中,说明该课文具有经典的品质:典范性和权威性。[1]在20世纪前期异彩纷呈的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课文,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了经典。考察当前语文教材对这些经典课文的继承状况,能促进反思当前语文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状况,为今后语文教材的编制(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3年31期)

朱敏华[8](2011)在《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文化遗产的继承——再析沃克的《日用家当》》一文中研究指出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为背景,刻画了母女叁人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以及黑人妇女的生存状况。本文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视角,围绕"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两个焦点,对母女叁人予以评价和剖析,以凸显该小说深层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及对美国黑人文化遗产应持的价值观与态度。(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赵瀛[9](2011)在《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员工认同特征的变动与继承》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认同概念已成为衡量组织整合程度的重要变量,国内相关研究开展虽晚,但发展迅速。同时出现了一些误区,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组织结构内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事实上,新制度学派早已论证了组织发展与宏观制度、文化环境所具有的密切联系,而组织认同概念本身也由社会认同理论衍生出来。虽然现代组织具有诸多特别之处,但还是可以视为多重社会认同中的一种亚状态。在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中,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互依共存的状态下开始了重构,对于作为组织成员的国企员工而言,他们的认同方式也必将发生改变。不过,尽管已有国内学者也指出影响组织认同的因素包括组织外部因素,相关实证却不多见。考虑到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对于社会整合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十分遗憾的局面。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在文章的引言中,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在第一章中分别梳理了西方组织认同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并着重述评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之后对其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论述,这也是本研究试图要修正的地方。第二章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叙述了组织研究与认同研究的发展轨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组织认同研究研究的必要性。第叁章先对所选样本企业特点进行定位性介绍,之后就相应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第四章是一些针对分析结果做出的简要结论,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1-03-01)

赵华富[10](2011)在《论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和中国谱牒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再谈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的一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华夏族即形成对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始祖,尧、舜等人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中国谱牒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认同继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以及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社会成员的认同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尤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体系下,兵团人的社会认同关系到兵团未来发展和战略安全。不同的生命历程折射出兵团的社会历史变迁,代际兵团人由此也有了一个从认同、继承到迷失的变化过程:从第一代人对兵团各项事务高度认同以及体现在行动上的无私奉献,到第二代人对兵团体制及社会发展有了理性地批判并采取各种策略适应变迁,再到第叁代及第四代人对兵团组织概念上的认知模糊淡化以及表现在意愿和行为上的逐渐疏离。这种危机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纠结和激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比较所引起的不平衡心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同继承论文参考文献

[1].万国欣.中国文化认同与唐传奇的继承——李永平《新侠女图》评析[J].闽台文化研究.2019

[2].王歆,邢玉红,张佳瑞.认同、继承与迷失:生命历程视角下兵团认同的代际变迁考察[J].青年发展论坛.2019

[3].黄欣.重返昔日辉煌——英国电影国族认同的传统与继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

[4].黄蓓.新媒介传播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继承研究——以手机发红包拜年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

[5].徐弢.湖北民众在基本生活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J].文化发展论丛.2016

[6].王歆,李沫燃,刘立杰.认同、继承与迷失:兵团叁代人意义系统认同比较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王明建.有再现,少认同,鲜发扬——当前教材对20世纪前期经典课文的继承状况[J].语文建设.2013

[8].朱敏华.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文化遗产的继承——再析沃克的《日用家当》[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

[9].赵瀛.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员工认同特征的变动与继承[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赵华富.论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和中国谱牒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再谈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的一个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美国波特兰大厦迈克尔·格雷夫斯美国栗树山母亲住宅罗伯特·文丘里旅游者的伦理冲突×47cm1943年李可染1:T-S体现强烈“中国身份”的日记...

标签:;  ;  ;  ;  ;  ;  ;  

认同继承论文_万国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