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反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反激,变换器,DC-DC,高增益
正反激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峰,陈剑,刘俊峰,祝明佳,韩瑜[1](2018)在《正反激倍压DC-DC变换器机理分析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容量,高效DC-DC变换器的应用,引入一种新型高效的正反激结合型隔离倍压拓扑,详细地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正反激变换器的电路工作过程,通过与传统升压变换器和传统正激变换器对比,表明该电路能提高变压器利用率,更加有效的提高电路动态性能,并基于PSIM仿真软件对其仿真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曾怡达,朱仁伟,唐丽,李宝[2](2018)在《一种新型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LED驱动电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LED驱动电路,该电路继承了传统驱动电路中将漏感能量回馈至输入端的优点。由于传统拓扑在无电解电容并增大输出功率的条件下存在输出电压纹波较大的缺点,在研究现有LED照明驱动的基础上,将正反激电路成功应用于传统驱动电路中的DC/DC级。变压器原边和副边均有电容作为中间级储能元件,变压器工作在正反激模态,提高了变压器的功率密度,同时变压器副边存在续流电感,大幅度降低了输出电压纹波率。详细分析了变换器稳态工作特性;最后,研制一台30 W的实验样机,测试结果表明了该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仁伟[3](2016)在《新型单级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LED驱动电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照明一般采用白炽灯、荧光灯等照明器材,但是白炽灯效率低下、能耗高。荧光灯寿命短且存在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LED照明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使用寿命、节能环保和应用条件等方面均大大优于传统照明器材。单级无电解电容PFC技术的应用在保证LED驱动具有体积小、高功率因数、控制简单等优点的基础上,又大大延长了LED驱动器的使用寿命。单级无电解电容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在LED电源的应用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单级无电解电容PFC变换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了这几种变换器的工作特性,其中单级无电解电容Buck-Boost反激式PFC变换器具有高功率因数、控制简单和漏感电流回馈等优点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对传统单级无电解电容PF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解决传统该变换器输出功率过小和输出电流电压纹波过大的缺点,论文将正反激式电路引入该变换器的DC/DC级,构造了一种新型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式PFC变换器。新型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式PFC变换器在继承传统变换器高功率因数、控制简单和具有漏感回馈电路的同时,变压器原边和副边均具有电容作为中间级储能元件,变压器工作在正反激模态,提高了变压器的功率密度,同时变压器副边存在续流电感,在增大输出功率的条件下,大幅度降低了输出电压电流纹波。本文对新型LED驱动中变压器励磁电流是否连续将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分为励磁电流断续导通模式MDCM (Magnetizing Current Discontinuous Mode)和连续导通模式MCCM (Magnetizing Current Continuous Mode),对不同模式工作下的变换器的工作模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工作在MCCM模式下的变换器能够实现副边开关管零电压导通,在低压大电流该种模态具有更好的工作特性,两种工作模态下中间级电容两端电压均低于传统LED驱动。按输出滤波电感是否连续又将工作模态划分为滤波电感断续模式和滤波电感连续模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在滤波电感连续模式下变压器具有更好的输出特性,最后对新型LED驱动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与设计。最后通过设计一台30W的实验样机并进行调试。经过实验,在110Vac和220Vac输入下实验样机分别工作在MCCM模态和MDCM模态,两种模态下实验样机均能正常运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证明了该变换器具有高功率因数和低电压电流输出纹波等特点。(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滕娟[4](2016)在《正反激辩:税务师立法vs税务师并入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郝如玉建议,应先由国务院制定《中国税务师条例》,规定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法律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等。待时机成熟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立法。据郝如玉介绍,国家税务总局已按照行政许可法立法程序,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了《中国税(本文来源于《财会信报》期刊2016-03-21)
贺丹凤[5](2014)在《正反激DC/DC航天二次电源模块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电源模块作为航天器的能量来源,是最基础的环节,其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航天器中仪器仪表运行的可靠性及性能指标,甚至可能导致设备无法工作,系统崩溃,决定整个航天器任务的成败。因此需要研究和设计稳定可靠的电源模块,这在航天应用领域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基于航天电子负载供电和分布式供电的需求,将100V母线电压转换成8V供电电压,并且考虑到开关电源变换器体积小、功率密度大、可靠性高的优点,设计一个正反激DC/DC航天二次电源模块。本文对新型正反激拓扑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其正常工作模态,电路轻载环流现象,考虑了变压器漏感对电路的影响,并且与二极管整流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电路拓扑的优缺点。对电路参数进行了计算,设计了整个电源系统的硬件电路,采用了驱动变压器隔离和同步整流技术。并对正反激主电路进行了建模,分析各个工作状态列写状态方程,通过状态平均法求得主电路的传递函数。同时对整个系统建模,列写了各环节的传递函数,通过电压环补偿网络对系统进行校正。在理论分析、仿真后对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完成了辅助电源的实验调试,在辅助电源供电的基础上对控制电路进行调试,得到正确的驱动信号进行驱动开关管,最后完成整个实验的调试,获取波形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瑞珂,程志光[6](2011)在《微型逆变系统中正反激谐振电路及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应用于微型高频逆变电源中的正反激谐振DC-DC转化器,及其控制方式。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对电路的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性能评价。应用于微型逆变系统中的正反激谐振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和可靠性强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1年03期)
蔡拥军,钱照明[7](2006)在《正反激式单级电压调节模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正反激式电压调节模块(VoltageRegulationModule,VRM)的工作原理,特别指出:其初级两个开关管和次级同步整流管的均能在零电压下开通,从而提高了变流器的效率。最后给出了一个48V直流输入,1V/50W输出的实验VRM电路模型。实验表明,在满载情况下,实验效率达到75.5%,证明了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06年01期)
正反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LED驱动电路,该电路继承了传统驱动电路中将漏感能量回馈至输入端的优点。由于传统拓扑在无电解电容并增大输出功率的条件下存在输出电压纹波较大的缺点,在研究现有LED照明驱动的基础上,将正反激电路成功应用于传统驱动电路中的DC/DC级。变压器原边和副边均有电容作为中间级储能元件,变压器工作在正反激模态,提高了变压器的功率密度,同时变压器副边存在续流电感,大幅度降低了输出电压纹波率。详细分析了变换器稳态工作特性;最后,研制一台30 W的实验样机,测试结果表明了该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反激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亚峰,陈剑,刘俊峰,祝明佳,韩瑜.正反激倍压DC-DC变换器机理分析与仿真[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8
[2].曾怡达,朱仁伟,唐丽,李宝.一种新型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LED驱动电路的研究[J].电源学报.2018
[3].朱仁伟.新型单级无电解电容Buck-Boost正反激LED驱动电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滕娟.正反激辩:税务师立法vs税务师并入注会[N].财会信报.2016
[5].贺丹凤.正反激DC/DC航天二次电源模块的设计[D].燕山大学.2014
[6].李瑞珂,程志光.微型逆变系统中正反激谐振电路及控制策略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
[7].蔡拥军,钱照明.正反激式单级电压调节模块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