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论文-林蓉,程沙沙,谭明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论文-林蓉,程沙沙,谭明乾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场核磁共振,冷藏,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蓉,程沙沙,谭明乾[1](2019)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虾的水分迁移和品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虾在4℃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和水分分布的变化。同时测定贮藏过程中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色差以及质构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对低场核磁共振CPMG原始衰减数据与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虾中主要存在3种不同组分的水,分别为结合水、不易移动水和自由水。在贮藏过程中,横向弛豫时间T_(22)(不易移动水)和峰面积A_(22)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横向弛豫时间T_(23)(自由水)先降低后升高,峰面积A_(23)降低;峰面积A_2(总水分)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流失而降低。通过MRI成像可以看出,水分主要分布在虾的头部和体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虾的pH值先降低而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升高,TVB-N,L~*,a~*,b~*逐渐增加,弹性、回复性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数据和pH值以及TVB-N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LF-NMR技术可用于虾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快速、无损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张涛[2](2019)在《基于核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技术评估肝恶性肿瘤侵犯肝实质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扩散峰度成像在评估肝脏恶性肿瘤对周围肝实质侵犯程度中的作用。方法:整理收集63例上腹部MRI检查的肝癌患者,并随机抽取经本科室进行上腹部MRI检查的正常肝实质受检者63例,将肝癌患者定为肝癌组、正常肝实质受检者定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进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和DKI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取DKI参数,分析肝癌组的常规MRI序列与DKI的表现,对比肝癌组正常肝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DKI参数的差异及肝癌组正常肝实质与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远癌肝实质DKI参数的差异。结果:在b=0时,52例表现为高信号、11例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在b=500、1000的DKI图像中,2例稍高信号变为高信号、8例等或稍高信号衰减不确切,42例高信号衰减不确切、11例变为更高信号;在b=0、500、1000的DKI图像中,60例表现为高信号、3例等信号变为稍高信号。63例对照组肝实质的DKI参数与63例肝癌组正常肝实质相比,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正常肝实质与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远癌肝实质的MK与Kr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正常肝实质与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远癌肝实质的FA、MD、Da、Dr、FAk及K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KI能够精准有效地反映肝癌组织内部情况及周围肝实质情况,对评估肝癌周围肝实质侵犯程度具有显着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悦中,史更[3](2019)在《核磁共振、CT成像技术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磁共振、CT成像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方法:通过对2009年4月—2019年4月收集的44例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22例,实施CT轴位扫描,实验组22例,在CT基础上实施磁共振(MRI)扫描,之后对两组扫描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结果:实验组能够更详细地观察到关节腔中滑膜增生程度和游离体的形态、部位及关节软骨的损伤,而对照组观察到其关节部位骨化和钙化游离体结节,实验组诊断更加准确全面,尤其病变早期,诊断符合率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MRI较CT能够提供滑膜骨软骨瘤病更加全面的影像信息,更利于本病的诊断和损伤程度的判定。(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9期)

任永申,郑尧,雷蕾,艾娇,梁帅[4](2019)在《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析天花粉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天花粉样品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状态、状态与分布变化规律,为天花粉合理加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LF-NMR、MRI)研究天花粉样品在干制过程中氢质子(H)的横向弛豫时间(T_2)、MRI图像的变化.结果:鲜天花粉中水分含量为64.96%,主要为自由水(峰面积占比77.79%),其余为束缚水.在干燥过程中,T_2向左移动,水流动性降低,自由水含量不断降低,束缚水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随后再减少;干燥终点时,自由水含量先于束缚水趋近于零值,饮片外层水分先于内层干燥完毕,且干燥过程随干燥温度升高而加快. MRI图像可直观显示样品水分含量和分布区域由外向内的变化.结论:建立了中药水分低场核磁分析技术,为中药干燥终点判定与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示范.(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新凤[5](2019)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脑血管疾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收治6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时间是2018年4月—2019年6月,对其采取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分别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与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结果。结果:针对脑血管疾病,CT血管成像检查的检出率为81.53%,明显低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98.46%的检出率,对比组间数据,不存在显着差异性,呈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比较CT血管成像检查,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诊断效果更加显着,能够将患者脑部病变情况更加清晰的显示出来,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势,适用于临床推广与实践。(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8期)

宋博,郎兆会[6](2019)在《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中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肿物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后续予以病理性诊断显示乳腺癌患者42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开展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乳腺磁共振扫描成像、增强磁共振动态对比成像、磁共振波普分析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同步记录检验结果,观察乳腺癌病变的主要影像学表现。结果在62例患者中共发现78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64个,良性病灶14个,肿块直径最小5 mm;良性病灶以类圆形、边界清晰及边缘光滑为主要表现,恶性病灶以不规则边缘毛刺、边界不清、分叶等为主要表现;良性病灶以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及增生结节为主,恶性病灶以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以及浸润性小叶癌为主。结论将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临床诊断中效果理想,在诊断乳腺癌肿瘤病灶时敏感性较高,可为保障乳腺癌诊断精准性,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谢文超,单海荣[7](2019)在《医学临床中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后,其利于及早诊断患者实际病情,且能有效提升检测准确度和成像质量。作为一次医学影像技术改革,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可将传统影像诊断方法的不足加以解决。因此本文即对医学临床中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原理、临床应用以及前景等做了简要阐述。(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6期)

李传,官晓晖[8](2019)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CT组(88例,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法)和核磁共振组(88例,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正确诊断率和核磁共振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组诊断结果显示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10例脑出血患者(占11.36%)、71例脑梗死患者(占80.6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占7.95%),CT组诊断出62例脑梗死患者(占70.45%)、8例脑出血患者(占9.0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占5.68%),核磁共振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正确诊断率高于CT组(P <0.05);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6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各组数据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显着高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3期)

张浩[9](2019)在《抑郁症针刺治疗及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对比常见的药物手段,针刺是一种新兴的抗抑郁疗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的特点。临床证明针刺与药物疗效相当、针药联用比药物效果更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成熟,可实现活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形态与功能活动的可视化,是推进针刺治疗抑郁症机制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对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及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做出综述,以期为针刺相关研究拓宽思路,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马磊[10](2019)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予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准确性及价值。方法:选择38例我院所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分别予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其诊断准确性。结果: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确诊结果阳性24例(63.16%)、阴性14例(36.84%);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阳性22例(57.89%)、阴性16例(42.11%);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阳性23例(60.53%)、阴性15例(39.47%);与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58.33%、42.86%、52.63%)相比,疑似脑血管疾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58.33%)、特异度(42.86%)、准确性(52.63%)较高,呈明显差异(P <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准确性水平较高,应予以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1期)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扩散峰度成像在评估肝脏恶性肿瘤对周围肝实质侵犯程度中的作用。方法:整理收集63例上腹部MRI检查的肝癌患者,并随机抽取经本科室进行上腹部MRI检查的正常肝实质受检者63例,将肝癌患者定为肝癌组、正常肝实质受检者定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进行常规MRI序列扫描和DKI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取DKI参数,分析肝癌组的常规MRI序列与DKI的表现,对比肝癌组正常肝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DKI参数的差异及肝癌组正常肝实质与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远癌肝实质DKI参数的差异。结果:在b=0时,52例表现为高信号、11例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在b=500、1000的DKI图像中,2例稍高信号变为高信号、8例等或稍高信号衰减不确切,42例高信号衰减不确切、11例变为更高信号;在b=0、500、1000的DKI图像中,60例表现为高信号、3例等信号变为稍高信号。63例对照组肝实质的DKI参数与63例肝癌组正常肝实质相比,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正常肝实质与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远癌肝实质的MK与Kr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正常肝实质与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远癌肝实质的FA、MD、Da、Dr、FAk及K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KI能够精准有效地反映肝癌组织内部情况及周围肝实质情况,对评估肝癌周围肝实质侵犯程度具有显着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林蓉,程沙沙,谭明乾.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虾的水分迁移和品质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张涛.基于核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技术评估肝恶性肿瘤侵犯肝实质的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王悦中,史更.核磁共振、CT成像技术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任永申,郑尧,雷蕾,艾娇,梁帅.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析天花粉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王新凤.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宋博,郎兆会.多模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9

[7].谢文超,单海荣.医学临床中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8].李传,官晓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张浩.抑郁症针刺治疗及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10].马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疗效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标签:;  ;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论文-林蓉,程沙沙,谭明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