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社会学已是一门较为成熟且经过检验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与城市有关的各要素有关。城市社会学伴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而生,注定也要跟着不同时代城市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城市研究;社会分工
1 城市社会学发端
城市社会学因英国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现代城市逐渐发展,旧有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引发一系列问题而生,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手工工厂迈向了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然而在资本主义走上正道呈现欣欣向荣的同时,其自身的矛盾、缺点也层出不穷,各种社会问题如泉涌般冒出。工业革命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快速,但却简单粗暴,忽略了很多实质的社会问题,比如,城市过快发展,工厂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往城市流去,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锐减;城市与郊区、农村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社会分工使人逐渐被异化,原有的小家庭可以承担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社会大分工剥夺;人口规模,人口聚集密度发生巨大变化;城市社会心理与农村社会心理产生差异,文明之间开始有隔阂等。这些问题在经典社会学时期,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都有相关理论与著作,但当时社会学这一科学处于建设时期,没有存在明显的城市社会学这一学科说法,然而他们的理论学说、著作等都已经有较为明显的关于城市社会学的论述、基础与雏形。
如果说滕尼斯、迪尔凯姆等人关于城市社会学这些最初的研究传统时期的城市社会学属欧洲一派,那么后来以帕克、伯克斯、麦肯齐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学家则可被划为美国城市社会学,也可称为芝加哥人类生态学。1925年,三人联合发表了《城市》一书,标志该学派的诞生。芝加哥学派把城市看作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并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1]由此,因芝加哥学派的构建,城市社会学正式成为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城市社会学将城市作为自己的研究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社会亚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规律都被纳入其研究范围。
2018年调查显示,感到抑郁情绪的医生认为在对待同事时他们会更少地投入工作(42%),更容易被激怒(42%),对周围表达不满(37%),更难表达友善(36%),只有不到22%的医生认为沮丧没有带来这些影响;同时,感到抑郁情绪的医生在对待患者时会更易被激怒(33%),更少投入(32%),导致医疗差错(14%),甚至已经造成差错(5%)。
2 经典社会学时期的城市社会学雏形
2.1 迪尔凯姆:社会团结
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第一人,现代社会学奠基者。他认为,社会学是将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社会团结是最基础的社会事实,并且影响、决定其他的社会事实。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认为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是把社会团结当作主线来展开研究的。这包括城市社会学产生的渊源、社会团结的类型及其功能与特征,即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社会团结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2]。城市生活可以起到以上作用。生活在城市的个人、群体必然由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等联结在一起,互相发生互动,有了社会分工,便有了一系列的社会团结,而分工程度不同,社会团结程度与类型也会不同。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是迪尔凯姆最为经典的社会团结类型。受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浪潮的影响,传统城市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在新的城市化中受到了影响,人们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社会结构,迪尔凯姆提出将社会团结作为一个理想类型加以研究。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之间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现代工业社会就是这样的有机团结。其建立的社会背景就是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引发的新一轮社会大分工,即职业的专门化。原有的核心小家庭模式所有的功能开始被打破,被社会分工和职业的专门化替代,如以前人们的房屋装修可以由自己来完成,社会分工之后,复杂程度有变化,需要专门的职业来承担,等于说社会分工将家庭原有的功能剥夺,催生出新的群体。个体意识、个性以及异质性逐渐发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意识。分工是城市的特征,它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是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合力及人类获得更大发展的前提。[3]
而机械团结是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传统农村社会以及原始时期都是这样的机械团结。社会分工尚未发达,个体之间同质性程度也较高。人们之间联结的方式大多以亲属关系居多,家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有机团结”的功能。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家族”、“血缘和地缘”大致也是这样一种机械团结。
2.2 滕尼斯:公社与社会
实验目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新教双〔2017〕15号)要求:“激发各族幼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国家通用语言的听、说能力。”通过实验验证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南疆农村幼儿国家通用语言听说能力的发展。
齐美尔用辩证的眼观来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注重研究城市社会中的社会心理。社会大分工打破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模式以及原有的城市生活方式,那么人应该如何保持独立性和个性。齐美尔给出的答案是:人必须要适应社会。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的根源是个人要求保持其存在的独立性和个性,反对社会的、历史习惯的、生活的外部文化和技术干预,反对完全改变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必须进行的那种自然斗争。今天所有谈到的大城市问题,问题的答案只能从人的适应性上去探究。人的适应性形成了一种介于个人的与超个人的生活内容之间的生活形态,人通过这样的生活形态勉强接受了他们的外界势力。[5]对于城市要首要理解的就是大城市精神生活中的理性主义,精确的时间观念以及货币经济的作用,最后还有产生傲慢的生理原因。货币经纪对城市的影响非同小可,影响了城市构成、空间分布、人口结构、分层、制度变化等。
2.3 齐美尔:适应城市与城市的精神生活
(四)信息化。信息化是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信息已成为极重要的资源,在诸多领域都体现出强劲的推动作用并深刻改变着该领域的发展面貌,对“枫桥经验”来说也是如此。随着基层治理要素增多和治理难度增加,单靠传统手段和方法已经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必须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新时期“枫桥经验”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打造“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大数据民情通”信息平台,“96345“呼叫平台及网上服务中心等科技信息化载体,构建信息网络,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系统,集中社会资源信息要素,提高信息共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化、动态化和精细化。
2.4 韦伯:完全的城市理想的类型
帕克、伯吉斯、麦肯齐三人联合发表了《城市》一书,标志该学派的诞生,也可以说是在对芝加哥市的实地调查之中诞生的。帕克创立了人文区位学的理论,提出从社区整体研究城市的观点。芝加哥由一个因工业快速的发展小城镇,社会分工的精确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失业,人口高密度、犯罪事件等,开始用社会学理论对城市进行细致的研究。有了实地对芝加哥的研究,加快了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以及经验积累。城市发展加快的不仅是城市化的速度,更是衍生了更多的社会发展问题[6]。有关城市规划、空间分布、公平、心理变化、价值观念随之爆发,正如齐美尔说的,人是要去适应城市的,心理、精神、制度、文化方面都要适应,对于芝加哥的研究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按照帕克的理解,城市就有以下的理解:城市是一种商业机构;具有正规的机构;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强调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在对城市的系列研究中,芝加哥学派使得城市社会学的发展愈发成熟,“街角社会”逐渐露出真容,也得到更有价值的研究。
3 美国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3.1 帕克
韦伯将社会典型特征与本质属性作为自己的焦点,并利用理想类型加以研究,尤其是将欧洲城市与东方城市多了比较分析。完整成熟的城市要具备多种职能,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社会大分工的浪潮之后,不能再像以前传统的城市或小城邦。高度分工的城市要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对外交流等职能。人们互相之间的联系也不局限在小范围的血缘或地缘之内,由科层制产生的联结,不同于以往的联结,更多了理性、法理、高效。而对比欧洲城市与东方城市,也发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两种城市催生出的经济、政治也完全不一样,在社会分工的程度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欧洲城市社会分工范围大,快速,甚至有工业革命,也是由于文化背景,经济制度与东方的差异。欧洲资本主义阶层力量范围相对来说力量都较大。
3.2 沃思:都市决定论
沃思[7]的观点,被称为“都市决定论”。城市与人口区位有3个特点:众多人口、高密度人口、高人口异质性,并认为这些特点给城市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通病。[8]这些可以在今天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看得到,人口众多,城市资源分配不合理,优势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城市道路交通异常拥堵,住房空间差异大,和优势资源一样,住房资源和空间不平衡,差距大;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主流价值观难以被认可,甚至出现扭曲价值观念。城市性也称都市性,这是沃思对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解。沃思认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探索数量众多且背景迥异的人群在较为永久、紧凑的居住区所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行动与社会组织的各种形态。[9]
滕尼斯以“公社”和“社会”两个概念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其实也可以看作传统农业社会与城市的差异。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滕尼斯论述从传统社区到现代城市社会的一个变化。在这里“社区”是基于血缘关系或自然情感联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社会”由契约关系以及选择意志造就的结合。商业性的生产和大工厂都是大城市的特征。城市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共同生活的最高的,即最复杂的心态。大城市和社会的状态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毁灭和死亡。[4]且滕尼斯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城市和农村的比较研究中,农村为礼俗社会,城市为法理社会。二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差异,在礼俗社会人们关系紧密,异质性小,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一致,对价值标准的判断多以道德伦理为准;而法理社会人们关系似乎联结在一起,但个体之间具有极强的异质性,相对疏远,关系维系靠制度,经济关系等,有极强的法律、道德价值观判断。
4 中国城市社会学与新城市社会学
由于引进翻译的时候,对于西方的学术词汇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城市社会学有时候也被理解为社区研究,或是中国社会学中的社区研究学派。现代城市生活可以说是以城市社区为中心展开的,农业生产活动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经济生产活动。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对城市社会学的极大重视,不管哪一个国家只要是城市化,就不可避免出现相似的问题。与西方城市社会学一样,在研究手法、研究重点上都有相似之处。对于中国城市的研究则要扎根本土社会背景,强调实地调查,注重分析变化,比较其他城市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波及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则是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出现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大城市发展严重饱和,出现过载问题,农村地区可以发展成为卫星城,作为大城市的附属新型城镇,同时也能借大城市之力加快自身的发展。但是付出了传统农村逐渐流失的代价和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问题,作家柴春芽作品《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中的故乡则是一个缩影。城市社会学理应是个与时俱进,跟进变化的学科,针对中国各大城市出现的问题,理论只能活用,研究手法多变,相似的城市问题也许一样,但是解决起来未必可以用同一种方法。结合自己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探讨解决中国城市的问题。
新城市社会学则主要以空间政治经济学派、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为主。空间政治经济学派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其研究背景,也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提出。着重对城市发展的空间与资本进行分析探讨,针对资本主义会产生的危机、问题、资本积累、资本生产进行研究分析。较为经典的是哈威的资本城市化理论以及列菲弗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空间对于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是联系全球沟通的一个脉络,空间、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日常生活是城市几个重要的概念。脱离不了资本的积累、循环和再生产;而前者需要空间,足够的城市空间;城市的日常生活,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城市日常生活。哈威认为城市是通过人造出来的,带有极强的人为性质。辩证吸收列菲弗尔的理论,也同样针对资本着重分析。结构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卡斯特,作为一位受到法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派社会运动影响的社会学家,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他谈到关于阶级的问题,从阶级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看待城市发展问题,提出集体消费的概念,集体消费在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战略角色。而所谓的集体消费也是为了利用所积累的资本,保证为生产过程平稳发挥作用。而后城市继续发展,通过集体消费和阶级之间冲突,认为阶级结构、城市结构与集体消费三者是城市中新型的不平等。[10]消费、获取资源、空间分布等都会出现不平等,新型的不平等,就如同日益固化的阶层,阶层固化也是一种不平等。最后的新韦伯主义,这一理论认为,城市可以看作一个社会空间体系,该理论将城市社会——空间系统产生的生活机会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作为研究的重点。[11]城市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在空间资源分配上出现不均衡的问题,有的资源被极大浪费,而少数优势群体又占有了最好、最多的空间。相对弱势群体被挤占在固有的空间,有过载的危险。城市发展始终会带着冲突与矛盾,不可能只有和谐因素。雷克斯、墨尔、帕尔等人是支持新韦伯主义的社会学家,提到住房问题与种族问题之间的关系,“住房理论”是一种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新视角,从住房问题探究城市各个阶层差异、隐藏在背后深刻的社会事实等。
本研究基于GIS相关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陇川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5 结语
不论今后城市社会学还会发展出什么学派,都应该秉承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学问,与时俱进,取其他学科之长补本学科不足的地方。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同时,也要着重分析中国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芝加哥城市学派为城市社会学发展铺了奠基石,今天的城市社会学更应辩证地吸收前人努力的研究成果,把这一学科发展得更好,当然也可以稍作尝试,用人类学的一些观点研究城市的问题也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孙明洁.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J].城市问题,1999(3):5-8.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云飞.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理论发展[J].理论导报,2013(9):18-20.
[4]斐南迪·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乔治·齐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M].涯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6]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路易斯·沃思.城市主义:一种生活方式[J].美国社会学杂志,1938.
[8]曼纽尔·卡斯特.城市,阶级与权力[J].都市文化研究,2008(1):17-124.
Studyonthedevelopmentofurbansociologytheory
Liang Mengjie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Urban sociology is a relatively mature and tested sub-discipline of sociology,and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related to various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city.Urban sociology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It is destin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nnovate and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different eras.
Key words:urban sociology;urban research;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梁梦倢(1992—),女,广西百色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论。
(责任编辑 王梦云)
标签:城市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 社会论文; 芝加哥论文; 团结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江苏科技信息》2019年第8期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