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理,表征,审美观,木雕,宋词,最美,蕴涵。
审美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环,张玉鑫,孔宇欣,张佳丽[1](2019)在《本土品牌设计中的审美心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解决本土品牌在跨国企业的冲击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寻找生存之路。文章具体的方法以百雀羚为例,以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行研究,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个方面入手,结合百雀羚的logo设计、产品包装、海报广告等视觉元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展开论述。结论通过对民族品牌设计走出困境的一些方法进行梳理,以期对本土企业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9年18期)
陈晨[2](2019)在《主旋律商业电影的审美心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旋律商业电影是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以及现代传媒技术革新推动下,主旋律电影融入电影产业的整体变革之中的产物。主旋律商业电影其商业价值与快感消费、艺术价值与审美愉悦、思想价值与净化反思的默契和认同,是建立在重新叙述革命历史价值和赋予当代文化意义基础之上的,也是对观众审美需求和消费心理的重构。(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2期)
张鹏[3](2019)在《从中国原创动画电影看中国人的造型审美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中国原创动画电影开始复苏,出现了几部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动画影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反观中国原创动画电影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分析了中国原创动画电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发展迟缓的原因,这与中国观众的观影审美心理密不可分,而这种审美心理与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审美又是紧密相连的。(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2期)
黄闽倩[4](2019)在《“最美人物”现象的受众审美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最美人物"现象层出不穷,他们也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楷模。在这类现象中,受众会产生复杂的审美心理过程,即审美期待、审美实现、审美回味叁阶段。在审美期待过程中,受众产生"最美人物"的审美认识。在审美实现过程中,受众感知、体验和理解"最美人物"。在审美回味过程中,受众揣摩"最美人物",从而得到审美升华。(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1期)
岳森钰[5](2019)在《基于审美心理视角的木雕艺术创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并非毫无目标毫无思路的随意创作,而且需要结合审美心理,从作品构思、形象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使各种创作要素达成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木雕艺术同样如此,在受到审美心理影响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从选材、造型以及色彩等几个方面,论述木雕艺术创作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8期)
李东坡,李欣明[6](2019)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视域下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审美情感反传统化、审美感受肤浅化、审美理解功利化和审美理想世俗化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也影响其自由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透析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着力促进审美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优化,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引导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面对学习与生活,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对自身审美心理的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胡樱平[7](2019)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审美特性,根据2017年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新要求,音乐教师要利用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与推进,不断发挥音乐科目的美育功能,实现对高中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笔者通过对新课标下高中生音乐审美信息进行调查,并对其音乐审美心理进行分析,提出提升高中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艺术想象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为高中音乐教师与高中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9年09期)
宋秋敏[8](2019)在《宋词“时间书写”的文化蕴涵与审美心理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秉承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人心态的稳定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承性等特征,宋词中的"时间书写"也以对光阴易逝的焦虑和对生命永恒的渴望为主旋律,其文化蕴涵与审美心理,既有对前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和绵延,又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及文体特性。宋词中的时间书写既珍重个人的现世时日而弱化政治和社会生活,也因"彻悟"而愈发清醒深刻,由此生发出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5期)
赖永慧[9](2019)在《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以20世纪60~70年代中期钢琴改编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有其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审美技巧、审美情趣与评价方式,而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其文化和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渊源颇深,一个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实际上也促成了这个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风格的形成。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寻到中华民族音乐审美的脉络,这一时期创作的钢琴改编曲正是符合了中国听众的审美心理特征,深受广大中国听众的喜爱。(本文来源于《民族音乐》期刊2019年04期)
罗着展[10](2019)在《论基于学生美术审美心理倾向的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术学习中,进入"理智萌芽"和"拟写实初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审美心理表现为"追求客观具象,关注抽象形式,彰显个性独创"。而多数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则相对滞后于审美认知,美术学习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基于此,设计运用深入观察写生,拓宽抽象认知,组织多元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实现学习目标,持续发展美术素养。(本文来源于《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审美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旋律商业电影是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以及现代传媒技术革新推动下,主旋律电影融入电影产业的整体变革之中的产物。主旋律商业电影其商业价值与快感消费、艺术价值与审美愉悦、思想价值与净化反思的默契和认同,是建立在重新叙述革命历史价值和赋予当代文化意义基础之上的,也是对观众审美需求和消费心理的重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环,张玉鑫,孔宇欣,张佳丽.本土品牌设计中的审美心理研究[J].设计.2019
[2].陈晨.主旋律商业电影的审美心理研究[J].艺术品鉴.2019
[3].张鹏.从中国原创动画电影看中国人的造型审美心理[J].戏剧之家.2019
[4].黄闽倩.“最美人物”现象的受众审美心理分析[J].戏剧之家.2019
[5].岳森钰.基于审美心理视角的木雕艺术创作探究[J].明日风尚.2019
[6].李东坡,李欣明.马克思主义审美观视域下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9
[7].胡樱平.新课标下高中音乐审美心理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
[8].宋秋敏.宋词“时间书写”的文化蕴涵与审美心理考察[J].天府新论.2019
[9].赖永慧.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以20世纪60~70年代中期钢琴改编作品为例[J].民族音乐.2019
[10].罗着展.论基于学生美术审美心理倾向的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