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人过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智能管控
行人过街论文文献综述
郭存禄,张敬磊,盖姣云,陈慈,李梦琦[1](2019)在《路段行人过街管控策略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路段行人过街管控策略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行人过街的延误、安全以及管控策略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介绍了过街管控措施的适用环境,阐述了目前管控策略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几点看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9期)
戴仲翔[2](2019)在《心理因素对行人安全过街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行人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这里的心理因素不仅是行人的心理因素,还包括驾驶人的心理因素。文章以交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行人过街时行人和驾驶人的心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通过对公路上现有的交通设施进行分析,提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尤其是无信号交叉口加入错觉交通安全设施,以提高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20期)
赵龙,任高飞,高志伟,郝嘉铭,翟雯晶[3](2019)在《基于VISSIM仿真的信号控制下行人二次过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行人二次过街设置信号灯,统计在左转相位结束时可以到达安全岛的行人流量,以该流量为基础设计行人过街待行区面积,并且对左转相位下的机动车右转进行信号控制,以保证行人过街安全。运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利用率,尤其是在城市商业中心地带,不仅提高了行人过街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行人过街排队长度。设置行人过街待行区,对机动车右转信号控制,使行人安全得到保障,也对有限的道路面积进行了合理应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期刊2019年09期)
刘岩,罗瑞琪[4](2019)在《基于视频检测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障交叉口行人过街合理需求,避免行人因等待时间过长而违法通行的现象发生,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和效率,提出利用视频检测技术建立行人流量检测方法;通过分析视频检测器传来的实时信息,以行人和机动车的综合延误为目标函数优化配时,输出最优目标函数对应的配时参数,生成优化后的配时方案;结合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东门行人过街实地数据,利用VISSIM对本作品建立的方法进行仿真评价,结果显示:行人人均延误为19.77 s,与原有配时方案相比减少了71%。(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应晶晶,巩舜妹,杨祥一[5](2019)在《夜间行人过街安全提示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人夜间行街的安全系数普遍不高,人车之间的交通冲突居高不下。由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引发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行人的过街安全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这一交通现象,将着重研究行人夜间过街的安全性,从机动车与慢行交通着手,设计行人夜间预警系统。最后利用交通仿真技术验证系统的必备性,为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出行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保障。(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5期)
洪祥,胡详文[6](2019)在《行人过街安全防护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动车的大量普及,交通事故发电率也随之升高,无防护的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存在伤亡严重的安全隐患。目前路口的信号灯系统能够满足交通导行的功能,但是缺乏对交通风险的检测和预警,在视线受限的路口,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无法及时发现并规避风险。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对行人过街的安全防护方法进行研究,对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杨晓东,刘秀,谢思源,李国华,高志翔[7](2019)在《基于信号检测的行人过街安全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约束过街行人遵守交通法规,并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概率,设计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红外感应技术和语音提示系统,在现有行人过街语音提示柱基础上改进设计出一款可以检测是否有行人通过的行人过街安全装置。在原有行人过街语音提示柱的基础上,加入了红外感应系统、语音提示系统、阻行杆(或物理闸门)等,通过语音提示、物理闸门来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3期)
本报,苏云慧[8](2019)在《大理市城区9个路口装上“行人过街神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细心的大理市市民发现,在人民街振兴街路口、关平路鸳浦街路口、泰安路集市巷口等处,装起了一批行人过街智能设施。了解到,这是大理市交警大队为保障行人过街安全,规范路口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安装的“行人过街神器”--非灯控路口行人过街设施。(本文来源于《大理日报(汉)》期刊2019-07-17)
车领[9](2019)在《智能车辆对行人的运动感知和过街意图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智能驾驶技术应运而生。环境感知是智能驾驶的基础前提,为车辆提供正确的视觉信息。行人作为交通环境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动作灵活多变,极易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且行人的运动状态(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影响过街意图,结合行人的运动状态和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过街意图进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因此,本文主要从行人及其头部方向的检测、行人跟踪及其运动状态估计和行人过街意图预测这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行人及其头部方向检测。基于深度学习平台Caffe,搭建Faster-Rcnn和Fast-Rcnn网络框架,采集大量包含道路行人的场景图片,利用LabelImg对场景图片进行标签文件标注,制成样本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得到检测行人和其头部方向的网络模型。比较不同网络框架组合不同特征提取网络的检测效果,Faster-Rcnn+VGG16组合的检测效果最好,整体准确率接近90%。2、行人跟踪及其运动状态估计。建立颜色分布模型,将颜色分布转化为粒子滤波,与基于边缘的运动图像特征相结合,利用巴氏距离更新粒子滤波计算的先验概率,达到跟踪行人的效果且跟踪效果良好;基于常加速CA模型,建立车载相机的前方行人运动状态模型和量测模型,确定运动状态的系统矩阵、噪声矩阵和状态转移矩阵,利用粒子滤波跟踪模型达到运动状态估计的目的,实现行人横纵向的速度和人车之间横纵向距离的良好估计。3、行人过街意图预测。在综合考虑各种行人过街因素的条件下,最终确定节点变量参数并建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行人过街意图预测模型。通过结构学习确定各节点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和贝叶斯网络工具箱(BNT)中的函数Tabular_CPD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先验概率初始化,通过参数学习得到的各节点变量的条件概率表并将其和样本数据得到的概率进行对比,最终利用联合树推理算法得到各节点变量对行人过街的影响,在给定数据后利用所得模型进行推理得到行人过街概率,且结合实际经验可知推理得到的过街预测概率合理,符合实际要求。4、单目测距验证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相机在不同安装高度时行人距本车车头距离的准确性和检测模型检测行人所得到矩形框的准确性。对实验平台所采集的行人进行检测,通过颜色分割提取所检测到的行人矩形框的分割效果图,并获取矩形框底边中点的像素坐标,根据小孔成像模型和拟定解决方案求得行人距本车车头的距离,在实验中将相机的高度安装为不同的值,并对车载相机采集的图片进行检测,将最终得到的计算距离值和真实测量的距离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安装高度和检测模型对测量距离造成的误差。最终得到像素误差所导致的距离误差相对较小而高度是测距的主要误差,且相机在车内安装高度在1.36m时的误差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吕亦江,郭唐仪[10](2019)在《路段相邻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实时信号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城市路段存在的相邻人行横道行人过街信号控制不协调问题,以机动车相位持续时间、行人绿灯时间和相位差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车辆和行人平均延误最低的路段相邻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实时信号控制模型,以使机动车与行人的综合通行效率达到最优。并根据每个周期内到达车辆平均速度的不同提出了信号周期浮动相位差。以南京某条主干道的两个相邻人行横道为例,将路段上采集到的实时交通数据应用于建立的模型中,以Matlab作为仿真计算环境,采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路段相邻人行横道的实时信号控制方案。运行结果显示:在研究的路段中,不同权值比例下实时信号控制方案的平均延误分别比现状缩短了11.7%, 13.7%,8.7%,且权值为机动车数量与机动车加行人总数量之比时优化效果最好,说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城市干道车辆通行和行人过街的效率,且在所有路段行人过街信号优化中具备一定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行人过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行人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这里的心理因素不仅是行人的心理因素,还包括驾驶人的心理因素。文章以交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行人过街时行人和驾驶人的心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通过对公路上现有的交通设施进行分析,提出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尤其是无信号交叉口加入错觉交通安全设施,以提高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人过街论文参考文献
[1].郭存禄,张敬磊,盖姣云,陈慈,李梦琦.路段行人过街管控策略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19
[2].戴仲翔.心理因素对行人安全过街行为的影响[J].智能城市.2019
[3].赵龙,任高飞,高志伟,郝嘉铭,翟雯晶.基于VISSIM仿真的信号控制下行人二次过街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
[4].刘岩,罗瑞琪.基于视频检测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控制方法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
[5].应晶晶,巩舜妹,杨祥一.夜间行人过街安全提示系统研究[J].科技资讯.2019
[6].洪祥,胡详文.行人过街安全防护问题研究[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9
[7].杨晓东,刘秀,谢思源,李国华,高志翔.基于信号检测的行人过街安全装置[J].山西建筑.2019
[8].本报,苏云慧.大理市城区9个路口装上“行人过街神器”[N].大理日报(汉).2019
[9].车领.智能车辆对行人的运动感知和过街意图预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吕亦江,郭唐仪.路段相邻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实时信号控制方法[J].交通运输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