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双金属体系论文_钟飞,罗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锌双金属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金属,纳米,氯苯,稀土,氯化铝,多氯联苯,刨花。

锌双金属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钟飞,罗晓明[1](2018)在《氯代有机物在铁、铜双金属体系中的还原脱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多种氯代有机物在铁、铜双金属体系中的还原脱氯处理效果,着重分析了氯代有机物在还原脱氯处理中的机理问题,探讨了还原脱氯反应的基本原理、还原脱氯反应中pH值的变化以及有机物结构性质对还原脱氯反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8年03期)

付欣,梁莉,李筱琴,杨琛[2](2018)在《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体系对土壤中四氯双酚A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零价铁及其双金属材料因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已被大量应用于地下水中卤代有机污染物、无机盐和重金属的处理,而将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Cu/n ZVI)应用于四氯双酚A(TCBPA)污染土壤的修复却鲜见报道.本文以Cu/nZVI为反应材料,探究了TCBPA起始浓度,Cu/n ZVI投加量、p H、温度等因素对土壤中TCBPA降解率的影响.批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5℃,经过360 min的反应后,0.30 g的Cu/n ZVI对土壤中0.8 mg·g~(-1)TCBPA的降解率可达85%以上.Cu/n ZVI对土壤中TCBPA的降解率随TCBPA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Cu/n ZVI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土壤初始p H的增加而降低,Cu/n ZVI对TCBPA的降解在常温条件下即可有效的进行.Cu/nZVI对TCBPA的降解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GC-MS结果表明,Cu/n ZVI降解TCBPA是一个逐步还原脱氯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瑛[3](2015)在《纳米零价铁双金属体系降解四溴双酚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溴双酚A(TBBPA)阻燃性能好,合成工艺简单,是应用最广泛的溴代阻燃剂。TBBPA具有与甲状腺素相似的结构,具有免疫毒性、甲状腺干扰效应等,是一种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在环境及生物介质中的TBBPA主要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高温热解法及高级氧化法降解,这些方法或降解率低、反应周期长,或容易生成PBDFs、PBDDs及含溴的挥发性副产物。因此,研发一种快速、彻底的TBBPA还原脱溴技术迫在眉睫。本论文利用纳米零价铁双金属(n ZVI/Ni和n ZVI/Cu)颗粒降解甲醇/水体系中的四溴双酚A(TBBPA)。通过SEM-EDS、BET、XRD、XPS和FTIR等表征技术研究新鲜制备的纳米双金属表面反应前后的物化性质;采用批实验法探讨贵金属负载率、初始p H、纳米铁投加量、TBBPA初始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TBBPA降解及动力学的影响;结合HPLC和GC-MS,分析在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及终产物,研究并对比n ZVI/Ni和n ZVI/Cu降解TBBPA的反应机理。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纳米铁的表征:新鲜制备的n ZVI/Ni和n ZVI/Cu呈球状,颗粒之间团聚成链状,平均粒径为80-100 nm,比表面积分别为33.75 m2/g和32.46 m2/g,而与TBBPA反应后的双金属呈无规则片状,表面积明显减小。n ZVI/Ni和n ZVI/Cu颗粒都具有核壳结构:核为具有强还原性的α-Fe0,壳则为无定形的铁氧化物。Ni以无定形态分散在铁的表面,Cu以Cu0形式分布在铁的表面。与TBBPA反应后,两种颗粒表面均形成了一层原子排序性良好的以Fe3O4为主的氧化层。(2)n ZVI/Ni降解TBBPA: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kobs值随着Ni的负载率和n ZVI/Ni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TBBPA初始浓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而Ni的利用率在0.5 wt%时最高。弱酸性条件下(p H 5.0和6.0)最有利于TBBPA的降解。当TBBPA初始浓度为10 mg/L,n ZVI/Ni投加量为2.0 g/L时,在弱酸性条件下,120 min内TBBPA完全降解、90%以上的TBBPA转化为双酚A(BPA);在p H为9.0时,同样的条件下降解率只达到47%,主要产物为二溴双酚A(di-BBPA);在p H为3.0时,TBBPA虽然能完全降解,但主要产物为di-BBPA。(3)n ZVI/Cu降解TBBPA: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Cu的负载率为0.5 wt%时kobs值最高,高于或低于此负载率时kobs值均下降。p H值对n ZVI/Cu降解TBBPA的影响与n ZVI/Ni的类似,即在弱酸性条件下有助于快速将TBBPA完全脱溴转化成BPA。kobs值随着n ZVI/Cu投加量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Cu的负载率为0.5 wt%,p H值为5.0、7.0和9.0时,其活化能分别为69.66、72.26和83.25 k J/mol;在初始p H值为7.0,负载率为0.1、0.3和0.5 wt%时,其活化能分别为120.73、81.24和72.26 k J/mol。(4)叁种纳米铁对TBBPA的降解率从大到小依次为n ZVI/Cu>n ZVI/Ni>n ZVI。当纳米铁投加量为0.5 g/L,TBBPA初始浓度为10 mg/L时,n ZVI/Cu降解TBBPA的反应速率kobs为3.41(±0.18)×10-2 min-1,分别是n ZVI/Ni和n ZVI的17和68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9)

蒋胜韬,祝建中,管玉江,白书立,姚俊[4](2015)在《基于铁刨花的双金属体系处理二硝基甲苯化工废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化学置换反应,将铜元素沉积在铁刨花基体表面上形成Fe-Cu双金属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利用制备的0价Fe-Cu双金属体系处理2,4-二硝基甲苯化工废水,并从材料、铜化率、p H、初始含量、含盐量等因素对处理效能及反应速率进行了研究,并对Fe-Cu双金属去除2,4-二硝基甲苯化工废水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铁刨花优化铜化率为0.25%;Fe-Cu双金属材料相比铁刨花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去除效率、反应速率和适应能力,在p H分别为7.0、9.0、11.0、13.0条件下,Fe-Cu双金属材料的处理效率比铁刨花材料分别提高9.0%、9.5%、15.3%、22.5%;Fe-Cu双金属材料可以改善传统微电解在碱性环境下降解效率低的问题,克服传统微电解池仅适宜处理酸性废水的缺陷。(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李瑛,肖阳,李筱琴,杨琛[5](2015)在《纳米零价铁及其双金属体系对菲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验室合成的纳米零价铁(n ZVI)及其双金属(n ZVI/Cu和n ZVI/Ni)为反应材料,对菲(Phenanthrene)的去除进行研究.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均为80~100 nm,主要以α-Fe0的形式存在.批实验结果表明,5 g·L-1的n ZVI,n ZVI/Cu和n ZVI/Ni对菲溶液均有去除效果,其去除效率依次为n ZVI/Ni>n ZVI/Cu>n ZVI.溶液初始p H为7.5时,5 g·L-1的n ZVI/Ni去除88%0.5 mg·L-1的菲只需3 h,而n ZVI/Cu和n ZVI分别需要29 h和40 h.3种纳米铁对菲的去除率均随着n ZVI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菲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反应温度的升高可提高n ZVI/Ni对菲的去除效率,高温时(≥30℃)菲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p H对反应影响不大.GC-MS结果表明,n ZVI/Ni降解菲溶液主要为催化加氢反应,而n ZVI/Cu和n ZVI对菲溶液的去除主要为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珍[6](2013)在《纳米级双金属体系对水中氯苯和多氯联苯的催化还原脱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纳米级零价铁(nZVI)或双金属体系对氯代脂肪烃、氯酚、PCBs和含氯杀虫剂等含氯有机污染物进行还原脱氯,使含氯有机物转化为低氯或无氯有机物,以达到低毒、可生物降解的目的,为含氯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降解途径。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催化剂表面易钝化、纳米催化剂易团聚等诸多制约因素。为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纳米级双金属体系对含氯有机污染物的催化还原脱氯降解效果,本文重点研究了纳米级Ni/Fe和Pd/Fe对水中氯苯和PCBs等含氯有机物的催化还原脱氯效果,考察了温度、pH、催化剂用量、初始浓度等因素对纳米级双金属去除水中氯苯和PCBs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纳米级双金属体系去除水中氯苯和PCBs等含氯有机物的机理。结果表明:无论是1,3-二氯苯,还是1,2,4-叁氯苯,均能在5h左右被纳米级Pd/Fe有效还原脱氯。纳米级Pd/Fe在5h内对1,3-二氯苯和1,2,4-叁氯苯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6.2%和86.7%,之所以1,2,4-叁氯苯的去除效率比1,3-二氯苯的低,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同结构时,苯环上的氯原子个数越多越难发生催化还原脱氯反应;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1,2,4-叁氯苯在邻位上存在氯原子,而邻位上的氯原子则比间位上的氯原子更难脱氯。也就是说,在含氯有机污染物的脱氯过程中,氯原子个数较多的含氯有机物比相同结构氯原子个数较少的含氯有机物难进行催化还原脱氯反应。腐植酸(HA)和S042-对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1,3-二氯苯和1,2,4-叁氯苯脱氯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尽管HA中的活性基团会促进纳米级Pd/Fe对有机氯污染物的还原脱氯,但是HA在纳米级Pd/Fe表面易被吸附,催还还原受到抑制,而且这种作用占了绝对的主导作用,从而导致HA的存在会抑制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脱氯反应的进行。而S042-一方面会攻击零价铁的表面,在Fe的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减小Fe的腐蚀速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应的进行;另一方面S042-中的S会引起双金属催化剂中毒,从而降低其反应性。Cl-、Cu2+以及Ni2+对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1,3-二氯苯和1,2,4-叁氯苯脱氯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机理也有所不同。Cl-主要是进入到铁表面的氧化钝化层中,并分散氧化层增加其渗透性;同时,金属离子水解使Cl-生成HC1,HCI又阻止Fe表面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钝化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纳米级Pd/Fe较高的反应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1,3-二氯苯和1,2,4-叁氯苯脱氯反应的进行。而Cu2+和Ni2+则是与Fe反应,生成良好的加氢催化剂Cu和Ni,促进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1,3-二氯苯和1,2,4-叁氯苯脱氯反应的进行。此外,较高的纳米级Pd/Fe投加量和较高的钯化率均有利于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1,3---氯苯和1,2,4-叁氯苯脱氯反应的进行。对纳米级Pd/Fe去除水中PCB14的研究同样发现,HA会占据纳米级Pd/Fe表面的活性反应位,从而对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脱氯产生抑制作用。随着HA浓度由0,25增加到50mg/L,反应24h纳米级Pd/Fe对PCB14的去除效率分由99.3%,98.8%下降到98.3%。此外,Cl-、HCO3-、CH3COO"的存在对纳米级Pd/Fe对PCB14催化还原脱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缓解了催化剂表面氢氧化物钝化层的形成,加速了铁的腐蚀,从而促进了脱氯反应的进行。纳米级Ni/Fe和纳米级Pd/Fe均能使Aroclor1242在较短的时间内脱氯,反应5h时纳米级Ni/Fe对Aroclor1242的去除效率就达到近80%,之后在10h和24h分别达到95.6%和95.8%。高氯代PCBs同系物逐步脱氯为低氯代PCBs同系物,最后脱氯成为联苯,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发现C-C化学键的断裂。PCBs的脱氯产物为低氯代PCBs同系物和联苯。此外,研究还发现,高氯代PCBs同系物较低氯代PCBs同系物更难脱氯。高的镍化率和纳米级Ni/Fe投加量均有利于催化还原脱氯反应的进行。Ni/Mg和Mg粉的脱氯性能明显优于纳米级Ni/Fe和纳米级Fe,主要是因为Mg的还原性明显优于Fe。在自然环境中,不同地方PCBs污染的同系物种类以及污染浓度不尽相同,而大多数的研究只关注于某一种特定PCBs同系物的治理,而自然环境中不同PCBs污染往往同时存在,因此研究纳米级Ni/Fe和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Aroclor1242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含氯有机物在纳米级双金属作用下脱氯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阶段:(1)吸附作用,水中Fe的腐蚀以及H的产生;(2)第2种金属(以Pd为例)表面氢的分离,形成金属氢化物或者可供含氯有机污染物脱氯反应的氢;(3)含氯有机污染物吸附在纳米级Pd/Fe表面形成Pd-RCln,然后一个C-Cl键断裂,C1原子被金属氰化物或者高活性氢取代,形成RHCln-1。此外,含氯有机物在双金属作用下的脱氯是逐步完成的,即含氯有机物苯环上的氯原子被氢逐步代替,最终氯苯脱氯成为苯,而PCBs则脱氯成为低氯代的PCBs同系物及联苯。无论是纳米级Ni/Fe还是纳米级Pd/Fe,其催化还原2,4-DCP脱氯均是先将DCP转化为CP,然后进一步脱氯产生P,P和Cl-则是2,4-DCP脱氯的终产物。HA会吸附在纳米级Ni/Fe和Pd/Fe表面,占据其表面的活性反应位,抑制纳米级Ni/Fe以及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2,4-DCP脱氯反应的进行。在纳米级Ni/Fe催化还原2,4-DCP脱氯时,20mg/L HA的存在,会使反应2h时2,4-DCP的去除率由不加HA时的99.7%降低到84.1%,P的产率也相应的由85.7%降低62.7%,反应过程中o-CP的最高浓度分别由10min时的0.025mM变为30min时的0.039mM。此外,NO3-对纳米级Pd/Fe催化还原2,4-DCP以及CP脱氯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NO3-的初始浓度由0,10,30增大到50mg/L,反应60min时2,4-DCP的去除率相应由42.9,40.7,38.6降低到37.5%;与此同时,P的产率也由16.5,15.2,14.3降低到13.5%。此外,较高的镍化率(钯化率)、较高的纳米级Ni/Fe (Pd/Fe)投加量均有利于纳米级Ni/Fe(Pd/Fe)双金属颗粒催化还原2,4-DCP脱氯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21)

李云辉[7](2013)在《稀土—铝双金属体系催化分子间氢烷氧化反应和胍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稀土-铝双金属体系催化的氢烷氧化反应和胍化反应。工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研究了稀土阳离子化合物[Ln(CH_3CN)_9]~(3+)[(AlCl_4)_3]~(3–) CH_3CN催化的胍化成环反应,以2mol%的催化剂用量,即可高收率地由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与碳二亚胺合成一系列2-氨基喹唑啉-4-酮类化合物。[Ln(CH_3CN)_9]~(3+)[(AlCl_4)_3]~(3–) CH_3CN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稀土氯化物以及叁氯化铝的催化活性之和,证明在此反应中阳离子化的稀土化合物有效地提高了稀土中心的Lewis酸性。2.研究了稀土-铝双金属体系催化的分子间氢烷氧化反应。以[10mol%GdCl_3/30mol%AlCl_3]为催化剂成功实现了苯乙烯与脂肪醇的分子间氢烷氧化反应,这是稀土化合物在催化分子间氢烷氧化反应方面的首次应用。探讨了反应机理,证明该双金属体系中稀土Lewis酸与其他Lewis酸存在着协同作用,原位生成[GdCl_3-AlCl_3-醇]活性中心从而活化醇羟基,促使了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3-01)

曾宪委,刘建国,聂小琴[8](2013)在《基于零价铁的双金属体系对六氯苯还原脱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g、Pb和Cu作为催化金属与微米级铁粉制成不同的双金属体系还原脱氯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HCB),探讨不同催化金属种类、不同双金属添加量以及不同离子强度3种因素对HCB脱氯效率的影响,并剖析双金属催化条件下HCB的脱氯规律.结果表明,微米级铁粉对HCB几乎无还原脱氯效果,添加Ag、Pb和Cu对HCB均具有良好的催化脱氯能力,当Ag/Fe、Pb/Fe和Cu/Fe的最佳比例分别为0.2%、0.5%和1%时,反应2 h后HCB的脱氯率分别达到93.5%、88.5%和49.6%;同时,由于催化金属均匀附着在零价铁表面可以形成更多的微型原电池,故增加双金属投加量可有效提高HCB脱氯速率,0.1 g Pb/Fe对HCB脱氯率为38.3%,而0.8 g Pb/Fe对HCB脱氯率可达到88.6%;另外,离子强度增大对HCB的脱氯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在Na2SO4浓度分别为0、0.05和0.5 mol·L-1的3个反应器中,反应2 h后HCB脱氯率分别达到93.5%、98.0%和98.9%.(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肖阳[9](2012)在《纳米零价铁及其双金属体系对菲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难生物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也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地下水中的PAHs,但是微生物的生长容易受到pH,温度,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本文选择PAHs典型代表——菲作为污染物目标物质,利用纳米零价铁(nZVI)及其双金属体系Fe/Ni和Fe/Cu去除水中的菲。通过改变菲的浓度、纳米铁浓度、pH、温度等变量,测量菲在反应过程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纳米Fe/Ni双金属对菲的降解作用机理和动力学模型,为地下水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提供理论依据。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3个部分:1、nZVI、Fe/Ni和Fe/Cu颗粒呈球形,相比零价纳米铁,Fe/Ni、Fe/Cu双金属表面容易被氧化形成一层氧化层。反应后的双金属由颗粒变为了片状,表面发生了严重氧化。2、批实验结果表明,相比零价纳米铁和Fe/Cu,Fe/Ni双金属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对菲具有很好的催化加氢效果。当Fe/Ni用量在1.0g/L时,菲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反应速率与温度、纳米Fe/Ni双金属投加量、菲的起始浓度有关,与溶液初始pH值相关性不大。3、叁种双金属均能在常温常压下将水中的菲去除,但是只有Fe/Ni双金属与菲反应生成产物9,10-二氢菲、1,2,3,4-四氢菲、1,2,3,4,5,6,7,8-八氢菲和1,2,3,4,4a,9,10,10a-八氢菲。而在Fe0和Fe/Cu与菲的反应过程中没有检测到菲的降解产物生成。通过酸化-溶解纳米铁实验发现,Fe0和Fe/Cu双金属并没有将菲进行催化加氢作用,对菲的去除属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12-01)

刘长光[10](2012)在《CMC-Ni-Fe纳米双金属体系对多氯联苯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颗粒的技术加以改进,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稳定剂,优化了制备条件,在反应温度25℃,CMC/Fe=5(wt/wt)以及Ni/Fe=0.03(wt/wt)的条件下成功制备了CMC-Ni/Fe纳米双金属颗粒。用制得的CMC-Ni/Fe纳米双金属颗粒于30℃下降解5mg/L PCB77的溶液降解48h,当双金属颗粒用量为3g/L时,有高达94%的PCB77被降解,而没有加入CMC的Ni/Fe双金属体系只有71%的PCB77被降解。CMC-Ni/Fe纳米双金属颗粒经XRD检测,表现出明显的单质铁特征峰,且无铁氧化物特征峰,表明制备所得的纳米颗粒中的铁单质没有被氧化。经粒度分析仪的检测,CMC-Ni-Fe双金属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23.94nm,明显小于没有加CMC的Ni/Fe双金属颗粒粒径(100nm)。比表面积分析检测得知双金属颗粒比表面积为52.74093(m2/g)。同时通过红外分析得知CMC与Ni-Fe双金属颗粒通过齿桥螯合的方式相互作用。由于纳米粒子表面缺少保护,容易被氧化,同时颗粒又小,容易发生团聚,两者共同作用导致脱氯效率急剧降低,并且纳米颗粒在水中的在回收具有相当的难度,从而导致纳米颗粒的二次污染。因此采用膜负载技术,制备CMC-Ni-Fe双金属颗粒掺杂的PVDF负载膜。SEM结果表面,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其中,而且明显的改善了空隙结构。用0.25g掺杂率为10%的PVDF负载膜对初始浓度为5mg/L的PCB77进行降解发现,经过48小时的降解,有70%的降解去除率。并且降解规律也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常数为0.0256h-1考虑到环境中PCBs的浓度比较低,很难直接处理,本文通过参考多重复乳的制备方法,制备了类脂包裹纳米催化体系的微球,实现外层的类脂富集水中的PCBs,内部的催化体系降解PCBs,同时达到富集和降解的效果。降解数据分析可知,在前四个小时就达到一个吸附平衡,随时间推移,在第24小时到第48小时之间,PCBs出现下降趋势。说明被外层脂富集的PCB77开始被降解。(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06-01)

锌双金属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零价铁及其双金属材料因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已被大量应用于地下水中卤代有机污染物、无机盐和重金属的处理,而将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Cu/n ZVI)应用于四氯双酚A(TCBPA)污染土壤的修复却鲜见报道.本文以Cu/nZVI为反应材料,探究了TCBPA起始浓度,Cu/n ZVI投加量、p H、温度等因素对土壤中TCBPA降解率的影响.批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5℃,经过360 min的反应后,0.30 g的Cu/n ZVI对土壤中0.8 mg·g~(-1)TCBPA的降解率可达85%以上.Cu/n ZVI对土壤中TCBPA的降解率随TCBPA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Cu/n ZVI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土壤初始p H的增加而降低,Cu/n ZVI对TCBPA的降解在常温条件下即可有效的进行.Cu/nZVI对TCBPA的降解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GC-MS结果表明,Cu/n ZVI降解TCBPA是一个逐步还原脱氯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锌双金属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钟飞,罗晓明.氯代有机物在铁、铜双金属体系中的还原脱氯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8

[2].付欣,梁莉,李筱琴,杨琛.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体系对土壤中四氯双酚A的降解[J].环境科学学报.2018

[3].李瑛.纳米零价铁双金属体系降解四溴双酚A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蒋胜韬,祝建中,管玉江,白书立,姚俊.基于铁刨花的双金属体系处理二硝基甲苯化工废水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5

[5].李瑛,肖阳,李筱琴,杨琛.纳米零价铁及其双金属体系对菲的降解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6].张珍.纳米级双金属体系对水中氯苯和多氯联苯的催化还原脱氯研究[D].浙江大学.2013

[7].李云辉.稀土—铝双金属体系催化分子间氢烷氧化反应和胍化反应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8].曾宪委,刘建国,聂小琴.基于零价铁的双金属体系对六氯苯还原脱氯研究[J].环境科学.2013

[9].肖阳.纳米零价铁及其双金属体系对菲的降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0].刘长光.CMC-Ni-Fe纳米双金属体系对多氯联苯降解研究[D].天津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双金属催化剂及聚合物负载的双金属催...手性双咪唑啉配体催化体系镍催化的分子间型炔烃环叁聚反应铱催化的分子间型炔烃环叁聚反应2:1...

标签:;  ;  ;  ;  ;  ;  ;  

锌双金属体系论文_钟飞,罗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