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播性能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P组播,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类型
组播性能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齐宝峰,刘勇,孙宁伟[1](2017)在《PMCAP:一种区分应用类型的协议相关组播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RFC2324和RFC3918定义了IP组播性能评价指标和测量方法,却未能反映不同组播应用类型对性能评价指标的敏感情况,未区分不同网络协议所属层次,不利于反映实际组播应用性能情况。针对实时交互型、实时非交互型、非实时型叁种组播应用类型,提出一种区分应用类型的协议相关方法,构建IP组播性能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根据相关标准给出性能评价指标的定义,其次分析不同类型组播应用对不同指标的敏感情况,最后提出了区分应用类型的协议相关组播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既能满足不同应用个性化指标选取的需求,又能有效应对应用多样性和动态性带来的困扰。(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刘勇,孙宁伟[2](2017)在《IP组播性能评价指标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前期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给出的性能评价指标的集,分别对组播应用协议的性能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涉及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连通性、转发延迟、开销、时延抖动、丢包率、可用带宽、数据包乱序比。相关的测试方法可以为下一步IP组播性能评价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期刊2017年03期)
吴茜,李贺武[3](2012)在《基于线性能量函数的移动组播性能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中的组播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何对移动组播算法进行全面的评价也成为了研究的难点。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能量函数的移动组播性能评价方法。该方法从"用户满意度"和"网络效用"两方面对算法进行综合性能评价,并通过线性能量函数对算法进行量化比较。该方法可广泛用于移动组播算法的评价和改进,同时为用户根据应用类别和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移动组播算法提供了参考依据。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全面、灵活地对移动组播算法性能进行量化比较。(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8期)
陈晓卉,郝应光[4](2007)在《基于线性能量函数的组播路由算法性能评价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下一代高速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多约束服务质量组播路由成为了当前网络研究的重点,但对算法性能进行合理的评价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能量函数的组播路由算法性能综合评价策略——IESMR。算法通过线性能量函数将待评价组播算法的各项QoS性能转化为单一度量值,考察其距极限最优能量值的偏差半径作为算法性能综合度量指标。(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7年21期)
沈波,张宏科,刘云[5](2005)在《覆盖网络组播压力与伸长度的性能评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覆盖网络组播的链路压力均衡模型和组播树特征伸长度模型,用以评价覆盖网络组播协议的性能。链路压力均衡模型采用均匀性度量的偏差准则来衡量组播中的压力分布。组播树特征伸长度模型通过寻找路径伸长度密集分布区域来评价组播路径的优化程度。仿真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覆盖网络组播协议在压力和伸长度方面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郭锐[6](2005)在《基于簇的Ad Hoc组播路由协议的设计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Ad Hoc无线移动网络由于其灵活性和实用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提出及相关的性能分析评价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随着组播业务需求的增长,先后涌现出许多针对Ad Hoc网络的组播路由协议。目前这些Ad Hoc组播路由协议在节点数目少、网络移动性不强的时候表现都很好。但是当节点数目增加、网络的范围加大、节点的移动性增强的情况下(比如:军事、抢险),都达不到理想的路由效果。因此实际情况中的大规模Ad Hoc网络(Large-Scale Mobile Ad-Hoc Network)更需要高效的路由协议。目前为了解决大规模Ad Hoc网络的组播路由,分簇算法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论文首先对Ad Hoc及网络路由协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以及Ad Hoc网络的一些专用组播路由协议,着重讲解了Ad Hoc网络中具有相对性能较优的ODMRP路由协议的机制。同时对大规模Ad Hoc网络路由中的分簇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讲述了EWCA的实现机制,最后提出了基于EWCA分簇算法的CODMRP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作者利用软件仿真的手段,实现了大规模Ad Hoc网络的组播路由协议基于簇的改进。论文最后对ODMRP和CODMRP的路由性能进行了比较。基于簇的按需组播路由协议CODMRP比基本ODMRP具有更优的路由性能。仿真结果也显示了CODMRP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基本ODMRP的性能,随着场景中的节点数量的不断增大,数据包的投递率也不断提高,同时也展现了协议很强的扩充能力等。因此,基于EWCA算法改进的CODMRP协议对于大规模移动网络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01-01)
廖勇,孙利民,吴志美,杨凯[7](2003)在《支持主机移动的组播协议的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移动IP协议可以使主机移动到Internet的任何区域都能够保持与其它节点之间的通信。IP组播能够高效传输大量数据到一组接收者,可有效利用网络带宽。随着大量移动设备接入Internet,支持主机移动的组播协议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问题之一。文章首先给出评价支持主机移动的组播协议性能的标准,然后详细介绍了目前已经提出的主要移动组播协议,并进行了性能分析和对比,最后探讨了移动组播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3年36期)
孙明[8](2001)在《一种组播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网络中组播路由的传输质量 ,在最短路径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散路由控制算法 ,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证明 ,分散路由控制算法适用于具有实时性和 Qo S需求的组播通信。(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组播性能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根据前期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给出的性能评价指标的集,分别对组播应用协议的性能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涉及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连通性、转发延迟、开销、时延抖动、丢包率、可用带宽、数据包乱序比。相关的测试方法可以为下一步IP组播性能评价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播性能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齐宝峰,刘勇,孙宁伟.PMCAP:一种区分应用类型的协议相关组播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框架[J].通信技术.2017
[2].刘勇,孙宁伟.IP组播性能评价指标测试方法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
[3].吴茜,李贺武.基于线性能量函数的移动组播性能评价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陈晓卉,郝应光.基于线性能量函数的组播路由算法性能评价策略[J].系统仿真学报.2007
[5].沈波,张宏科,刘云.覆盖网络组播压力与伸长度的性能评价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05
[6].郭锐.基于簇的AdHoc组播路由协议的设计及性能评价[D].天津大学.2005
[7].廖勇,孙利民,吴志美,杨凯.支持主机移动的组播协议的性能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
[8].孙明.一种组播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