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怡汀:一起相约“三月三”——我省多地壮学会创新工作方法纪实论文

苏怡汀:一起相约“三月三”——我省多地壮学会创新工作方法纪实论文

编者按:1988年11月,云南省民族学会成立。后面几年间,我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先后成立了研究会,各民族研究会在云南省民族学会的领导、服务、管理下,积极发挥民族民间社团组织优势,在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民族问题调研、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外来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多,我省各民族研究会依靠自身优势,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有力推动了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成立于1994年的云南省民族学会壮学研究会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从总体上来看,女性农民工在体育参与程度与精神文化方面与城市女性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文化生活相对来说没有内涵,极为简单,整体状态较差。此外,女性农民工的情感生活状态也令人堪忧,精神极度空虚,这种情况下我们十分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加大体育参与力度的方式,来提升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世界和生活质量。

陈欢欢以壮族刺绣图案为模型的水粉作品

4月20日,2019第三届中国壮族“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暨昆明地区壮族“三月三”庆祝活动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身穿壮族服饰的少女为走进活动现场的来宾挂上“壮家彩蛋”,表达祝福,打跳、做绣球、唱山歌、舂“粑粑”……一系列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在现场进行展示。云南省各个壮学、壮文化研究学会的研究成果,如《壮族服饰图案大观》《句町神韵》系列丛书等书籍也搬到了活动现场,不少人驻足阅读。

工艺过程:将A、B相分别搅拌加热至75 ℃,搅拌下将B相加入A相中,用Ultra Turrax均质2 min(6 000 r/min),搅拌冷却至40 ℃下加入C相,搅拌均匀。

前来参加活动的壮族老人王琪祖说:“今天的活动和我小时候过的‘三月三’是一样的。”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云南省民族学会壮学研究会。云南省民族学会壮学研究会目前有会员400余人,除省级壮学研究会外,我省文山州八县(市),曲靖市师宗县,红河州河口县、屏边县和云南民族大学、文山学院都已成立壮学研究学会,他们以各种方式服务着新常态下的民族工作。

大学里的“明星社团”

致力于壮族文化传承和服务各民族群众的,还有许多平凡的人,张茂安就是其中的一员。

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和丰厚的壮族文化不仅吸引了心系家乡的壮家学子,还吸引了不少其他民族的同学。民大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17级的学生陈欢欢是一位出生、成长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的汉族姑娘,于2017年加入民大壮学会。“在社团招新活动上,学会的同学们展示了打跳、做绣球。我觉得太有意思了,就报名加入了。”

诚然,明确数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步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但是,重要步骤是否就是方程的本质?反过来想,在运用算术方法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也存在数量关系的识别与运用?在运用算术方法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对原来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了推理,使得未知量可以直接表示成已知量的某种或某几种运算的结果。但是,运用方程方法求解问题,却只要直接写出数量关系式,不必对数量关系本身的情境进行推理(实际上是延后到了解方程中)。由此看来,数量关系的存在与否并不是构成方程的核心或本质。

加入民大壮学会后,陈欢欢对壮族文化的理解逐步加深。她说:“我们专业有一门‘少数民族图案课’,专门研究少数民族的图案、纹样。我把壮族的刺绣纹样做成了一幅水粉画,入选了系里的学生作品展览。”前不久,陈欢欢还和两位壮族同学一起,在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创业园中成立了工作室,准备销售一些自己制作的和搜集来的民族手工艺品。

“我们学校的多数专业都会设置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课程。社团的联结让不同专业的同学能互相交流和学习,使大家对家乡文化形成更立体的认识。”民大壮学会会长侬建峰说。

2019年,共青团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授予民大壮学会“明星社团”的称号。

为家乡立传的会长

云南民族大学壮族文化研究学会(以下简称“民大壮学会”)成立于2009年7月28日,是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社团组织之一。成立至今,共吸纳社团成员1400余名。民大壮学会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团结教育落实在每一次社团活动中,致力于引领同学们进行壮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除了组织同学们进行壮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还有各类丰富的活动内容:组织共青团团日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组织观影活动,让同学们通过优秀影视作品学习、了解丰富的壮族文化;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同学们担任讲解员走进城市里的中、小学校园和周边社区,向群众宣传讲解绚丽的壮族文化。

根据科学管理内涵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家企业是彼此合作的系统,只有这些愿意做且能做的人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企业才能取得成功。

这几年,在文山州丘北县大大小小的群众性活动中,总少不了何季明、何先海、张英洪和张华这四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四人组成的“海石兄弟”,是丘北县的一个原创壮族歌手组合。组合组建于2011年,成立至今发行了三张专辑:《玩不够的壮乡》《恩系壮乡情》和《人生就像一首歌》。目前,共有70余首原创歌曲,大部分作品用壮语进行演唱。

首先是碳关税,征收的碳关税是一种不合理的税务,其实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之一,是一部分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所进口的产品或者原料时实施的 “绿色贸易壁垒”。这对于很多国家是一种极其不公平的手段,也给我们国家实施低碳市场营销模式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压力。

“三月三”活动现场的壮族打跳

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的昆明地区“三月三”节庆祝活动上,扔荷包的活动环节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加

2013年5月25日,师宗县壮学发展研究会(以下简称“师宗壮学会”)正式成立,热心助人的张茂安当选为会长。

(1)调研活动,应清楚领导的调研意图,及时播发领导调研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既做好时政报道,又能拓展报道内容,做深做活做优做精新闻主题,使之前后呼应。对于不便于拓展内容的活动,可从形式上进行拓展。

师宗壮学会一直致力于研究壮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问题。“报答家乡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我觉得属于我的方式就是为家乡立传。”张茂安说。

张茂安想到以自己的家乡黑耳村作为师宗县壮文化研究的切入点。他牵头成立了编委会,深入村寨广泛调研、收集资料。27万字的《黑耳神韵》于2013年1月出版发行。之后,师宗县民族宗教局把介绍师宗壮族的书籍编辑任务交给了师宗壮学会。经过张茂安和其他编委会成员的反复论证、调查研究和资料整理,《师宗壮族》一书于2017年4月出版。这两本书为人们了解师宗壮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该团各个基层单位本着“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精神,积极组织结亲干部和少数民族结亲户,共同学习了国家颁布的《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以及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畅谈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向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发放了民族团结教育书刊和新疆历史读本。还向少数民族职工群众赠送了民族团结主题书法作品。

2017年7月,师宗壮学会建立了特设党支部。党支部把县直各单位的壮族党员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党员在壮学研究工作和传承保护壮族文化中的积极性。2018年,师宗壮学会特设党支部的工作受到县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用声音诠释壮乡之美的“海石兄弟”

1998年至2014年,张茂安担任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丰富的工作经历使张茂安对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了如指掌。师宗县境内有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7.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6%,当地不少少数民族群众都会离家外出打工。外出务工,与用人单位、企业主发生劳动纠纷是常事,一些少数民族农民工常会向师宗县总工会求助。从2006年起,张茂安免费为各民族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建议和帮助。他到过全国20多个省市帮助农民工处理拖欠工资、工伤赔偿等维权争议,为20多位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说起这些原创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主要负责歌词创作的何季明说,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何季明出生在丘北县温浏乡六峨村,从小听着家乡的壮族山歌、调子长大,让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从文山师范学校普师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丘北县羊街乡小坝达村委会下属的革王小学校点工作。

距曲靖市师宗县城56公里的龙庆彝族壮族乡黑耳村,是一个壮族聚居村寨。1964年,张茂安出生在这里。1982年,张茂安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87年,他退伍后被招录在师宗县人民法院工作,之后先后到龙庆乡人民政府、县委宣传部、县委史志办、县总工会、县安监局等单位工作。

“海石兄弟”还将壮族民间唱作文化“蓓蕾调”(也被称为“呗标调”)中的部分元素融入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我们壮族素来都以‘善歌’著称。我们自己也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海石兄弟”组合的主唱何季明说。

小坝达村是一个壮族聚居村落。“那时候,革王村寨子里面有46户人家。村里的条件不太好,路、水、电三不通,但每家、每户对我都非常热情,把我当自己家人一样对待。我现在创作的歌曲,很多都是取材于那段生活。最近发布的第三张专辑里的《思乡情》,还回到那时工作的村子,取景拍摄MV。”

“我手机里面有100多首我们当地的山歌和小调。现在只要有机会到壮族的村寨,我就会缠着老人们唱歌给我听,用手机录下来。”最近几年,何季明发现,随着老人们的离世,当地山歌、小调等传统文化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他开始进行各种壮族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他说:“那些山歌、小调里描写的故事、情景、情感,还有每一句歌词包含的韵味,我都觉得太美了!如果就这样消失,实在太可惜了。”

在何季明看来,要理解、欣赏壮族文化的美,掌握语言是基础和关键。“我初中才开始学汉语。那时,我的父母和老师都担心我说不好汉语,上学、工作会被人嘲笑。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观念也不一样。我比较担心自己的孩子说不好壮语,不能真正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之美。”何季明5岁的儿子成长于丘北县县城,尽管何季明时刻抓住每一次教孩子说壮语的机会,但孩子对壮语的掌握进程似乎让何季明并不十分满意:“还是缺少一个语言环境。壮语里很多音节是汉语里没有的。”

2012年,何季明加入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学研究会丘北分会(以下简称“丘北分会”)。在那里,他认识了其他热心于壮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会员。大家共同的学习、交流让何季明的壮族文化研究之路越走越宽。“因为从小生活在壮族聚居村落,所以我会说壮语,但我对于壮族文字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何季明认识了丘北分会副会长陆生雄。2016年10月至今,陆生雄先后在丘北、昆明和广南等地组织开展了12期壮文公益培训活动,参训学员2000余人。何季明通过自学和向陆生雄及其他壮语言学者求教等方式,开始系统地学习壮族的拼音文字。

利用业余时间,何季明和陆生雄一起创办了用壮语演播的“壮乡之声”音频。音频发布在陆生雄创建的微信公众号“遇见壮乡”上。何季明负责壮语音频的收集、整理、创作、演播和录制,陆生雄负责壮语文字的编辑及发布,他们用音频讲解壮族文化的点点滴滴,目前已更新了70余期。

“可能因为做了这个节目,还有我们‘海石兄弟’组合出了三张专辑,现在到我们丘北的一些村子里做客,有的老人都能喊出我的小名。”尽管创作、唱歌和做壮语音频没有给何季明带来什么收入,但这样的时刻总是让他感到无比开心:“我们‘海石兄弟’的口号就是‘用音乐诠释壮乡之美——直唱到老’。”

西畴壮学会会员身着节日盛装

陈欢欢(左一)正在社团活动中做志愿服务

张茂安(左一)

海石兄弟

(本文部分图片由云南省民族学会壮学研究会提供)

(责任编辑 王菁)

标签:;  ;  ;  ;  ;  ;  ;  ;  ;  

苏怡汀:一起相约“三月三”——我省多地壮学会创新工作方法纪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