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排泄论文-李俊峰,任锋,丁美,刘霜,陈志亮

胆汁排泄论文-李俊峰,任锋,丁美,刘霜,陈志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胆汁排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胆汁排泄,利胆药和促胆汁分泌药,镇痛,豚鼠

胆汁排泄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峰,任锋,丁美,刘霜,陈志亮[1](2019)在《片仔癀对实验动物胆汁排泄的影响及镇痛作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片仔癀对实验动物胆汁排泄的影响及镇痛作用。方法将30只豚鼠随机分为片仔癀组、熊去氧胆酸组和对照组,根据体质量分别灌胃给予片仔癀(140 mg/kg)、熊去氧胆酸(22. 5 mg/kg)和生理盐水,连续4 d后行胆汁引流术,检测胆汁排泄量及胆汁成分变化,检测肝功能指标变化。将30只小鼠随机分组为片仔癀组(360 mg/kg)、熊去氧胆酸组(120 mg/kg)和对照组,连续给药4 d,末次给药1 h后,用0. 6%冰醋酸(0. 15 ml/10 g)腹腔注射,利用小鼠扭体实验观察片仔癀的镇痛作用。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片仔癀和熊去氧胆酸具有明显的促胆汁排泄作用(P值分别为0. 039和0. 009)。各组间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固醇、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磷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各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DBil、IBil和TBA等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 0. 05)。与对照组相比,片仔癀组小鼠扭体次数显着降低,具有显着的镇痛作用(P <0. 001)。结论在动物体内证实了片仔癀具有显着的利胆和镇痛作用,为片仔癀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陈浩,赵威,俞浩,宓穗卿,王宁生[2](2019)在《京尼平苷酸对ANIT诱导胆汁淤积大鼠的酮洛芬肝代谢和胆汁排泄的影响及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京尼平苷酸(GPA)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酮洛芬(Ketoprofen,KP)及结合型代谢产物酮洛芬葡萄糖醛酸复合物(KPG)的肝代谢和胆汁排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依次为灌胃100、50、25 mg·kg~(-1)·d~(-1)的GPA高、中、低剂量组,ANIT模型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给药10 d;在第8天给药后,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大鼠一次性灌胃65 mg·kg~(-1)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末次给药后,各组静脉注射KP 20 mg·kg~(-1),以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胆汁中KP及其酮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S-KPG和R-KPG)含量。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AR)、孕烷X受体(PXR)以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mRNA的转录。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CAR、PXR、Ugt1a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IT模型组大鼠KPG的累计胆汁排泄量显着降低(P <0.01);与ANIT模型组比较,100和50 mg·kg~(-1)·d-1GPA干预组大鼠KPG的累计胆汁排泄量显着提高(P <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IT模型组大鼠血浆中KP曲线下面积AUC0-∞显着增加(P <0.01)、消除半衰期T1/2显着延长(P <0.01);与ANIT模型组比较,100,50 mg·kg~(-1)·d~(-1)GPA干预组大鼠血浆中KP的曲线下面积AUC0-∞显着降低(P <0.01)、消除半衰期T1/2显着缩短(P <0.01)。与ANIT模型组比较,100和50 mg·kg~(-1)·d~(-1)GPA干预组血清中TB、GPT、GOT和TB的含量明显下降(P <0.01),25 mg·kg~(-1)·d~(-1)GPA干预组降低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GPA能显着增加CAR、PXR、Ugt1a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量,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KPG胆排泄降低,可引起KP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化。GPA可改善胆汁淤积大鼠对酮洛芬肝代谢和胆汁排泄的影响,有可能是通过调节CAR和PXR对Ugt1a1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2期)

申弘,胡萌,魏泽辉,张冬,张均倡[3](2019)在《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及胆汁淤积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的胆汁生成、分泌、排泄是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胆汁在促进脂质消化和吸收、清除机体代谢废物、调节胆固醇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各种原因引起胆汁生成、分泌或排泄发生障碍时,则出现急性或慢性胆汁淤积性病变。深入了解胆汁生成、分泌、排泄及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对于开展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研究和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晓晨,闫文英,王鑫,樊雪艳,律涛[4](2018)在《HPLC-MS/MS法测定鸡骨草与毛鸡骨草中主要成分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浓度及其排泄动力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尿液中9种成分和胆汁中6种成分的HPLC-MS/MS法,并对鸡骨草与毛鸡骨草中夏佛塔苷、异夏佛塔苷、相思子碱、芒柄花素、木犀草素、维采宁-2、下箴刺桐碱、牡荆素、异牡荆素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动力学进行比较。方法:SD大鼠按一定剂量灌胃给予鸡骨草与毛鸡骨草提取物后,在24 h内收集胆汁,96 h内收集尿液。色谱分离采用ZORBAX SB-C_(18)(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甲醇-0.05%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源,正负离子切换,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结果:尿液的胆汁中各待测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 6),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RE在-11.2%~14.0%,提取回收率均不低于85.9%,基质效应基质因子RSD均不大于15%,样品稀释效应RSD<15%。实验结果表明,鸡骨草与毛鸡骨草中的多数成分在尿液中的排泄情况相似,但在胆汁中差异较大。结论:建立的HPLC-MS/MS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测定结果为鸡骨草与毛鸡骨草相互替代合理性的全面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唐志芳,马国,梅全喜[5](2018)在《何首乌炮制前后对胆红素肝细胞摄取及胆汁排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何首乌炮制前后提取物对胆红素(UCB)摄取及外排的影响,为何首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大鼠原代肝细胞作为研究模型,UCB作为底物,单层贴壁培养分别进行细胞增殖毒性和摄取实验,"叁明治培养"原代肝细胞进行胆汁排泄实验。用HPLC测定UCB的细胞蓄积量,计算胆汁外排指数(BEI)和胆汁清除率(CL)。结果何首乌提取物(RPME)对大鼠原代肝细胞作用12h、24h、48h的IC_(50)值分别为:920.8±42.71、351.3±50.1、480.4±93.57μg/ml,对胆红素摄取的IC_(50)值是211.1±12.27μg/ml,低、中、高剂量计算出的BEI值为39.3%、32.68%、43.7%,CL值为0.0022、0.0022、0.0021 min~(-1)·kg~(-1);制何首乌提取物(PPME)对大鼠原代肝细胞作用12h、24h、48h的IC_(50)值分别为:-、6723.67±925.25、3871±728.32μg/ml,抑制胆红素摄取的IC50值是1331±128.93μg/ml,低、中、高剂量计算出的BEI值为33.24%、37.80%、18.32%,CL值为0.0016、0.0033、0.0011min~(-1)·kg~(-1)。结论在本研究浓度范围跟作用时间内,何首乌炮制前后对大鼠原代肝细胞的增殖、胆红素的摄取及胆汁排泄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增殖与摄取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胆汁排泄抑制作用并不具有浓度依赖性。(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3期)

贾文俊[6](2017)在《肝脏特异性Ggps1敲除通过激活FXR介导胆汁酸排泄改善梗阻性黄疸肝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恶性肿瘤生长阻塞肝总管或胆总管,导致胆汁无法排泄至肠道,胆汁的正常肝肠循环被阻断引起。在肝胆外科实践中,恶性梗阻性黄疸通常是肝内胆管癌、胰头癌、远端胆管癌、胆囊癌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伴随症状。在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中,肝胆外科医生常常需要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肝脏大部分切除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目的。但目前对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肝损伤是否会抑制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能力以及有无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改善梗阻性黄疸引起的肝损伤未能有很深入的认知。因此本课题拟基于相关动物实验探讨并解决上述临床问题。本课题首先通过在大鼠体内运用胆总管结扎以及50%肝脏切除手术比较正常大鼠与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切除术后的肝脏恢复能力。我们发现:相对于对照组,梗阻性黄疸组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恢复能力显着下降,主要是由于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早期肝细胞增殖能力被抑制引起。而同时梗阻性黄疸组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肝细胞内脂质含量都发生显着紊乱。更进一步,通过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我们发现它们在肝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组中表达量都出现下降(PPARα,CTP1,SREBP-1c和FASN)。因此我们认为:梗阻性黄疸引起的肝脏损伤会干扰50%肝切除术后早期肝脏再生过程中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减少肝切除术后早期脂肪酸的合成以及利用从而抑制肝切除术后的肝脏再生过程。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外科医生应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行肝切除前减轻梗阻性黄疸状态引起的肝损伤,以减少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目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胆道引流方法可引起诸多并发症甚至肿瘤种植转移,因而临床工作中需要新的有效快捷的减轻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方法。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发生与肝细胞内疏水性胆汁酸的累积相关,我们发现调控胆汁酸合成底物胆固醇的关键酶: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GGPPS),可能与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相关。随后我们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以及通过胆总管结扎构建的梗阻性黄疸小鼠中证实:伴随着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加重,肝脏内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GGPPS)的表达量显着下降,提示GGPPS可能参与到梗阻性黄疸引起肝损伤的过程中。因此我们构建了小鼠肝脏特异性敲除Ggps1模型,我们发现:肝脏特异性敲除Ggps1能够有效缓解梗阻性黄疸引起的急性肝脏损伤。与对照组相比,肝脏特异性Ggps1敲除小鼠在胆总管结扎后生存率大大改善,血清AST下降,H&E染色也表明敲除组小鼠肝脏形态正常,没有出现液化性坏死的;敲除小鼠肝细胞凋亡行为减少,增殖行为增加。更进一步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敲除小鼠肝脏内输水性胆酸含量大大减少,提示肝脏特异性敲除Ggps1可能通过增加肝细胞内的疏水性胆酸排泄缓解梗阻性黄疸引起的肝损伤。此外,Real Time qPCR的结果也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敲除组小鼠肝细胞内介导胆酸向肝静脉以及胆管输出的输出蛋白的表达量大大增加。而在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质谱分析发现敲除小鼠肝脏内的FOH和FPP含量相对增加,体外实验表明,FOH和FPP可以有效增加FXR的荧光素酶活性,表明FOH和FPP可以激活FXR。而针对对照组和敲除组小鼠原代肝细胞的FXR的荧光素酶活性检测也发现:敲除小鼠肝细胞内的FXR的荧光素酶活性大大增加。从而解释了肝脏特异性敲除Ggps1改善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具体机制。最后,鉴于肝脏特异性Ggps1敲除对改善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重要意义,我们对梗阻性黄疸小鼠运用了 GGPPS的一种特异性抑制剂-DGBP,我们同样发现通过皮下注射DGBP能够增加肝脏中FOH和FPP含量,并对缓解梗阻性黄疸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综上,我们的结果提示肝脏特异性Ggps1敲除通过增加肝细胞内的FOH和FPP含量,刺激FXR信号通路,增加转运蛋白如MRP3,BSEP,OSTβ等的表达,从而减轻梗阻性黄疸引起的肝脏损伤,为临床解决梗阻性黄疸引起的肝脏损伤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姜超,刘家云,翟兢,李为苏,王琼[7](2015)在《白藜芦醇退黄保肝作用及其与胆汁酸排泄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的退黄保肝作用及其与胆汁酸代谢转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观察白藜芦醇退黄保肝的作用;原代大鼠叁明治肝细胞模型上,观察白藜芦醇对ANIT损伤的肝细胞胆汁排泄,肝细胞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以及对胆汁酸排泄相关代谢酶、转运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能显着降低ANIT所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含量。在原代大鼠叁明治肝细胞模型上白藜芦醇可恢复ANIT所致原代肝细胞胆管外排指数(BEI)的降低;显着降低ANIT所致的肝细胞内总胆汁酸和总胆红素的升高,恢复ANIT所致的总胆固醇水平的降低。白藜芦醇可显着改善ANIT所致的胆汁外排转运体Bsep、Mrp2、胆汁酸摄取转运体Ntcp及胆汁酸代谢相关酶Cyp7a1、Cyp8b1 mRNA表达的降低。结论 :白藜芦醇具有退黄保肝、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肝细胞上胆汁酸排泄相关代谢酶和转运体相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马聪,熊耀坤,马诗瑜,富臻,李俊[8](2015)在《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洋川芎内酯I在灌胃和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特征,为该成分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大鼠按剂量72 mg·kg-1灌胃和尾静脉给与洋川芎内酯I溶液,收集不同时间段尿液和胆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HPLC-VWD)测定大鼠尿液和胆汁中洋川芎内酯I的含量,检测波长均为278 nm,流动相均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结果:灌胃和尾静脉给药48 h后累积经尿液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分别为(179.8±33.68),(264.8±87.28)μg,累积排泄率分别为(0.77±0.15)%和(1.35±0.26)%;给药36 h后累积经胆汁排泄的原形药物量依次为(359.4±75.66),(426.3±140.90)μg,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22±0.49)%和(1.72±0.59)%。结论: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尿液和胆汁内以原形药物的形式排出量较少,且排泄迅速。(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5年19期)

易兵,谢晓婕,岑小波[9](2015)在《胆汁排泄试验中大鼠胆管插管手术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胆汁排泄试验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项目,然而在大鼠胆汁排泄试验中由于动物正常活动,啃咬习性等易破坏取胆汁管路使胆汁的持续采集比较困难,因此传统的方法多是结扎肠端总胆管进行胆道外引流手术,动物持续麻醉或清醒后进行采集,这种方法使胆汁仅外流而无法回到肠道,若长时间采集会对动物健康造成影响,干扰动物生理状况下的肠胆循环可能会影响胆汁的组成,进一步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且传统方法手术多以材质较硬的管路剪成斜口虽然便于插入胆管,但也极易刺破胆管造成胆漏。(本文来源于《2015年(第五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6-30)

王璐[10](2015)在《LAMP-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参与胆汁排泄的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最终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PBC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好发于中年女性。西方国家报道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对PBC认识程度和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我国报道的PBC病例数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目前可用于PBC治疗的唯一药物。研究发现长期使用UDCA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发生,降低肝移植需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约1/3的患者对UDCA不应答,<40岁的PBC患者不应答率甚至超过50%。因此,早期发现那些UDCA不应答或部分应答的PBC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LAMP-2)是我们率先发现的PBC相关分子,前期研究发现LAMP-2对PBC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其在PBC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与疾病病理分期正相关。但LAMP-2分子的确切功能尚待深入研究,尤其是其在PBC等胆汁淤积性疾病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共分叁部分:1)鉴于肝穿病理检查的局限性和有创性,从血清学角度出发,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BC患者血清中的LAMP-2含量,进一步结合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血清LAMP-2在PBC临床中的意义,尤其是其对PBC患者UDCA生化应答的评估价值。2)为了深入了解LAMP-2分子在PBC等胆汁淤积性疾病中的作用,借助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技术(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构建LAMP-2基因敲除大鼠模型,并对该模型鼠的胆汁淤积表型进行鉴定。3)以所建的LAMP-2基因敲除大鼠模型为工具,探讨LAMP-2与肝细胞胆汁淤积的关系,以及LAMP-2参与肝细胞胆汁排泄的可能机制。第一部分应用血清LAMP-2评价PBC患者UDCA应答的临床研究【目的】UDCA是美国FDA批准的目前可用于PBC治疗的唯一药物。研究发现长期使用UDCA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发生,降低肝移植需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约1/3的患者对UDCA不应答。我们前期研究发现LAMP-2在PBC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疾病病理分期正相关。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PBC患者血清LAMP-2水平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血清LAMP-2在评估患者UDCA生化应答方面的价值。【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了自2007年至2013年就诊于我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新诊断PBC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UDCA治疗,治疗剂量为13~15 mg/kg/day。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和12个月时的全血标本,收集血清。同时收集相应时间点的随访资料,其中包括肝穿病理检查结果和临床相关检测指标,如总胆红素、ALP、GGT、AST、ALT、ALB和Ig M等。研究同时纳入了经由我院诊断的乙肝患者126例、丙肝患者114例,肝内胆汁淤积患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性肝病、Gilbert's病和Dubin-Johnson综合征)27例,以及未发现明显异常的健康对照者84例。各对照组年龄和性别均与PBC患者保持组内平衡。所有对照者均收集有治疗前的血清标本,以及相应时间点的随访资料。利用ELISA方法检测PBC患者及对照者血清中的LAMP-2含量,进一步分析血清LAMP-2在PBC临床中的意义。【结果】1)治疗前PBC患者血清LAMP-2水平明显高于乙肝患者、丙肝患者、肝内胆汁淤积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2)治疗前不同PBC亚群患者血清LAMP-2水平不同,其中以晚期患者(III-IV期)和胆红素>1mg/d L的患者血清LAMP-2升高最明显。3)治疗前PBC患者血清LAMP-2水平不能独立反映UDCA疗效。4)PBC患者接受UDCA治疗后,血清LAMP-2降低趋势与肝脏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并在UDCA治疗3个月时降低即很明显。5)PBC患者接受UDCA治疗后,应答患者血清LAMP-2降低更明显。6)UDCA治疗3个月时,PBC患者血清LAMP-2下降有助于患者UDCA应答的判读。【结论】PBC患者接受UDCA治疗3个月时,血清LAMP-2的下降有助于评判患者对UDCA的应答。第二和叁部分LAMP-2参与肝细胞胆汁排泄的机制研究【目的】LAMP-2分子在多种生物学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该分子的确切功能尚待深入探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BC患者肝脏组织中LAMP-2表达与患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血清LAMP-2变化对评判PBC患者UDCA生化应答具有重要价值。本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LAMP-2在胆汁淤积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LAMP-2参与肝细胞胆汁排泄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TALENs技术构建LAMP-2基因敲除大鼠模型,并以建立的基因敲除大鼠模型为工具,通过体内研究探讨LAMP-2与肝细胞胆汁淤积的关系,以及LAMP-2参与肝细胞胆汁排泄的可能机制。体外构建LAMP-2过表达及LAMP-2 RNAi干扰细胞模型,并以所建细胞模型为工具,对体内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借助TALENs技术,成功构建了LAMP-2基因敲除大鼠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1)LAMP-2基因敲除大鼠肝脏表现有胆汁淤积的现象。2)LAMP-2基因敲除大鼠对胆汁淤积的耐受性降低,更易发生胆汁排泄障碍。3)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 TRAQ)差异分析结果显示,LAMP-2基因敲除大鼠肝细胞毛细胆管膜转运体异常改变。4)LAMP-2基因敲除大鼠肝脏毛细胆管膜上与胆汁排泄直接相关的重要转运体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表达异常。5)LAMP-2基因敲除大鼠的体内实验发现,LAMP-2通过调控Mrp2在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的定位,影响肝细胞胆汁排泄过程。6)体外细胞学实验支持:LAMP-2参与调控MRP2在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的定位,进而可能参与肝细胞毛细胆管膜的形成,从而影响肝细胞胆汁排泄过程。【结论】LAMP-2分子通过调控Mrp2/MRP2分子在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的定位,参与影响肝细胞毛细胆管膜的形成,最终影响肝细胞的胆汁排泄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胆汁排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京尼平苷酸(GPA)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酮洛芬(Ketoprofen,KP)及结合型代谢产物酮洛芬葡萄糖醛酸复合物(KPG)的肝代谢和胆汁排泄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依次为灌胃100、50、25 mg·kg~(-1)·d~(-1)的GPA高、中、低剂量组,ANIT模型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给药10 d;在第8天给药后,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大鼠一次性灌胃65 mg·kg~(-1)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模型;末次给药后,各组静脉注射KP 20 mg·kg~(-1),以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胆汁中KP及其酮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S-KPG和R-KPG)含量。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AR)、孕烷X受体(PXR)以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mRNA的转录。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CAR、PXR、Ugt1a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IT模型组大鼠KPG的累计胆汁排泄量显着降低(P <0.01);与ANIT模型组比较,100和50 mg·kg~(-1)·d-1GPA干预组大鼠KPG的累计胆汁排泄量显着提高(P <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IT模型组大鼠血浆中KP曲线下面积AUC0-∞显着增加(P <0.01)、消除半衰期T1/2显着延长(P <0.01);与ANIT模型组比较,100,50 mg·kg~(-1)·d~(-1)GPA干预组大鼠血浆中KP的曲线下面积AUC0-∞显着降低(P <0.01)、消除半衰期T1/2显着缩短(P <0.01)。与ANIT模型组比较,100和50 mg·kg~(-1)·d~(-1)GPA干预组血清中TB、GPT、GOT和TB的含量明显下降(P <0.01),25 mg·kg~(-1)·d~(-1)GPA干预组降低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GPA能显着增加CAR、PXR、Ugt1a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量,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大鼠KPG胆排泄降低,可引起KP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化。GPA可改善胆汁淤积大鼠对酮洛芬肝代谢和胆汁排泄的影响,有可能是通过调节CAR和PXR对Ugt1a1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胆汁排泄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俊峰,任锋,丁美,刘霜,陈志亮.片仔癀对实验动物胆汁排泄的影响及镇痛作用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2].陈浩,赵威,俞浩,宓穗卿,王宁生.京尼平苷酸对ANIT诱导胆汁淤积大鼠的酮洛芬肝代谢和胆汁排泄的影响及机制探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3].申弘,胡萌,魏泽辉,张冬,张均倡.胆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及胆汁淤积发生机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4].刘晓晨,闫文英,王鑫,樊雪艳,律涛.HPLC-MS/MS法测定鸡骨草与毛鸡骨草中主要成分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浓度及其排泄动力学比较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8

[5].唐志芳,马国,梅全喜.何首乌炮制前后对胆红素肝细胞摄取及胆汁排泄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

[6].贾文俊.肝脏特异性Ggps1敲除通过激活FXR介导胆汁酸排泄改善梗阻性黄疸肝损伤[D].南京大学.2017

[7].姜超,刘家云,翟兢,李为苏,王琼.白藜芦醇退黄保肝作用及其与胆汁酸排泄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马聪,熊耀坤,马诗瑜,富臻,李俊.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9].易兵,谢晓婕,岑小波.胆汁排泄试验中大鼠胆管插管手术方法探讨[C].2015年(第五届)药物毒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

[10].王璐.LAMP-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参与胆汁排泄的机制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15

标签:;  ;  ;  ;  

胆汁排泄论文-李俊峰,任锋,丁美,刘霜,陈志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