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情感的符号——解析包装设计与消费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王玥,陈磊[1](2021)在《自媒体时代下品牌联名设计策略的仪式观》文中研究说明自媒体营销因其具低门槛、多渠道、多手段等传播优势,为品牌传播及消费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品牌间具有仪式感的联名设计活动及推广形式日趋增多。文章聚焦自媒体时代的消费转变,结合传播仪式观、消费仪式观相关理论,基于仪式观的"象征符号—仪式脚本—仪式演绎"构建原理,系统阐述了品牌联名的三层设计策略——以意象同构强化消费象征符号,以文化热点定制消费话题脚本,以意义联结完整消费情境演绎,并提出品牌联名设计策略中需关注时机适宜、体验适合、媒介适度。
阚如良,曾煜[2](2022)在《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与地方感关系解析》文中指出旅游商品是特殊的商品,符号价值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旅游商品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分析入手,探讨了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功能性和情感性、旅游商品地方感对旅游地及游客的二元性。旅游商品符号的所指为旅游地符号,能指为旅游者心理或行为模式符号,而这二者又均具备完整的符号结构。在旅游者地方感建立的过程中,旅游商品对旅游地游憩的氛围、民风民俗、文化传播的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旅游者通过旅游商品这个"讲述者"及其与地方之间的联结,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与旅游地的感情,或是融入其中进而产生感情的投射,认同或向往这种地方感。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肯定即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方感认同,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大小不是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而是取决于它本身的文化符号以及旅游者对旅游商品地方感的感知和认同。
王琰[3](2021)在《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消费行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能源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以使得人类社会更具有可持续性。产品处置是其中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关于产品处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侧的设计和制造实践,而忽视了对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充分研究。与此同时,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对处置环节的探索也相对不足。消费者行为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使用和使用后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其中,使用后阶段的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产品的处置,产品的具体处置方式包括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等。这些行为和意图是促进积极的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策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消费者的努力。消费者以恰当的方式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也至关重要。为了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有关环境和商业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改变,促进了产品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影响下,消费者的双边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强,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从产品接受者转换为产品处置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转售、丢弃、捐赠或回收来处置产品,但是这些处置方式带来的后续影响却存在差异。直接丢弃通常被认为是最不环保的选择,而回收、捐赠和转售通常被认为是更具可持续性的处置方式。恰当地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至关重要。消费者产品处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激励、影响和控制消费者对产品的处置。尽管关于这一主题的实证研究正在兴起,但大多数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局限于对某一种具体类型的处置意愿的探讨,缺乏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多种产品处置类型的研究。消费者通常必须在可持续性和其他结果之间进行权衡,在产品处置意愿上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目标与其产品处置选择相关。现有研究普遍采用认知的视角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即行为基于信息的寻求并且这一过程通常是由特定目标引导的。特定的目标可以由情境中的潜在的或随机的刺激触发,使相应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强化。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战略性地操纵情境刺激来提高目标的显着性和吸引力,以实现对消费者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置产品的引导。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是三个特定的焦点目标:规范性目标、享乐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根据目标框架理论,焦点目标的相对强度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它们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信息、感知哪些选择,进而影响其行为意愿,因此,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三个焦点目标与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密切相关。与以往大部分只探讨单一处置选择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分析了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四种类型,即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同时从更综合的视角广泛地分析了目标框架理论中三种不同目标的作用机制,并且实现了对目标的操纵和激活。本文探索了不同的焦点目标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即在不同处置方式之间的权衡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大量已有研究的回顾和整理,本文提出了研究框架。本研究认为,人们对于与焦点目标有关的信息和后果特别敏感。因此,目标会影响他们对替代方案的评估和感知,换言之,人们被目标“框定”了意向和行为。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并且规范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触发不同的内在作用机制,从而影响产品处置偏好。而享乐性目标是人类目标中最先验的、最本能的,而不是后期社会化的经验所得,所以本研究更倾向于认为其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本研究引入了道德义务感和金钱欲望来作为中介变量、环境知识作为调节变量,来解释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六个实验验证了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发现,目标框架影响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其机制在于不同焦点目标下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存在差异,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在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个人对道德义务的感知更为强烈,从而提高了对产品的捐赠和回收的意愿。而获得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容易追求代表个人权力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金钱,刺激了消费者的金钱欲望,从而减少将其免费回馈给社会的意愿,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转售产品。另外,目标框架和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知识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即与环境知识水平较低的消费者相比,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的道德义务感更强并拥有较高的产品回收意愿以及产品捐赠意愿,在享乐性目标下的产品丢弃意愿较低,在获得性目标下金钱欲望更低并拥有较低的产品转售意愿。最后,本文就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在理论上,本研究丰富了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产品使用后阶段的研究,将产品处置研究的视角从供给侧延伸到了需求侧,综合考虑了多种目标对多种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并构建了关于消费者产品处置的综合性理论框架。同时,由于产品处置与产品更换以及企业策略调整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延缓或遏制浪费和污染的见解,这对社会福祉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吉[4](2021)在《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的手稿》问世以来,异化理论开始系统性的得到学界的广泛的重视,它逐步走出马克思尤为关注的劳动领域,科技异化、文化异化、消费异化等理论层出不穷。这其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所构建的异化理论影响力最大。总体而言,异化理论在当代依然被诸多学者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处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依然没能摆脱异化状态的困扰,尚未完全走向全面的自由和解放。无论是战争的创伤、工作的压迫、失业的压力、消费的诱惑,还是在科技飞速发展面前的无所适从、娱乐至死背后的精神空洞,异化如影随形得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本身正是对这种人类社会反常状态的总体写照和集中研究,并试图为人们摆脱异化困扰,走向彻底的自我解放而开具理论的药方。因此,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异化理论的构建本身就是延续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于是,重新审视和梳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对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逐步破解现实社会中的异化状态,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从总体上梳理了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前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为后文的具体性研究做好铺垫,并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从学术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分析、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国别学者研究范式的区别,并进一步阐释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都有长于具体人物、具体异化理论的研究而疏于系统性把握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点与理论缺失。本文第二章从总体上对法兰克福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思想渊源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法兰克福学派成立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其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学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流行的时期,恰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最为突出的时期,在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相互交织的作用下,多重社会危机频频凸显,这就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凭据。其成员在吸收借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异化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包括对于异化概念的分析,对于异化成因的探讨以及构建消除异化的学术路径。本文第三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人的总体异化论。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往往会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偏爱,毕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名时期也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大行其道的时期,再加之心理学的研究本来就是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专长。因此,人与自我的异化问题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理论家看来,人本身具有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其原因则在于抽象生产本身的人格困境,如果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健全社会。人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势必带来人与他者的交往异化问题,正因为个人主义的极端偏执,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对他者施压,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和谐统一而是走入了对抗境遇。本文第四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理论。二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到稳定发展状态,然而一系列负面社会问题随之而来,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之一。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人们在消费社会中已经逐步丧失了主动选择的能力和自由,为了虚假的需要,人们不断通过消费的方式来印证自我存在的意义,消费本身由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的经济行为逐步转变为人们行动的终极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隐藏在消费过程背后的符号权力、景观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都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焦点。本文第五章重点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科技异化理论。科技本应该是造福人类社会的工具之一,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科技水平越是提高,工具理性越是强烈,人类就越是陷入科技主义的樊笼难以自拔。科技本身已经逐步走出“中立”的状态,开始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科技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成为压迫和奴役人类的异己性力量,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的战争危机、生态危机的背后都可以显而易见得察觉到科技发展的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背后的异化问题,并从工具理性、路径依赖、价值中立、意识形态等维度对科技异化展开了理论批判。本文第六章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总体上评价。本文指出,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镇之一,深入挖掘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以及批判性的力量,对于拓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加深对人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与启发意义。与此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敢于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指出其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歪曲性解读与创造,看清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的刻意回避,以及透彻辨析其实践指向的乌托邦事实。
王金乐[5](2021)在《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盛,人们越发注重旅游、度假等休闲娱乐活动。其中,极具特色的小型度假酒店成为越来越多人外出旅游的选择。但当下小型度假酒店在配置多样性活动场所的时候,出现了功能上的无序堆砌,忽略了使用者的空间感受,难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心理需求。因此,提升小型度假酒店的空间品质非常重要。本文从空间体验的视角,以小型度假酒店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地调研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工作。首先,根据体验的特性和空间体验的感知途径总结出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性设计要素;其次,对国内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小型度假酒店的现状,发现并总结出小型度假酒店在空间主题、功能与路径、空间界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结合空间体验设计要素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小型度假酒店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最后,综合调研发现的问题和优秀案例的分析结果,得出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通过研究表明,以空间体验为导向的小型度假酒店设计策略包括:空间主题的建构、外部环境的选择、多样化事件的发生、空间路径的诱导、触动知觉和点缀符号等六个方面。最后,本次研究通过天津市蓟州区山语居酒店的设计实践对提出的策略进行验证。旨在对我国小型度假酒店设计提供参考,扩展我国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的思路。
魏旭强[6](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旧美术馆于1997建成,是当时自治区唯一的专业性美术馆。随着时间推移和新美术馆的建成,承载了一代人历史记忆的旧美术馆逐渐变得闲置下来,面临着是该拆还是该留的尴尬处境。我国目前大量性存量建筑的适应性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各地建筑师面临和探讨主要问题。然而,在建筑设计策划阶段,存量建筑的发展方向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试图引入社会学领域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旧美术馆旧建筑案例进行使用人群调研访谈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反映社会居民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的改扩建策划意向。文章首先对旧美术馆相关的50人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并总结各访谈案例中使用者对当前美术馆的更新意向,得到1186个标签619个概念和194个初始范畴,通过进一步的提炼与归纳,围绕旧建筑评价(、宏观定位、使用意向和建筑改造意向等4个主导方向形成共61个附属范畴客观反映了使用者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评价与改造的意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公众参与视角下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公众参与视角下旧建筑改造的的总体意向,并将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分为五类,包括旧美术馆评价、宏观定位、功能意向、展览意向、建筑改造意向五个维度。内蒙古旧美术馆不仅是本地域9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保留并改扩建;内蒙古旧美术馆应该补充新美术馆的缺陷,继续为普通民众提供民间美术类作品的展示场所,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艺术文化服务,其主要功能意向依然是展示功能尽量做到展示类型多元化,展示形式多样化;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尽量设计入口缓冲,增加停车和室外活动场地,在建筑空间方面尽量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和灵活度,增加休闲空间,尽量在材料、灯光、色彩等方面,既要尊重历史建筑,又要营造现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新的地域建筑景观。综上所述,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表明扎根理论在旧建筑更新过程中,在设计策划阶段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公众认知的意向调查是可行的,既激活了旧建筑场所功能空间的活力,又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对未来旧建筑改扩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晓梧[7](2021)在《怀旧情感体验下的老字号食品品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思颖[8](2021)在《视觉符号消费的设计理性探究》文中指出
刘江汶[9](2021)在《多感官理念在女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昕彤[10](2021)在《经典国货品牌创新的跨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创造情感的符号——解析包装设计与消费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情感的符号——解析包装设计与消费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自媒体时代下品牌联名设计策略的仪式观(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媒体营销中的消费仪式观 |
1.1 自媒体时代下的消费转变 |
1.2 传播与消费中的仪式观 |
1.3 自媒体营销推动下的品牌联名设计 |
2 仪式观视角下的品牌联名设计策略 |
2.1 以意象同构强化消费象征符号 |
2.2 以文化热点定制消费话题脚本 |
2.3 以意义联结完整消费体验演绎 |
3 结语 |
(2)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与地方感关系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综述 |
1.旅游商品开发的问题研究 |
2.地方感研究 |
3.符号价值的研究 |
三、旅游商品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 |
1.旅游商品符号的能指 |
2.旅游商品符号的所指 |
四、旅游商品符号价值的双重性 |
1.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 |
2.符号价值的双重性 |
五、旅游商品地方感的二元性 |
1.旅游地氛围 |
2.旅游者情感 |
六、二者关系的解析 |
七、结论与启示 |
(3)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者产品处置 |
2.2 目标框架理论 |
2.3 道德义务感 |
2.4 金钱欲望 |
2.5 环境知识 |
第3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框架的设计 |
3.2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
3.3 研究假设汇总 |
第4章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4.1 实验一: 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 |
4.2 实验二: 道德义务感的中介作用 |
4.3 实验三: 金钱欲望的中介作用 |
4.4 实验四: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Ⅰ) |
4.5 实验五: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Ⅱ) |
4.6 实验六: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Ⅲ) |
4.7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概述 |
2.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诞生背景 |
2.1.1 生产活动福特主义化倾向 |
2.1.2 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交织 |
2.1.3 多重社会危机的频繁突显 |
2.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
2.2.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2.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2.3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容梳理 |
2.3.1 异化的基本内涵 |
2.3.2 异化的形成机制 |
2.3.3 消弭异化的途径 |
第3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轴:人的总体异化 |
3.1 自我异化的三重表象 |
3.1.1 逃避自由的心理选择 |
3.1.2 抽象生产的人格困境 |
3.1.3 病态社会的被动接受 |
3.2 人与他者交往异化的具体表征 |
3.2.1 交往的疏离 |
3.2.2 偏执的个体 |
3.2.3 他者的掌控 |
第4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左翼支点:消费异化 |
4.1 消费社会中的异化形态 |
4.1.1 非理性的消费机器 |
4.1.2 被符号化的商品 |
4.1.3 主体的弱化 |
4.2 异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
4.2.1 物体系中的隐匿强权 |
4.2.2 意识形态的符号压迫 |
4.2.3 虚假的自我认同 |
第5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右翼支点:科技异化 |
5.1 科技发展的反向之路 |
5.1.1 科技异化的基本范畴 |
5.1.2 科技异化的生成逻辑 |
5.1.3 科技异化的负面效用 |
5.2 新科技异化的诞生 |
5.2.1 数字技术深入发展与科技异化新形态 |
5.2.2 科技新异化推动下社会发展的再加速 |
5.2.3 科技革新与隐私保护的冲突加剧 |
第6章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总体评判 |
6.1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有益向度 |
6.1.1 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化 |
6.1.2 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的补充 |
6.1.3 对个人主体价值的深入挖掘 |
6.2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内在缺失 |
6.2.1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误解 |
6.2.2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忽视 |
6.2.3 脱离异化道路的乌托邦式困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理论成果 |
后记 |
(5)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型度假酒店的发展 |
1.1.2 空间体验的引入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小型度假酒店 |
1.3.2 体验和空间体验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空间体验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空间体验相关研究现状 |
1.4.3 国内有关度假酒店研究现状 |
1.4.4 国外有关小型度假酒店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相关理论研究 |
2.1 空间体验相关研究概述 |
2.1.1 体验的特性 |
2.1.2 空间体验的感知途径 |
2.1.3 空间体验的相关因素 |
2.2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要素 |
2.2.1 主题概念 |
2.2.2 场地选址 |
2.2.3 功能 |
2.2.4 空间路径 |
2.2.5 界面 |
2.2.6 陈设 |
2.3 空间体验要素间的关联性 |
2.3.1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层面 |
2.3.2 空间体验层面与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型度假酒店调研 |
3.1 调研方法与对象选取 |
3.1.1 调研方法 |
3.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3.2 案例调研 |
3.2.1 北京古城老院精品酒店 |
3.2.2 吴山居酒店 |
3.2.3 安吉尔庐度假酒店 |
3.2.4 莫干山宿里三号度假酒店 |
3.2.5 北京顺义WHY酒店 |
3.2.6 既下山SUNYATA度假酒店 |
3.3 问卷调研 |
3.3.1 问卷目的与形式 |
3.3.2 问卷内容 |
3.3.3 问卷分析 |
3.4 小型度假酒店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解析 |
4.1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类型 |
4.2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案例分析 |
4.2.1 法云·安缦 |
4.2.2 慢屋·极目度假酒店 |
4.2.3 九熹-大乐之野·胡陈粮仓度假酒店 |
4.2.4 案例总结 |
4.3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原则 |
4.3.1 空间体验主题与区位环境相适应 |
4.3.2 以事件提升体验 |
4.3.3 空间界面注重知觉体验 |
4.3.4 适当采用符号语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设计策略 |
5.1 空间主题建构 |
5.2 选择外部环境 |
5.2.1 外部环境选择具有度假目的地特征 |
5.2.2 考虑外部环境资源的特色化 |
5.3 多样化事件的发生 |
5.3.1 空间功能的多样处理 |
5.3.2 空间功能的复合处理 |
5.4 空间路径的诱导 |
5.4.1 空间的引导 |
5.4.2 空间的暗示 |
5.4.3 空间的渗透性 |
5.5 触动知觉 |
5.5.1 界面形式 |
5.5.2 界面材料质感 |
5.5.3 界面色彩 |
5.6 点缀符号 |
5.6.1 生活工具作为陈设 |
5.6.2 自然元素作为陈设 |
5.6.3 艺术元素作为陈设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空间体验为指导的设计实践——蓟州区山语居酒店设计 |
6.1 项目背景 |
6.2 项目概况 |
6.2.1 项目区位 |
6.2.2 场地现状调研 |
6.2.3 酒店发展定位 |
6.2.4 总平面分析 |
6.2.5 功能布局 |
6.2.6 流线组织 |
6.3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设计策略的应用 |
6.3.1 主题概念 |
6.3.2 外部环境的选择 |
6.3.3 功能设计 |
6.3.4 空间路径设计 |
6.3.5 界面设计 |
6.3.6 陈设设计 |
6.4 技术图纸 |
6.5 本章小结 |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小型度假酒店空间体验性问卷调查 |
附录 B 图录 |
附录 C 表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毕业设计图纸 |
(6)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旧建筑有机更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使用者参与的建筑策划研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范围 |
1.7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旧建筑 |
2.1.2 微更新 |
2.1.3 公众参与 |
2.1.4 使用者为中心 |
2.2 扎根理论概述 |
2.2.1 扎根理论的起源 |
2.2.2 扎根理论发展及特点 |
2.2.3 扎根理论研究程序 |
2.2.4 扎根理论的应用 |
2.3 旧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
2.3.1 国外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
2.3.2 国内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概述 |
3.1 内蒙古旧美术馆简介 |
3.1.1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设背景 |
3.1.2 内蒙古旧美术馆区位分析 |
3.2 内蒙古旧美术馆历史沿革 |
3.3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本体调查 |
3.3.1 调查概述 |
3.3.2 建筑空间尺度 |
3.3.3 建筑功能组成 |
3.3.4 交通流线分析 |
3.3.5 建筑立面造型及材料 |
3.3.6 建筑周边环境 |
3.4 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 |
4.1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
4.1.1 使用者需求的改扩建研究 |
4.1.2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 |
4.2 调研数据收集 |
4.2.1 样本选择 |
4.2.2 半结构式访谈 |
4.2.3 访谈提纲 |
4.2.4 设备应用 |
4.2.5 数据整理 |
4.2.6 人群态度 |
4.3 调研数据分析 |
4.3.1 开放式编码 |
4.3.2 主轴式编码 |
4.3.3 选择式编码 |
4.4 理论建构 |
4.4.1 旧建筑评价 |
4.4.2 宏观定位 |
4.4.3 使用需求 |
4.4.4 建筑改造意向 |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6 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调查结果分析 |
5.1 旧美术馆评价分析 |
5.1.1 优点 |
5.1.2 缺点 |
5.2 宏观定位分析 |
5.2.1 层次定位 |
5.2.2 特色定位 |
5.3 建筑功能意向分析 |
5.3.1 主要功能需求——展示功能 |
5.3.2 次要功能需求——社区服务功能 |
5.3.3 附属功能需求——商业休闲功能 |
5.4 美术展示意向分析 |
5.4.1 展示方式 |
5.4.2 展示类型 |
5.4.3 展示内容 |
5.5 建筑改造意向分析 |
5.5.1 建筑空间 |
5.5.2 建筑造型 |
5.5.3 建筑环境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研究创新 |
6.2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录 |
附录B 表录 |
附录C 访谈问卷(样卷) |
附录D 文本整理(样本) |
附录E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创造情感的符号——解析包装设计与消费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媒体时代下品牌联名设计策略的仪式观[J]. 王玥,陈磊. 湖南包装, 2021(06)
- [2]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与地方感关系解析[J]. 阚如良,曾煜.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 [3]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琰. 吉林大学, 2021(01)
- [4]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D]. 国吉. 吉林大学, 2021(01)
- [5]空间体验视角下小型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D]. 王金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6]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D]. 魏旭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7]怀旧情感体验下的老字号食品品牌设计研究[D]. 李晓梧. 江南大学, 2021
- [8]视觉符号消费的设计理性探究[D]. 陈思颖.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9]多感官理念在女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江汶.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10]经典国货品牌创新的跨界设计研究[D]. 孙昕彤. 江南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