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吴语论文_戴佳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部吴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吴语,方言,代词,特征,如东,人称,异读。

北部吴语论文文献综述

戴佳文[1](2019)在《北部吴语“喝类词”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达drink义的动词,普通话和官话方言主要用“喝”,而吴方言(尤其是北部吴语)大多用“吃”。喝茶说“吃茶”,喝酒说“吃酒”,这是吴方言使用者在学习普通话、接触官话方言时可以轻易察觉的差异,也是不少学者据以论述吴方言跟普通话、官话方言词汇有别的常见例证。(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周报》期刊2019-10-16)

周文霞[2](2019)在《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音韵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语言——通泰方言。通泰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南通、如东、如皋、泰兴、海安、东台、大丰、兴化、姜堰、泰州地区,语音与普通话相距甚远。北部吴语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南部、上海全市和浙江省北部,因位于吴语方言区的北部,又叫吴语太湖片、太湖吴语,是吴语中最大的一个方言片。从地域分布上来看,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基本归入北部吴语,长江以北纳入通泰方言。但方言分区不能仅从地理上做出绝对的区分,江淮官话通泰片作为与北部吴语接触最深的官话,其音韵和词汇特征与吴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很难确定两种方言的同言线。且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通泰地区原属吴国,由于北方移民的侵入,致使吴语南移,进而影响了现在通泰地区的语言性质,但究其方言底层仍可发现许多吴语特征。本文基于通泰方言这种特殊的吴语底层性质,将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共十二个方言点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从跨方言比较的角度出发,以中古音为参照点,以近代音为演变点,采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的语音类型、语音演变特点及其规律进行描写、比较与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个性与共性特征,从而总结作为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语言其特殊的音韵特点,理清江淮官话、通泰方言、北部吴语叁者的渐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通泰方言的性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概括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从共时描写的角度总结通泰方言的个性特征,将通泰方言六个方言点和北部吴语六个方言点进行比较,寻找通泰方言既不同于北部吴语又不同于江淮官话的个性特征,如中古全浊声母清化,不论平仄一律送气;阳去归阴平;阳入调值高于阴入调值。第叁、四章从语音演变的历时角度比较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各代表点之间共同的语音演变类型,探究它们在语音演变上存在的中古音共同保留,如古疑母字[?]的保留,见开二等字未腭化,入声曷韵字锐钝分韵,去声分阴阳,入声分阴阳等。以及其共同的语音演变,如见系二等分文白读,侯韵帮组字与歌韵相混,入声保留入声调和喉塞尾等,从而反映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的亲近关系。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从通泰方言的个性特征,探讨其与客赣方言的同源关系,从共性特征探讨其吴语底层性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婉琪[3](2018)在《北部吴语阻塞音的声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苏州话和常州话为代表,从声学语音学的角度对北部吴语阻塞音的性质与变异进行分析与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说明北部吴语的地理范围、调查点概况和阻塞音的相关概念,同时整理出前辈学者对阻塞音所做的声学研究和实验结果,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小波变换的性质特点和算法原理,并简要介绍了小波在语音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第二部分列出了本文具体的实验方案。第叁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对塞音、塞擦音和擦音进行声学实验研究,提取时长、过渡音征、音轨方程、频谱能量和小波系数等参数值,并加以分析。实验的结论主要有:(1)时长方面,擦音远长于塞擦音和塞音,不同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阻塞音的时长存在差异,经检验,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意义。(2)过渡音征和音轨方程方面,塞音与后接元音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协同发音作用较大,但塞擦音的音轨频率普遍大于塞音。(3)频谱能量方面,不同发音部位的塞音和擦音在各频率区间内有能量差异,而浊塞音和浊擦音与相应清音的频谱差别不大。塞擦音阻塞段与对应塞音、摩擦段与对应擦音的频谱差异较大,但阻塞段与摩擦段的能量走势较为一致。(4)变异性方面,苏州话和常州话各阻塞音后接不同元音时的变异强弱具有随机性。总体来看,塞音稳定性较高,擦音变异性较强。第六章为总结部分,主要列出前几章的实验结果,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8)

盛益民,陶寰[4](2017)在《吴语绍兴方言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兼论北部吴语第二人称的来源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梳理了《越谚》《梅花戒宝卷》等清末以来五部文献中绍兴方言人称代词的历史变迁,并据此探讨了绍兴方言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及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北部吴语第二人称单数、复数的来源类型。(本文来源于《汉语史研究集刊》期刊2017年02期)

陈忠敏[5](2015)在《论160年前上海话声母[dz]/[z]变异——兼论北部吴语从邪澄崇船禅等母读音变异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160年上海方言声母[dz]/[z]变异,指出是一种文白异读现象;根据历史文献及现代北部吴语相关读音,证明北部吴语从邪澄崇船禅等母原先的读音是浊擦音,读[dz]是杭州半官话的文读渗透层。随着杭州话权威地位式微,文读层在吴语里呈消退趋势;各地消退的程度不一,所以对应不整齐。(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15年04期)

石汝杰[6](2015)在《明清时代北部吴语人称代词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代文献中的北部吴语人称代词形式多样,纷繁复杂。本文搜集这些人称代词,按人称和形式加以分类,并重点讨论、分析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方言学报》期刊2015年00期)

张欢[7](2013)在《北部吴语文学的语言研究——江浙沪作家笔下的吴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吴语进入文学作品的现象依据方言成分的出现方式分成叁个阶段,其代表分别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以及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文章结合这些作品,讨论北部吴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特殊效用,并给未来方言写作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汪化云[8](2009)在《关于方言特征词的确认的探讨——读《北部吴语的特征词》》一文中研究指出钱乃荣《北部吴语的特征词》中所列举的北部吴语特征词,与团风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因而作为特定方言的特征词,不具备排他性。方言特征词的寻找是一件困难的工作,考察方式应加以改进。(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王健[9](2008)在《古吴语北部边界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方言学界一般认为古吴语北至淮河流域。这个观点可以得到传世文献材料和现代方言材料两个方面证据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作为汉语方言的吴语在西晋才真正独立,严格说来,其北界应为长江,而不是淮河。从我们对各家观点的梳理来看,古吴语北界为淮河可能更准确。(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季小秋[10](2007)在《从北部吴语和如东方言词的比较看方言特征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北部吴语特征词和如东方言词加以比较,分析其含义、用法以及语音上的相互关系,以此探讨方言特征词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7年S1期)

北部吴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语言——通泰方言。通泰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南通、如东、如皋、泰兴、海安、东台、大丰、兴化、姜堰、泰州地区,语音与普通话相距甚远。北部吴语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南部、上海全市和浙江省北部,因位于吴语方言区的北部,又叫吴语太湖片、太湖吴语,是吴语中最大的一个方言片。从地域分布上来看,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基本归入北部吴语,长江以北纳入通泰方言。但方言分区不能仅从地理上做出绝对的区分,江淮官话通泰片作为与北部吴语接触最深的官话,其音韵和词汇特征与吴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很难确定两种方言的同言线。且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通泰地区原属吴国,由于北方移民的侵入,致使吴语南移,进而影响了现在通泰地区的语言性质,但究其方言底层仍可发现许多吴语特征。本文基于通泰方言这种特殊的吴语底层性质,将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共十二个方言点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从跨方言比较的角度出发,以中古音为参照点,以近代音为演变点,采用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的语音类型、语音演变特点及其规律进行描写、比较与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个性与共性特征,从而总结作为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语言其特殊的音韵特点,理清江淮官话、通泰方言、北部吴语叁者的渐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通泰方言的性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概括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从共时描写的角度总结通泰方言的个性特征,将通泰方言六个方言点和北部吴语六个方言点进行比较,寻找通泰方言既不同于北部吴语又不同于江淮官话的个性特征,如中古全浊声母清化,不论平仄一律送气;阳去归阴平;阳入调值高于阴入调值。第叁、四章从语音演变的历时角度比较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各代表点之间共同的语音演变类型,探究它们在语音演变上存在的中古音共同保留,如古疑母字[?]的保留,见开二等字未腭化,入声曷韵字锐钝分韵,去声分阴阳,入声分阴阳等。以及其共同的语音演变,如见系二等分文白读,侯韵帮组字与歌韵相混,入声保留入声调和喉塞尾等,从而反映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的亲近关系。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从通泰方言的个性特征,探讨其与客赣方言的同源关系,从共性特征探讨其吴语底层性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部吴语论文参考文献

[1].戴佳文.北部吴语“喝类词”小议[N].语言文字周报.2019

[2].周文霞.通泰方言和北部吴语音韵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张婉琪.北部吴语阻塞音的声学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盛益民,陶寰.吴语绍兴方言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兼论北部吴语第二人称的来源类型[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7

[5].陈忠敏.论160年前上海话声母[dz]/[z]变异——兼论北部吴语从邪澄崇船禅等母读音变异现象[J].方言.2015

[6].石汝杰.明清时代北部吴语人称代词及相关问题[J].中国方言学报.2015

[7].张欢.北部吴语文学的语言研究——江浙沪作家笔下的吴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8].汪化云.关于方言特征词的确认的探讨——读《北部吴语的特征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

[9].王健.古吴语北部边界问题研究述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

[10].季小秋.从北部吴语和如东方言词的比较看方言特征词[J].语文学刊.2007

论文知识图

北部吴语“倒底”和“总归”的...通泰方言区分布图1-1吴语内部分区图注:该图引自《...5-4清擦音的频谱对比图,h400...苏州话与常州话不送气精塞音的颇谱对...:临海方言“拨”和“搭”的语义地图

标签:;  ;  ;  ;  ;  ;  ;  

北部吴语论文_戴佳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