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加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壳体;加湿单元,所述加湿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允许空气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所述加湿单元设置为能够吸附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并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以加湿从所述出风口释放的空气;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沿空气的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的上游以能够对进入所述加湿单元前的空气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利用无水加湿的方法来改善车内湿度,并且无需顾客进行操作,可以直接进行加湿,给顾客营造了舒适良好的驾乘环境。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进风口(1)和出风口(2)的壳体;加湿单元(3),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允许空气从所述进风口(1)流向所述出风口(2),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为能够吸附从所述进风口(1)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并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以加湿从所述出风口(2)释放的空气;加热单元(4),所述加热单元(4)沿空气的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3)的上游以能够对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设计方案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进风口(1)和出风口(2)的壳体;
加湿单元(3),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允许空气从所述进风口(1)流向所述出风口(2),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为能够吸附从所述进风口(1)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并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以加湿从所述出风口(2)释放的空气;
加热单元(4),所述加热单元(4)沿空气的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3)的上游以能够对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4)设置为覆盖部分所述加湿单元(3)以使所述加湿单元(3)的其余未被覆盖的部分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处设置有用于加快空气流动的风扇(5),所述进风口(1)和所述加湿单元(3)之间通过渡风道(6)相连,所述风扇(5)和所述加热单元(4)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6)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风道(6)内部通过隔板限定有加热单元安装架(7),所述过渡风道(6)外壁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架(7)连通的用于伸入所述加热单元(4)的安装口(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4)覆盖部分所述过渡风道(6)的截面以在所述过渡风道(6)的其余部分形成供空气直接流通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的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为可转动,所述加湿单元(3)包括水分吸附件,所述水分吸附件设置呈蜂窝状和\/或所述水分吸附件的表面具有吸水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容纳所述加湿单元(3)的转动壳体(20)、设置在所述转动壳体(20)上随所述转动壳体(20)同步转动的旋转支架(10)以及穿设地固定于所述旋转支架(10)的转轴,所述加湿单元(3)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支架(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能够相互拼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两侧固定设有固定支架(13),所述转轴(9)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13)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12)相连的且与所述进风口(1)相对设置的第三壳体(15),所述出风口(2)开设在所述第三壳体(15)上,所述固定支架(13)中心处设有凸台(16),所述第三壳体(15)上设有与所述凸台(16)相卡接的第一固定凹槽(1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13)包括圆形框体,所述圆形框体上设有多个相互交叉于圆心的支撑连杆(18),所述第三壳体(15)上设有用于卡接任意一根所述支撑连杆(18)的条形凹槽(19),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7)设置在所述条形凹槽(19)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加湿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车内的温度与湿度也成为人们感官以及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目前人们通过空调系统来调节车内的温度,以完成对温度的舒适性调节;但是对于车内的湿度调节,目前还没有在车内装加湿器的先例,无法进行湿度的舒适性调节。而车内环境干燥,会导致眼球干涩,容易疲劳,视力下降等,从而影响安全驾驶,使得顾客满意度降低。
针对此类问题,由于现有的家用加湿器是需要添加水作为加湿的来源,如考虑将现有加湿器应用于实车上则需要定期加水,进而对顾客造成不便,且在缺少维护的情况下,加湿器会滋生细菌,对顾客的健康产生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利用无水加湿的方法直接加湿来改善车内湿度的加湿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包括:
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壳体;
加湿单元,所述加湿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允许空气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出风口,所述加湿单元设置为能够吸附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并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以加湿从所述出风口释放的空气;
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沿空气的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的上游以能够对进入所述加湿单元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优选地,所述加热单元设置为覆盖部分所述加湿单元以使所述加湿单元的其余未被覆盖的部分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加快空气流动的风扇,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加湿单元之间通过渡风道相连,所述风扇和所述加热单元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内。
优选地,所述过渡风道内部通过隔板限定有加热单元安装架,所述过渡风道外壁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架连通的用于伸入所述加热单元的安装口。
优选地,所述加热单元覆盖部分所述过渡风道的截面以在所述过渡风道的其余部分形成供空气直接流通进入所述加湿单元的通道。
优选地,所述加湿单元设置为可转动,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水分吸附件,所述水分吸附件设置呈蜂窝状和\/或所述水分吸附件的表面具有吸水涂层。
优选地,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容纳所述加湿单元的转动壳体、设置在所述转动壳体上随所述转动壳体同步转动的旋转支架以及穿设地固定于所述旋转支架的转轴,所述加湿单元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支架。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能够相互拼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侧固定设有固定支架,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加湿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的且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的第三壳体,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三壳体上,所述固定支架中心处设有凸台,所述第三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凸台相卡接的第一固定凹槽。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圆形框体,所述圆形框体上设有多个相互交叉于圆心的支撑连杆,所述第三壳体上设有用于卡接任意一根所述支撑连杆的条形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凹槽设置在所述条形凹槽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湿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利用加湿单元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并在受到加热单元加热后的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以加湿从出风口释放的空气,从而实现了利用无水加湿的方法来改善车内湿度,并且无需顾客进行操作,可以直接进行加湿,更加智能化,给顾客提供了便利并营造了舒适良好的驾乘环境。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加湿装置结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过渡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第三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的加湿装置第一步装配示意图;
图9是图1的加湿装置第二步装配示意图;
图10是图1的加湿装置第三步装配示意图;
图11是图1的加湿装置第四步装配示意图;
图12是图1的加湿装置第五步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的空气流向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风口、2—出风口、3—加湿单元、4—加热单元、5—风扇、6—过渡风道、7—加热单元安装架、8—安装口、9—转轴、10—旋转支架、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固定支架、14—安装槽、15—第三壳体、16—凸台、17—第一固定凹槽、18—支撑连杆、19—条形凹槽、20—转动壳体、21—第二固定凹槽、22—电机外壳、23—电机盖、24—电机、25—第一齿轮、26—第二齿轮、27—风扇安装进口、28—风扇定位架、29—第一螺钉孔、30—定位孔、31—定位柱、32—第二螺钉孔、33—齿轮伸出槽、34—轴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包括:
具有进风口1和出风口2的壳体;
加湿单元3,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允许空气从所述进风口1流向所述出风口2,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为能够吸附从所述进风口1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并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以加湿从所述出风口2释放的空气;
加热单元4,所述加热单元4沿空气的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加湿单元3的上游以能够对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前的空气进行加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优选适用于汽车等设备中,利用加湿单元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并在受到加热单元加热后的高温环境下释放水分以加湿从出风口释放的空气,从而实现了利用无水加湿的方法来改善车内湿度,并且无需顾客进行操作或维护,可以直接进行加湿,更加智能化,给顾客提供了便利并营造了舒适良好的驾乘环境。
上述高温环境的温度范围在80-90℃之间,上限值在100℃。在常温或低温环境下,加湿单元3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而由于加热单元4位于加湿单元3的上游,能够将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前的空气进行加热,形成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达到80℃时,随着高温空气不断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所述加湿单元3便能将吸附的水分释放出来以加湿从所述出风口2释放的空气,整个工程中无需加水即可实现加湿空气的效果。
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加热单元4移走,首先利用加湿单元3充分吸附空气中的水分,随后再利用加热单元4将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前的空气进行加热,使加湿单元3在高温环境下将吸附的水分释放出来以加湿从所述出风口2释放的空气。为完全实现上述加湿过程的自动持续进行,优选将所述加热单元4设置为覆盖部分所述加湿单元3以使所述加湿单元3的其余未被覆盖的部分能够始终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由此,常温或低温空气将从所述加湿单元3的其余未被覆盖的部分通入,便于所述加湿单元3吸附该部分空气中的水分;而所述加湿单元3被所述加热单元4覆盖的部分将通入经所述加热单元4加热后的高温空气,因此,所述加湿单元3一边不断吸附常温空气中的水分,一边在高温空气的环境下不断释放水分,最终实现对空气的持续加湿。需要解释的是,若将所述加热单元4设置为完全覆盖所述加湿单元3,则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的空气将均为高温空气,从而会影响其正常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无法保证持续加湿。
为提高水分吸附速率,需提升进风口1处的空气流动使其加速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因此,在所述进风口1处设置有风扇5,所述进风口1和所述加湿单元3之间通过渡风道6相连,所述风扇5和所述加热单元4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6内,从而通过风扇5从外界鼓风进入所述过渡风道6,加速空气通过所述加热单元4和\/或所述加湿单元3。
如图3所示,所述过渡风道6的顶部开设有风扇安装进口27,对应所述风扇安装进口27的所述过渡风道6的底部设有风扇定位架28,由此所述风扇5可以从所述风扇安装进口27进入并固定在所述风扇定位架28上,从而完成所述风扇5的安装。
其中,所述加热单元4可以通过任意适宜的结构或方式安装在所述过渡风道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风道6内部通过隔板限定有加热单元安装架7,所述过渡风道6外壁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架7连通的用于伸入所述加热单元4的安装口8。所述加热单元4从所述安装口8伸入并卡设在所述安装架7上,所述安装架7在能够实现对加热单元4定位的基础上可以设置成任意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所述加热单元4可以是高温PTC板。
为便于理解,所述加热单元4设置为覆盖部分所述过渡风道6的截面以在所述过渡风道6的其余部分形成供空气直接流通进入所述加湿单元3的通道。优选地,所述加热单元4设置为覆盖所述过渡风道6的截面积的一半,由于所述过渡风道6直接连接至所述加湿单元3,因此可以将二者截面积设置为完全相同,由此将使得所述加湿单元3的一半用于加湿,一半用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保证了加湿过程的可持续进行。当然,通过调整所述加热单元4覆盖所述过渡风道6的截面积的比例,可以相应实现加湿和吸湿比例的调节。
结合图13,加湿装置使用过程中,所述加湿单元3一半通过经加热单元4加热后的高温空气以使所述加湿单元3在高温环境下释放吸附的水分进行空气加湿,一半通过未经加热单元4加热的常温或低温空气并正常吸附该部分空气中的水分作为加湿的补给,从而经所述加湿单元3出来的空气存在高温湿润的空气和常温干燥的空气,由于出风口2通常还连接有气管,两种空气相互混合并通过气管输送过程中的降温,最终使用者感受到的是气管喷出的常温的湿空气,从而起到加湿的效果。
为实现所述加湿单元3的可持续使用,防止加湿单元3使用过程中局部长期吸湿而影响其使用寿命,所述加湿单元3设置为可转动,以保证所述加湿单元3各部分都能均匀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延长加湿单元的使用寿命。
由于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主要利用加湿单元3在常温和低温吸湿、高温加湿的特性来实现无水加湿,因此加湿单元3的材料选取显得尤为重要,需采用高性能水分吸附材料,此种材料亲水性强,可以吸附大量的水,并在高温环境下,水分可以得以释放,材料可以循环使用,作为加湿的来源,实现无水加湿。进一步地,所述加湿单元3包括水分吸附件,所述水分吸附件设置呈蜂窝状和\/或所述水分吸附件的表面具有吸水涂层,从而提升水分吸附件的吸水性能,其中将所述水分吸附件设置成蜂窝状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方便空气流通。
具体而言,所述加湿单元3采用无机纤维基材配合无机粘合剂加工而成,无机纤维表面含有大量亲水性羟基基团与无机硅酸盐经过严谨复杂的工艺以化学键方式牢固结晶在一起,不会脱落,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加湿单元3可采用购买自无锡普爱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佛山市顺德区阿波罗环保器材有限公司的加湿转轮。
根据上文中的记载,当然,加湿装置可以采用任意形式的结构来实现所述加湿单元3的转动,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容纳所述加湿单元3的转动壳体20、设置在所述转动壳体20上随所述转动壳体20同步转动的旋转支架10以及穿设地固定于所述旋转支架10的转轴,所述加湿单元3固定安装于所述旋转支架10。其中,所述旋转支架10由多个交叉于圆心的连杆组成,所述旋转支架10卡设于所述转动壳体20的两端,所述旋转支架10和所述转动壳体20随所述转轴同步转动,从而实现所述加湿单元3的转动。
结合图4、图5,本实施方式中,为便于各部件间的安装拆卸,所述壳体包括能够相互拼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位于所述第二壳体12的顶部,当然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可以具有其他位置关系,只要保证能够拼合在一起以容纳所述加湿单元3即可。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壳体12的顶部设有第一螺钉孔29和定位孔30,所述第一壳体1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定位孔30相对应的定位柱31以及与所述第一螺钉孔29相对应的第二螺钉孔32,安装过程中,将所述定位柱31对准所述定位孔30并从所述定位孔30伸出,利用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螺钉孔29和第二螺钉孔32并通过螺母固定,由此,即可完成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的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两侧分别固定设有固定支架13,所述转轴9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13上,以实现所述转动壳体20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13的转动。相应地,所述第二壳体12的相对两侧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支架13外形相匹配的安装槽14。
如图6所示,所述加湿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12相连的且与所述进风口1相对设置的第三壳体15,所述出风口2开设在所述第三壳体15上,如图7所示,所述固定支架13中心处设有凸台16,所述第三壳体15上设有与所述凸台16相卡接的第一固定凹槽17。所述第三壳体15通过第一固定凹槽17扣接在一侧的所述固定支架13上,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整个装置的密封,使得驾驶单元3释放的水分和空气均从所述第三壳体15上的出风口2排出,实现集中加湿。
结合上文所述的过渡风道6,详细来说,所述过渡风道6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12上,所述过渡风道6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二固定凹槽21,同样的所述第二固定凹槽21与另一侧的所述固定支架13上的凸台16相卡接从而实现所述过渡风道6的安装。当然,所述过渡风道6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任意位置,但由于进风口1位于所述过渡风道6上,需保证与所述出风口2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固定支架13也可以设置为任意适宜的结构,只要满足转轴9的安装即可,继续参考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支架13包括圆形框体,所述圆形框体上设有多个相互交叉于圆心的支撑连杆18,所述第三壳体15上设有用于卡接任意一根所述支撑连杆18的条形凹槽19,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7设置在所述条形凹槽19上。由此,能够通过条形凹槽19与任意一根所述支撑连杆18的相互卡接、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7与所述凸台16的相互卡接实现所述第三壳体15的稳固安装。
详细来说,所述凸台16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13的一面的圆心处,而所述固定支架13的另一面的圆心处设有轴凹槽34,两侧所述固定支架13的轴凹槽34相向设置从而便于与转轴9的两端伸入,而两个所述固定支架13的凸台16将分别用于与所述过渡风道6和所述第三壳体15相连。
根据上文中的记载,为实现所述加湿单元3的转动,可考虑设置电机24来驱动所述转轴9的转动,具体的驱动方式为,在所述电机24输出轴连接有第一齿轮25,电机24工作时驱动所述第一齿轮25的转动,在所述转动壳体20外套设与所述第一齿轮25相啮合的第二齿轮26,从而通过所述第一齿轮25的转动,进一步带动第二齿轮26和所述转动壳体20的转动,也即实现了所述加湿单元3的转动。
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机24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上方,所述第一壳体11上开设有齿轮伸出槽33从而便于所述第一齿轮25伸入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齿轮26相啮合连接,所述电机24外通过电机外壳22和电机盖23密封,二者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并进一步固定在所述第一壳体11上。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加湿装置的安装过程如下:
如图8所示,先将所述加湿单元3填置在所述转动壳体20中,利用转轴9穿设于所述加湿单元3,在所述转动壳体20的两端卡设所述旋转支架10,所述转轴9从所述旋转支架10的圆心处伸出,得到组件一;
如图9所示,将组件一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12的安装槽14中,并在所述第二壳体12的顶部扣合上所述第一壳体11,得到组件二;
如图10所示,在组件二的两侧安装槽14处分别固定安装所述固定支架13,所述固定支架13的轴凹槽34一面朝向所述转轴9设置,而凸台16的一面朝外设置,所述转轴9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旋转支架10抵接在所述轴凹槽34中;所述过渡风道6通过第二固定凹槽21与一侧的所述固定支架13的凸台16卡接,所述第三壳体15通过第一固定凹槽17与另一侧的所述固定支架13的凸台16卡接;随后将所述风扇5安装在所述过渡风道6中,得到组件三;
如图11所示,将所述电机24固定在所述电机外壳22中,并将所述第一齿轮25安装在所述电机24的输出轴上,得到组件四;
如图12所示,将所述组件四的第一齿轮25从所述组件三的齿轮伸出槽33中伸出以与所述第二齿轮26啮合连接,随后将所述电机盖23盖合在所述电机外壳22上,最后在所述过渡风道6中安装所述加热单元4,即完成整个加湿装置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由于采用无水加湿的技术,优选适用于汽车等设备中,从而满足车内加湿的需求,有效提高了驾乘舒适性和顾客满意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8928.4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3(河北)
授权编号:CN209257841U
授权时间:20190816
主分类号:B60H 3/02
专利分类号:B60H3/02
范畴分类:32B;35C;
申请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072558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朝阳北大街(徐)299号
发明人:何晓然;徐文清;孙聪海;范海涛;吴沛朝;李良
第一发明人:何晓然
当前权利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健;蒋爱花
代理机构:1128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