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结合物论文_耿燕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结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丝素,纳米,多肽,颗粒,聚合物,糖苷酶。

生物结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耿燕生[1](2019)在《生物识别结合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生物识别技术(Bio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都是当前互联网炙手可热的新兴技术,其中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的组合是业界的主流做法,应用了AI的生物识别技术也是未来提高生物识别应用水平的趋势,但生物识别与物联网边缘计算相结合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领域。其实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场景中可以广泛地应用这种技术组合,甚至在理论上可以取代许多传统的业务模式。随着算法技术、硬件处理能力、网络速度的迅速提升,生物识别结合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河北金融》期刊2019年09期)

荣磊[2](2014)在《生物正交化学用于细胞唾液酸糖结合物标记及蛋白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活动是生物分子、离子和代谢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鉴于细胞环境的复杂性,生物分子的原位研究十分困难。近十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用于生命系统中选择性修饰生物分子的相关技术为细胞进程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生物正交化学正是这些新技术中的典型代表:其可以在生理环境中快速、选择性的标记目标分子而不受其他生命活动相关的功能基团的影响,亦不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物正交化学已成为生命系统中生物进程研究的常规手段。本论文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荧光探针,并探索了其在活体内生物分子标记及检测方面的应用。第一章,论文简述了当前适用于生物正交化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在生物进程原位研究方面的应用。目前用于生物检测的荧光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无法使用洗涤步骤的场合,往往存在较强的背景噪音。第二章中,我们设计和合成了一种基于香豆素发色团的fluorogenic荧光探针。该荧光探针能够有效的用于活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标记,且即使在不经过洗涤步骤的条件下依旧具有良好的信噪比。另外,该探针还具有透过细胞膜的能力,或可用于细胞内糖蛋白的荧光检测。为了进一步提升fluorogenic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能,第叁章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的fluorogenic荧光探针。该荧光探针在CuAAC反应后量子产率达到了0.73,且能对99%以上表面聚糖带有迭氮基团修饰的细胞进行有效标记。最后,第四章中,我们探索了生物正交化学在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基于copper-free chemistry及萘酰亚胺发色团经特性修饰后荧光特性可发生转变的特点,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Naph-T。该探针使用copper-free chemistry连接于活细胞唾液酸糖结合物后,随细胞内含巯基化合物浓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变色特性,且能够实现长达36小时的对活细胞内还原型含巯基化合物累积浓度的检测。为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分子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10-01)

赵晓菊,胡敏,梁彦涛,邵小强[3](2014)在《吲哚乙酸生物合成及其结合物水解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存在的生长素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从IAA的生物合成和IAA结合物水解2个方面来阐述植物中控制IAA水平的多条途径,介绍了依赖色氨酸、不依赖色氨酸以及二者共存的IAA生物合成途径和IAA结合物的水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点是控制多条途径转换的枢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国锋,葛瑞,罗施中,王兴,袁其朋[4](2013)在《手性聚合物-多肽生物结合物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手性氨基酸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Ⅲ,将其引入到功能多肽中形成生物结合物,将有效地改善多肽性能,如提高稳定性、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本文采用多肽合成仪在树脂基底上合成多肽序列LLEELLEELEELLEEA,进而以丙烯酰化手性丙氨酸为单体,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的方法制备手性聚合物-多肽生物结合物(Fig.1,PDA-PEP)。(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期刊2013-07-21)

王建芝,李彦锋,赵光辉,崔彦君,杨柳青[5](2012)在《“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聚合物-蛋白质/多肽生物结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蛋白质或多肽连接到高分子链上,能够改善蛋白质/多肽的稳定性、生物相溶性和溶解性而赋予其优异的应用性能,所得聚合物-蛋白质/多肽生物结合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本文介绍借助"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其合成聚合物-蛋白质/多肽生物结合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2年03期)

周珍祯[6](2011)在《β-葡萄糖苷酶-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特性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蚕丝丝素是一种生物相容性的生物高分子蛋白纤维,经过中性盐溶解、透析和脱盐后获得再生液态丝素。当将这种再生液态丝素迅速引入到能与水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丙酮中,丝素蛋白因快速失水、变性而引起其结构β化,由此生成乳白色的丝素微粒。将有机溶剂去除后就可以获得粒径分布在40-120 nm范围内的丝素纳米颗粒。这种结晶性的丝素纳米颗粒不溶于水,但经过超声处理能良好分散在水溶液中。本文以这种丝素纳米颗粒为载体,分别以交联和包埋二种方式,制备了二种β-葡萄糖苷酶-丝素纳米颗粒生物结合物(即结合酶)。以游离酶为对照,利用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分析了这二种酶生物结合物的活性,并对其酶动力学等特性作了较为系统的体外评价。同时探讨了这二种结合酶制备的最佳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的β-葡萄糖苷酶-丝素纳米颗粒在戊二醛浓度为0.25%、交联时间5 h、交联温度37 oC以及酶(U)与丝素纳米颗粒(mg)比例为75:100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生物连接的效果;用包埋法制备的β-葡萄糖苷酶-丝素纳米颗粒在酶(U)与丝素蛋白(mg)比例为1:1条件下可获得最佳固定化效果;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生物结合酶活性回收率分别为46.0%和59.2%。酶动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二种结合酶和游离的β-葡萄糖苷酶特性相似,最适pH值为5.0,最适反应温度为60oC;游离的β-葡萄糖苷酶表观米氏常数Km=7.26×10~(-3) mol·L~(–1),而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的结合酶表观米氏常数Km(app)= 1.41×10~(-3) mol·L~(–1),包埋法制备的结合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m(app)’=1.01×10~(-2) mol·L~(–1),交联酶的表观米氏常数较游离酶的米氏常数降低5倍,这充分表明游离酶通过戊二醛与丝素纳米颗粒表面的活性基团如ε-氨基等生物结合后,其酶与底物的亲和性有较大提高;而包埋法制备的结合酶表观米氏常数较游离酶的米氏常数有所增大,这可能是由于酶被丝素纳米颗粒包埋后,与底物的亲和性略有下降的缘故。游离酶与丝素纳米颗粒结合后,无论是包埋还是交联的方式,它们的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同时也都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可以反复使用。上述结果充分表明丝素蛋白是一种酶修饰或生物结合的良好载体。柚苷酶由α-L-鼠李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组成的复合酶,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这二种酶共固定在丝素纳米颗粒表面,制备成柚苷酶-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以柚皮苷为底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这种柚苷酶-丝素纳米颗粒生物结合物的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柚苷酶与丝素纳米颗粒共同连接后仍然能够很好的水解柚皮苷,表明其酶活性没受影响。酶动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结合酶和游离柚苷酶的特性相似,最适反应温度为55 oC;这种柚苷酶-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与底物柚皮苷发生酶促反应后,可以通过高速离心沉淀方法将结合酶与产物(柚皮素和鼠李糖和葡萄糖)分开,沉淀的丝素纳米颗粒结合酶再经过超声悬浮后,可以继续进行酶促反应,当这种连续的反复酶促反应进行8次后,仍能保持70%左右原有酶活性。因此,丝素蛋白不仅是一种酶而且是二种酶修饰或生物结合的良好载体,在柑橘类果汁、葡萄等水果脱苦加工中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4-01)

阎海波[7](2009)在《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茧脱胶后可以获得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蛋白纤维—丝素。这种丝素纤维可溶解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如氯化钙和乙醇水溶液叁元系统中,经过透析脱盐处理后可获得水溶性的再生液态丝素。改变蚕丝脱胶和丝素溶解的条件就可以制成分子量范围分布不同的丝素肽混合物(10~200 kDa)。当将这种再生液态丝素迅速引入到能与水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或丙酮中,丝素蛋白因快速失水、变性而引起其结构β化,就生成乳白色的丝素微粒。经过有机溶剂的分离就可以制成粒径分布在40~120 nm范围内丝素纳米颗粒。这种结晶性的丝素纳米颗粒不溶于水,但经过超声处理能良好分散在水溶液中。应用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丝素纳米颗粒表面存在的ε-氨基将治疗糖尿病的常用多肽药物-胰岛素固定在丝素纳米颗粒表面,制成固定化胰岛素的丝素纳米颗粒或称之为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生物结合物(简称Ins-SFNs)。本实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Ins-SFNs生物结合物的体外特性作了系统分析,探讨了这种生物结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或条件。当戊二醛浓度为0.7%、丝素纳米颗粒与多肽药物之比为15:30(mg/IU)情况下,4℃交联8h可获得较好的最佳修饰效果,其回收率可达到90~120%。当胰岛素与丝素纳米颗粒表面氨基共价结合后,其生物结合物的热稳定性以及对胰蛋白酶消化的抵抗力都有较大提高;Ins-SFNs在血清中的体外半衰期也明显高于自然胰岛素(2.5倍)。对流免疫电泳分析表明Ins-SFNs在兔体内无免疫原性。体内活性试验表明,Ins-SFNs在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降血糖的活性比未修饰的自然胰岛素长8倍左右。上述实验结果充分表明,胰岛素与丝素纳米颗粒生物结合后,其在体外和体内的生物稳定性明显提高。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蚕丝蛋白制成的丝素纳米颗粒,不仅是酶修饰或固定化的优良载体,也是多肽药物良好的缓释载体。今后,很有必要在动物体内进行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阎海波,张雨青,马永雷,周丽霞[8](2009)在《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体外评价(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蚕丝丝素是蚕茧脱胶后获得的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蛋白纤维,这种丝素纤维可溶解在高浓度的中性盐如氯化钙和乙醇水溶液叁元系统中,经过透析脱盐处理后可获得分子量为8~70Kda的水溶性再生液态丝素。改变蚕丝脱胶和丝素溶解的条件就可以制成分子量范围分布不同的丝素肽混合物(10~200kDa)。当将这种再生液态丝素迅速引入到能与水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或丙酮中,丝素蛋白因快速失水、变性而引起其结构β化,就生成乳白色的丝素微粒。经过有机溶剂的分离就可以制成粒径分布在40~120nm范围内丝素纳米颗粒。这种结晶性的丝素纳米颗粒不溶于水,但经过超声处理能良好分散在水溶液中。应用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丝素纳米颗粒表面存在的ε-氨基将治疗糖尿病的常用多肽药物-胰岛素固定在丝素纳米颗粒表面,制成固定化胰岛素的丝素纳米颗粒或称之为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生物结合物(简称Ins-SFNs)。本实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Ins-SFNs生物结合物的体外特性作了系统分析,探讨了这种生物结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或条件。当戊二醛浓度为0.7%、丝素纳米颗粒与多肽药物之比为15:30(mg/IU)情况下,4℃交联8h可获得较好的最佳修饰效果,其回收率可达到90~115%。当胰岛素与丝素纳米颗粒表面氨基共价结合后,其生物结合物的热稳定性以及对胰蛋白酶消化的抵抗力都有较大提高;Ins-SFNs在血清中的体外半衰期也明显高于自然胰岛素(2.5倍)。上述实验结果充分表明,胰岛素与丝素纳米颗粒生物结合后,其在体外和体内的生物稳定性明显提高。实验结果显示利用蚕丝蛋白制成的丝素纳米颗粒,不仅是酶修饰或固定化的优良载体,也是多肽药物良好的缓释载体,具有研究和潜在的开发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期刊2009-05-01)

相入丽[9](2008)在《丝素纳米颗粒-L-天冬酰胺酶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体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L-天冬酰胺酶针剂是治疗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此抗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抗蛋白酶水解能力弱、机体内半衰期短以及副作用较严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重要的经济昆虫—家蚕(Bombyx mori.)丝蛋白研制丝素纳米颗粒,探讨作为L-天冬酰胺酶药物缓释载体的可行性。以丝素纳米颗粒为载体,分别以戊二醛和碳化二亚胺为交联剂,制备二种丝素纳米颗粒-L-天冬酰胺酶生物结合物(即修饰酶)。以未经修饰的自然酶为对照,对这种酶生物结合物作了较为系统的体外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用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的修饰酶,其最适酶修饰反应条件为0.75%戊二醛、交联时间5h、交联温度4℃以及酶与丝素纳米颗粒比7~8:1(U/mg)、酶活性基团保护剂L-天冬酰胺的浓度2.0mg/mL;而用碳化二亚胺为交联剂制备的修饰酶,其最适酶修饰反应条件分别为0.75%碳化二亚胺、交联时间9h、交联温度25℃以及酶与丝素纳米颗粒比8:1(U/mg)、酶活性基团保护剂L-天冬酰胺的浓度3.0mg/mL。两种方法所得到的修饰酶活性回收率分别为43.7%和32.9%;L-天冬酰胺酶游离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m=22.346×10-3 Mol·L-1,而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的修饰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m(app)= 14.665×10-3 Mol·L-1,以碳化二亚胺为交联剂的修饰酶的表观米氏常数Km(app)’= 9.117×10-3 Mol·L-1,修饰酶较游离酶表观米氏常数均有降低,说明L-天冬酰胺酶经丝蛋白纳米颗粒修饰后与底物L-天冬酰胺的亲和性有所提高;这二种修饰酶热稳定性较游离酶有明显提高,最适pH值范围加宽为6.0~8.0,最适反应温度提高10℃,抗胰蛋白酶水解能力明显增强,体外半衰期分别为近50h和近65h,较游离酶3h大大延长。这些结果表明经丝素纳米颗粒连接以后,L-天冬酰胺酶生物结合物能较好地克服自然酶制剂许多常见的缺点,具有一定的潜在研究与开发价值。这项技术有可能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5-01)

赵继红,王晓文,尹有群[10](2005)在《加热抗原修复对乳腺癌组织中内源性抗生物素蛋白结合物的影响及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加热抗原修复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中内源性抗生物素蛋白结合物(EABA)的影响,以及消除EABA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干扰的对策。方法:采用微波加热抗原修复法,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蛋清液封闭法,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封闭法及Envision二步法对1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乳腺癌标本内的EABA进行检测。结果:1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乳腺癌组织中的EABA被封闭;2加热抗原修复可造成EABA暴露,且EABA仅存在于细胞质中;3蛋清液封闭法及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封闭法可封闭暴露的EABA。采用非生物素检测系统也可消除EABA对正常免疫组化染色的干扰。结论:微波加热抗原修复可使甲醛固定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中的EABA重新暴露。因而对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检测系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造成干扰;暴露的EABA可通过蛋清液封闭法、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封闭法封闭,或采用非生物素检测系统,达到避免EABA对正常免疫组化染色干扰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05年07期)

生物结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命活动是生物分子、离子和代谢物相互作用的结果。鉴于细胞环境的复杂性,生物分子的原位研究十分困难。近十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用于生命系统中选择性修饰生物分子的相关技术为细胞进程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生物正交化学正是这些新技术中的典型代表:其可以在生理环境中快速、选择性的标记目标分子而不受其他生命活动相关的功能基团的影响,亦不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物正交化学已成为生命系统中生物进程研究的常规手段。本论文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荧光探针,并探索了其在活体内生物分子标记及检测方面的应用。第一章,论文简述了当前适用于生物正交化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在生物进程原位研究方面的应用。目前用于生物检测的荧光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无法使用洗涤步骤的场合,往往存在较强的背景噪音。第二章中,我们设计和合成了一种基于香豆素发色团的fluorogenic荧光探针。该荧光探针能够有效的用于活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标记,且即使在不经过洗涤步骤的条件下依旧具有良好的信噪比。另外,该探针还具有透过细胞膜的能力,或可用于细胞内糖蛋白的荧光检测。为了进一步提升fluorogenic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能,第叁章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的fluorogenic荧光探针。该荧光探针在CuAAC反应后量子产率达到了0.73,且能对99%以上表面聚糖带有迭氮基团修饰的细胞进行有效标记。最后,第四章中,我们探索了生物正交化学在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基于copper-free chemistry及萘酰亚胺发色团经特性修饰后荧光特性可发生转变的特点,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Naph-T。该探针使用copper-free chemistry连接于活细胞唾液酸糖结合物后,随细胞内含巯基化合物浓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变色特性,且能够实现长达36小时的对活细胞内还原型含巯基化合物累积浓度的检测。为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分子的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结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耿燕生.生物识别结合物联网边缘计算技术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的应用[J].河北金融.2019

[2].荣磊.生物正交化学用于细胞唾液酸糖结合物标记及蛋白检测[D].武汉大学.2014

[3].赵晓菊,胡敏,梁彦涛,邵小强.吲哚乙酸生物合成及其结合物水解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

[4].李国锋,葛瑞,罗施中,王兴,袁其朋.手性聚合物-多肽生物结合物的制备与表征[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2013

[5].王建芝,李彦锋,赵光辉,崔彦君,杨柳青.“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聚合物-蛋白质/多肽生物结合物[J].化学通报.2012

[6].周珍祯.β-葡萄糖苷酶-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特性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1

[7].阎海波.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评价[D].苏州大学.2009

[8].阎海波,张雨青,马永雷,周丽霞.胰岛素-丝素纳米颗粒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体外评价(英文)[C].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009

[9].相入丽.丝素纳米颗粒-L-天冬酰胺酶结合物的生物合成及体外评价[D].苏州大学.2008

[10].赵继红,王晓文,尹有群.加热抗原修复对乳腺癌组织中内源性抗生物素蛋白结合物的影响及其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5

论文知识图

骨骼、各个反应区污泥EPS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布鲁氏菌16M及其生物结合物和...4 胰岛素生物结合物在人血清中的...使用可见光激发铂荧光配合物结合蛋自...修饰酶免疫原性降低原理示意图

标签:;  ;  ;  ;  ;  ;  ;  

生物结合物论文_耿燕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