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粒论文_汪巧菊,陈昕钰,冉莉萍,李波,董召娣

导读:本文包含了弱势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弱势,胚乳,水稻,强势,玉米,淀粉,小麦。

弱势粒论文文献综述

汪巧菊,陈昕钰,冉莉萍,李波,董召娣[1](2019)在《小麦强弱势粒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及物质积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小麦强弱势粒发育的差异,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宁麦13为材料,采用半薄切片、组织染色和生理生化测定等方法比较研究了小麦强弱势粒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的发育及物质积累过程。结果表明,在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强势粒的形态大小始终大于弱势粒,在花后3~11d表现尤为明显;与弱势粒相比,强势粒的胚乳尤其是背部胚乳中淀粉体和蛋白体的相对面积较大,充实度较高,胚乳质地更致密;强势粒的B型淀粉粒多于弱势粒,强、弱势粒的淀粉粒径分布均呈单峰型,强势粒中0~2μm的淀粉粒数显着高于弱势粒,在其他粒径范围两者无显着差异;与弱势粒相比,强势粒中总淀粉、蛋白质、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支链淀粉含量均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由此可见,小麦弱势粒发育不良与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及物质积累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付景,王生轩,尹海庆,王越涛,王付华[2](2018)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沿黄常规粳稻根系生理与强、弱势粒灌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沿黄常规粳稻根系生理与强、弱势粒灌浆的关系,以2个沿黄常规粳稻品种‘郑稻19’和‘郑稻20’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90、180、270、360 kg/hm25种氮肥水平,观察2个水稻品种根系生理与强、弱势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先显着增加后降低,强弱势粒质量、灌浆速率、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减小或显着减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和活跃灌浆期增加或显着增加。与强势粒相比,弱势粒质量较轻,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较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较迟,活跃灌浆期较长。2个水稻品种的根系氧化力、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在花后逐渐降低,下降幅度逐渐增大,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在灌浆前期与以上根系生理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强势粒的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根系生理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而弱势粒则与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6期)

张巽,郝建平,王璞,张萍,陈璐洁[3](2018)在《灌浆期低温对离体培养玉米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玉米灌浆过程中籽粒干物质、淀粉的积累,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淀粉积累相关酶活性的研究,揭示低温对灌浆过程中玉米强、弱势籽粒灌浆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为生产上抗御低温冷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郑单958为试验品种,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的方式,将大田人工授粉后3 d的玉米果穗按照弱势粒和强势粒进行取样,无菌环境接种到人工培养基培养,低温处理和对照分别设置培养平均温度为16℃及25℃。自授粉后每10 d取样一次,分别测定灌浆过程中玉米强、弱势粒干物质积累量、内源激素、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积累相关酶活性。【结果】低温胁迫下强、弱势粒灌浆后期粒重分别比对照低47.58%、50.95%,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期的平均灌浆速率较对照分别显着降低55.39%、54.72%。低温胁迫下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前期提升和后期减小的速度明显减缓,活跃灌浆时间延长5—7 d。授粉后10 d低温处理显着降低玉米强、弱势粒生长素(IAA)、玉米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显着提高玉米籽粒赤霉素(GA3)的含量。授粉后30 d低温处理显着降低了弱势粒的IAA、ZR含量,增加了强势粒的ABA含量。低温胁迫显着减弱了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蔗糖合酶(SS)、淀粉合酶(SSS)及ADPG焦磷酸化酶(APGase)的活性,低温下弱势粒SAI活性降幅大于强势粒,对SS、SSS及APGase活性的降低幅度表现为强势粒大于弱势粒,导致玉米籽粒淀粉含量降低。【结论】受低温胁迫影响,灌浆前期玉米籽粒的IAA、ZR、ABA含量减少,GA3含量增加,SAI活性降低,导致籽粒库容量减少,库活性不足。在灌浆中期,低温降低SS活性,造成淀粉合成底物供应不足,影响淀粉的合成,降低籽粒淀粉含量。低温处理降低玉米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减少。低温对玉米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对弱势粒的影响大于强势粒。(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磊磊[4](2018)在《小麦强弱势粒发育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不同穗位和粒位的颖花分化、发育顺序、开花时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开花早、胚乳充实度好的称为强势粒,开花晚、胚乳充实度差的称为弱势粒。弱势粒发育差和粒重低是小麦生产上长期要解决而至今未攻克的难题,既制约产量的提高,又影响品质改良。淀粉是小麦胚乳中最主要的贮藏物质,其理化性质与小麦品质关系密切。为此,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扬糯1号'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运用半薄切片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小麦强弱势粒发育的差异;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花后15 d小麦强弱势粒发育相关差异基因;运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小麦强弱势粒淀粉体形态特征;运用快速黏度分析、热力学特性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比较了小麦强弱势粒理化性质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强弱势粒果皮发育存在显着差异。强势粒外果皮淀粉的消亡速度快于弱势粒;强势粒中果皮淀粉积累多于弱势粒,细胞内淀粉降解时间早于弱势粒,且发育后期强势粒中果皮消亡时间早于弱势粒;强势粒内果皮横细胞和珠被之间的角质层明显厚于弱势粒。(2)强弱势粒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存在显着差异。强势粒蛋白体和淀粉体的积累量和数目均显着多于弱势粒;强势粒淀粉体出现时间早于弱势粒;强势粒蛋白体出现时间比弱势粒早,强势粒为花后7 d,而弱势粒为花后10 d,强势粒蛋白体数量在花后20 d达到最大值,而弱势粒蛋白体数量在25 d达到最大值。(3)转录测序结果表明:强弱势粒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有2285个,其中包括上调基因1200个,下调基因1085个。经筛选共得到参与果皮发育、淀粉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的GO条目分别有13、9、16种,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8、6、3种。(4)强弱势粒物质积累、淀粉粒形态和分布存在差异。与弱势粒相比,强势粒千粒重、总淀粉、表观直链淀粉、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较高;强势粒中小淀粉粒与弱势粒中大小淀粉粒均为标准的“X”偏光十字,但强势粒中大淀粉粒偏光十字紊乱,且上面存在较多微孔;强势粒淀粉中B-型淀粉粒比例较高,而A-型淀粉粒比例较低。(5)强弱势粒晶体结构、糊化特性和水解速率存在差异。强势粒淀粉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热焓值、稀懈值和糊化温度较低,但其回升值和溶解度较高;强势粒相对结晶度、单螺旋和无定型结构比例低,但双螺旋结构比例较高;强势粒的水解速率高于弱势粒。上述研究结果不仅能深化强弱势粒发育机制的研究,而且为挖掘小麦增产潜力、改善小麦品质以及利用小麦淀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石颜鸽[5](2018)在《适度干旱调控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及其对弱势粒灌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之一。适度干旱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而且也能提高水稻产量。在灌浆期,花后功能叶片光合产物和抽穗前茎鞘积累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蔗糖形式通过维管束运输到籽粒。杂交水稻的培育使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其弱势粒充实度低限制了产量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茎鞘同化物向弱势粒转运的机制,对提高产量潜力和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6和2017年5月-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盆栽场进行。试验以2个结实率差异较大的杂交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汕优63为材料,从开花后6天至成熟设置正常灌溉和适度干旱两个水分处理,旨在研究适度干旱对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的影响及其与弱势粒灌浆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与正常灌溉相比,适度干旱处理显着增加了汕优63和两优培九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提高了产量。(2)两个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强势粒灌浆没有影响。但与正常灌溉相比,适度干旱显着增加了弱势粒的粒重和平均灌浆速率;减少了弱势粒的活跃灌浆期,加快了灌浆进程。(3)在正常灌溉和适度干旱条件下水稻叶片SPAD值、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均无差异,但适度干旱降低了叶片绿叶面积。适度干旱对茎鞘大、小维管束数量和横截面积也没有影响,但显着增加了韧皮部大、小维管束的流速。(4)与正常灌溉相比,适度干旱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向籽粒转运,提高了其转运量、转运率和表观贡献率。适度干旱增加了水稻茎鞘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加速了淀粉的水解和蔗糖的合成,促进茎鞘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5)两个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强势粒细胞壁转化酶活性、细胞壁转化酶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和蛋白表达没有影响;但与正常灌溉相比,适度干旱显着增加了弱势粒细胞壁转化酶活性、细胞壁转化酶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和蛋白表达。适度干旱显着增加SE-CC和CC-PC胞间连丝的密度。这表明适度干旱处理增加弱势粒韧皮部卸载过程。(6)两优培九和汕优63强弱势粒具有明显的异步灌浆特性,强势粒在灌浆前期迅速启动灌浆且籽粒充实性高,而弱势粒在中期才开始启动灌浆且籽粒充实性差。同时,灌浆前期(灌浆后6-12天期间)强势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酶活性明显高于弱势粒,强势粒在第12天达到最大活性,而弱势粒在灌浆中期(灌浆期第18)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酶活性与灌浆速率分别与呈显着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强势粒灌浆启动早与籽粒快速的蔗糖水解和淀粉合成有关。适度干旱增加弱势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酶活性,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本研究发现适度干旱处理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适度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光合速率没有影响和降低了叶片绿叶面积,也没有影响到强势粒重和结实率。这表明适度干旱处理下叶片为弱势粒籽粒灌浆提供的同化物并没有增加。然而适度干旱处理促进了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物的转运及卸载,提高了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同时适度干旱处理提高了弱势粒的粒重与结实率。此外,研究结果表明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大小维管束流速、弱势粒细胞之间胞间连丝密度、蔗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壁基因蛋白表达、SSc和AGP与茎鞘NSC、淀粉转运和弱势粒灌浆速率呈现显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适当干旱处理下弱势粒灌浆的增加可以归因于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再分配及卸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朱宽宇,展明飞,陈静,王志琴,杨建昌[6](2018)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成熟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CI(保持水层灌溉)、WMD(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15 k Pa时复水)、WSD(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30 k Pa时复水)。【结果】在CI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MN水平最高;WM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水平最高,但与MN下差异不显着,WS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最高;而在籽粒灌浆上,两个品种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各个水氮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良好水势条件CI和轻度水分胁迫WMD下,分别在0 N和MN水平下表现较优;但在重度水分胁迫WSD下,0N水平表现最低,HN最高,但与MN差异不显着。以上都表明产量与弱势粒的灌浆在水氮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品种间,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弱势粒灌浆速率及粒重都低于中穗型常规粳稻淮稻5号,其产量优势主要源自较高的每穗粒数。最后,WMD+MN处理下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较少的施氮量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节水节氮增产的效果,其次也增加了根系生理活性和叶片光合性能,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率,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加强了物质运转,促进了灌浆中后期弱势粒籽粒的充实,最终达到产量增加的目的,成为本研究最佳水氮运筹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尤翠翠,何海兵,丁艳锋,武立权,王绍华[7](2017)在《基于iTRAQ技术分析灌浆前期大穗型粳稻强势粒与弱势粒蛋白表达谱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1试验设计水稻大穗型品种弱势粒的灌浆通常不充分,限制了产量潜力的发挥,明确弱势粒灌浆差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本研究选用了一个纯合的大穗型粳稻品系W1844,它是遗传特性稳定的育种中间材料,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开花期选取同一天开花且穗形大小一致的单茎挂牌标记,对完全抽出的标记穗分别疏去穗上部1/3(T1)和2/3的颖花(T2),以(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8-17)

朱宽宇[8](2016)在《水氮交互作用对水稻弱势粒灌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品种尤其是大穗型水稻品种,其着生在稻穗下部迟开花的弱势粒,灌浆慢、粒重轻,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也严重影响稻米的品质。改善弱势粒灌浆,对于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有重要意义。氮肥和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两大因素。以往虽有水分和施肥对水稻籽粒灌浆影响的报道,但有关水、氮互作对水稻弱势粒灌浆调控作用,研究甚少。为探明水氮交互作用对水稻弱势粒灌浆的影响,本研究以籼/粳稻杂交稻甬优2640和粳稻淮稻5号为材料,种植于盆钵,设置了3种施氮量和抽穗至成熟3种灌溉方式处理。3种施氮量为不施氮(0 g N/盆)、中氮(MN,2gN/盆)和高氮(HN4gN/盆)。3种灌溉方式为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土壤水势-15 kPa时复水)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土壤水势-30kPa时复水)。测定了地上部干物质量、根干重、根冠比、籽粒灌浆速率、籽粒中激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和产量。主要结果如下:1、水氮互作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在3种灌溉方式中以WMD的产量最高,其次CI,WSD的产量最低。在同一灌溉方式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WMD模式下,MN和HN的产量差异不显着。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有显着的互作效应。在同一施氮量或同一灌溉方式下,甬优2640的产量显着高于淮稻5号。在各处理组合中,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以WMD+MN为最高。表明采用中等施氮量和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获得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2、水氮互作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甬优2640表现为明显的强、弱势粒异步灌浆,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强、弱势粒异步灌浆趋势越大。与CI相比,WMD促进了弱势粒灌浆,减少了强、弱势粒灌浆的差异,WSD则增大了强、弱势粒灌浆的差异。WMD+MN处理组合可以增大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3、水氮互作对籽粒中激素含量的影响在灌浆前期,两个供试品种强势粒中的吲哚乙酸(IAA),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均高于弱势粒。在灌浆中后期,弱势粒中的3种激素含量均大于强势粒。在各个氮肥水平下,与CI相比,WMD显着提高了 3种激素含量,WSD则降低了激素含量,脱落酸(ABA)含量则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的灌浆速率与籽粒中Z+ZR、ABA、IA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在WMD条件下,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的增加与其内源激素含量增加有密切关系。4、水氮互作对强、弱势粒中酶活性影响在整个灌浆期,两个供试品种强、弱势粒的淀粉合酶(StSase)、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GPase)和淀粉分支酶(Q-酶)的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中2种酶的活性均显着提高。与CI相比,WMD显着增加了 3种酶的活性,WSD的结果则相反。5、水氮互作对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籽粒中3个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在灌浆初期强势粒显着高于弱势粒,在灌浆中期则弱势粒显着高于强势粒。随施氮量的增加,3个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提高,WMD显着增加了基因表达量,WSD则降低了基因表达量。以上结果说明,施氮量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中等施氮量与轻干湿交替灌溉相结合(MN+WMD),可以促进弱势粒灌浆,提高弱势粒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增加、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的增强是MN+WMD栽培模式促进弱势粒灌浆和粒重、增加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生理原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11-01)

梁红伟[9](2016)在《玉米密植群体弱势粒库特征及其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弱势粒败育和灌浆受限与其库容量或库活性的关系及其生理基础,并探讨栽培措施对库特征影响的机理,对于探索弱势粒调控途径、实现密植群体产量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控制授粉条件下(不完全授粉IcP、完全授粉CP),比较成功发育弱势粒(IcP处理)和发育不良弱势粒(CP处理)的库容量、库活性及籽粒灌浆的差异,并分析库特征与籽粒内源激素及多胺含量变化的关系;并在氮密互作条件下研究了弱势粒库特征对栽培措施响应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控制授粉处理下,玉米弱势粒胚乳细胞增殖过程和最大胚乳细胞数无显着差异;IcP处理下弱势粒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SAI)活性显着高于CP处理,平均差异和最大差异分别达12.6%和21.8%,且实测百粒重、籽粒终极生长量、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皆表现为IcP处理高于CP处理,说明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停滞主要的制约因子不是库容量,而是库活性。(2)库容量与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密切相关。在胚乳细胞活跃增殖期,弱势粒中玉米素(Z+ZR)、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在两种控制授粉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与Z+ZR、IAA含量极显着正相关,与GA3含量极显着负相关,说明两控制授粉处理下弱势粒内源激素含量无差异是其库容量无显着差异的重要内因。(3)弱势粒中多胺和乙烯的平衡关系影响其库活性高低,并最终决定弱势粒成功发育与否。弱势粒中SAI活性与多胺含量显着正相关,而与乙烯释放速率显着负相关,且多胺含量与乙烯释放速率显着负相关,表明多胺合成抑制了乙烯合成与释放,从而提高了籽粒库活性(SAI活性)而使光合物质向籽粒成功卸载,实现弱势粒建成与充分灌浆。(4)氮密互作显着影响SAI活性和个体库容,总体表现为低密高氮条件下SAI活性较高而败育率较低。氮密互作对弱势粒败育的影响主要与植株吐丝期前后的氮素积累速率有关,且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库活性是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受限的核心限制因子。弱势粒库活性受多胺和乙烯平衡的调控,糖分供应充足时,多胺大量合成抑制乙烯释放,促进SAI活性和糖分向籽粒中卸载,使弱势粒成功建成;糖分供应不足时,多胺合成受限而乙烯大量合成,抑制SAI活性,还原糖卸载受阻,籽粒败育或灌浆受限。氮密互作调控籽粒库活性而影响个体库容,且主要受密度影响,这与植株吐丝期前后的氮素积累速率有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徐云姬[10](2016)在《叁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及其调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粒重会因其在穗上着生位置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将灌浆充实好、粒重高的籽粒称为强势粒;将灌浆慢、充实差和粒重低的籽粒称为弱势粒。弱势粒充实差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科学难题。以往虽然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弱势粒灌浆差、粒重轻的原因及其调控技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有关弱势粒充实的机理及其调控途径仍不清楚。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叁大禾谷类作物,增加它们的产量和提高产量潜力是农业生产的重大目标。弱势粒充实差和粒重低不仅限制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还会严重影响籽粒品质。因此,进一步揭示叁大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提出促进弱势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技术,对于充分挖掘作物生产潜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这3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花后强、弱势粒中激素含量变化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以扬两优6号和武运粳24为材料,观察水稻灌浆结实期强、弱势粒中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吲哚-3-乙酸(IAA)、脱落酸(ABA)和赤霉素-3(GA3)含量及蔗糖合酶(SuS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tSase)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的变化,并测定了强、弱势粒灌浆速率。结果显示,水稻强、弱势粒中Z+ZR、IAA和ABA含量变化及SuSase、AGPase、StSase和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GA3含量随灌浆进程呈下降趋势。灌浆前中期弱势粒中的Z+ZR、IAA和ABA含量及SuSase、AGPase、StSase和SBE活性均显着低于强势粒,灌浆后期的结果则相反。整个灌浆结实期弱势粒中GA3含量始终高于强势粒。相关分析表明,籽粒灌浆速率与Z+ZR、IAA和ABA含量及SuSase、 AGPase、StSase和SBE活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GA3含量相关性不显着。表明提高弱势粒中的Z+ZR、IAA 和 ABA含量及SuSase、AGPase、StSase和SBE活性有利于籽粒灌浆,进而增加粒重。2、小麦花后强、弱势粒中激素含量变化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2个当地高产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大田种植,观察了结实期强、弱势粒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吲哚-3-乙酸(IAA)、脱落酸(ABA)、游离腐胺(1ree-Put)、游离亚精胺(free-Spd)及游离精胺(free-Spm)的含量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测定了强、弱势粒中淀粉积累量、淀粉积累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结果表明,弱势粒的最终粒重、最终淀粉积累量、最大淀粉积累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显着低于强势粒。籽粒中Z+ZR、IAA、ABA、free-Put、free-Spd和free-Spm含量和AGPase、SSS和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Z+ZR, IAA、ABA、 free-Spd和free-Spm的含量峰值和平均含量以及AGPase、SSS和SBE的峰值活性和平均活性均表现为弱势粒低于强势粒。籽粒灌浆速率与Z+ZR、IAA、ABA、free-Spd 和 free-Spm含量及AGPase、SSS和SBE活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free-Put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说明弱势粒中较低的Z+ZR、IAA、ABA、free-Spd和free-Spm含量及较低的AGPase、SSS和SBE活性是其灌浆速率小、粒重轻的重要生理原因。3、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籽粒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与胚乳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关系以玉米品种登海11为材料,分别进行大田和温室试验,观察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吲哚-3-乙酸(IAA)、脱落酸(ABA)和赤霉素-3(GA3)含量变化及其与胚乳发育和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显示,籽粒最大胚乳细胞数目、最大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及平均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百粒重表现为果穗下部籽粒>中部籽粒>上部籽粒。在胚乳细胞活跃增殖期或活跃灌浆期,籽粒Z+ZR、 AA和ABA含量以果穗下部籽粒为最高,其次为中部籽粒,上部籽粒最低。GA3含量则为果穗上部籽粒>中部籽粒>下部籽粒。两个试验的结果趋势一致。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与籽粒Z+ZR, IAA和AB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籽粒GA3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说明玉米果穗上部籽粒胚乳细胞数少、粒重低与其灌浆期较低的Z+ZR、IAA和ABA含量及较高的GA3含量有密切关系。4、玉米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碳水化合物积累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以玉米品种登海11为材料,分别进行春播和夏播试验,观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夏播玉米相比,春播玉米具有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高的百粒重和产量。虽然产量在春播和夏播间有差异,但两季玉米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百粒重、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最大淀粉积累速率、平均淀粉积累速率均表现为果穗下部籽粒>中部籽粒>上部籽粒。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酶(StSase)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果穗上部籽粒和AGPase、StSase活性峰值和平均值均显着低SBE于果穗中、下部籽粒。相关分析表明,淀粉积累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与和SBE活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较低的AGPase、StSase和AGPase、StSase活SBE性是其灌浆较差、粒重较低的重要原因。春播玉米粒重较高,与其灌浆期较强的淀粉合成能力有关。5、水稻和玉米强、弱势粒中淀粉体发育及水稻枝梗维管束发育差异研究以水稻扬两优6号和玉米登海11为研究材料,用树脂包埋切片的方法比较研究这两种作物灌浆前期强、弱势粒中淀粉体发育差异,用徒手切片的方法比较观察稻穗上部一次枝梗和下部二次枝梗维管束发育差异。研究表明,水稻和玉米强势粒中淀粉体发育早于弱势粒,而且其淀粉体大小以及淀粉体分布密度大于弱势粒。稻穗上部一次枝梗中大维管束中的导管面积和韧皮部面积均显着高于下部二次枝梗,小维管束中的导管面积虽然大于下部二次枝梗的,但负责运输有机物质的韧皮部面积反而小于下部二次枝梗。说明水稻和玉米强势粒中淀粉体发育早、增殖快、体积增大快是其粒重高的重要原因,稻穗上部一次枝梗大维管束中较高的导管面积和韧皮部面积可能是其灌浆物质运输流畅的重要条件。6、叁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中淀粉粒形态与粒度分布的比较以2个水稻品种武运粳24和扬两优6号、2个小麦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以及2个玉米品种登海11和农乐988为试验材料,分别提取出成熟期强、弱势粒的淀粉粒,观察比较不同作物及其强、弱势粒间淀粉粒形态和淀粉粒数量、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3种禾谷类作物间淀粉粒形态大小差异明显,粒径上表现为玉米>小麦>水稻。水稻淀粉粒成有棱角的无规则状,小麦淀粉粒成透镜体状或球体状,玉米淀粉粒成椭球体状、多面体状或圆球体状。水稻和玉米淀粉粒数量、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分别成单峰分布、叁峰分布和双峰分布;小麦淀粉粒数量分布成单峰分布,体积分布呈微弱的四峰分布,表面积成叁峰分布。水稻、小麦和玉米淀粉粒按各自粒径不同人为划分为小淀粉粒、中淀粉粒和大淀粉粒。小、中、大淀粉粒的分界标准,水稻分别为<1.5μm、1.5-20μm和>201μm,小麦分别为<5μm、5-50 μm 和 ≥50μm,玉米分别为<4μm、4-50 μm和>501.tm。3种作物籽粒淀粉粒的总体积主要决定于中淀粉粒体积。3种作物的强、弱势粒间小淀粉粒粒度分布比例以及中淀粉粒所占数量比例没有明显差异,但各作物强势粒的中淀粉粒所占的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均显着高于弱势粒,大淀粉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弱势粒。强、弱势粒的中淀粉粒所占体积比例的大小与其淀粉积累量和粒重的高低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淀粉粒体积是决定粒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弱势粒的中淀粉粒体积或减小大淀粉粒体积可望增加其粒重。7、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扬两优6号(籼稻)和武运粳24(粳稻)大田种植,自移栽后10d起,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方式,观察了水稻籽粒灌浆动态、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变化、部分根系性状、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部分剑叶性能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CI相比,VMD处理显着增加了两个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WSD处理的结果则相反。WMD处理显着提高千粒重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与CI相比,WMD和WSD处理均促进了NSC的运转,其中WMD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根干重、根系氧化力、根系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和吲哚-3-乙酸(IAA)含量,提高了剑叶光合性能以及增强了水稻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而WSD的作用相反。表明较好的根系性状、较强的叶片性能、较高的茎鞘NSC运转以及弱势粒中较高的酶活性是WMD处理增加水稻每穗粒数、粒重和结实率的重要生理原因。8、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当地高产品种扬麦16和宁麦13为材料,设置低氮(LN,全生育期施氮120 kg hm-2)、中氮(MN,全生育期施氮180kg hm-2)和高氮(HN,全生育期施氮240 kg hm-2) 3个施氮量处理,观察了在不同施氮量下强、弱势粒灌浆特性与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等变化。结果表明,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均有所提高,但产量在MN与MH之间差异不显着。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与LN相比,MN提高了扬麦16弱势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HN则降低了弱势粒中这些酶的活性和粒重。宁麦13弱势粒中AGPase、SSS和SBE活性、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对强势粒中各酶活性、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无显着影响。表明施用氮肥主要是影响弱势粒的灌浆,且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施用氮肥后弱势粒灌浆速率和粒重的增加或降低与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增强或降低密切相关;在中等地力条件下,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就可以获得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9、花后土壤干旱对小麦茎鞘碳水化合物运转和籽粒灌浆的影响2个当地高产小麦品种大棚种植,自花后9d至成熟设置土壤水分适宜(WW)、轻度土壤干旱(MD)和重度土壤干旱(SD)3种土壤水分处理,观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茎鞘和籽粒中内源脱落酸(ABA)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茎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s)和果聚糖含量及其分解代谢相关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变化、强弱势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茎鞘和籽粒中ABA含量、茎鞘WSCs和果聚糖运转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茎鞘果聚糖分解代谢相关酶活性与基因表达均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与WW相比,MD处理显着增加了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和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而SD的结果则相反。两品种的结果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ABA含量与3种土壤水分处理下的茎鞘WSCs运转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WW和MD处理下的籽粒灌浆速率和淀粉合成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对大田生长的植株喷施低浓度外源ABA的结果与MD处理的结果相同,喷施高浓度外源ABA的结果则与SD的影响一致。表明ABA对果聚糖分解的促进呈线性关系,对淀粉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具有剂量效应。10、花后土壤干旱对小麦强、弱势粒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多胺含量的关系2个小麦品种大棚种植,白花后9d至成熟进行土壤水分适宜(WW)、轻度土壤干旱(MD)和重度土壤干旱(SD)3种土壤水分处理,观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强、弱势粒的淀粉粒数量、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征,并测定了灌浆期籽粒中淀粉合酶活性及多胺(游离亚精胺、精胺和腐胺)含量。提取的小麦淀粉粒分为小淀粉粒(<5 gm)、中淀粉粒(5-50 μm)和大淀粉粒(>50 gm)。结果表明,强势粒较弱势粒中具有较高比例的中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及较低的大淀粉粒比例。与WW相比,MD处理显着增加了弱势粒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弱势粒重以及弱势粒的中淀粉粒所占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并降低了大淀粉粒所占比例,而对强势粒无显着影响。SD处理对强、弱势粒的影响均与上述MD处理对弱势粒的影响相反。MD处理显着增加了灌浆期弱势粒中游离亚精胺(free-Spd)和精胺(free-Spm)的平均含量及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颗粒结合性淀粉合酶(GBSS)的平均活性,降低了弱势粒中游离腐胺(free-Put)的平均含量。SD处理对强势粒和弱势粒的影响均与之相反。喷施外源Spd和Spm的结果与MD相同,喷施Spd和Spm合成抑制剂甲基已二醛-双(脒基腙)(MGB G)的结果与SD结果趋势一致。相关分析表明,free-Spd和free-Spm的平均含量、free-Spd/free-Put和free-Spm/free-Put 以及 SSS和 GBSS的平均活性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粒重以及籽粒的中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MD处理下弱势粒中增加的中淀粉粒体积比例是其粒重增加的重要原因。Free-Spd和free-Spm通过增强灌浆期间SSS和GBSS的酶活性来参与扩大籽粒的中淀粉粒体积或抑制大淀粉形成。11、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高产玉米品种登海11为材料,自抽雄至成熟设置常规灌溉(CI)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溉(PAI)2种灌溉方式,观察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植株穗位叶的光合特性、衰老特性、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强势粒和弱势粒中乙烯和多胺含量、籽粒灌浆特征及淀粉积累特性等变化。结果表明,与CI相比,PAI显着增加了籽粒产量,提高了灌浆后期穗位叶的光合性能,延缓了叶片衰老,促进了玉米茎鞘NSC的运转,增加了弱势粒中亚精胺(free-Spd)和精胺(free-Spm)含量,降低了弱势粒中腐胺(free-Put)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PAI对强势粒多胺含量、乙烯释放速率以及灌浆速率和淀粉积累速率无显着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籽粒灌浆速率和淀粉积累速率与内源free-Spd和free-Spm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乙烯释放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表明灌浆期较强的叶片光合能力、较高的茎鞘NSC运转率、弱势粒中较高的free-Spd和free-Spm水平以及较低的乙烯释放速率是PAI促进弱势粒灌浆和提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综上,3种禾谷类作物的强势粒均比弱势粒具有较高的Z+ZR、IAA和ABA含量和较高的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以及较高比例的中淀粉粒体积比,这是强势粒灌浆快、粒重高的共同原因。小麦和玉米强势粒中还含有较高的free-Spd和free-Spm含量。GA3对籽粒灌浆的调控作用在作物中存在差异,其对水稻的籽粒灌浆影响不大,但可抑制玉米的籽粒灌浆。除籽粒本身因素外,较好的根系性状、较强的叶片光合能力以及较高的茎鞘物质运转均是促进弱势粒灌浆的重要因素。轻干-湿交替灌溉、花后土壤轻度干旱和抽雄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可分别作为促进水稻、小麦和玉米弱势粒灌浆的一项重要调控技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弱势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沿黄常规粳稻根系生理与强、弱势粒灌浆的关系,以2个沿黄常规粳稻品种‘郑稻19’和‘郑稻20’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90、180、270、360 kg/hm25种氮肥水平,观察2个水稻品种根系生理与强、弱势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先显着增加后降低,强弱势粒质量、灌浆速率、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减小或显着减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和活跃灌浆期增加或显着增加。与强势粒相比,弱势粒质量较轻,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较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较迟,活跃灌浆期较长。2个水稻品种的根系氧化力、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在花后逐渐降低,下降幅度逐渐增大,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在灌浆前期与以上根系生理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强势粒的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根系生理性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而弱势粒则与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弱势粒论文参考文献

[1].汪巧菊,陈昕钰,冉莉萍,李波,董召娣.小麦强弱势粒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及物质积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付景,王生轩,尹海庆,王越涛,王付华.不同施氮水平下沿黄常规粳稻根系生理与强、弱势粒灌浆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8

[3].张巽,郝建平,王璞,张萍,陈璐洁.灌浆期低温对离体培养玉米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4].王磊磊.小麦强弱势粒发育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

[5].石颜鸽.适度干旱调控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及其对弱势粒灌浆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

[6].朱宽宇,展明飞,陈静,王志琴,杨建昌.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8

[7].尤翠翠,何海兵,丁艳锋,武立权,王绍华.基于iTRAQ技术分析灌浆前期大穗型粳稻强势粒与弱势粒蛋白表达谱的差异[C].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8].朱宽宇.水氮交互作用对水稻弱势粒灌浆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6

[9].梁红伟.玉米密植群体弱势粒库特征及其调控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10].徐云姬.叁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及其调控技术[D].扬州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氮肥处理水稻强、弱势粒籽粒...2 不同种植方式超级稻强、弱势粒...1 不同种植方式超级稻强、弱势粒...1 供试品种强、弱势粒籽粒增重(a...两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强、弱势粒粒...4-3CK、ET和ET+N处理下水稻...

标签:;  ;  ;  ;  ;  ;  ;  

弱势粒论文_汪巧菊,陈昕钰,冉莉萍,李波,董召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