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论文-胡佳宏,胡玉昆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论文-胡佳宏,胡玉昆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碳稳定同位素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论文文献综述

胡佳宏,胡玉昆[1](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提供了一种可批量处理、消耗低廉的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得到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溶液,经磷酸酸化至pH小于2,将所得的溶液通过冷冻干燥进行浓缩,浓缩后的物质加高纯水复溶、在银舟中多次干燥富集后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进行δ~(13)C值测定。本方法中对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水土比例、振荡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将冷冻干燥的浓缩方式用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前处理。通过土壤样品的平行测定对比,δ~(13)C的标准差小于0. 1‰,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样品测试精密度高。(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2期)

谭扬,吴学丽,侯立杰[2](2018)在《样品处理方法对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比值,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两种常用前处理方法:酸洗法和酸蒸法进行比对。通过对比,酸洗法使用的最佳条件是1 mol/L的HCl,处理8 h,可较好去除沉积物样品中的无机碳;酸蒸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处理12~18 h,且应根据沉积物样品无机碳含量选取相适的处理时间。两种处理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所得测试数据标准偏差均满足测试要求,证明两种方法均适用于沉积物样品的测试。(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陶韦,刘瑀,赵新达,马林娜,张时伟[3](2018)在《氮沉降对辽河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碳库,生态环境较脆弱,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氮沉降到土壤的量在全球范围增加,其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仍然不确定。本文以辽河口滨海翅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模拟氮沉降N10(10g N/m~2)和N20(20g N/m~2)后180天内采样6次,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和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152~10.762g/kg,季节因素对土壤有机碳没有显着影响(P>0.05),除9月12日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土壤有机碳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4.486~-22.615‰,季节因素对氮沉降组土壤有机碳δ~(13)C值有极显着影响(P<0.01),除6月14日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δ~(13)C值没有显着影响(P>0.05);5月14日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δ~(13)C值呈正相关(r=0.381,P=0.088)外,其余日期两者均成显着负相关(P<0.05)。我们推测,研究区域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来自植被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的贡献。我们建议,土壤有机碳δ~(13)C值可作为有效的环境指标,监控湿地生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8-08-03)

吴健,黄沈发,肖绍赜,吴建强,唐浩[4](2018)在《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的滨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贡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4种长叁角地区常见的滨岸草本植物(百慕大、白花叁叶草、高羊茅与白茅)所在样地中不同形态的土壤碳库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丰度来探索该区域土壤碳库及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滨岸草地生态系统对土壤碳库的贡献。结果表明:(1)土壤中总碳、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总碳、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在4种植物样带的表层土壤中,平均含量分别为22.11、11.44、53.95 mg·kg~(-1);而深层土壤中则仅为15.57、7.07、19.47 mg·kg~(-1),远低于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且土壤总碳、有机碳及溶解性有机碳两两之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线性相关;(2)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C_3植物δ~(13)C值随深度增大而增大、C_4植物δ~(13)C值随深度增大而减小两种特征。两类植物的平均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分别由表层土壤中的-25.24‰、-22.33‰变化为深层土壤中的-24.35‰、-23.27‰;(3)借助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后发现:不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及有机碳累积速率完全不同。其中百慕大贡献率为12.19%、累积速率为62.79 g·m~(-2)·a~(-1);白花叁叶草贡献率14.34%、累积速率为75.34 g·m~(-2)·a~(-1);高羊茅贡献率为35.95%、累积速率为181.84 g·m~(-2)·a~(-1);白茅贡献率为18.51%、累积速率为97.70 g·m-2·a-1。(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7期)

陈新,贡璐,李杨梅,安申群,赵晶晶[5](2018)在《典型绿洲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反映了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信息,对研究全球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阿拉尔绿洲4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δ~(13)C值,探讨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分布、δ~(13)C_(SOC)丰度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整体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灌漠土、棕漠土、盐土、风沙土,且在表层(0~20 cm层)具有较大值;δ~(13)C_(SOC)变化范围在-26‰~-23‰,表层(0~20 cm)由正趋负为盐土>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2)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土壤类型、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极显着影响,δ~(13)C_(SOC)受土壤类型、交互作用显着影响;进一步交互效应检验中土壤有机碳受因素水平影响极强,同位素相对较弱.(3)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无机碳、全氮、土壤含水量、容重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N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δ13CSOC与电导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无机碳、土壤含水量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环境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无机碳>容重>全氮>C/N>电导率>pH.分析得出土壤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其土壤类型的效应强于土壤深度,受土壤含水量影响最甚.(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李杨梅,贡璐,安申群,孙力,陈新[6](2018)在《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干旱区绿洲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测定土壤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soil inorganic carbonδ13C,SICδ13C),并对干旱区绿洲土壤无机碳进行区分,结合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与SIC含量关系进一步探讨SOC向SIC转移的碳量.结果表明,4种类型土壤SICδ13C值差异性极显着(P<0.01),风沙土SICδ13C值最高且为正,均值为(0.32±0.04)‰,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说明风沙土原生性碳酸盐占绝对优势;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SIC的δ13C均值分别(-0.30±0.24)‰、(-1.96±0.66)‰和(-1.24±0.49)‰,随土层变化均呈先降低后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灌漠土原生性碳酸盐占优势,棕漠土和盐碱土发生性碳酸盐相对前者占优势.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的发生性碳酸盐占SIC比例均值分别为1.33%、4.72%、15.01%、35.71%,均小于50%,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比例总体水平较低.风沙土、灌漠土、棕漠土和盐碱土在土壤发生性碳酸盐形成或重结晶过程中固定土壤CO2的量分别为0.30、2.44、4.96、12.40 g·kg~(-1),其中固定来自大气CO2量平均为0.18、0.79、1.45、8.67 g·kg~(-1),来自SOC氧化分解转化为CO2的量分别为0.06、0.83、1.62、1.86g·kg~(-1),说明盐碱土、棕漠土SOC的贡献相对较高,灌漠土、风沙土较低;对土壤固定CO2量的来源比较发现,风沙土、盐碱土固定土壤CO2的量来自大气CO2量较高,SOC的贡献较低,而灌漠土、棕漠土固定来自SOC氧化分解CO2的量较高,大气贡献较低.研究区整体SOC向SIC的碳转移量介于0.03~2.38 g·kg~(-1)之间,平均每千克土壤固定1.09 g的CO2,说明干旱区绿洲土壤发生性碳酸盐所占比例较低,SOC的贡献较少.(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叶丰,郭威,贾国东,韦刚健[7](2017)在《珠江口溶解有机碳和有机氮来源与地球化学行为的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解有机质是陆地向海洋(通过河流)输送有机质的主要形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生物难以降解与利用的物质,继而在许多河口表现为保守性分布特征。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相当部分的溶解有机质(如小分子化合物氨基酸和大分子化合物等)能够被生物过程所同化或异化吸收利用(Berman and Bronk,2003;Wang et al.,(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曹蕴宁,刘卫国[8](2016)在《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高精度测定是利用地质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研究气候和植被变化等的基础。通过实验发现低有机碳含量样品同位素测定误差相对较大,其中样品收集过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从杂质气体干扰入手,在一步冷冻分离CO_2和H_2O,或分步冷冻分离CO2和H2O的收集方法,以及改变收样管体积叁方面进行条件实验研究,讨论了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气体收集过程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CO_2气体的纯化收集是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一个重要步骤,收集时杂质气体含量越高,对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越大;(2)在相同的杂质气体背景条件下,与一步冷冻分离CO_2和H_2O的方法相比,分步冷冻CO2和H2O的方法能够显着减小杂质气体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影响;(3)小体积收样管能够显着提高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离子流强度,进而提高低有机碳含量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精度。(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祝孟博,宋建中,彭平安[9](2015)在《预处理过程对不同类型样品中有机碳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总有机碳(TOC)是土壤、沉积物以及降尘等固体样品的重要指标,对其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13 C)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测定过程中,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可能会对测定值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主要从酸处理方式、干燥方式等方面研究了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样品的TOC含量和#13 C值测定的影响。其中酸处理方式选取了盐酸酸化/分离、红外碳硫坩埚、Ag杯直接酸化等叁种方式,干燥方式包括加热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等。研究结果显示:酸处理方式对TOC含量测定的影响很大,Ag杯和盐酸酸化/分离未去除残留酸液两组实验所测得TOC含量明显大于其他组,其中降尘样品TOC的损失量可达20%。这种明显的差异可能是样品酸处理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碳(DOC)的损失所造成的。对于#13 C测定来说,该两组实验所测得#13 C相对于其他组略微偏重,其中地表土壤样品偏重约为0.8‰~2‰。另外加热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测定的TOC含量和#13 C值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了挥发性有机物(VOC)对本次实验所选用样品的有机碳分析影响甚微。综合来看,对于不同类型样品,特别是DOC含量高的样品,使用Ag杯的酸处理方式相对比盐酸酸化离心分离酸处理方式能更大限度的保留DOC,使TOC含量和#13 C值的测定较为准确可靠,同时操作起来也更加简便快捷。(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5年04期)

周殷竹,郭华明,逯海[10](2015)在《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逐步完善,碳稳定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化学领域。高砷地下水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目前环境化学研究热点之一。分析概括了碳稳定同位素应用于地下水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地下水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测试技术。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内蒙古河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高砷地下水进行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As分布极不均匀,其含量为1.24~387μg/L。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相对较高,与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基本呈正相关。δ13CDIC相对δ13CDOC较富集13C;δ13CDIC-δ13CDOC与δ13CDIC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δ13CDIC值越贫化,δ13CDIC-δ13CDOC越小,地下水中来源于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无机碳越多,进一步说明有机碳的氧化分解在无机碳稳定同位素贫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δ13CDIC-δ13CDOC与As浓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对砷的富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增加,促进异养微生物的代谢,并消耗氧气,最终形成有利于地下水As富集的还原环境。(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比值,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两种常用前处理方法:酸洗法和酸蒸法进行比对。通过对比,酸洗法使用的最佳条件是1 mol/L的HCl,处理8 h,可较好去除沉积物样品中的无机碳;酸蒸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处理12~18 h,且应根据沉积物样品无机碳含量选取相适的处理时间。两种处理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所得测试数据标准偏差均满足测试要求,证明两种方法均适用于沉积物样品的测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论文参考文献

[1].胡佳宏,胡玉昆.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J].分析试验室.2019

[2].谭扬,吴学丽,侯立杰.样品处理方法对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18

[3].陶韦,刘瑀,赵新达,马林娜,张时伟.氮沉降对辽河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8

[4].吴健,黄沈发,肖绍赜,吴建强,唐浩.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的滨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贡献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5].陈新,贡璐,李杨梅,安申群,赵晶晶.典型绿洲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8

[6].李杨梅,贡璐,安申群,孙力,陈新.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干旱区绿洲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移[J].环境科学.2018

[7].叶丰,郭威,贾国东,韦刚健.珠江口溶解有机碳和有机氮来源与地球化学行为的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8].曹蕴宁,刘卫国.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J].地球环境学报.2016

[9].祝孟博,宋建中,彭平安.预处理过程对不同类型样品中有机碳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5

[10].周殷竹,郭华明,逯海.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J].现代地质.2015

标签:;  ;  ;  ;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论文-胡佳宏,胡玉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