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栽培大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高产,密度,口器,萌芽期,种质。
栽培大豆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霞,王继良,张桂珍,华建鑫,刘金[1](2019)在《林下大豆栽培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林下种植大豆能充分地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通过挖掘时间和空间的潜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该模式更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提升耕地质量。1品种选择1.1选株高。一般选株高70~80 cm的大豆品种,过低产量低,过高容易倒伏。1.2选株型。应选透光性好的品种,如株形呈宝塔形的上窄下宽的品种。1.3选长相。选植株长相收敛,叶柄短且与主茎夹角小,上部叶片变小变尖的品种。(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卢军波[2](2019)在《大豆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豆油、豆腐以及各种豆制品都是通过大豆加工而来的。随着近些年豆制品需求的增加和大豆价格的上升,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逐年高涨。下面就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种植管理大豆才能获得高产。1播种种好大豆是实现高产的基础。1.1选择一个好的播种机。(1)2BMFJ-3型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特点:侧向清理秸秆,侧深施肥,精密播种,回程均匀覆盖秸秆。(2)2BMFD-6/12型全还田(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尹阳阳,徐彩龙,宋雯雯,胡水秀,吴存祥[3](2019)在《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生产形势严峻。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差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大豆单产低,资料显示我国大豆单产仅为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平均单产量的60%。鉴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在大豆种植面积不能大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挖掘大豆高产潜力、缩小产量差成为我国大豆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播种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密植成为大田作物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资源、依靠群体实现产量增加最简单和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国农业生产中,密植增产技术已在多种作物中实现。本文对近年来大豆密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旨在明确下一步大豆密植增产的研究方向,为大豆密植增产和耐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刘俊,李忠芹,苏仕卫,韩喜福,孙爱玲[4](2019)在《桦甸市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桦甸市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中耕培土与化控、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23期)
王秀梅[5](2019)在《大豆新品种濉科23的选育经过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濉科23大豆是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在淮北地区种植综合表现良好。本文简单介绍了濉科23大豆品种的选育经过,结合淮北地区栽植实践,总结了其特征特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23期)
张建华[6](2019)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为了提高大豆种植水平,要科学地进行实践探索,有效总结更加高效的种植技术。本文从土地整理、种子选择处理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与质量。(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23期)
任轩,单宏[7](2019)在《玉米套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保障农作物产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玉米和大豆的生产,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玉米和大豆无论是作为食物还是被当作工业生产原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技术上,套种的优势十分明显,不仅能够增加这两种作物的产量,还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玉米套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与其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3期)
蒲艳艳,刘玉芹,张素梅,陈雪,宫永超[8](2019)在《山东栽培大豆萌芽期耐盐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害是一种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限制植物的生长并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9个栽培大豆进行不同盐浓度处理(5、10、15 g/L),统计了种子的发芽数、相对发芽率、胚根长和须根数,分析了其相对盐害指数,评价各品种的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品种间的发芽数、胚根长、和须根数都呈下降趋势,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在5 g/L的盐浓度处理下,3个品种的胚根长较对照呈增长趋势,其他指标在3个盐浓度处理下均呈降低趋势。在5 g/L的盐浓度处理下,9个栽培大豆表现为高耐;在10 g/L的盐浓度处理下,有5个表现为高耐;在15 g/L的盐浓度处理下,有1个表现为高耐。本试验证明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相对盐害指数与发芽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能更好的反应大豆的耐盐性,为大豆耐盐种质创制提供丰富的数据参考和亲本材料,为完善大豆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和提高盐渍土壤利用效率提供资料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田汝美,宫永超,蒲艳艳,李照君,丁汉凤[9](2019)在《9份栽培大豆品种萌芽期抗衰老酶活性指标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栽培大豆种质资源萌芽期盐胁迫下对抗衰老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9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分别对其种子进行空白对照、0.5%、1%、1.5%四个浓度梯度的盐胁迫处理,培养7天后测定不同品种不同处理对POD、SOD及CAT等抗衰老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不断升高,9份栽培大豆品种SOD、POD、CAT的活性大致呈下降趋势,不同盐浓度处理间呈极显着性差异,而耐盐品种与盐敏感性品种之间抗衰老酶的活性同样呈显着差异。临豆10号,菏豆12号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潍豆8号,潍豆9号表现出盐敏感性。筛选出了高抗逆性耐盐大豆品种,为今后抗盐新品种亲本选育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对盐碱地栽培大豆的大面积生产种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孙国祥[10](2019)在《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和大豆都是旱地作物。为了促使单位面积土地的整个产出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促使农作物的总产量、质量得到提升,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已成为日益普及的种植方式。1品种选择品种一直以来都是决定高产的主要条件。在对玉米进行品种选择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注重具有高产特征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在对玉米品种进行筛选时,要尽可能将具有紧凑(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栽培大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豆油、豆腐以及各种豆制品都是通过大豆加工而来的。随着近些年豆制品需求的增加和大豆价格的上升,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逐年高涨。下面就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种植管理大豆才能获得高产。1播种种好大豆是实现高产的基础。1.1选择一个好的播种机。(1)2BMFJ-3型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特点:侧向清理秸秆,侧深施肥,精密播种,回程均匀覆盖秸秆。(2)2BMFD-6/12型全还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栽培大豆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春霞,王继良,张桂珍,华建鑫,刘金.林下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9
[2].卢军波.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
[3].尹阳阳,徐彩龙,宋雯雯,胡水秀,吴存祥.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J].土壤与作物.2019
[4].刘俊,李忠芹,苏仕卫,韩喜福,孙爱玲.桦甸市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5].王秀梅.大豆新品种濉科23的选育经过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6].张建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9
[7].任轩,单宏.玉米套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19
[8].蒲艳艳,刘玉芹,张素梅,陈雪,宫永超.山东栽培大豆萌芽期耐盐性鉴定[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田汝美,宫永超,蒲艳艳,李照君,丁汉凤.9份栽培大豆品种萌芽期抗衰老酶活性指标的鉴定[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0].孙国祥.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新农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