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论论文_杨芬,张永伍,刘品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振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量子,路易斯,轨道,共青团,理论,化学,团组织。

共振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芬,张永伍,刘品华[1](2017)在《有机化学共振论教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论是有机化学叁大结构理论之一,对描述客观存在的π电子离域的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结构很有用,更重要的是在表达电子离域的分子结构式书写上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共振论解释结构和化学反应时,和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区分不清,同时,学生对共轭分子结构极限式的书写也是存在写不全的问题。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掌握叁大结构理论并能熟练应用,为此对共振论重点阐述的同时,也将其与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进行对比学习。(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23期)

王桂妹[2](2016)在《五四精神的共振:论程砚秋的现代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的话剧逐渐取得了实绩并显示出社会效力,而以京剧为代表的"旧剧"在进入高峰态势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危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基于京剧的现状产生了求变的意识,亲赴欧洲学习,寻求中西方戏剧沟通。从技艺到思想的诉求,从"幕表"到"导演"的提倡,体现出一代旧剧伶人的现代追求,这一追求又与五四以来的思想精神构成了共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朱晶,叶青[3](2016)在《共振论争论的科学之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论是鲍林将量子力学引入化学所做的最根本贡献,它在科学和非科学界遭遇持久争论。共振论批判的意识形态特点多受到关注,其在科学领域的影响被忽略。本文分析了鲍林引入共振论并介绍给化学家的方式,探析了共振论在科学界引起争论、以及争论之后成为化学领域基础概念的原因,并考察了中国科学家在科学层面应对共振论争论的模式。研究发现:共振论以非数学方式沟通量子力学与化学,用化学家熟悉的概念和方式去描述新概念,以及有机化学的学科特征中的结构和分子的图形符号表征,为量子化学这门亚学科的自主性提供了张力;通过对结构和价键进行分离的方法解决本体论问题,保留价键理论的化学本质,是争论后共振论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王雅珍,林伟[4](2015)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共振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论是一种分子结构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从阐述了共振论的产生及其有关的基础知识出发,介绍了共振结构式的书写规则,总结了共振结构式对共振杂化体贡献的规律,概括了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颜胜东[5](2015)在《与青年同频共振——论新时期国企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跟随时代步伐,融入创新大潮。新时期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青年群体的多元变化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急需团组织在项目布局、工作机制、组织体系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努力开创青年工作的新局面。这些新挑战包含哪些呢?首先是青年群体新需求拓展了共青团的工作领域。据调研显示,在大庆油田,青年的普遍性需求主要集中在追求自我发展(27.35%)、丰富业余生活(24.38%)、展示(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期刊2015年09期)

高巍[6](2013)在《浅谈“共振论”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论"作为《有机化学》基础讲授章节的一部分,是学习共轭效应的基础,是最抽象的内容之一。然而,多数教材中往往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解不够全面。所以,本论文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13年32期)

刘显明[7](2012)在《有机化学中共振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共振论的基本知识,通过路易斯结构式正确书写共振结构式的方法及其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并用共振论观点解释了价键理论难以说明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2年09期)

蔡毅强[8](2011)在《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和谐共振——论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教师期望的概念界定与心理契约的导入着手,解剖师生和谐共振和心理契约2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究师生心理契约达成的内在模式及动态平衡,以期能促进心理契约理论在高校师生和谐共振关系中得到有效运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吕仁庆,卢玉坤,董斌,曹作刚[9](2010)在《鲍林与共振论——关于共振论的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要的回顾了鲍林(1901~1994)的生平和贡献,介绍了共振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围绕共振论所进行的论争与批判,最后总结了此次论争的教训。这场论争推动了自然科学辩证法的发展,为深入理解共振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始料不及的。现在已经证明,共振论广泛的应用到化学领域中用来解释化学现象,是化学领域特别是有机化学领域重要的理论。(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0年05期)

张红梅,陈国力,刘梅,廖显威[10](2008)在《共振论的应用及量子化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振论自20世纪30年代鲍林(Pauling L)提出以来,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共振论的产生及有关的基础知识,其中用共振论观点解释了一些用经典结构理论所不能说明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并且用Gaussian98程序对其进行了量子化学探讨。(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期刊2008年05期)

共振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30年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的话剧逐渐取得了实绩并显示出社会效力,而以京剧为代表的"旧剧"在进入高峰态势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危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基于京剧的现状产生了求变的意识,亲赴欧洲学习,寻求中西方戏剧沟通。从技艺到思想的诉求,从"幕表"到"导演"的提倡,体现出一代旧剧伶人的现代追求,这一追求又与五四以来的思想精神构成了共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振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芬,张永伍,刘品华.有机化学共振论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

[2].王桂妹.五四精神的共振:论程砚秋的现代追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朱晶,叶青.共振论争论的科学之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

[4].王雅珍,林伟.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共振论[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

[5].颜胜东.与青年同频共振——论新时期国企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青年.2015

[6].高巍.浅谈“共振论”中的两个重要内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7].刘显明.有机化学中共振论的应用[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2

[8].蔡毅强.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和谐共振——论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9].吕仁庆,卢玉坤,董斌,曹作刚.鲍林与共振论——关于共振论的论争[J].广东化工.2010

[10].张红梅,陈国力,刘梅,廖显威.共振论的应用及量子化学探讨[J].化学教育.2008

论文知识图

华北地区岩溶分布图(据李大通,198...氢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十二指肠离体标本组织学图片A图显示为...(33)共振论共振论对缓蚀剂分子质子化的中...共振论对缓蚀剂分子质子化的中...

标签:;  ;  ;  ;  ;  ;  ;  

共振论论文_杨芬,张永伍,刘品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