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合金化论文_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表面,激光,电子束,辉光,性能,组织。

表面合金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1](2019)在《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Cu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TC4合金表面硬度、耐磨和耐腐蚀性能,拓宽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对表面预置纯Cu粉末的TC4合金进行表面合金化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详细表征表面合金层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结果 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形成数微米的合金层,主要存在相为α?、β、Cu Ti2和Al2Cu,主要组织为等轴晶β相和板条马氏体组织α?相。HCPEB辐照合金化过程中诱导表面产生位错和孪晶等变形结构。此外,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硬度增加,其中30次辐照后,样品表面显微硬度达到最大,与原始样品相比提高了约17%。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后,样品表面腐蚀性能提高,与原始样品相比,30次辐照后,腐蚀电位提高302 m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3.397 A/cm2,耐腐蚀性能最佳。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后,样品表面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减少,而30次辐照后,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达到最低,分别为0.36和2.959×10-3 mm3/(N·m),耐磨性得到提高。结论 HCPEB辐照合金化Cu处理后,样品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提高,而30次辐照处理后样品的表面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王雪艳[2](2019)在《叶片用316L不锈钢表面激光合金化铬涂层性能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激光合金化方法在叶片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铬涂层性能,并进行组织性能测定以及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铬涂层合金化层为月牙状的结构,是一种网状的柱状晶形态。在中形成了具有较大宽度的枝状晶组织形态。在X射线衍射谱图上形成了Fe-Cr与Cr_xFe_y对应的各个衍射峰。硬度表现为由合金化层往基体方向具有明显梯度分布的特征。当激光功率增大后,将会引起铬合金层硬度与厚度的上升;当增大激光扫描速率后,铬合金层发生了硬度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而厚度表现为持续减小的情况;当涂层的厚度增大后,将会引起铬合金层的硬度发生减小的现象,厚度开始增大。确定316L不锈钢表面激光合金化铬涂层最优工艺:激光功率5.5 kW,扫描速率8.5 mm/s,涂层厚度0.15 mm。(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靳军,孙俊生,孙洪根,卢庆亮,许京伟[3](2019)在《热作模具表面氮合金化堆焊金属的组织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热作模具堆焊用新型马氏体不锈钢焊条为基础,通过向焊条药皮中添加CrN实现堆焊金属氮合金化,研究了CrN加入量对堆焊金属组织、硬度和高温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合金化堆焊金属组织为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随着氮含量增多,堆焊金属中碳氮化物数量增多,组织细化且均匀,硬度和耐磨性提高;添加3%的CrN时堆焊金属的硬度达到最大值(51.3HRC);氮合金化提高了堆焊金属的抗回火软化能力,同时氮合金化堆焊金属的耐摩擦磨损性能也优于非氮合金化堆焊金属。(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9期)

佟鑫,王庆,张雅娇[4](2019)在《碳化钨预制层厚度对中碳钢激光表面合金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在45Mn2钢上涂覆得到不同厚度的WC粉末预制层,再通过激光加工得到连续、均匀的激光表面合金化层。研究了WC预制层厚度对激光表面合金化层组织结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所得激光表面合金化层主要由树枝状相和莱氏体组织构成。加厚WC预制层不仅能提高激光表面合金化层中WC颗粒的含量,而且能提高合金化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但也引起合金化层的开裂加重。当WC粉末预制层的厚度为0.24 mm时,所得激光表面合金化层的显微硬度较高(715 HV),耐磨性也较好。(本文来源于《电镀与涂饰》期刊2019年11期)

吴臣亮[5](2019)在《多种合金表面激光高熵合金化机理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在Fe基、Ni基和cp Cu工程上常用的传统材料表面制备出多主元高熵合金化层,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仪、空蚀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摩擦磨损试验机和马弗炉对所制备的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热处理前后的相组成、显微组织、化学成分、硬度、空泡腐蚀性能、电化学腐蚀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和高温氧化性能进行分析,同时探索了高熵合金简单固溶体相的形成及转变规律,旨在研究和发展新型高性能激光防护涂层。实验结果如下: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FeCoCrAlCu激光高熵合金化层。FeCoCrAlCu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组织均匀致密,无气孔等冶金缺陷,与基体间呈良好的冶金结合。热处理前以及600℃-10h、700℃-10h热处理后,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相结构均为BCC固溶体;800℃-10h热处理后,激光高熵合金化层中沉淀析出σ-FeCr相。热处理前、600℃-10h、700℃-10h和800℃-10h热处理后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820HV、660HV、520HV和690HV;其抗空蚀性能(Re)分别为2.0、3.1、2.4和2.5,经过600℃-10h热处理激光高熵合金化层具有最佳的抗空蚀性能。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FeCoCrAlNiTi、FeCoCrAlNiTi-x TiC和FeCoCrAlNiTi-xCeO_2激光高熵合金化层。FeCoCrAlNiTi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相结构为FCC+BCC固溶体结构。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经过700℃-10h热处理后相结构未发生变化,而经过800℃-10h和900℃-10h热处理后其相结构中出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相。热处理前、700℃-10h、800℃-10h和900℃-10h热处理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平均显微硬度分别为630HV、642HV、698HV和727HV。基材、热处理前、700℃-10h、800℃-10h和900℃-10h热处理激光高熵合金化层在3.5%NaCl溶液中的抗空蚀性能仅为其在蒸馏水中的20%、68%、61%、29%、26%。FeCoCrAlNiTi-xTiC和FeCoCrAlNiTi-xCeO_2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热处理前后的相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基体相均为FCC+BCC固溶体结构。对于FeCoCrAlNiTi、10wt%TiC、30wt%TiC以及10wt%TiC-700℃、30wt%TiC-700℃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磨损率分别为2.437×10~(-4)mm~3/N m,6.529×10~(-5) mm~3/N m,2.636×10~(-5) mm~3/N m,1.098×10~(-4) mm~3/N m,3.542×10~(-5)mm~3/N m。对于0.5wt%CeO_2,1wt%CeO_2以及0.5wt%CeO_2-700℃,1wt%CeO_2-700℃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磨损率分别为6.44×10~(-5) mm~3/N m,2.748×10~(-5) mm~3/N m,8.244×10~(-5)mm~3/N m,3.985×10~(-5) mm~3/N m。在Ni201合金表面制备了FeCoCrAlCuNiV_x激光高熵合金化层。FeCoCrAlCuNiV_x激光高熵合金化层随着V含量的增加,相结构由FCC(x=0和x=0.2)向FCC+BCC(x=0.5,x=0.8和x=1.0)固溶体转变。经过700℃-10h热处理后,x=0、x=0.2合金化层相结构由FCC向FCC+BCC固溶体转变;x=0.5和x=0.8合金化层相结构未发生变化;x=1.0激光高熵合金化层中出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相。FeCoCrAlCuNiV_x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氧化的动力学曲线近似呈抛物线规律,x=0.2和x=0.5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最佳。在cp Cu表面制备了FeCoCrAlCu-X_(0.5)(X=Si、Mo和Ti)激光高熵合金化层。对于X=Si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相结构为FCC+BCC固溶体;对于X=Mo和X=Ti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相结构中出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相。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显微形貌呈枝晶与枝晶间组织。经过700℃-10h热处理后,对于X=Si和X=Ti,其相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对于X=Mo,其合金化层内沉淀析出σ-FeCr相。Mo主元的加入可以显着细化合金化层的组织,并且X=Mo激光高熵合金化层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和较高的纳米硬度。X=Si激光高熵合金化层的腐蚀电流密度最低,耐蚀性最佳。基于混合熵(ΔS_(mix))、混合焓(ΔH_(mix))、原子尺寸差(δ)、价电子浓度(VEC)和参数Ω预测参数模型,对高熵合金简单固溶体形成的影响规律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发现:高混合熵效应并不是高熵合金体系简单固溶体形成的唯一因素。形成固溶体相高熵合金的ΔS_(mix)至少大于11.53 J/K mol,ΔH_(mix)应在-16.48 kJ/mol至3.2 kJ/mol之间,参数Ω至少大于1.18,δ小于6.19。当VEC在7.14-8.12之间,促进FCC+BCC固溶体的生成;VEC小于7.14时,促进BCC固溶体的生成;VEC大于8.12时,促进FCC固溶体的生成。(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7)

张哲轩,周再峰,山泉,李祖来,蒋业华[6](2019)在《表面钨合金化对高铬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工艺(V-EPC)制备了高铬铸铁表面钨合金化材料,研究了表面钨合金化对高铬铸铁基体材料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体区域的洛氏硬度约为35~40HRC,而表面合金化区域的洛氏硬度达到55~60HRC。其原因在于通过表面钨合金化可以形成硬脆相Fe_3W_3C,对提高基体材料的硬度有显着作用。同时,表面合金化区域内硬度较高的硬脆相Fe_3W_3C与硬度较低的物相Fe-Cr-C相互夹杂,Fe-Cr-C能够有效吸收载荷,防止Fe_3W_3C发生断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S1期)

杨柳[7](2019)在《微合金化钢连铸板坯表面组织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合金化钢中添加Nb、V、Ti等,可保证在较低的碳当量下,通过碳、氮化物析出物(尺寸~5nm左右)的弥散分布及微合金元素的固溶,使钢具备良好的强韧性配合,焊接性能得到极大改善。然而,这类微合金化钢在连铸生产过程中铸坯表面经常出现横裂纹,尤其是角部横裂纹,轧制时出现烂边或龟裂现象,只能通过连铸修磨切角或轧制切边来解决,严重降低最终钢材的收得率。本文充分调研了国内某钢厂微合金化钢生产工艺,以含Ti-Nb高性能焊接用钢HG785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计算了铸坯在冷却过程中的碳氮化物析出热力学与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和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对高温奥氏体长大和热塑性的影响;确定了HG785的合适表面组织控制工艺(Surface Structure Control)的冷却参数,特别是SSC冷却工艺对组织和第二相析出分布的影响,并通过热拉伸实验分析了不同热循环对钢的热塑性的影响。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成果和板坯传热模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列联表对连铸各生产因素进行独立性检验,过热度、结晶器冷却条件、水口插入深度均对微合金化钢铸坯角部裂纹发生有较大影响;(2)试验用钢碳氮化物析出热力学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奥氏体中溶解的Ti、Nb、C和N逐渐降低,高温时主要以TiN的形式析出为主,随着温度的降低,C在Ti(C_xN_(1-x))中的占位比会增大,在0.02~0.3左右。Ti(C,N)优先在晶界形核,最大析出温度为1350℃左右,均匀形核最大析出温度为1200℃左右。Nb(C,N)晶界形核最大析出温度为980℃,均匀形核的最大析出温度为850℃。(3)当冷却速率分别为1、3、5、7、10℃/s时,最终奥氏体尺寸分别为1.41、1.08、0.78、0.61、0.48 mm,在冷却速率小于3℃/s条件下,易形成粗大的奥氏体晶粒(>1 mm)。冷却速率增大后,细小的Ti(C,N)在奥氏体边界呈链状析出,能有效地钉扎限制奥氏体的长大。在第Ⅲ脆性区热拉伸中,1℃/s和5℃/s两种冷速在800℃热拉伸时断面收缩率仅为29.7%和23.0%,都伴随有70~200 nm矩形或不规则形的(Ti,Nb)(C,N)和40~100 nm针状的Nb(C,N)析出。(4)HG785的SSC工艺在10℃/s快速冷却下,γ→α相变开始温度为573℃,快速冷却到600℃且保温2 min后,可以完成组织转变,此时析出物主要为少量大尺寸富Ti的Ti(C,N)析出相组成,析出尺寸在100 nm以上。回温温度控制在1000℃时,随着溶质元素Ti、Nb、C和N的扩散能力开始回升,复合(Ti,Nb)(C,N)析出相开始均匀析出,析出物尺寸主要集中在10~40 nm。再以1℃/s冷却到800℃时奥氏体组织大小仅为70μm左右,此时析出物主要以5~20 nm细小(Ti,Nb)(C,N)均匀析出,也存在少量大尺寸(Ti,Nb)(C,N)析出物以原有TiN为核心继续长大。(5)传统热拉伸和温度波动后拉伸时均会在700~900℃范围内存在第III脆性区,在原奥氏体晶界处有2~5μm先共析铁素体膜形成,且大量50~150 nm的(Ti,Nb)(C,N)析出物在奥氏体晶界处析出长大。经过SSC冷却工艺后,在原有脆性低谷区800℃时由于晶界与晶内形核几乎同时进行,未发现膜状铁素体,且Ti和Nb的析出物因溶质元素的扩散限制,在奥氏体晶界处无偏聚现象。(6)对铸坯断面230 mm×1300 mm、中包温度为1550℃和拉速为1 m/min的微合金化钢在传统工艺下传热模型计算表明,铸坯在出结晶器后的角部温度为970℃,结晶器内平均冷速为15.67℃/s,其中温度大于1300℃时平均冷速为9.51℃/s。在进入矫直段时,角部平均冷速仅为0.43℃/s,Nb(C,N)在奥氏体晶界处大量析出。而采用高中包浇铸温度(1570℃)—低拉速(0.8 m/min)模式时,出结晶器下口温度仅略有下降,而随着拉坯时间明显增加,会促进粗大奥氏体、碳氮化物在晶界处大量析出和膜状铁素体的形成。(7)通过优化结晶器水量,增大1N、1I+O、2I+O、3I+O的水量分别至282、325、523、487 l/min,减小4I+O、5I+O、6I+O水量,后续分区与原有水量基本保持一致,其角部温度场模拟结果达到SSC冷却工艺要求。(8)通过成分微调,尽量避开碳含量裂纹敏感区,降低钢中N和Nb含量,提高Ti含量;降低和稳定中包浇铸温度,优先使用正常周转罐,对加热罐和中包固化烘烤工艺;优化水口插入深度与结晶器保护渣,降低浸入式水口插入深度到120 mm,采用高碱度高结晶相预熔型空芯保护渣(二元碱度1.3左右),提高保护渣内配碳(6.0%左右)和CaF_2(6~8%左右),确保结晶器内保护渣熔化效果。对现有低结晶器配水和二冷配水的连铸工艺优化,显着降低了铸坯角部横裂纹发生。(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林基辉,李耀,刘德鑫,张伟樯,戴姣燕[8](2019)在《注塑机螺杆表面激光Cr-Mo-B合金化层制备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螺杆的表面性能,通过激光合金化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Cr-Mo-B叁元合金化涂层,优化合金化涂层的成分及工艺,并对最佳工艺下的Cr-Mo-B合金化涂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激光Cr-Mo-B合金化涂层最佳成分的质量比为3∶7∶90,最佳工艺参数激光功率为3.1 kW,扫描速度为54 m/h,搭接率为33.3%;其合金化区组织为Cr2B、FeB、FeMo、Fe-Cr、CrxFey,形态为柱状晶;最佳工艺下的硬度可达1 020HV0.1,磨损率为1.723×10-14m3/(N·m),磨损体积为0.047 mm3,磨损体积比基体(0.140 mm3)减少0.093 mm3。(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蒋杰[9](2019)在《40Cr表面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制备梯度涂层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材料在多种应力载荷下工作,受力情况比较复杂,要求具有比较全面的性能。齿面疲劳失效是齿轮的主要失效形式,为了解决齿面的疲劳失效,需要齿轮表面具有高硬度。在航空航天、航海和石油化工等复杂环境中,除需要高硬度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众所周知,Cr和Mo等具有高硬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在齿轮表面制备这两种元素的合金涂层可以有效地提高齿轮表面硬度和耐腐蚀性能。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DGPSA)技术是一门新颖的表面强化技术,不仅可以制备非金属涂层,而且还可以制备各种合金层,从而扩宽了表面强化技术的应用领域。相对于其他表面强化技术,如热喷涂、激光熔覆、化学气相沉积和磁控溅射等,DGPSA可以制备渗层成分分布合理、界面组织稳定、高硬度和耐腐蚀性能良好的梯度渗层。本文以40Cr齿轮钢作为初始材料,采用DGPSA分别在40Cr钢表面制备了梯度Cr层和梯度CrMo层,开展了DGPSA工艺参数对渗层组织的影响;使用背散射电子成像结合能谱仪对渗层和基体的组织进行表征;同时,对渗层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能也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和对比了DGPSA工艺参数(渗铬工艺时间、源极电压、阴极电压、氮气气压和极间距)对渗Cr层组织的影响。(2)采用DGPSA在930℃下进行3h、6h和10h的渗Cr处理和在920℃下进行6h的渗CrMo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渗Cr和渗CrMo的物相组成。另外,研究了渗Cr层和CrMo层的硬度以及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3)对6小时和10小时的扩渗Cr试样和6小时扩渗CrMo试样进行退火处理以及对10小时扩渗Cr试样和6小时扩渗CrMo试样调质处理,研究退火和调质处理对渗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测量了退火和调质试样的硬度和极化曲线。(4)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原始态、退火态和调质态试样进行表征,阐述渗层组织热处理前后的组织演变和形成机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DGPSA工艺参数(渗Cr工艺时间、源极电压、阴极电压、氮气气压和极间距)不仅仅会对渗层的显微组织和物相产生显着影响,而且严重影响渗层厚度和致密程度。(2)渗Cr试样是由沉积层,扩散层,影响层和正常基体等四个部分组成。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渗铬工艺时间的增加,四个部分的相对厚度完全不同。3小时渗Cr,渗层主要由纯Cr、铬碳化物Cr_(23)C_6和(Cr,Fe)_(23)C_6(Cr_(22.23)Fe_(0.77)C_6 and Cr_(21.34)Fe_(1.66)C_6)铬铁碳化物组成;6小时渗Cr,渗层中形成Cr_2N相;10小时渗Cr,涂层中纯Cr的比例增加而碳化铬的比例减少。Cr-Fe金属间化合物(Cr-Fe IMs)层出现在所有的原始态渗Cr试样中,而Cr-Fe固溶体层(Cr-Fe SS)仅在扩渗6小时和10小时试样中形成。(3)在扩渗6小时退火试样中观察到彼此平行或成69°角的棒状第二相组织,表明它们与纯Cr基体具有特定的取向关系。另外,Cr-Fe IMS消失而在扩散6小时和10小时试样中形成新的Cr-Fe SS层。调质后,10小时渗铬试样的Cr-Fe SS晶粒变小,影响层组织演变成回火索氏体。(4)Cr-Fe SS层的硬度较高,其中调质试样的硬度最高,达到1600 HV_(0.2)左右。与304不锈钢和40Cr钢相比,渗Cr层在3.5%水溶液中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尤其是10小时渗Cr的调质试样。(5)CrMo试样是由扩散层、影响层和正常基体组成。扩散层分为粗大晶粒组成的柱状晶和Cr、Mo碳化物组成的过渡层。柱状晶粒是由含Cr、Mo的α-Fe固溶体(α-Fe-Cr-Mo SS)组成,组织中有Fe_3Mo_3N相形成。退火处理后,扩散层组织更为致密,碳化物呈颗粒状分布在α-Fe-Cr-Mo SS中,在过渡层中粒状或者短棒状碳化物分布在α-Fe-Cr-Mo SS上,影响层由铁素体组织组成。调质处理后,在α-Fe-Cr-Mo SS上弥散分布着粒状碳化物和氮化物,过渡层由纳米颗粒组成。(6)α-Fe-Cr-Mo SS柱状晶层的显微硬度为350 HV0.2左右,中间层的硬度为525 HV_(0.2)左右。退火处理使试样的硬度在总体上下降。然而,调质处理后,由于纳米颗粒的形成,导致过渡层硬度增加到575 HV_(0.2)左右。相对于40Cr钢和304不锈钢,CrMo试样在3.5%NaCl溶液中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相对于扩渗试样,退火态和调质态试样的耐腐蚀性能分别提高了22倍和43倍。(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5)

魏德强,任旭隆,王荣,吕少鹏[10](2019)在《45钢电子束扫描表面W合金化组织和硬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束扫描表面合金化技术可以改善钢铁材料的组织及性能.采用等离子热喷涂技术和电子束扫描技术对45钢表面进行熔覆合金化处理.研究电子束扫描对强化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探讨了电子束功率、扫描速度对强化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5钢经表面合金化处理后,其表面可分为合金化区、热影响区和基体区.合金化区的显微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和碳化钨颗粒,硬度为1 250 HV,是基体硬度的5倍.热影响区的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和铁素体,硬度为860 HV,是基体的3倍.基体区的组织为珠光体和铁素体.电子束工艺参数对强化层组织和硬度有较大影响,强化层厚度随电子束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表面合金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激光合金化方法在叶片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铬涂层性能,并进行组织性能测定以及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铬涂层合金化层为月牙状的结构,是一种网状的柱状晶形态。在中形成了具有较大宽度的枝状晶组织形态。在X射线衍射谱图上形成了Fe-Cr与Cr_xFe_y对应的各个衍射峰。硬度表现为由合金化层往基体方向具有明显梯度分布的特征。当激光功率增大后,将会引起铬合金层硬度与厚度的上升;当增大激光扫描速率后,铬合金层发生了硬度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而厚度表现为持续减小的情况;当涂层的厚度增大后,将会引起铬合金层的硬度发生减小的现象,厚度开始增大。确定316L不锈钢表面激光合金化铬涂层最优工艺:激光功率5.5 kW,扫描速率8.5 mm/s,涂层厚度0.15 m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合金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Cu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9

[2].王雪艳.叶片用316L不锈钢表面激光合金化铬涂层性能及参数优化[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9

[3].靳军,孙俊生,孙洪根,卢庆亮,许京伟.热作模具表面氮合金化堆焊金属的组织和性能[J].材料导报.2019

[4].佟鑫,王庆,张雅娇.碳化钨预制层厚度对中碳钢激光表面合金化的影响[J].电镀与涂饰.2019

[5].吴臣亮.多种合金表面激光高熵合金化机理及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6].张哲轩,周再峰,山泉,李祖来,蒋业华.表面钨合金化对高铬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9

[7].杨柳.微合金化钢连铸板坯表面组织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8].林基辉,李耀,刘德鑫,张伟樯,戴姣燕.注塑机螺杆表面激光Cr-Mo-B合金化层制备及工艺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9].蒋杰.40Cr表面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制备梯度涂层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10].魏德强,任旭隆,王荣,吕少鹏.45钢电子束扫描表面W合金化组织和硬度[J].焊接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金属涂层的表面形貌典型二元合金ApB1-p组分与极化行为的...涂层激光表面重熔正交试验试样断...摩擦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热浸镀层腐蚀电位随时间变化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标签:;  ;  ;  ;  ;  ;  ;  

表面合金化论文_孙永兴,李绍伟,张凌燕,彭敬敦,吕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